..續本文上一頁現在、未來的無量所知法海,爲我顯示聖衆的殊勝壇城。善知識,長養我的一切白淨善法。
下面要求我們效仿善財童子。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于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
應當按照《華嚴經》的這段經文隨念恩德,在每一句的開始都加上“諸善知識是我”,比如“諸善知識是令我善巧通達法平等性”等。
念恩的方法,即:心前作意善知識的形象,口中讀誦此等文句,內心應專注地憶念文義,這是修習念恩。不斷憶念善知識的恩德,待憶念真切時,自然會如善財童子因感恩而痛哭。
于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在前面《十法經》的經文中,也可依次加上“諸善知識是我”等語句。
以下所引的《華嚴經》偈頌,描述了善財童子尋求依止彌勒菩薩的心情。善財童子一向感念善知識的恩德,他是以念恩之心前去親近彌勒菩薩的。
又如《華嚴經》雲:“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
善財童子心想:我的善知識宣說正法,普遍開示一切佛法的功德和菩薩的威儀行道,我是一心思惟善知識的恩德而來到此地。
“此是能生如我母。”
善知識能生育我的慧命,猶如我的慈母。
我們的慧命從何時開始誕生?從依止善知識開始。大到大小乘的見道乃至無學道,小至相續中生起一刹那的智慧和信心,都是來自于善知識的恩德。因此,善知識如同慈母。
以我們道場來說,我們相續中能生起點滴的功德,都是上師如意寶的加持所致。由于上師慈悲攝受、傳授顯密妙法,我們才能生起信心、智慧等功德,因此上師是我們的慈母。
“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
頌中從“長養菩提分”和“遮止無利”兩方面,把善知識比喻爲乳母。
比喻:
嬰兒沒有生存能力,全賴乳母的長養、將護才能逐漸長大。“長養”就是給嬰兒喂奶、喂食、洗澡、撫摸等。乳母的長養之恩極大,她用身體精華的乳汁哺育孩子,費盡心血地養育。由于乳母的恩德,嬰兒才能一天天健康成長起來。“將護”,就是孩子學步時,乳母時時在身邊保護,不讓他摔倒,孩子有病時,乳母也守護不離,這些叫“將護”。
意義:
善知識給予我佛法功德的乳汁,周遍長養我的菩提分,遮止我趣入無意義的邪行,他是長養將護我的乳母。
比如,善知識傳法使我們善根增長,這是長養我們的菩提分,而時時遮止我們造惡,讓我們免墮惡趣,這是將護我們。
“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
善財童子又說:善知識猶如醫王,讓我從老死中獲得解脫,又如帝釋天普降甘露法雨,滋潤我的相續。他讓我的善法日益增廣,最後如滿月般圓滿清淨。他又如同日光,爲我顯示寂靜涅槃之法。
“對于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
善知識如山王般毫不動搖,沒有任何怨親的偏執;善知識的心如大海般平靜,即使困難再大、勞累再多,他的利他之心也從未被擾亂;善知識就像一位船師,以大無畏的精神,在驚濤駭浪之中勇猛地救護衆生。善財我是由于感念善知識的恩德,而來到此地。
“菩薩啓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贊,由是善心而來此。”
永遠難忘,是菩薩啓發了我覺悟的智慧,我才能出生大菩提。我的善知識爲諸佛所稱贊,我是以感恩之心前來此地。
“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
在我的心目中,善知識就像一名勇士,以勇猛的菩提心救護世間的衆生;他是偉大的商主,護送無量有情趣向解脫的寶洲;他又像須彌山王,是我們依賴的怙主;善知識給予我安樂,猶如眼目一般(由于他的啓發,我遠離了愚癡而照見實相)。我以此念恩之心而承事善知識。
以上,善財童子由念恩而生起了對善知識的敬重意樂,經文中多處出現“善財是思而來此”、“以此心事善知識”,此乃關要。我們應隨學善財童子,隨念深恩而發起敬重。
應詠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應邊念誦《華嚴經》的頌詞,邊憶念善知識的恩德,並將其中“善財”二字換成自己的名字而念誦。
戊二、加行親近軌理分五:一、總說親近軌理 二、略說作師所喜之叁門 叁、廣說作師所喜之叁門 四、親近之目的 五、親近之時間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己一、總說親近軌理
如《尊重五十頌》 雲:“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
總的以加行親近的軌理,應如《事師五十頌》所說:“對此何必多言,努力觀察上師所喜之事和不喜之事,明白之後,應盡力做上師歡喜之事,盡量遮止上師不喜之事。因爲金剛持親口說,一切成就皆須依賴上師。了知此理之後,一切叁門的行爲都應恭敬奉事上師。”
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
總之,應當努力修持一切上師所歡喜的事,斷除一切上師不歡喜的事。
歸納:
尋求解脫的弟子,對于一切上師所喜之事都應行持、一切上師不喜之事都應斷除,必須這樣依止上師,因爲:佛說一切成就皆須依靠上師。
比喻:若要獲得所欲,則須依賴如意寶,故應對如意寶作清潔、祈禱等,由此才能獲得所欲。
己二、略說作師所喜之叁門
作所喜者,謂有叁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
做上師歡喜之事,有叁個途徑——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和依教修行。其中,供獻財物是下等所喜,身語承事是中等所喜,依教修行是上等所喜。
如是亦如《莊嚴經論》雲:“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又雲:“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這也如《大乘莊嚴經論》所說:“通過供事 、承事、修行叁者,親近善知識。”該論又說:“菩薩由依教奉行,能令善知識的心真正歡喜。”
己叁、廣說作師所喜之叁門分叁:一、供獻財物 二、身語承事 叁、如教修行
庚一、供獻財物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雲:“恒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叁昧師,況諸動資財。”
如《事師五十頌》所說:“對于常人難以施舍的妻子、兒女和自己的生命等,尚且應恒時供獻自己的誓言阿阇黎,何況其余動搖無常而沒有實義的資財,更應供獻給上師。”
又雲:“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這樣行持有何利益呢?《事師五十頌》又說:如此恒時供養上師,等同恒時供養一切諸佛,這是殊勝的福德資糧,由積聚資糧而獲得成就。
複如拉梭瓦雲:“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叁昧耶,若是尊長喜樂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雲:“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又如拉梭瓦所說:“如果自己擁有上妙的供物,卻只供養下劣的財物給上師,則犯叁昧耶戒。如果是上師喜歡下劣的供物,或是自己只有下劣的財物,則無違犯。”
這種說法與《事師五十頌》所說相符,該論說:“欲求無盡的法身果位,按照自己有少量乃至極多的悅意財物,就應當以這些勝妙財物供養上師。”
此複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霞惹瓦雲:“愛樂修行,于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爲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對于“應不應供養財物”的問題,此處分別就學者和上師的本分來抉擇:
對學者來說,供獻財物是積累資糧最殊勝的方便,因此實應這樣去做;就上師而言,則必須是一種不耽著利養的上師。霞惹瓦說:“喜愛修行,對財物供養毫無執著,這是善知識;反之,不愛修行而耽著財物,則不是修行解脫的上師。”
歸納:
對善知識,必須盡量供獻財物,因爲:通過供獻財物能夠與善知識的心親近,且將積聚衆多資糧。
比喻:應盡量在四季都能生長莊稼的良田中播種。
庚二、身語承事
第二者,謂爲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贊師功德等。
身語承事之中,身承事是爲上師洗浴、擦拭身體、按摩及侍病等(“等”字表示凡是弟子應做之事都勤快地做);語承事,即應如實贊歎上師的功德或爲上師傳話等,凡是在語言方面應做之事無不勤做。《菩薩藏經》說,對善知識應如對待佛陀一般地承事。
歸納:
必須以身語承事善知識,因爲:承事善知識,等于承事一切諸佛而將産生許多福德。
庚叁、如教修行
一般情況:
第叁者,謂于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本生論》雲:“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所謂如教修行,就是對善知識的教授遵行不違,這是最主要的。《本生論》說:“所謂報恩供養,就是依教奉行。”
《華嚴經》二十一心之一的王子心,即是如教奉行之心。經雲:“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特殊情況: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叁律儀事,如何行耶?
有人問:你說凡事必須隨順師教而行,但如果上師將我引入非理,或讓我做和叁律儀相違的事,這時應該怎麼做呢?
下面引教證回答。
《毗奈耶經》于此說雲:“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雲:“于其善法隨順而行,于不善法應不順行。”故于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
《毗奈耶經》對此回答說:“如果上師宣說非法(比如,上師說:可以喝酒,不必誦戒、安居,非時吃飯沒有關系等),就應當遮止。”《寶雲經》也說:“對于善法應隨順而行,對不善法應不隨順。”因此,對于上師所說非理之事或與叁乘戒律相違之事,弟子不應行持。所謂“不行非理”,《本生論·第十二品》中也有明證。
以上所說的不行非理,必須排除一種特殊情況…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