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不能以此衡量证悟者的上师及弟子的行为。
虽然可以不随顺非理之事,但不能因此对上师产生不清净的想法。
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呰而毁谤等。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
虽然对于上师所说的非理之事可以不做,但也不能因为这些道理,就对上师不恭敬、轻视、指责而毁谤等。应如《事师五十颂》所说:“如果依理不能行持,应向上师启白不能做的理由。”即应委婉辞谢,不随顺非理之事。
归纳:
对于上师一切合理的吩咐,都要去做,因为:一切共与不共的成就都是依赖上师的加持而获得,而上师的善说又是弟子融入加持的方便。
己四、亲近之目的
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是须受行正法之分。
这样亲近时,也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为了领受正法功德而亲近善知识,而不是为了获得财物。”以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奉行亲近上师,目的必须是为了受行正法。
博朵瓦云:“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著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此是心内腐烂之相。”
博朵瓦说:“当年差遣阿难作佛的侍者时,阿难提出:如果可以不拿佛不穿的衣服、不吃佛剩余的食物、开许无论何时都能到佛陀面前,我就答应侍奉承事佛陀。阿难尊者如此慎重,用意是在教诲未来的人们亲近上师时,应当一心求法而不是追求财物。我们在法上完全不计较,但即使对少许茶叶也要计较高下,认为上师心中喜欢他、不喜欢我,这是内心腐烂的征相。”
“于法全不计较”,即内心不计较是否获得佛法,对法毫无希求。“虽少许茶悉计高低”,即对上师赐予的财物非常计较,可见亲近上师的目的是为了财物。
己五、亲近之时间
亲近几时者,如博朵瓦云:“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亲近善知识的时间以多久合适呢?按博朵瓦尊者所说:“来一位学人,我的负担就增加一分,走了一两位,我的担子也就减轻一分;但是,如果弟子住在其它地方而不能亲近善知识,也无法获得成就。因此,需要一种远近适中的安排,以便在善知识身边经久修习。”
“远近适中”:“远”是指亲近的时间间隔太长,比如四个月才亲近一次,这样就太疏远了。“近”是指亲近的时间间隔太近,比如一天去三次,这样也会让善知识劳累。因此,亲近的时间需要远近适中。
归纳:
寻求解脱的弟子,在修行尚未稳固之前,必须亲近具相善知识,因为:如果远离善知识,在此期间道业就会荒废,不可能遣除违缘、增长修行智慧。
比喻:幼儿不能独立生存时,必须依赖了知取舍、能作养育的母亲。
阿底峡尊者也说:“在未获得圣者地之前,不能离开上师。”《戒律根本颂》说,一个修行人要自己独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精通经律论三藏,二是受比丘戒十夏以上,若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必须依止上师。因此,依止善知识须发长远心。
应当检查自己:如果自心尚未稳固,遇到违缘还不能转为道用,则说明相续尚未成熟,在此期间就不能远离善知识。如果过早地远离,则难以获得成就。
丙四、依止胜利分四:一、总说胜利 二、净除恶业、成就善根之殊胜利益 三、依止上师自然产生功德之利益 四、略言不如理依止的过患
第四,亲近胜利者。
丁一、总说胜利
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宗大师首先标出亲近的利益,然后引《华严经》、《不可思议秘密经》证明,教证之义摄在前面的总标当中。
下面分别以理成立总标的内容。
一、近诸佛位
善知识,对您如理依止将使我接近佛位,因为:依靠您修道极为迅速,而且令您欢喜将产生众多福德。
比如:那洛巴如理依止帝洛巴,即生就从资粮道快速趣入佛地。米拉日巴如理依止玛尔巴,也即生从初学者的地位获得究竟佛果。
二、诸佛欢喜
善知识,对您如理依止将使诸佛欢喜,因为:您是诸佛的化身,如果对您产生信心,诸佛见后会说:“他是向上仰慕之人。”诸佛会如是赐予加持。
三、终不缺离大善知识
善知识,对您如理依止,则生生世世都不会缺离大善知识,因为:如理依师的善业永不空耗,由此无论生在何处,都将被善知识摄受。
四、不堕恶趣
善知识,对您如理依止,则不会堕落恶趣,因为:通过依止您,一切转生三恶趣的恶业都会被胜伏。
五、恶业烦恼悉不能胜
善知识,对您如理依止,便能胜伏一切恶业、烦恼,因为:您会教诫对治烦恼的方法,依靠您的教授,便能截断积累恶业的相续,也能清净往昔所造的恶业。或者,依靠您的教授,即使恶业果报成熟,也能将其转为趣入菩提果的方便。
六、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
善知识,对您如理依止,则始终不会违越菩萨所行,并且由于对菩萨行具足正念,功德资粮将会逐渐增长,因为:您把弟子安置于闻思修的加行中,而弟子也如是修行,以此必定会增长功德,此乃法性规律之故。
七、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
善知识,对您如理依止,则能成办暂时、究竟的一切义利,因为:法性无欺而因果不爽之故。
八、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善知识,对您如理承事,则能获得意乐与加行的善根,能作自他二利而圆满资粮,因为:按照您的教授修行,诸教证功德将如上弦月一般地增长,以此将能成就一切功德。
下面再引教证。
如是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
《华严经》说:善男子!若菩萨被善知识真实摄受,则不会堕落恶趣。若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则不会违越菩萨学处。若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则能超胜世间。若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则能对一切菩萨行明记不忘而行持。若菩萨被善知识摄持,则恶业与烦恼难以胜伏。
又云:“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华严经》又说:如果菩萨随顺善知识的所有教诫,就能令诸佛世尊内心真正欢喜。如果菩萨对善知识所有的言教都能安住而不违背,那么他已接近诸佛的一切种智。如果对善知识的言教毫不怀疑而信受,则能亲近诸善知识,生生世世值遇善知识。如果作意不舍离善知识,一切义利都能成办。
此段宣说了很重要的四点:
一、以随顺教诫,能令诸佛真正欢喜;
二、以安住言教,能快速成佛;
三、以信受言教,能不远离善知识;
四、以作意不舍,能实现一切世出世间的利益。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也说: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极其恭敬地依止、亲近和承事上师。若能这样行持,则由听闻上师善妙的言教,便能把心转成贤善的意乐,由善意乐能令身口转成善加行,由意乐、加行贤善,一切时处都会造作善业、趣入善行,如此自然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于不作恶业、所作纯善,便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于能随顺而护持自他,便能圆满无上菩提之道,因而能够利益趣向恶道的有情。所以,菩萨应当依止上师,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这段经文中,“闻善言教”、“成善意乐”、“成善加行”、“善友欢喜”、“无恶纯善”、“顺护自他”、“圆满菩提”、“利益有情”等,是以前前引生后后,极其清晰地显示出依止上师能圆满一切功德资粮的殊胜利益。
不仅《华严经》、《不可思议秘密经》中宣说了亲近善知识的利益,其它如《事师五十颂》、《胜乐根本续》《菩萨藏经》、《金刚鬘续》、《般若八千颂》等,也如是宣说。
丁二、净除恶业、成就善根之殊胜利益
复次由其承事知识,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 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
由承事善知识能使重业轻受:“重业”,是指本应在恶趣中长劫受苦之深重罪业。“轻受”,即只需在今生的身心上稍起病恼或在梦中领受,就能让重业消尽。
而且,承事善知识能胜过供养承事无量诸佛的善根,具有这样最大的利益。
《地藏经》云:“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
《地藏经》说:真正被善知识摄受的人,本应在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的所有恶业,只需在今生由疾病或饥馑等损恼身心,就能无余消除,甚至以呵责或者只是梦中也能得以清净。
可见,如法依止善知识是消业的无上妙法。
在成就善根方面,《地藏经》说:
“虽于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