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衆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雖然在無量諸佛前能種下諸多善根,比如:行持布施、供養、受持學處等所生起的衆多善根,但其僅僅以上半日承事上師的善根就能超勝。承事上師所成就的功德不可思議!
此段說明:上師是最殊勝的功德田,承事上師是成就善根的無上方便。
又雲:“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事尊重。”
經中又說:應當觀察,諸佛無量的功德神變,無一不是從承事供養上師而産生的。因此,應當如承事諸佛般,依止、親近、供養、承事自己的上師。
不僅在《地藏經》中宣說了依止上師具有消業、積善的勝利,《桑布劄續》、《積聚續》、《日藏經》等中也有明示。
丁叁、依止上師自然産生功德之利益
《本生論》亦雲:“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熏。”
《本生論》也說:任何智者都不應遠離善知識,應當以叁門調伏的方式,隨順善知識的言教修持善行。由于親近善知識,其功德之塵雖然不必故意熏染,也會自然熏染上。
譬如:棲息金山的所有鳥類,都會顯現爲金色。香廠的工人天天熏染香氣,時間一久,身體自然帶有香味。
《普賢上師言教》也說:“譬如,普通的一節樹木落到瑪拉雅的檀香樹林中,經過數年後,就熏染上了栴檀的妙香。于是,這節普通的木材也會發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樣,若依止具相的高僧大德,也會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一切威儀也將成爲大德那樣。”
丁四、略言不如理依止的過患
博朵瓦雲:“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熏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于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博朵瓦說:“我們大多數都有如破衣般的過失,比如拖著破衣行走時,只會粘染草上的垢穢,卻不會粘上金沙。我們就像這樣,對善知識具有的功德不能熏染,稍有過失便馬上染著。因此,如果只是稍稍親近善知識,將不會有任何成就。”
此段教誡:對善知識觀清淨極其重要,只有恒時思惟善知識的功德並且隨學,才能避免破衣之過。
丙五、未依過患分叁:一、今生來世衰損之過患 二、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之過患 叁、親近惡知識與惡友之過患
第五,不依過患者。
丁一、今生來世衰損之過患
以下先說意義,再引教證。
請爲知識若不善依,于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于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如果已經拜爲善知識而不如法依止,今生將遭遇疾病、非人的損惱,來世將墮入惡趣,經曆無數時劫,感受無量痛苦。
以下是教證。
《金剛手灌頂續》雲:““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阇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谛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在《金剛手灌頂續》中,金剛手菩薩請問世尊:“如果有人毀謗阿阇黎,將感得何種異熟果報?”
世尊告訴菩薩:“金剛手,你不要這樣問,否則會讓天人世間全都心生恐怖。雖然如此,但我還是略說一下,勇士請你谛聽。我說無間地獄等極苦的地獄,即是毀謗上師者投生之處,他們住在地獄中長達無數劫。因此,在任何情況下,始終不應毀謗自己的上師。”
《五十頌》亦雲:“毀謗阿阇黎,是大愚應遭,疾疠 及諸病 ,魔疫 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礙神等,殺墮有情獄。”
《事師五十頌》也說:若人毀謗自己的阿阇黎,則此大愚人將遭受傳染病、瘟疫以及其它疾病,或著魔、中毒而死,也可能遭受王難,或被火燒、水淹,被毒蛇咬死,或被羅刹、盜賊、非人、凶神等所殺。總之,將以種種方式橫死而墮入有情地獄。
“終不應惱亂,諸阿阇黎心,設由愚故爲,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身爲弟子始終不應惱亂阿阇黎的心,若因愚癡而爲,必將墮入地獄中被燒煮,感受極大痛苦。所謂無間地獄等極其恐怖的大地獄,佛說是毀謗上師者的住處。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 所造《劄那釋難論》中,亦引經雲:“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爲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善巧成就的寂靜論師在其著作《劄那釋難論》中,也引佛經說:“即使在某人面前只聽過一頌法義,如果內心不將其執爲尊長,則將在百世中墮落成狗,而且脫離惡趣轉生爲人時,還會受生爲下賤種姓。”
歸納:
若不如法依止善知識,將會産生無量不悅意的果報,因爲:毀謗善知識等于毀謗一切諸佛,以善知識的功德等同諸佛,而且恩德超勝諸佛之故。
比喻:如果違背國王的旨意,不僅得不到賞賜,反而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丁二、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之過患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現在諸佛現證叁摩地經》雲:“若彼于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複如是。若于叁乘補特伽羅說法比丘,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沈沒法故。”
如果不如法依止上師,則功德未生者不會産生、已生者也將退失。如《現在諸佛現證叁摩地經》所說:“若有人對上師有嫌恨心、堅惡心或恚惱心,此人能獲功德,絕無此事。若對上師不能作佛想,也是如此。若有人對叁乘補特伽羅的說法比丘,不能發起恭敬及作尊長想或大師想,則此人能獲得未得之法或已得之功德能不退失,絕無此事,因爲不恭敬將使正法沈沒之故。”
教典中還提到:不必說自己毀謗,即便是對其他毀謗者,也不能一同進餐,甚至不能拿他手中之物,否則將不得悉地。密宗教典《大幻化網》、《密集金剛》、《顯燈》等中也如是宣說。
歸納:
毀謗善知識者,不會獲得悉地。譬如,秋季時地面的熱氣收回到地層,以致冬天草木無法生長。
丁叁、親近惡知識與惡友之過患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如果親近惡知識和惡友,也會使自己的功德逐漸損減、一切罪惡逐漸增長,能産生一切不悅意的果報。因此,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應遠離惡知識與惡友。
《念住經》雲:“爲貪嗔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
《念住經》說:一切貪嗔癡的根本,就是惡友。他就像毒樹一樣,誰靠近他就會中毒而引生無量後患。
《涅槃經》雲:“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
《涅槃經》說:諸菩薩對惡友的怖畏程度,不是對醉象的怖畏可比。因爲醉象只能毀壞肉身,而惡友不僅毀壞肉身,還會毀壞善根和清淨心。
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
經中又比較二者的過患:一者只毀壞肉身,另一者同時毀壞法身;一者能把人踩死,卻不能把人抛入惡趣,另一者定能把人抛入惡趣。因此,惡友的過患遠遠超過醉象。
《谛者品》亦雲:“若爲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
《谛者品》也說:如果心識被惡友毒蛇攫住,就會舍棄善知識療治叁毒的妙藥。這些人雖然聽聞了正法如意寶,但悲哀的是他們仍然叁門放逸而墮入惡趣。”
《親友集》雲:“無信而悭吝,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
《親友集》說:無信心、悭悋、愛說妄語及離間語的人,智者不應親近他,切莫與他同住。
“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爲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如果親近惡友,即使自己不造惡,也會被懷疑是造惡者,人們會說:此人親近惡友,必定不是好人。于是自己的惡名也會增長。如果親近了不應親近的惡友,就會由于他的過失而使自己染上過失,就像把一支毒箭放入箭囊,其它無毒的箭也會被染上劇毒一樣。
又如:一袋土豆中只要有一顆腐爛,其它土豆很快就會跟著腐爛;一瓶水中只要放入一滴毒液,所有淨水很快就會變成毒液。同樣,如果接觸惡友,不久便會沾染叁毒而失壞相續。
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所謂惡知識,就是親近他之後,會使自己性罪和遮罪的惡行,已有的不能損減、沒有的反而出生、增長。
如何才能遠離惡知識呢?不接觸就能遠離。
善知識敦巴雲:“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敦巴仁波切說:下等者雖與上等道友共住,也只能成爲中等;上等者若與下劣者共住,不需多大功夫,就會趣于下流。
丙六、攝彼等義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遍贊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恒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須知,世所普贊、共同稱說的上師瑜伽教授,就是按照上述的親近意樂與加行和上師相應。如果只是一二次觀修所緣境上師,根本不會有大的作用。若是至誠想修法的人,必須恒常親近能無錯亂引導學人的最殊勝善知識,長久地修習依止的意樂和加行。
緣上師的信心與恭敬的相應法,是上師瑜伽真正的體相。修習上師瑜伽之量,是以上品的恭敬心和信心完全將上師觀爲真佛,對上師任何的言教都持爲正量。
論中“如前所說”,是指必須具足上述親近意樂和加行的關要。如果僅僅一二次觀修所緣境,念幾次上師瑜伽的文句,或者心中觀想一二次上師降下甘露,則遠遠不夠。要真正如理如法地修上師瑜伽,就必須具足上述親近的意樂與加行。
爾時亦如伽喀巴雲:“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
《《正法妙音》第七冊 如何依止善知識與走向解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