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学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众生,如理依止善知识至为关键。因为菩提道上的每一步,需要善知识指点;每一分善根,需要善知识培养造就;每一种歧途,需要善知识事先教诫遮免。没有善知识的摄受、养育、将护,一介博地凡夫,岂能以自力径直步入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善道,从此远离歧途、不遭魔扰、步步升进而圆成菩提?方今末世,五浊正炽,外有邪师误导、邪缘引诱,内有无明障覆、烦恼动乱,修行者不依止善知识,有几人能不中途退转、陷溺!
善知识,乃过去诸佛之化身、未来诸佛之源泉、现在诸佛之补处。有缘幸遇善知识,实为修行者一生的大事因缘。譬如婴儿依母而生,依母而长,以善知识的慈悲加持培育,便能于菩提入门深入,直至圆满成就。
然而值遇善知识后,若不了解依止的方法,或虽了解而不能执为大要,从始至终精诚奉行,则所谓佛法的成就,终究以无根本而成画饼。下等者,缘殊胜对境的善知识,时日一久,渐生傲慢、懈怠,常寻过失,甚而谤师叛道,沦为善星比丘之流,生无佛法可成,死而直堕地狱;又有最初依师,非为佛法而来,仅是世间名利交涉;又有只重财物供养,并未实修依止的意乐、加行;又有不能始终贯彻财物供养、身语承事、如教奉行,致使今日修行人中,能与善知识真实相应的,实不多见。
学佛以依止善知识为第一前提,依止善知识又以长久依教奉行为第一关键。鉴于目前修行人中多有不如理依师的现状,特从《广论讲记》中撷取“亲近善士”部分,单行流通,以作为修行者依师的法镜。
最后,祈愿修行者都能把握依止善知识的扼要,以如理依师的缘起,迅速成就无上菩提!
益西彭措
2007年秋于圣地喇荣
科 判
全文分二 11
甲一、《广论》所出——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分二 11
乙一、宣说依止之根据 11
乙二、正式宣说依止轨理分六 14
丙一、所依善知识之相分四 14
丁一、略说 14
丁二、上等法相 15
丁三、中等法相分三 22
戊一、真实 22
戊二、远离不合格者 23
戊三、宣说法相之必要 26
丁四、下等法相 27
丙二、能依学者之相分五 29
丁一、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与不具之过失 29
丁二、必须具足德相之根据 30
丁三、宣说德相之差别 31
丁四、摄为四种德相 32
丁五、宣说须了知能依之相 33
丙三、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分二 33
丁一、以宣说具相者须依师之理而连接上下文 34
丁二、真实宣说依止轨理分二 35
戊一、意乐亲近轨理分三 36
己一、总示亲近意乐分二 36
庚一、略说 36
庚二、广说分五 38
辛一、如孝子心 39
辛二、如金刚心 40
辛三、如大地心 41
辛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分六 42
壬一、如轮围山心 42
壬二、如仆使心 43
壬三、如除秽人心 44
壬四、如乘心 45
壬五、如犬心 46
壬六、如船心 48
辛五、摄义并引传记说明 52
己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分三 67
庚一、信心极要之根据 67
庚二、认定此处所修之信心 72
庚三、如何修信之理分四 72
辛一、宣说须观师为佛之根据而作佛观 73
辛二、思惟分别师过之过患而遮止 75
辛三、必须特意执取上师功德而思惟 79
辛四、对所有上师皆须无差别行持“思惟功德、莫观过失”之理 82
己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87
戊二、加行亲近轨理分五 95
己一、总说亲近轨理 95
己二、略说作师所喜之三门 96
己三、广说作师所喜之三门分三 97
庚一、供献财物 97
庚二、身语承事 98
庚三、如教修行 99
己四、亲近之目的 101
己五、亲近之时间 101
丙四、依止胜利分四 103
丁一、总说胜利 103
丁二、净除恶业、成就善根之殊胜利益 107
丁三、依止上师自然产生功德之利益 108
丁四、略言不如理依止的过患 109
丙五、未依过患分三 109
丁一、今生来世衰损之过患 110
丁二、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之过患 112
丁三、亲近恶知识与恶友之过患 113
丙六、摄彼等义 115
甲二、依兰仁巴等大德教言宣说分二 118
乙一、三乘善知识之法相分三 118
丙一、小乘善知识法相 118
丙二、大乘显密共同善知识法相 119
丙三、密宗金刚上师之法相 120
乙二、如何依止善知识分五 121
丙一、依止善知识之胜利分二 122
丁一、思惟胜利之必要 122
丁二、如何思惟胜利分四 123
戊一、思惟供养与承事之利益分二 123
己一、供养之利益 123
己二、承事之利益 125
戊二、虔信而恭敬之胜利分三 127
己一、加持自然融入之利益 127
己二、证悟功德油然而生之利益 128
己三、速得殊胜成就之利益 128
戊三、思惟忆念与祈祷之利益分二 129
己一、忆念之利益分二 129
庚一、仅仅忆念之利益 129
庚二、恒常忆念之利益 131
己二、祈祷之利益分二 132
庚一、宣说利益 132
庚二、如何祈祷 133
戊四、思惟顶礼与观师为佛之利益分二 135
己一、恭敬顶礼之利益 135
己二、观为真佛之利益 136
丙二、不如理依止之过患分十一 138
丁一、轻蔑、呵斥之过患分五 138
戊一、呵斥上师将成呵斥一切诸佛 138
戊二、纵修密乘亦不成就殊胜之果 139
戊三、精进修持续部法,反似成为转生地狱之因 139
戊四、今生来世将生诸多不吉祥 140
戊五、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退失 140
丁二、违背上师言教之过患分三 142
戊一、教证 142
戊二、理证 142
戊三、公案 143
丁三、忿恚之过患 147
丁四、分别过失之过患 147
丁五、观平凡之过患 147
丁六、不尊重之过患 149
丁七、跨越座垫等之过患 149
丁八、浪费上师财物等之过患 150
丁九、扰乱上师心意之过患 150
丁十、对上师行为产生邪见之过患 151
丁十一、对上师不持为上师之过患 153
丙三、以意乐依止之轨理分二 155
丁一、思惟功德而修信心分三 155
戊一、修持信心之必要 155
戊二、以喻、理成立“思惟功德是能生信心之因” 155
戊三、如何生起最圆满之信心分二 156
己一、须观师为佛 156
己二、如何树立“观师为佛”之定解分三 156
庚一、以教成立 157
庚二、以理成立分四 157
辛一、以观待理成立 157
辛二、以作用理成立 158
辛三、以证成理成立分三 158
壬一、果因 158
壬二、自性因 159
壬三、不可得因 159
辛四、以法尔理成立分四 160
壬一、当幻化相应的能调伏身 160
壬二、当应机而幻化 161
壬三、当以能利益而幻化 161
壬四、当以周遍而幻化分二 161
癸一、三世周遍而幻化 161
癸二、遍一切处而幻化 162
庚三、遣除疑难分三 163
辛一、遣除有关显现之问难 163
辛二、遣除有关不显现之问难 165
辛三、遣除不决定之问难 168
丁二、忆念恩德而发起恭敬分五 169
戊一、赐予安乐之恩德 170
戊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171
戊三、赐予教授之恩德 171
戊四、心相续得以调伏之恩德 173
戊五、超胜一切之恩德 173
丙四、以加行依止之轨理分二 174
丁一、略说 174
丁二、广述分三 175
戊一、供献财物 175
戊二、身语承事 176
戊三、如教修行 179
丙五、摄亲近之意乐与加行之义分二 182
丁一、须真修实行 183
丁二、应归摄于心而修 185
全文分二:一、《广论》 所出——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 二、依兰仁巴等大德教言宣说
甲一、《广论》所出——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分二:一、宣说依止之根据 二、正式宣说依止轨理
今初。
乙一、宣说依止之根据
《摄决定心藏》云:“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又如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云:“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
何为“善知识”?《法华文句》说:“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何为“住性”?《瑜伽师地论》云:“云何种性?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由现有故,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槃能够得证。”(安住种性的补特伽罗由于具有种子法,遇到殊胜助缘就有势力,堪能证得涅槃。)
《摄决定心藏》说:“安住种性的补特伽罗应当亲近善知识。”(“安住种性”是具因,“亲近善知识”是殊胜助缘,因缘值遇便能证得涅槃,所以应当亲近善知识。)又如铎巴汇集的《博朵瓦语录》中说:“总摄一切教授的首要,就是不舍离善知识。”
总摄一切修行的教授,以修持上师瑜伽最为重要。以下宣说原因。
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
能让学人相续中,下至发起一分功德、减少一分过失,这一切善乐的根本来源就是善知识,因此最初依止上师的轨理极为紧要,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下面引经证明。
《菩萨藏经》作如是说:“总之,获得菩萨…
《《正法妙音》第七册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