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智慧品》讲义

  目 录

  1. 入行论智慧品 1

  2. 智慧品科判 19

  3. 智慧品易解句义释 23

  入行论智慧品

  寂天菩萨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译

  此等一切支,能仁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发胜般若。

  世俗与胜义,许此为二谛,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见世间有二:瑜伽及平凡。

  于平凡世间,瑜伽世间害,

  彼亦由慧别,以诸上上害。

  以二共许喻,为果不察故。

  世间见有事,所见计为真,

  非如幻性故,瑜伽世间诤。

  色等谓现量,共称非量成,

  彼如不净等,计净等虚妄。

  为令世人入,依怙说无常,

  真中非刹那,谓俗亦成违。

  瑜伽俗无过,待世为见真,

  否则世间害,女身观不净。

  供幻佛生福,如供实有佛。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乃至诸缘聚,幻现亦出生。

  仅由相续久,有情何实有?

  于幻士杀等,无心故无罪,

  于具幻化心,生罪亦生福。

  咒等无力故,非能生幻心,

  种种缘生幻,亦复种种性,

  一缘生一切,何处亦非有。

  胜义中涅槃,轮回即世俗,

  则佛亦轮回,菩提行何用?

  诸缘相续存,幻现亦不退,

  诸缘相续灭,俗中亦不生。

  何时识亦无,幻以何能缘?

  何时幻不成,尔时亦缘何?

  若处有非尘,相分即心体,

  何时心即境,尔时何见何?

  世间主亦言,以心不见心,

  如剑不自割,如是心亦尔。

  若谓如灯火,能照于自体,

  灯火非自明,由无暗蔽故。

  如晶青待他,有青不待他,

  如是亦见有,待与不待者。

  于非青成青,无以自作自。

  所谓灯照自,是识知而说,

  所谓心自明,以何知后说。

  何时以何者,不见明不明,

  如说石女女,娇媚实无义。

  若无自证分,云何能念识?

  由余念相连,能念如鼠毒。

  具余缘见故,心何不自明?

  所成药涂力,见瓶不见药。

  如何见闻知,此处非所遮,

  此处遮苦因,执谛实分别。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无异,

  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

  境非实所见,心能见亦然。

  轮回依实有,否则如虚空,

  无实依实故,云何具作用?

  汝心无助伴,应成独一体,

  心离所取时,一切皆成佛,

  既尔于唯识,观察有何德?

  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

  何时于幻女,作者亦生贪。

  作者于所知,未断烦恼习,

  故见彼女时,见者空习弱。

  以空性串习,将断实有习,

  由习何者无,彼亦后将断。

  何时无有事,不见所观事,

  无实离所依,云何心前住?

  何时实无实,心前悉不住,

  无有余相故,无缘最寂灭。

  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

  由昔发愿力,显现诸佛身。

  如成鹏咒者,成塔彼人逝,

  虽逝经久远,灭毒用犹存。

  相应菩提行,圆成正觉塔,

  菩萨虽入灭,能作众利益。

  供养无心物,云何有福果?

  供住或灭度,经说福等故。

  世俗胜义供,均依教承许,

  如供实有佛,能得果亦然。

  由见谛解脱,何用见空性?

  般若经中说,无慧无菩提。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二前成此故。汝初此不成。

  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复然。

  否则二许真,吠陀等成真。

  大乘有诤故。外道诤内教,

  教内亦互诤,有诤悉应舍。

  教本为比丘,彼亦难安住,

  心有所缘者,难以得涅槃。

  断惑则解脱,无间应成彼。

  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力熟。

  谓初无取爱,故定无后有,

  此爱非染污,如痴云何无?

  由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

  具有所缘心,某中犹安住,

  远离空性心,灭已复当生,

  犹如无想定,故应修空性。

  何语入经藏,彼许为佛语。

  岂非大乘教,多许同汝经。

  若以一不摄,一切非佛经,

  则以一分同,一切成佛语。

  何语迦叶等,亦不测度者,

  谁以汝未解,而作非所持。

  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

  成就住轮回,此即悟空果。

  如是空性宗,随意破非理,

  是故应不疑,修习空性义。

  烦恼智障暗,对治空性慧,

  欲速遍知者,何不修空性?

  何事能生苦,于彼应生惧,

  空性能息苦,于彼云何惧?

  实我若存在,于彼应生惧,

  既无少分我,谁复成畏惧?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节血,

  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

  肉与皮非我,暖及风非我,

  孔窍亦非我,六识皆非我。

  取声识若常,恒时应取声。

  若无所知境,何因谓能知,

  无知若为知,木亦成能知,

  故无境现前,定无彼能境。

  谓由彼知色,尔时何不闻?

  谓由声不近,则无知彼识。

  取声自性者,云何成取色?

  一人为父子,假立非真实,

  忧喜暗三德,非子亦非父,

  彼者亦不见,具有取声性。

  如伎以异相,见彼彼非常,

  异相犹为彼,彼一未曾有。

  异相若非真,当说本自性,

  若谓唯识性,士夫悉成一,

  心无心亦一,何故有性同?

  别别皆颠倒,何为同所依?

  无心亦非我,无心故如瓶。

  相应心故知,应成坏不知。

  若我是无变,于彼心作何?

  无心离作业,虚空应成我。

  若我非实有,业果系非理,

  作已灭尽故,成为谁人业?

  业果基异体,彼者离作用,

  亦汝我共成,故此诤何义?

  因位见彼果,此则无可能,

  依于一相续,作者受者一。

  过去未来心,非我彼无故,

  然今心是我,彼灭我亦无。

  犹如芭蕉树,层层析无得,

  如是以理观,我亦非真实。

  有情若非有,缘谁起悲心?

  为果立誓境,由痴设有我。

  无人果谁得,然许从痴立。

  为息三有苦,无除求果痴。

  苦因我慢者,以我痴令增,

  从彼亦不除,无我修为胜。

  足小腿非身,腿臀亦非身,

  腹背亦非身,胸膀亦非身,

  肋手亦非身,腋肩亦非身,

  内脏亦非身,头颈亦非身,

  此中何为身?

  身于一切支,若以方方住,

  身支纵各住,身自住何处?

  自性圆具身,若住手等支,

  则随手等数,应成等数身。

  外内既无身,手等岂有身?

  手等外若无,彼身云何有?

  无身于手等,以痴起身想,

  以形差别缘,叠石起人想。

  乃至缘聚间,身似现士夫,

  如是缘聚间,于手等现身。

  如是指聚故,手亦成何物?

  彼亦节聚故,节亦析为分,

  分亦析为尘,尘复以方分,

  方分离分故,如空尘亦无。

  如是具观人,谁贪如梦色?

  若时身亦无,尔时何男女?

  苦若胜义有,何不损极乐?

  乐则以美食,悲等何不喜?

  由具力蔽故,彼若不领受,

  何者非受性,云何彼是受?

  若谓有细苦,岂非除彼粗?

  谓彼即余乐,细亦彼种类。

  若生逆缘故,苦受非生起,

  受由分别著,岂非已成立?

  是故其对治,当修此观察,

  观察田生定,即瑜伽士食。

  根境若有隔,彼二怎相遇?

  无隔应成一,何者遇于何?

  极微不相入,无入机平等,

  无入则无合,无合则无遇,

  无分亦称遇,云何相应理?

  相遇亦无分,若见当指示。

  于识无聚身,相遇不应理?

  聚亦无实故,如前应观察。

  如是触不成,则受从何生?

  此劳为何义?以何损何人?

  何时无受者,彼时受亦无,

  彼时见此已,云何爱不退?

  无论见或触,皆由梦幻性。

  与心俱生故,受非心领受,

  受心依次生,成念非领受。

  受非以自受,亦非他领受,

  受者毫许无,故受非真有,

  如是无我聚,云何以此害?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及外,余处亦不得,

  非身亦非异,非融别亦无,

  体无毫许故,心性本涅槃。

  境前若有识,则彼缘何生?

  境识若同时,彼亦缘何生?

  然境后生识,彼时从何生?

  如是无有知,诸法一切生。

  如是若无俗,云何有二谛?

  世俗以他立,有情岂涅槃?

  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

  后定有则有,无即无世俗。

  能观与所观,二者为互依,

  依于名言后,说一切观察。

  何时观察智,以彼观察时,

  彼复须观察,故当成无穷。

  所观观察竟,能观无所依,

  无有所依故,说彼亦涅槃。

  有宗心与境,极难立谛实,

  若由识成境,识有有何依?

  而由境成识,境有亦何依?

  然由相待有,二者均无实。

  若无子非父,子为从何生?

  无子亦无父,如是二皆无。

  如芽从种生,由芽知有种,

  由境所生识,何不知有境?

  由彼异芽识,虽知有芽种,

  然知彼境者,从何而了知。

  先由世现量,是见一切因。

  莲花茎等别,是由因别生。

  因别以谁作,由前因别生。

  何故因生果,前前之因力。

  自在众生因,何为自在天?

  若谓诸大种,于名何徒劳?

  地等多无常,不动亦非天,

  足践及不净,彼者非自在。

  自在非空静,非我前已破。

  非所思维者,说非思何用?

  以彼生亦何?

  我及地等大,自在岂非常?

  识从所知生,苦乐从业生,

  以彼生何果?

  因从无始有,云何果有始?

  何不常生果?彼不观待余。

  无一非彼造,彼造复待何?

  若待聚成因,定非自在天,

  聚时无不生,不聚无力生。

  不欲亦造作,自在成他转,

  欲亦随欲转,岂是自在天?

  谓尘世间因,彼亦前已破。

  数论许根本,常法众生因。

  所谓喜忧暗,三德平衡住,

  说彼为根本,不平名众生。

  一有三自性,非理故彼无,

  如是德非有,彼亦各三故,

  无德声等有,应成极杳然,

  于无心衣等,有乐等不然。

  有事为因性,岂非已观竟,

  汝因亦乐等,从彼不生衣,

  若乐从衣生,无衣故无乐。

  乐等常恒性,恒时不可得。

  若有显乐等,何不持领受?

  若谓彼变细,云何有粗细?

  舍粗变细故,粗细成无常,

  如是何不许,一切法无常?

  粗既不异乐,显然乐无常。

  若许因位无,不生以无故,

  明显无而生,汝不许亦存。

  于因若有果,食成啖不净,

  复应以布值,购买棉花种。

  若世愚不见,达者所立真,

  彼知世亦有,故云何不见?

  世间若非量,见显亦非实。

  能量若非量,所量岂非假?

  汝修真实空,依彼故非理。

  未触假设事,非能取事无,

  是故妄有事,彼无定虚妄。

  故如梦子死,无子分别想,

  有子分别障,彼亦为虚妄。

  故以如是观,绝非无因有,

  非住别别缘,亦非住合集,

  非从余处来,非住非他往。

  以痴所执实,与幻有何异?

  幻师所幻物,因缘…

《《入行论·智慧品》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