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窍诀宝藏论释▪P16

  ..续本文上一页信士之诽谤,因为凡入大乘者即为如来之子,种姓无比尊贵故必定具有无量的殊胜功德。圣者无著说:“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因此诽谤大乘胜士这一过患必将形成趋达菩提正道的一大障碍。佛曾于因地行菩萨道作常不轻菩萨时,每每见人就礼,言称“我不敢轻视汝,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佛陀尚且如此示现,我们做为佛陀的追随者自当励力奉行。六应力行断除身口意三门的一切罪行,即杀生、偷盗、邪淫三种身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四种语业;贪心、害心、邪见三种意业。若依胜法数数熏习,使心意贤善、语音柔和、行为如法,这样就能断除一切虚伪谄媚等修行的障碍。凡是欲修解脱正道之人,断除此等过患是极其重要的。

  离障无价珍宝之六法:不图回报无偏发布施;

  不求世间护持清净戒;不舍有情生起慈悲心;

  了知正法求法不厌足;不求利养为众示佛法;

  无偏平等善待诸众生。此乃最妙殊胜之行为。

  宛若无价珍宝一般能远离一切诸障之法有六种:一是当我们在发放布施之时,应当端正心念相续,即心无偏袒、不图回报、无私而一心利众地发放布施。《佛子行》云:“获得菩提身尚舍,何况一切身外物,故不图报异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二是不希求世间的金钱、地位及种种受用,谨慎护持清净的戒律。然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应当注意自己的发心,切莫因怖畏今生的不幸遭遇而受戒,亦不要以希求来世的人天安乐等福报而受戒,一定要以超出三界轮回的出离心而受持净戒。三是修行的旅途无论多么艰辛,我们亦不能舍弃一切如母有情,而应生起强烈的大慈大悲心,精进地饶益包括蝼蚁虫蚓在内的一切众生。四应了知正法难遇,而今凭借往昔的福德因缘幸遇殊胜的甘露妙法,当不畏艰辛、排除万难而精勤欢喜地求受正法,以大海般广博的胸襟来容纳妙法甘露,不生毫许厌足之心。五是不求名闻利养,一门心思为利众生而精进努力地演示佛法真理,为欲求解脱之人指引一条光明大道。六是心无偏袒,平等善待一切众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贫民乞丐,小至蝼蚁虫蚓等一切众生都平等垂慈护念。此乃最为善妙殊胜之行为。

  大乘佛教功德之六法:依止上师亦无懈怠心;

  饶益有情亦无厌倦心;证悟实相亦无我慢心;

  抛弃于众无益利养心;于深法义无有畏惧心;

  积累善资无有知足心。

  大乘佛教不共的增上功德之法有六种:一是大乘佛子在依止上师学修佛法时,纵然是气候恶劣,寒来暑去,历经数年亦无少许懈怠之心,仍然是起早贪黑,挑灯用功,对上师充满坚定不移的信心,以身口意供养上师,尽心尽力承侍上师,依教奉行,毫无违逆。二是日日夜夜不断地饶益有情或为僧众服务,时时处处行为谦卑、和颜悦色,孜孜矻矻地面对服务对象,纵然有人故意刁难亦欣然随顺,尽己之最大努力满足其愿,绝无厌烦之心。三是即便证悟了诸法的究竟实相亦不能圣者自居,更不会高谈阔论地标榜自己,而是身居卑位上敬下和,毫无我慢之心。四是在众生未获得究竟利益之时,已发大菩提心的佛子怎么会有心去寻求于众生无利的利养呢?所以乃至众生未得安乐,大乘佛子始终不会有求自利安乐之心。五是于不共大乘的甚深法义,如般若的离戏大空、密法的超越行径、大圆满的离作深要等都能如理领受,且勇于行持,毫无畏惧之心。六是积累善根资粮无有知足之心,无论诵经、持咒还是礼佛、绕塔等,皆不以有功德而自满,必定会再再地精勤修积一切善根资粮。

  摧毁烦恼大敌之六法:数日修善不可灭烦恼,

  持之以恒修法尤重要;无始烦恼极为难调故,

  依止最深对治尤重要;我执难灭二取力强故,

  勤修福慧资粮尤重要;轮回痼疾长久难治愈,

  恒依名医上师尤重要;五毒烈火极难熄灭故,

  依附菩提心海尤重要;积累恶业道极平坦故,

  登上解脱阶梯尤重要。

  我们应当了知摧毁烦恼大敌强而有力之六种法要:一应了知仅以短短数日熏修一些善法的力量不可能灭除根深蒂固的烦恼怨敌,必须要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地痛下功夫,立下必死的决心,夜以继日地勇猛修法尤为重要。二应了知无始以来的业习烦恼浓厚而坚固,极难调化,必须依靠大中观、大圆满等最为甚深的妙法之力来加以对治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三应了知我执心非常顽固而极难灭除是因为能取所取执著之力非常强大的缘故。基于此,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即是精勤修积福慧二种资粮,待充足力量后就能手到擒来地断除二取执著。四应了知久溺轮回而染著的种种痼疾极难治愈,故当恒时依止如名医一般的具相上师,精勤闻思修行。五应了知贪嗔痴等五毒烦恼极其炽盛,如同熊熊烈火般难以熄灭,故当依靠广发菩提大心之海水来对治。《入行论》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所谓的菩提心,即是在纯洁善良的人格基础上,再生起救度众生离苦得乐直至成佛之心。六应了知积累恶业之道是极其平坦的,凡是十不善业中所摄之法,自己不管如何行持,亦不管走到哪里皆是广开方便之门,绝无魔军作障,所以稍不经意就会造下弥天大罪而成千古之恨,就算是一念之差,亦会导致累劫的恶趣痛苦,难得出离。如经云:“刹那造重罪,历劫堕无间。”是故我们应当竭尽全力登上能获得解脱安乐的阶梯,纵然前进的道路充满荆棘,我们亦要勇猛精进、迎难而上地攀登,宁可前进一步死,亦不愿后退一步安。

  三藏差别殊胜之六法:声闻师前聆听三藏声;

  缘觉自证内现缘起法;菩萨具利自他无量智;

  声闻学处片面调自续;缘觉中等精勤求自利;

  菩萨必定具足大悲心。

  我们应当了知经、律、论三藏殊胜各异之六种法:一应了知声闻行者是在善知识面前聆听相应自己根机之三藏,秉承如是声教,不诣深观,依文直解,修证四谛法义之人空真理,最终证得声闻菩提果,此果虽出三界,然非究竟。二应了知缘觉(亦名独觉)行者不用依止善知识,仅依自己俱生的智慧,独自一人到寒林等寂静处,观修十二因缘缘起之法,现证相应的空性,即了达五蕴粗相空性以及人无我空性,获得独觉菩提果。三应了知大乘菩萨以利他事业为主,同时无勤成办自利,故具有圆满自他二利的无量大智慧。(以上是三种乘门之差别,以下即其行径学处之三种差别。)四应了知小乘声闻行者之学处是片面或单相地调伏自心相续的烦恼,因为他们彻知生死流转的根本是烦恼,而烦恼又由人我的执著引起,故勇猛精进极力断除我执烦恼障。五应了知小乘缘觉行者虽然本有俱生的智慧与出离心,但其唯求自我解脱轮回苦海而精进修行,未发广利他众之胜心。六应了知不共大乘菩萨之学处,大乘佛子必须要具足利益众生的无为大悲心才能愿行一致地救渡饱尝重苦的无量众生。

  观察世间过患之六法:美名如雷声故断喜爱;

  受用如浮云故断贪执;眷如不孝子故断指望;

  住处如客栈故往深山;幸福如美梦故莫实执;

  终抛一切离世故断贪。如是而行愈来愈安乐。

  我们应当观察了知世间之六种过患:一是许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美名如雷声响彻山谷大地一般威震寰宇,其实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唯是苦恼之因!故当断除喜爱名声之欲望。二是以理观察世间的一切物资受用,则知其性毫无实质,犹如空中的浮云、夏日的彩虹般缘生缘灭,故当断除对一切财富的贪执,常持知足少欲的态度。三应了知所谓有助于自己的眷属也是分离的本性,如不孝的孽子,无论你怎样养育他,亦不管你对他如何执著,他仍会狠心抛弃你,令你大失所望,故当断除对一切眷属的指望。四应观知我们的房屋住处,无论多么富丽堂皇,皆如借宿的客栈般是暂时栖身之所,自己非能恒时拥有。古大德云:“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是故我等行者应当断除对房屋的贪执而往诣深山岩洞修行。五应观知身心的幸福与快乐如同一场美梦般刹那便会消失,真是“梦里生荣贵,梦醒在穷乡”,是故切莫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实执心。六应了知最终死神来临之时我们必定会抛弃世间的人事万物,独自离开随因缘展现的人间境地,故当断除对今世的贪执,专意修持能得解脱的正法。若能断除上述六种过患而如理行持,我们的生活将会愈来愈美好,身心愈来愈安乐,于此娑婆境,淤泥定会出红莲。

  诸修行者需做之六法:身在何处皆需利他众,

  故当发大愿修菩提心;乐时需知正法加持致,

  故当精勤深思法利益;苦时需知往昔业力致,

  故当深思业果而修心;病时需知行善修法故,

  健康时当小心又谨慎;老时需要内心安乐故,

  年轻时当勤积资净障;死时需要诸事圆满故,

  未死之前牵连当断绝。本人深感此等乃心法。

  我等成长在大乘教法下的修行人需要成办之法有六种:一是无论我们身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寂静的深山、岩洞、寺院等,何处都需要利益他众,故当广发大愿,勤修菩提心。诸如对远方来的客人、久疾缠身的病人、年长无怙的老人、年幼无知又失去依靠的孤儿等施予爱心,帮助、关怀、照顾他们,当知这些都是利益众生之善举。二是当我们获得快乐之时,需要了知这是上师与正法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致。诸如外在的丰衣足食、自身的体健无病、内心自在无忧等,此等福乐均非偶然而来,故当深深思维上师与正法不可思议的利益和功德。三是当我们遭受痛苦之时,需要了知一切痛苦皆因自己往昔造就的不善业力所致,理应偿报消业,切莫怨天尤人,而当深深思维业果不虚之理,依教修心,精勤于六度万行,广积资粮,净除诸障。四是当我们被病魔缠身之时,需要了知此乃激发自己行善修法之方便,由病苦而知四大假合之躯虚幻无实,且苦患满集,贪之无义。是故我们于身体健康之时,就应小心谨慎地取舍善恶…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学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