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16

  ..續本文上一頁信士之誹謗,因爲凡入大乘者即爲如來之子,種姓無比尊貴故必定具有無量的殊勝功德。聖者無著說:“以惑談他菩薩過,則將毀壞自功德,故于大乘諸士夫,不說過失佛子行。”因此誹謗大乘勝士這一過患必將形成趨達菩提正道的一大障礙。佛曾于因地行菩薩道作常不輕菩薩時,每每見人就禮,言稱“我不敢輕視汝,汝于來世當得作佛”。佛陀尚且如此示現,我們做爲佛陀的追隨者自當勵力奉行。六應力行斷除身口意叁門的一切罪行,即殺生、偷盜、邪淫叁種身業;妄語、绮語、兩舌、惡口四種語業;貪心、害心、邪見叁種意業。若依勝法數數熏習,使心意賢善、語音柔和、行爲如法,這樣就能斷除一切虛僞谄媚等修行的障礙。凡是欲修解脫正道之人,斷除此等過患是極其重要的。

  離障無價珍寶之六法:不圖回報無偏發布施;

  不求世間護持清淨戒;不舍有情生起慈悲心;

  了知正法求法不厭足;不求利養爲衆示佛法;

  無偏平等善待諸衆生。此乃最妙殊勝之行爲。

  宛若無價珍寶一般能遠離一切諸障之法有六種:一是當我們在發放布施之時,應當端正心念相續,即心無偏袒、不圖回報、無私而一心利衆地發放布施。《佛子行》雲:“獲得菩提身尚舍,何況一切身外物,故不圖報異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二是不希求世間的金錢、地位及種種受用,謹慎護持清淨的戒律。然這裏特別強調的是應當注意自己的發心,切莫因怖畏今生的不幸遭遇而受戒,亦不要以希求來世的人天安樂等福報而受戒,一定要以超出叁界輪回的出離心而受持淨戒。叁是修行的旅途無論多麼艱辛,我們亦不能舍棄一切如母有情,而應生起強烈的大慈大悲心,精進地饒益包括蝼蟻蟲蚓在內的一切衆生。四應了知正法難遇,而今憑借往昔的福德因緣幸遇殊勝的甘露妙法,當不畏艱辛、排除萬難而精勤歡喜地求受正法,以大海般廣博的胸襟來容納妙法甘露,不生毫許厭足之心。五是不求名聞利養,一門心思爲利衆生而精進努力地演示佛法真理,爲欲求解脫之人指引一條光明大道。六是心無偏袒,平等善待一切衆生,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貧民乞丐,小至蝼蟻蟲蚓等一切衆生都平等垂慈護念。此乃最爲善妙殊勝之行爲。

  大乘佛教功德之六法:依止上師亦無懈怠心;

  饒益有情亦無厭倦心;證悟實相亦無我慢心;

  抛棄于衆無益利養心;于深法義無有畏懼心;

  積累善資無有知足心。

  大乘佛教不共的增上功德之法有六種:一是大乘佛子在依止上師學修佛法時,縱然是氣候惡劣,寒來暑去,曆經數年亦無少許懈怠之心,仍然是起早貪黑,挑燈用功,對上師充滿堅定不移的信心,以身口意供養上師,盡心盡力承侍上師,依教奉行,毫無違逆。二是日日夜夜不斷地饒益有情或爲僧衆服務,時時處處行爲謙卑、和顔悅色,孜孜矻矻地面對服務對象,縱然有人故意刁難亦欣然隨順,盡己之最大努力滿足其願,絕無厭煩之心。叁是即便證悟了諸法的究竟實相亦不能聖者自居,更不會高談闊論地標榜自己,而是身居卑位上敬下和,毫無我慢之心。四是在衆生未獲得究竟利益之時,已發大菩提心的佛子怎麼會有心去尋求于衆生無利的利養呢?所以乃至衆生未得安樂,大乘佛子始終不會有求自利安樂之心。五是于不共大乘的甚深法義,如般若的離戲大空、密法的超越行徑、大圓滿的離作深要等都能如理領受,且勇于行持,毫無畏懼之心。六是積累善根資糧無有知足之心,無論誦經、持咒還是禮佛、繞塔等,皆不以有功德而自滿,必定會再再地精勤修積一切善根資糧。

  摧毀煩惱大敵之六法:數日修善不可滅煩惱,

  持之以恒修法尤重要;無始煩惱極爲難調故,

  依止最深對治尤重要;我執難滅二取力強故,

  勤修福慧資糧尤重要;輪回痼疾長久難治愈,

  恒依名醫上師尤重要;五毒烈火極難熄滅故,

  依附菩提心海尤重要;積累惡業道極平坦故,

  登上解脫階梯尤重要。

  我們應當了知摧毀煩惱大敵強而有力之六種法要:一應了知僅以短短數日熏修一些善法的力量不可能滅除根深蒂固的煩惱怨敵,必須要長年累月、持之以恒地痛下功夫,立下必死的決心,夜以繼日地勇猛修法尤爲重要。二應了知無始以來的業習煩惱濃厚而堅固,極難調化,必須依靠大中觀、大圓滿等最爲甚深的妙法之力來加以對治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功效。叁應了知我執心非常頑固而極難滅除是因爲能取所取執著之力非常強大的緣故。基于此,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即是精勤修積福慧二種資糧,待充足力量後就能手到擒來地斷除二取執著。四應了知久溺輪回而染著的種種痼疾極難治愈,故當恒時依止如名醫一般的具相上師,精勤聞思修行。五應了知貪嗔癡等五毒煩惱極其熾盛,如同熊熊烈火般難以熄滅,故當依靠廣發菩提大心之海水來對治。《入行論》雲:“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衆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所謂的菩提心,即是在純潔善良的人格基礎上,再生起救度衆生離苦得樂直至成佛之心。六應了知積累惡業之道是極其平坦的,凡是十不善業中所攝之法,自己不管如何行持,亦不管走到哪裏皆是廣開方便之門,絕無魔軍作障,所以稍不經意就會造下彌天大罪而成千古之恨,就算是一念之差,亦會導致累劫的惡趣痛苦,難得出離。如經雲:“刹那造重罪,曆劫墮無間。”是故我們應當竭盡全力登上能獲得解脫安樂的階梯,縱然前進的道路充滿荊棘,我們亦要勇猛精進、迎難而上地攀登,甯可前進一步死,亦不願後退一步安。

  叁藏差別殊勝之六法:聲聞師前聆聽叁藏聲;

  緣覺自證內現緣起法;菩薩具利自他無量智;

  聲聞學處片面調自續;緣覺中等精勤求自利;

  菩薩必定具足大悲心。

  我們應當了知經、律、論叁藏殊勝各異之六種法:一應了知聲聞行者是在善知識面前聆聽相應自己根機之叁藏,秉承如是聲教,不詣深觀,依文直解,修證四谛法義之人空真理,最終證得聲聞菩提果,此果雖出叁界,然非究竟。二應了知緣覺(亦名獨覺)行者不用依止善知識,僅依自己俱生的智慧,獨自一人到寒林等寂靜處,觀修十二因緣緣起之法,現證相應的空性,即了達五蘊粗相空性以及人無我空性,獲得獨覺菩提果。叁應了知大乘菩薩以利他事業爲主,同時無勤成辦自利,故具有圓滿自他二利的無量大智慧。(以上是叁種乘門之差別,以下即其行徑學處之叁種差別。)四應了知小乘聲聞行者之學處是片面或單相地調伏自心相續的煩惱,因爲他們徹知生死流轉的根本是煩惱,而煩惱又由人我的執著引起,故勇猛精進極力斷除我執煩惱障。五應了知小乘緣覺行者雖然本有俱生的智慧與出離心,但其唯求自我解脫輪回苦海而精進修行,未發廣利他衆之勝心。六應了知不共大乘菩薩之學處,大乘佛子必須要具足利益衆生的無爲大悲心才能願行一致地救渡飽嘗重苦的無量衆生。

  觀察世間過患之六法:美名如雷聲故斷喜愛;

  受用如浮雲故斷貪執;眷如不孝子故斷指望;

  住處如客棧故往深山;幸福如美夢故莫實執;

  終抛一切離世故斷貪。如是而行愈來愈安樂。

  我們應當觀察了知世間之六種過患:一是許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美名如雷聲響徹山谷大地一般威震寰宇,其實這又有什麼意義呢?唯是苦惱之因!故當斷除喜愛名聲之欲望。二是以理觀察世間的一切物資受用,則知其性毫無實質,猶如空中的浮雲、夏日的彩虹般緣生緣滅,故當斷除對一切財富的貪執,常持知足少欲的態度。叁應了知所謂有助于自己的眷屬也是分離的本性,如不孝的孽子,無論你怎樣養育他,亦不管你對他如何執著,他仍會狠心抛棄你,令你大失所望,故當斷除對一切眷屬的指望。四應觀知我們的房屋住處,無論多麼富麗堂皇,皆如借宿的客棧般是暫時棲身之所,自己非能恒時擁有。古大德雲:“世間爲我所用,非我所有。”是故我等行者應當斷除對房屋的貪執而往詣深山岩洞修行。五應觀知身心的幸福與快樂如同一場美夢般刹那便會消失,真是“夢裏生榮貴,夢醒在窮鄉”,是故切莫對自己的生活産生實執心。六應了知最終死神來臨之時我們必定會抛棄世間的人事萬物,獨自離開隨因緣展現的人間境地,故當斷除對今世的貪執,專意修持能得解脫的正法。若能斷除上述六種過患而如理行持,我們的生活將會愈來愈美好,身心愈來愈安樂,于此娑婆境,淤泥定會出紅蓮。

  諸修行者需做之六法:身在何處皆需利他衆,

  故當發大願修菩提心;樂時需知正法加持致,

  故當精勤深思法利益;苦時需知往昔業力致,

  故當深思業果而修心;病時需知行善修法故,

  健康時當小心又謹慎;老時需要內心安樂故,

  年輕時當勤積資淨障;死時需要諸事圓滿故,

  未死之前牽連當斷絕。本人深感此等乃心法。

  我等成長在大乘教法下的修行人需要成辦之法有六種:一是無論我們身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寂靜的深山、岩洞、寺院等,何處都需要利益他衆,故當廣發大願,勤修菩提心。諸如對遠方來的客人、久疾纏身的病人、年長無怙的老人、年幼無知又失去依靠的孤兒等施予愛心,幫助、關懷、照顧他們,當知這些都是利益衆生之善舉。二是當我們獲得快樂之時,需要了知這是上師與正法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所致。諸如外在的豐衣足食、自身的體健無病、內心自在無憂等,此等福樂均非偶然而來,故當深深思維上師與正法不可思議的利益和功德。叁是當我們遭受痛苦之時,需要了知一切痛苦皆因自己往昔造就的不善業力所致,理應償報消業,切莫怨天尤人,而當深深思維業果不虛之理,依教修心,精勤于六度萬行,廣積資糧,淨除諸障。四是當我們被病魔纏身之時,需要了知此乃激發自己行善修法之方便,由病苦而知四大假合之軀虛幻無實,且苦患滿集,貪之無義。是故我們于身體健康之時,就應小心謹慎地取舍善惡…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