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17

  ..續本文上一頁,勤修一切善,力斷一切惡,直到證悟解脫妙法。五是當我們面臨老苦之時,需要得到內心的安樂,確定自己即將往詣極樂刹土,于內心數數生起歡喜。就應當在年輕力壯的時候,勵力修持往生淨土的安樂之因,即通過聞思修行忏除業障並積累相應的資糧。六是當我們面臨死神之時應已圓滿積資淨障等一切事宜,故于死亡尚未現前之時,應盡力斷絕修行中的一切牽連與累贅,精勤並專一地修積資糧、忏悔業障。正如要遠赴異國他鄉之遊人,起程之前必須辦理好一切有關手續並籌備足夠的資金一般,修行人一定要及時圓滿面對死神的准備工作。在此無垢光尊者諄諄垂賜教誡說:我本人深深感到這些確實都是契心之妙法。

  擊中要害竅訣之六法:家人猶如集市之過客,

  不知何時分離當修法;親友猶如柳枝聚小鳥,

  不知何時分散斷愛戀;壽命無常猶如草露珠,

  故當勇猛精勤修正法;多言迷亂敵起如鹦鹉,

  當禁無稽之談諸绮語;修法猶如海島取寶珠,

  切莫廣弘耳傳之竅訣;長期相處亦見佛有過,

  故勿與諸他人共居住。此乃殊勝心語當恭聽。

  能擊中我們要害的竅訣之法有六種:一應了知由因緣而暫時相聚的六親眷屬,猶如在集市中相逢的過路客人一般來去匆匆,雖不知彼此何時分離,然而分離卻是必然的,如雲:“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必分離。”故當斷除對家人的貪戀,勤修解脫正法。二應了知所有的親友皆如在柳枝上暫聚的小鳥,不知何時分散。如雲:“情人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故當斷除對親友的愛戀而勤修解脫正法。叁應了知我們的壽命脆弱無常,猶如清晨草尖上的露珠般,經不起陽光的映照,刹那便會消失,故當趁機勇猛精勤地修持正法。四應了知多言雜語是迷亂、紛诤惡敵生起之因。一般喜談他人是非過咎者,人見人厭,無論何時何地都會受到衆生的蔑視,甚至棄離不與接近。猶如愚蠢的鹦鹉不知取舍善言惡語,總是隨聲附和,如是惡言穢語一經出口,必然會挨棒揍,這無疑是咎由自取。故當禁止一切無稽之談,切莫隨心所欲地打開绮語之門。五應將所修之妙法視如從海島上取來的寶珠一般敬心珍藏,如大圓滿等耳傳竅訣就不宜廣作弘揚,因爲甚深密法不是普通劣器所能契證之法,故只能密傳予殊勝根器。六是凡夫修行者之間切莫長期相處,因爲心續尚未調順的普通行者,分別我執極其強盛,彼此互不尊重,說話毫不顧忌,往往面善心惡,以唇槍舌劍互相瞄准,一有過節便懷恨在心,彼此視爲仇敵般勢不兩立。一般來說,不具清淨觀之人,就算是與佛陀相處,他亦會唯見過失,不見功德。譬如,善星比丘侍奉佛陀二十四年之久,後來卻妄觀佛過,滋生惡念,口出惡言等,在惡業的催促下僅過七日,大地突然裂開,他當即深陷阿鼻地獄。是故切莫隨便與他人共同居住,而應獨自修行。全知無垢光尊者說,此乃我之殊勝心語,具緣者應當恭敬谛聽,領納于心,時時依修。

  諸修行人時間之六法:值遇具有法相上師時,

  乃斷戲論之際問疑難;覺性值遇逆緣外境時,

  結合實修之際當修煉;獲得甚深耳傳竅訣時,

  乃滅迷亂之際住本性;猛厲精進勤修正法時,

  乃招違緣之際觀察魔;修行究竟即將成就時,

  乃遭魔障之際當謹慎;觀實相義修煉妙力時,

  乃有歧途之際依上師。此等乃深要訣當銘記。

  大家都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之理,故于修行中應學會觀察,看准時機,切莫錯過六種殊勝之機:一是當我們在值遇具有慈悲、智慧等圓滿法相的上師時,即已盼來了斷除一切邊執戲論之時際,故當向上師祈問修行和經論中的疑難。我們生活在世間,難免被迷亂戲論之網罟所縛,凡欲解開此等疑網者,唯有依靠上師的智悲力方能成辦。二應了知我們在修證覺性而值遇某種逆緣外境之時,正是迎來了結合實修之時際,故當數數修煉,不予間斷。無論遇到他人的無端打罵還是暗地誹謗、橫加斥責等都應泰然自若,並任運地將逆緣轉爲道用。我認爲當您遇到最爲傷心的事情時,若能安然順利地度過一切難關,這說明您已獲得修行的一種證相。叁應了知我們在獲得大圓滿等甚深耳傳竅訣時,乃爲獲得了滅除一切迷亂之時際,故當安住于所了認的本性中毫不散亂。四應了知當我們能猛勵精勤地修習正法時,即是逢遇容易招感違緣之時際,這幾乎是難以避免的自然規律,也是具正見修行者的一大助緣,故當觀察一切魔緣的本性、生處及去處。五應了知當我們修行達到究竟,即將獲得成就時,乃爲易遭魔障之時際,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翻開古今高僧大德們的傳記,不難發現,他們的成就都是在九魔八難中獲得的。到達這種修行境界的修行人都應謹慎,屆時可念修一些護輪咒、遣違緣咒,或祈禱叁根本加持護念。六應了知當我們觀修輪涅一味的實相義而修煉覺性等妙力時,乃爲易入歧途之時際,故當依止上師切莫遠離。這些教言對于我們每一位修持甚深密法的人來說都是深邃、精要的殊勝竅訣,有緣弟子應當銘記在心。

  如理修行所需之六法:惡行易染故勿交往人;

  善行難學故依善知識;境易惑心故勿散外境;

  心易迷茫莫隨外境轉;貪嗔力強切莫執偏袒;

  迷現易沾根除諸貪執。

  如理修行時所需要注意之法有六種:一是注意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因爲正知正念不夠穩固之人很容易染上人格卑劣者的惡陋習氣,故勿隨意與人交往,而應獨自修行。二是賢良的善行極難學到,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在輪回中流轉,惡習極其深厚。賢善的行爲學而不得,惡劣的行爲無師自通,故當恒依善知識的督促與鞭策軌正自己的修行。叁應了知形形色色的外境很容易誘惑補特伽羅尚無定力的心續,人們往往觸境生心,不能自主,是故我們應當經常謹持正念,萬勿散亂于外境。四是我們自心本有的智慧光明被無始以來的厚重業習層層遮蔽,如是無明妄心在遇到內外諸緣時,往往因迷亂而茫然不知所措,故應常觀己心,樹立正見,切莫隨境所轉。五應注意我們生起的惡心,因爲貪心和嗔心的力量非常強大,是故切莫心執偏袒,而應數數觀修怨親平等,相續不斷。六是一切迷亂的境現很容易沾染自心相續,故當以理觀察抉擇迷亂之本性,並以如夢如幻的修法攝持,以資徹底根除一切貪執之心。

  命終無有後悔之六法:知慚有愧死亦無後悔;

  未造惡業死亦無後悔;財用于法死亦無後悔;

  淨持叁戒死亦無後悔;恒勤行善死亦無後悔;

  自心無愧死亦無後悔。具備此等無悔極重要。

  怎樣才能令修行人在臨命終時無有後悔呢?此有六法需要注意:一應在修行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熏習知慚有愧的賢善人格,爲人和善謙卑,身心稍有放縱,立即檢點,生大慚愧心,時時自責而嚴格要求自己,這樣到死亡來臨之時我們就不會有後悔之心。二應于一生中棄惡從善,時時謹慎取舍,絕不刻意造作違害衆生的惡業,故于死亡之時亦不會後悔。叁應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財物毫不吝惜地用于正法之中,如資印經書、塑造聖像、建修佛塔、供養僧衆等,如是當我們面臨死亡之時亦無後悔之心。四應于有生之年淨持別解脫戒、菩薩戒、叁昧耶戒,恒時防護自之根門,謹慎身口意之行爲,令一切戒行無有毀損,這樣一生慎戒如初,到死亡時亦無後悔之心。五應恒時勤行一切善法,力斷一切惡法,慈悲垂念受苦衆生,爲令彼等離苦得樂而精進聞思修行,倘若無有聞思之智,亦可通過念誦心咒等善法積累資糧,這樣一生行持到死亡時即無有後悔。六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爲都應如律如法,不可超越世出世規,亦不可造作有愧于良知的事情,如是心胸坦蕩,到死時亦無後悔。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具備此等無怨無悔是極其重要的。

  諸中根者所具六歡喜:依叁寶離輪回真歡喜;

  積資今來安樂真歡喜;守誓空行相迎真歡喜;

  本尊中陰引路真歡喜;與師永不分離真歡喜;

  修心性現光明真歡喜。此乃死亦歡喜深教言。

  我們應當了知諸中根修行人在修法中所具足的六種歡喜:一是了知皈依上師叁寶後即播下了遠離輪回苦海的種子,並能獲得無量功德,故內心真是歡喜。二是斷除種種惡行,奉行十善等,如是精勤地修積善根資糧能令今未來世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故內心真是歡喜。叁是嚴守密乘中的一切誓言,如法行持,于命終時即能贏得諸空行母莅空相迎,故內心真是歡喜。四是秘密地精勤觀修本尊並誦其心咒,這樣在中陰界中本尊自然能現身前來爲我們引路,故內心真是歡喜。五是與上師結上了殊勝的法緣,可發願至此以後,生生世世與師永不分離,乃至未成佛之前恒時依偎在上師的身旁,聆聽教言竅訣,故內心真是歡喜。六是我們若依靠上師的竅訣,數數觀修心之本性,終將現前心之自性光明,爲此內心真是歡喜。這些都是至死亦應生大歡喜之甚深教言。

  上等瑜伽無死之六法:自證密意本來無死亡;

  自然智慧本來無死亡;光明法性本來無死亡;

  覺性離執本來無死亡;因果自淨本來無死亡;

  無有希憂虛空無死亡。若證此理遠離死主魔。

  上等瑜伽無死境界之六法:一應了知各別自證之密意本來無有新生,亦決定無有死亡,它是超離生滅的一種無爲境界。二是五智本來一味的自然智慧,不管處于輪回還是涅槃,都無毫許增損與變遷,並始終存在于我們的自續中,迷亂時顯現爲五毒,證悟其本性則自然轉爲五智,這種智慧本非造作的心所境界,是超離生滅緣起的大無爲法,故本來無有死亡。叁是心之法性本來光明,如密續中所說:“心無有心,心性即光明。”這種原始本具、遠離造作的大無爲光明本來無有死亡。四是瑜伽師依修上師介紹直指心要之竅訣而現證覺性本體時,遠離了一切邊執戲論的境界,猶如大虛空般本來無有死亡。五應了知在勝義中因與果其實也是本自清淨、一味平等的,因與果的關系也只有在…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