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窍诀宝藏论释▪P17

  ..续本文上一页,勤修一切善,力断一切恶,直到证悟解脱妙法。五是当我们面临老苦之时,需要得到内心的安乐,确定自己即将往诣极乐刹土,于内心数数生起欢喜。就应当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励力修持往生净土的安乐之因,即通过闻思修行忏除业障并积累相应的资粮。六是当我们面临死神之时应已圆满积资净障等一切事宜,故于死亡尚未现前之时,应尽力断绝修行中的一切牵连与累赘,精勤并专一地修积资粮、忏悔业障。正如要远赴异国他乡之游人,起程之前必须办理好一切有关手续并筹备足够的资金一般,修行人一定要及时圆满面对死神的准备工作。在此无垢光尊者谆谆垂赐教诫说:我本人深深感到这些确实都是契心之妙法。

  击中要害窍诀之六法:家人犹如集市之过客,

  不知何时分离当修法;亲友犹如柳枝聚小鸟,

  不知何时分散断爱恋;寿命无常犹如草露珠,

  故当勇猛精勤修正法;多言迷乱敌起如鹦鹉,

  当禁无稽之谈诸绮语;修法犹如海岛取宝珠,

  切莫广弘耳传之窍诀;长期相处亦见佛有过,

  故勿与诸他人共居住。此乃殊胜心语当恭听。

  能击中我们要害的窍诀之法有六种:一应了知由因缘而暂时相聚的六亲眷属,犹如在集市中相逢的过路客人一般来去匆匆,虽不知彼此何时分离,然而分离却是必然的,如云:“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必分离。”故当断除对家人的贪恋,勤修解脱正法。二应了知所有的亲友皆如在柳枝上暂聚的小鸟,不知何时分散。如云:“情人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故当断除对亲友的爱恋而勤修解脱正法。三应了知我们的寿命脆弱无常,犹如清晨草尖上的露珠般,经不起阳光的映照,刹那便会消失,故当趁机勇猛精勤地修持正法。四应了知多言杂语是迷乱、纷诤恶敌生起之因。一般喜谈他人是非过咎者,人见人厌,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受到众生的蔑视,甚至弃离不与接近。犹如愚蠢的鹦鹉不知取舍善言恶语,总是随声附和,如是恶言秽语一经出口,必然会挨棒揍,这无疑是咎由自取。故当禁止一切无稽之谈,切莫随心所欲地打开绮语之门。五应将所修之妙法视如从海岛上取来的宝珠一般敬心珍藏,如大圆满等耳传窍诀就不宜广作弘扬,因为甚深密法不是普通劣器所能契证之法,故只能密传予殊胜根器。六是凡夫修行者之间切莫长期相处,因为心续尚未调顺的普通行者,分别我执极其强盛,彼此互不尊重,说话毫不顾忌,往往面善心恶,以唇枪舌剑互相瞄准,一有过节便怀恨在心,彼此视为仇敌般势不两立。一般来说,不具清净观之人,就算是与佛陀相处,他亦会唯见过失,不见功德。譬如,善星比丘侍奉佛陀二十四年之久,后来却妄观佛过,滋生恶念,口出恶言等,在恶业的催促下仅过七日,大地突然裂开,他当即深陷阿鼻地狱。是故切莫随便与他人共同居住,而应独自修行。全知无垢光尊者说,此乃我之殊胜心语,具缘者应当恭敬谛听,领纳于心,时时依修。

  诸修行人时间之六法:值遇具有法相上师时,

  乃断戏论之际问疑难;觉性值遇逆缘外境时,

  结合实修之际当修炼;获得甚深耳传窍诀时,

  乃灭迷乱之际住本性;猛厉精进勤修正法时,

  乃招违缘之际观察魔;修行究竟即将成就时,

  乃遭魔障之际当谨慎;观实相义修炼妙力时,

  乃有歧途之际依上师。此等乃深要诀当铭记。

  大家都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之理,故于修行中应学会观察,看准时机,切莫错过六种殊胜之机:一是当我们在值遇具有慈悲、智慧等圆满法相的上师时,即已盼来了断除一切边执戏论之时际,故当向上师祈问修行和经论中的疑难。我们生活在世间,难免被迷乱戏论之网罟所缚,凡欲解开此等疑网者,唯有依靠上师的智悲力方能成办。二应了知我们在修证觉性而值遇某种逆缘外境之时,正是迎来了结合实修之时际,故当数数修炼,不予间断。无论遇到他人的无端打骂还是暗地诽谤、横加斥责等都应泰然自若,并任运地将逆缘转为道用。我认为当您遇到最为伤心的事情时,若能安然顺利地度过一切难关,这说明您已获得修行的一种证相。三应了知我们在获得大圆满等甚深耳传窍诀时,乃为获得了灭除一切迷乱之时际,故当安住于所了认的本性中毫不散乱。四应了知当我们能猛励精勤地修习正法时,即是逢遇容易招感违缘之时际,这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自然规律,也是具正见修行者的一大助缘,故当观察一切魔缘的本性、生处及去处。五应了知当我们修行达到究竟,即将获得成就时,乃为易遭魔障之时际,常言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翻开古今高僧大德们的传记,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就都是在九魔八难中获得的。到达这种修行境界的修行人都应谨慎,届时可念修一些护轮咒、遣违缘咒,或祈祷三根本加持护念。六应了知当我们观修轮涅一味的实相义而修炼觉性等妙力时,乃为易入歧途之时际,故当依止上师切莫远离。这些教言对于我们每一位修持甚深密法的人来说都是深邃、精要的殊胜窍诀,有缘弟子应当铭记在心。

  如理修行所需之六法:恶行易染故勿交往人;

  善行难学故依善知识;境易惑心故勿散外境;

  心易迷茫莫随外境转;贪嗔力强切莫执偏袒;

  迷现易沾根除诸贪执。

  如理修行时所需要注意之法有六种:一是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因为正知正念不够稳固之人很容易染上人格卑劣者的恶陋习气,故勿随意与人交往,而应独自修行。二是贤良的善行极难学到,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流转,恶习极其深厚。贤善的行为学而不得,恶劣的行为无师自通,故当恒依善知识的督促与鞭策轨正自己的修行。三应了知形形色色的外境很容易诱惑补特伽罗尚无定力的心续,人们往往触境生心,不能自主,是故我们应当经常谨持正念,万勿散乱于外境。四是我们自心本有的智慧光明被无始以来的厚重业习层层遮蔽,如是无明妄心在遇到内外诸缘时,往往因迷乱而茫然不知所措,故应常观己心,树立正见,切莫随境所转。五应注意我们生起的恶心,因为贪心和嗔心的力量非常强大,是故切莫心执偏袒,而应数数观修怨亲平等,相续不断。六是一切迷乱的境现很容易沾染自心相续,故当以理观察抉择迷乱之本性,并以如梦如幻的修法摄持,以资彻底根除一切贪执之心。

  命终无有后悔之六法:知惭有愧死亦无后悔;

  未造恶业死亦无后悔;财用于法死亦无后悔;

  净持三戒死亦无后悔;恒勤行善死亦无后悔;

  自心无愧死亦无后悔。具备此等无悔极重要。

  怎样才能令修行人在临命终时无有后悔呢?此有六法需要注意:一应在修行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熏习知惭有愧的贤善人格,为人和善谦卑,身心稍有放纵,立即检点,生大惭愧心,时时自责而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到死亡来临之时我们就不会有后悔之心。二应于一生中弃恶从善,时时谨慎取舍,绝不刻意造作违害众生的恶业,故于死亡之时亦不会后悔。三应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财物毫不吝惜地用于正法之中,如资印经书、塑造圣像、建修佛塔、供养僧众等,如是当我们面临死亡之时亦无后悔之心。四应于有生之年净持别解脱戒、菩萨戒、三昧耶戒,恒时防护自之根门,谨慎身口意之行为,令一切戒行无有毁损,这样一生慎戒如初,到死亡时亦无后悔之心。五应恒时勤行一切善法,力断一切恶法,慈悲垂念受苦众生,为令彼等离苦得乐而精进闻思修行,倘若无有闻思之智,亦可通过念诵心咒等善法积累资粮,这样一生行持到死亡时即无有后悔。六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都应如律如法,不可超越世出世规,亦不可造作有愧于良知的事情,如是心胸坦荡,到死时亦无后悔。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具备此等无怨无悔是极其重要的。

  诸中根者所具六欢喜:依三宝离轮回真欢喜;

  积资今来安乐真欢喜;守誓空行相迎真欢喜;

  本尊中阴引路真欢喜;与师永不分离真欢喜;

  修心性现光明真欢喜。此乃死亦欢喜深教言。

  我们应当了知诸中根修行人在修法中所具足的六种欢喜:一是了知皈依上师三宝后即播下了远离轮回苦海的种子,并能获得无量功德,故内心真是欢喜。二是断除种种恶行,奉行十善等,如是精勤地修积善根资粮能令今未来世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故内心真是欢喜。三是严守密乘中的一切誓言,如法行持,于命终时即能赢得诸空行母莅空相迎,故内心真是欢喜。四是秘密地精勤观修本尊并诵其心咒,这样在中阴界中本尊自然能现身前来为我们引路,故内心真是欢喜。五是与上师结上了殊胜的法缘,可发愿至此以后,生生世世与师永不分离,乃至未成佛之前恒时依偎在上师的身旁,聆听教言窍诀,故内心真是欢喜。六是我们若依靠上师的窍诀,数数观修心之本性,终将现前心之自性光明,为此内心真是欢喜。这些都是至死亦应生大欢喜之甚深教言。

  上等瑜伽无死之六法:自证密意本来无死亡;

  自然智慧本来无死亡;光明法性本来无死亡;

  觉性离执本来无死亡;因果自净本来无死亡;

  无有希忧虚空无死亡。若证此理远离死主魔。

  上等瑜伽无死境界之六法:一应了知各别自证之密意本来无有新生,亦决定无有死亡,它是超离生灭的一种无为境界。二是五智本来一味的自然智慧,不管处于轮回还是涅槃,都无毫许增损与变迁,并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自续中,迷乱时显现为五毒,证悟其本性则自然转为五智,这种智慧本非造作的心所境界,是超离生灭缘起的大无为法,故本来无有死亡。三是心之法性本来光明,如密续中所说:“心无有心,心性即光明。”这种原始本具、远离造作的大无为光明本来无有死亡。四是瑜伽师依修上师介绍直指心要之窍诀而现证觉性本体时,远离了一切边执戏论的境界,犹如大虚空般本来无有死亡。五应了知在胜义中因与果其实也是本自清净、一味平等的,因与果的关系也只有在…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学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