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证实相通教理重要。境界虽高不离此重要。
凡是欲成佛果者皆应行持六种重要之法:一是虽已证悟诸法如梦如幻的本性,似无二取执著之心,然尚应警惕因果之间的细密关系,尔时取舍因果细致入微更为重要。二是虽然通过闻思经论教典而获得了殊胜的定解,但亦不要随意轻毁他宗观点、他人的修行以及某些高僧大德。三是虽然已将一切亲朋好友和显现法作为修行的助伴而转为道用,丝毫不受亲友的干扰,亦不受财色等诸法的诱惑,但还是不可掉以轻心,而应继续于静处修行。四是虽已了知轮涅诸法的本体是本来大清净大平等的,本无任何可修之法,超离能修所修,但尚应调伏无始以来积存于心续中的无明妄念。五是虽然到达了无有出入定差别之一味境界,但亦不可随顺世间人之庸俗行为而空耗人生,此时继续实修内证很重要。六是虽已证悟诸法的究竟实相,但尚应精通显密经续论典之教理。由此可见,就算您修证的境界高如虚空、智慧深如海洋,亦不能离开此等重要的修行窍诀。
宣说边执束缚之六法:若贪纵是本尊亦束缚;
若执纵是高见亦束缚;执著纵是悲心亦束缚;
自诩纵是深意亦束缚;贪执纵是证相亦束缚;
执受纵是无二亦束缚。何况庸俗我执与财物?
故无任何贪执极重要。
在此尊者向我们宣说为边执见所束缚之六法:一是如果您贪执的对象是自己经常观修的本尊,认为能修的自己与所修的本尊是实实在在的有,这其实是一种束缚,故应断除此贪执。二应了知所执著的法纵然是高深的见解,亦是一种束缚,诸如认为自己具足了大中观、大圆满的见解而生起执著傲慢等心。三应了知我们所执著之法,纵然是为利众生的大悲心,但若认为自己具有大悲心很了不起,这亦成为一种束缚。因为六度万行最终也必须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才能成为佛果之无漏因。无智慧度摄持的布施、持戒等五度功德,均如盲人般不达究竟彼岸。《入菩萨行论》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生空性慧。”四应了知经常自诩之事纵然是自己所了达的经论的甚深意义,亦不出执著的范畴,显然已被束缚,故当警惕。五应了知内心所贪执之法纵然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证相,如面见本尊或得诸佛授记等,对此若生贪执亦是束缚。六应了知若执著修行的觉受,纵然已达明空无二的境界,实际上也未脱离束缚之网。这些善妙的执著尚且都是束缚,庸俗的我执与财物等执著更何堪言,是故在无有任何贪执的基础上修行是极其重要的。
斩断束缚镣铐六窍诀:断贪增财守财之镣铐;
断贪种姓名利之镣铐;断贪散乱愦闹之镣铐;
断贪名言我慢之镣铐;断贪证相慢心之镣铐;
断贪法行对治之镣铐。断此镣铐修行人罕见。
在此,可以凭借尊者宣讲的六种窍诀来斩断如镣铐般束缚我们的种种贪执:一是断除欲获得、增长、守护一切财物的贪执镣铐,切莫为之所缚。世间人谁不希望自己拥有众多资产,然而在获得一定财富时并不会感到满足,为了增上财物马不停蹄地操劳,日夜为之守护,唯恐失去。他们的身心毫无自在,并在无意义中耗尽一切精力。这种镣铐若不以慧剑及时斩断,终将成为修行之大障碍。二是有些人贪执高贵的种性,如权势、名利、地位等,总是不惜一切地追求,如是在名闻利养堆中打转转,即如被无情的镣铐锁住了手脚的人一般毫无自由,我等修行人应当断除这些无有意义的束缚。三是有些人整日为散乱围绕,时时不离人际交往,在愦闹中恍恍惚惚地虚度时日,这样身心毫无自在,绝对无有修行的机会。《弥勒请问经》中即宣说了二十种愦闹的过失,我等修行人应当斩断这种镣铐。四是有些人相续中实无少许内证功德,仅贪执名言词句之优美,寻章摘句地盗用他人的才华,却自以为了不起,妄起我慢,这无疑是障碍修行之因。五是有些人稍有一点修证的幻相现前,便觉得自己已得文殊菩萨加持等等,沉迷于无明妄心之中,还沾沾自喜,妄起我慢之心,这也是实修的一种束缚。六应了知为贪求某种法而施行坚固、实有的对治法也是一种束缚我们获得解脱的镣铐,故应断除。而今末法时期能彻底断除此等镣铐束缚之修行人是极其罕见的。
诸修行人必定之六法:若离生起贪嗔之对境,
则诸法行善根自然增;若无暴躁易怒计较心,
则定情意长久无争论;若遵上师言教敬行持,
定得摄受加持与悉地;若已不为他人所控制,
则定快乐修行得究竟;若自行为松缓又调柔,
则定相合众人之心意;若无偏袒执著心善良,
定受众人信任与称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诸修行人相应自己所修之法必定会得六种修行功德证相:一是倘若我们弃离了引生贪心与嗔心的对境,无论亲人还是怨敌都不与之交往,则修行与善根将能自然生起并相继增上。二是若行者为人和善谦卑,无有暴躁易怒的恶性,不与人斤斤计较,心量大如太虚无所不容,则彼对任何人的情意定能保持长久,数年相处,甚至终生相伴亦不会产生诤论。三是若能谨遵上师的言教,恭敬行持,毫不散失,这样决定能得到上师的慈悲摄受与殊胜加持,最终能获得自己所欲之悉地。因为上师是我们获得一切成就的怙主、最为严厉的对境,故在依止之时应当依教奉行、小心谨慎。四是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不为他人所控制,这样自由自在地修行,将来必定会获得快乐和究竟的大成就。因此修行要有自己的主宰权,切莫像牦牛一般被他人拽住鼻绳,任随役使。五是倘若我们自己的行为松缓又调柔,稳重而不急躁,处处恒顺众生,与任何人相处都显得十分融洽,则必定会相合于众人的心意。六是能一如平等地对待亲友与怨敌,既不偏爱自方,亦不敌对他方,若能断除此执著,而且心地纯洁善良,乐于助人,善待一切可怜众生,彼人必定会受到众人的信任与称赞,熟知之人无不对其倍加爱戴。
断除恶劣奢望之六法:未曾利他奢望自得利;
未经苦行奢望得安乐;未修正法奢望获成就;
未舍世法奢望得正法;自己未修仅说想利他;
稍修佛法奢望得利养。故当断除此等六奢望,
否则如东西海离解脱。
我们应当断除恶劣之六种奢望:一是自私自利,一意孤行,未曾利益过他众,却不时地奢望自己获得所欲的利乐,这种恶劣心境当断除。二是从未经历少许苦行,总是在顺境中晃晃悠悠地虚度光阴,还奢望自己获得永恒的快乐,这种异想天开之徒的恶劣心境亦当断除。三是从未精进修持能得解脱的正法,却奢望自己获得大成就,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所有的成就都是建立在苦行与精进之基础上。四是未能舍弃世间八法,不断地与愦闹者往来交际,却奢望自己获得殊胜的正法,这岂非痴人说梦?五是自己尚未真实修行,仅在口头上说想利益他等众生,这亦只能是如空谷传出的回音般,响声震天却不见降下滋润群生之雨露,随口妄谈而已。六是稍修几日佛法,就奢望自己获得一切利养,如有些人仅来五明佛学院小住过几日,就打着学院的旗号高唱自己是法王的弟子,继而肆无忌惮的骗取信众财富。这些无疑都是令众生不起信心反增邪见,且会毁损自之善根与法身慧命之恶劣行径。是故我们应当断除此六种非理奢望,否则即如同西海与东海之间距般离解脱甚远。
秉性恶劣行为之六法:若分饮食欲得最上等;
倘若经商欲求自得利;若著衣服求自舒适暖;
自求佳品劣物施他人;住一日亦欲求自喜处;
爱恋亲友胜过法上师。如是之人解脱苗干枯。
尊者接着又为我们宣说了秉性恶劣者之六种丑陋嘴脸,敬请见闻者引以为戒:一是有些秉性恶劣之人,往往是好吃懒做,见好就上,见事就躲,在分饮食等物品时,他们可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跃而上、毫无惭愧地欲得上好物品。二是倘若在经商的过程中,秉性恶劣之人总是盲目地追求利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以短斤缺两、偷工减料等面对顾客,更有甚者以劣充优,为普通商品打制华丽的包装后便妄称是进口产品或出口转内销之上等货,总以如是等等不如法的行为来牟取利润。三是倘若在穿着衣服时,秉性恶劣之人便只知道自己应享受舒适与温暖,他们总会将好而柔软的占为己有,色泽稍差、做工粗糙的便毫不犹豫地扔给别人。四是秉性恶劣之人在遇到结缘财物时,喜欢求取最佳物品,破旧残损之劣物就大方地施予他人。五应了知即便只与这种秉性恶劣者共住一日亦难得安宁,他们贪享舒适的住处,一见相合自己之境就强行占为己用,一旦发现自居处有缺陷便会以堂而皇之的妄语再换所欲之处,总之是软硬兼施,不达目的岂肯罢休?这种人自私自利从不会顾忌他人的住处有何不适,绝无丝毫助人为乐之心。六是爱恋自己的亲友已经胜过所求之法与所依止的金刚上师,这也是秉性恶劣者的行为。凡具此等恶行之人,能获解脱种子的苗芽即已干枯,故不会有成就的希望!
无误趋入正道之六法:居于静处勿执我我所;
生活条件勿执我我所;持戒贤智勿执为高位;
行为清净勿护他情面;大悲利他勿混家人财;
无偏布施勿求得回报。
能令修持佛法者无误趋入正道之法有六种:一应辞亲割爱远离故乡,万缘放下居于静处,切不可再执著我与我所之法,亦不要思此虑彼妄想纷杂。二是修行人应粗茶淡饭、清心寡欲,不以邪命资活,当坚信佛陀的教言“真心实意行道之人皆不为衣食之苦逼”,故勿亡命地执著我与我所等法。三是无论谨持清净的戒行还是通过闻思修生起了贤妙的智慧,都不能执著彼为殊胜的功德而以高位自居,妄称自己是法师圣贤,反到更应该谦卑,默默无闻的精勤用功。四是只要自己如理如法的行持,具足正知正念,一切行为也都清净无有染浊,时时秉公办事,问心无愧,这样也勿须护念他人的情面,不用在乎他人高兴与否。五是我们应经常以大悲心来利益他等众…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