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窍诀宝藏论释▪P20

  ..续本文上一页生,切勿将自己用以修行的财物与家人混用,以免产生无义争执。六是当我们在发放布施时,应无偏袒之心,也不要有抱得回报之心,无论施舍何种物品,皆不着相最为善妙。

  独立自主实修之六法:表里如一持戒堪逆缘;

  精通窍诀了达实修法;知除违缘病魔障方法;

  闻思究竟无需问他人;根除歧途通达大小乘;

  具有魔不能害之铠甲。

  离开上师以后能够独当一面而自主实修之法有六种:一应表里如一的谨持戒律,外行如法,威仪寂静,内心相续亦极其调顺,开遮持犯了了分明,时时处处堪能所周遭的一切逆缘。这样,无论您身处愦闹境地,还是寂静山林,皆能令心意调顺而如如不动,不受任何外境的干扰。二是我们在依止上师期间应精通对治无明烦恼和修习心要的种种窍诀,并了达日常中的实修法,诸如五十万加行、生圆二次第、大圆满等都要精通无碍,这些都是我们独立自修不可缺少之法。三应了知在修行过程中违缘、病魔等诸障是不可避免的,届时采取什么相应有效的对治方法才能彻底遣除,自心当有把握。四是在上师面前闻思佛法不可淡而化之仅求皮毛,一定要求其精髓,力求通达究竟,于经论的所诠义遣除一切疑惑,具足无需询问他人的智慧,自能依文解义,畅通无碍。五应依靠各种善巧方便来根除修行中的一切歧途,并通达大小乘的基本意义和深层的意义,懂得融会贯通之用。六应具有稳固的正知正念和修行的定力,如是即已披上了诸魔不能损害的铠甲。

  断除惭愧教言之六法:若积财物资具真惭愧;

  若爱妙衣打扮真惭愧;若爱装饰美容真惭愧;

  若喜散乱求财真惭愧;若行诸多非法真惭愧;

  若具贡高我慢真惭愧。诚心修法之人当断除。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断除感到惭愧的六种过患:一是倘若整日忙于积累财物和资具等事,则难免与他人发生争执,且会令贪欲之心潜滋暗长,为此我们真应感到惭愧,力行断除积资之患。二是修行人若爱着妙衣、弃旧追新、擦胭抹粉等,则心思、精力、资财便都被此等无义琐事而耗尽,又因过份执著外观的华美而生嫉妒等烦恼,一旦发现自己有此过患,即应感到惭愧而力行断除。三是修行人若热衷于浓妆艳饰、修面美容,则其无疑已失去实修佛法的宝贵时间,再想想就算把自己妆扮得美如天仙又有何用?无常到时照样丑陋不堪!四是修行人若沉迷散乱放逸的生活,拉帮结派,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利,则应生大惭愧心而力行断除。五是修行人若经常纵情妄行非理之事,则连人格贤良的世间人亦不如,又何谈修行?扪心自问真应感到惭愧而力行断除。六是在修法尚未获得任何证悟之时,若贡高我慢、夸夸其谈,乃至未证言证,真可谓罪大恶极,理应感到惭愧而力行断除。凡是诚心诚意修行之人应依上述教言断除此等当生惭愧之陋习。

  追循前辈足迹之六法:专念无常死亡为鞭策;

  了知轮回痛苦舍弃之;抛弃国政受用如唾液;

  以信精进趋入正法门;寻善知识闻思断戏论;

  历经苦行不顾惜身命。如是而行必将获成就,

  故当坚定不移勤修持。

  我等修行人若依靠六种殊胜法门便可紧紧追循前辈高僧大德的足迹:一应以专心意念死亡无常之理来鞭策自己希求解脱的精进心,不仅有情世间是无常的,器世间亦是无常,这是世俗中无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二应了知三界轮回如同火宅般可怖,其间痛苦充满,遍寻不得毫许真实安乐,故当舍弃一切琐事,勤修能得解脱的正法。三是不管自己拥有一官半职,抑或官居显位,贵为朝中重臣,乃至政界首脑,一旦发心修持正法便应抛弃自己的国政、家园以及一切受用,如弃唾液般毫无贪恋,专一修行。四是衡量上中下三种发心的殊胜与差别,我们应以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和力求解脱的精进心而趋入正法之门。五应在茫茫苦海之中寻觅与自己有缘且有一定修证的善知识,将之视如佛陀,虔心依止他精进地闻思显密经续论典,破析诸法本体,断除诸边戏论。六应了知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们都曾历经种种苦行,不顾惜自己的身命而求取正法。我等修行人若能如是追随而行持,必将获得大成就,故当坚定不移地精勤修持。

  从中出现利他之六法:大悲究竟慈爱无亲疏;

  证悟如量无迷无我执;了知他心通达缘起法;

  证悟法性一切现助伴;加持入心能转他人心;

  时机成熟摄受诸信众。此时圆满内外诸缘起。

  我们若能追随历代高僧大德的足迹断除世间一切戏论,则将从中出现六种利乐他人之法:一是大悲心达到究竟之时,能无分别、平等地慈爱一切亲怨众生。二是通过一定的修行,达到证悟如量,也就是说契证诸法实相本义之时,心无迷乱亦无我与我所等执著。证悟如量虽有不同层次的标准,但证达其本分实相义方为究竟。三是无碍通达甚深的缘起法,且自然具有一定的智慧和测析能力,能无误了知他人的起心动念,一切行为都能契合或随顺他人的意趣。四是修有所证的行者,在彻底证悟诸法本性以后,能将一切显现的内外诸法任运转为道用,善恶诸境无不成为其修行的助伴。五是对上师三宝具有恒固不退的信心,于己所修之法勇猛精进不懈怠,上师三宝与诸佛菩萨的殊胜加持融入自己的心相续后,彼之作为即会有不可思议的带动力,语言相当有份量,具有不可思议的吸引力,故能任运牵转他人之心。具缘众生亦自然会把他作为自己怙主,一切一切都毫不犹豫的寄托于他。我们的法王如意宝任运摄受众生的能力就是明显的实例。六是具足无量的福德,利乐有情的时机也已成熟之时,即能广设方便法门,摄受无量信众。因为此时已经圆满了内外自利利他之诸缘起。

  善法未入自心六过患:若未实修知亦漂轮回;

  靶置身旁箭射向远处;匪于东山西山去追赶;

  贼逃林中上沙山追踪;人被水冲却去干地救;

  有吠陀经不知禳解术。如是之人远离大乐果。

  我们应当了知善法未融入自心相续以致背道而驰之六种过患:一是纵然已了知甚深经论的教义,甚或倒背如流,但若不结合实修,则生死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必定会继续漂泊于轮回的苦海之中。二是善法未入自心者所欲和所行完全背离,如人将靶子放置于身旁,而向自身正前方射箭一样,目标和射箭的方向完全相反,所行必定落空。三应了知善法未入自心之人如愚人剿匪,土匪本来潜伏在东山,他却追往西山,结果可想而知。四应了知善法未入自心者好比愚笨的失主追寻盗贼,盗贼本已逃往林中,他却上沙山去追寻彼之足迹,终是唐劳无果。五如遇难者已被大水冲走,搭救之人却带着救生用具猛冲向干地,就算累得筋疲力尽亦是枉费心机,善法未入自心者亦复如是。六如一个愚不可及的婆罗门虽拥有吠陀经典,但却不去学修,在遇到危难之时,他仍然不知施用禳解术而只能继续受苦,善法未入自心者亦复如是。可见未将殊胜善法融入自心相续而实修之人即是南辕北辙,离解脱的大乐果越来越遥远。

  导致困难过患之六法:希求轮回生起正信难;

  无有惭愧护持三戒难;未遇上师入解脱道难;

  不依方便道则现智难;未离边执证悟见解难;

  无有神通利益他众难。因困难故成全者罕见。

  不如法行持而导致的困难过患有六种:一是不具出离心而希求轮回安乐者,已被财、色、名、食、睡五种欲妙所迷醉,心随世法所转,故于上师三宝难以生起正信。二是无有少许惭愧之人,过咎满身却不以为患,为得利养又使出浑身解术掩饰自己,如在人前伪装得威仪具足、所行如法、大发悲心等,其实心中却充满恶念,这种人要护持小乘、大乘、密乘三戒中任何一戒都是极其困难的。三是若未值遇具相上师,就得不到正确无误的教诫与窍诀等明示,若自己随心所欲地盲修瞎炼一气,则无论多么精进,也不能真实入于解脱道。如当今以世智辩聪在书本上大做文章的某些学术界的人士,虽然讲得头头是道,言辞优美、流畅,但却是分别心的产物,终不能了达因果正理而趋入解脱道。四是若不依修生圆次第、上师瑜伽等殊胜的方便道,则现起真实的智慧极其困难。五是若未破除四边之执著与戏论,那么欲证悟甚深的大中观、大圆满等见解就是缘木求鱼。六是未证得无漏神通之人,要想利益他众极其困难,因为只有具神通才可以无碍知晓他人相续中的起心动念,如是对症施治方能以契合其根机的方便法对众生作饶益。因为修证佛法和弘法利生都有种种困难的缘故,能彻底远离上述六种困难与过患而圆满成办自他诸事者极为罕见。

  专心不散实修之六法:忆念暇满舍弃无义事;

  专念无常远离懈怠敌;获得悉地精进不间断;

  证相增上修法有兴趣;觉性自在散乱现法性;

  显密正法融入自相续。

  我们应了知能令自心专一不散而实修之六法:一是数数忆念暇满人生较盲龟值遇木轭还难得、轮回中充满了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业果不虚毫厘不爽、如是因必受如是果等义理来生起并增上出离心,这样就能舍弃世间无义之一切琐事。二是专心忆念内有情世间和外器世间之无常本性,诸法缘生缘灭,已生之法必定有灭尽的一天,然何时灭无有定准,同样,自身寿命的无常亦非人力所能改变,是故,我们应抓紧闲暇之机顽强抗战懈怠恶敌而精进修行。三是为获得殊胜悉地故我们不可间断一切念修之法,即便已得悉地,乃至未证大乐涅槃之前精进心亦不能间断。四是当我们修行的证相有所增上之时,如具足降伏分别心的能力、生起智慧等,善法已入自心故,法喜充满,自然会对修法生起更大的兴趣。五是当我们修证获得觉性自在之时,一切内外散乱都现为法性本体之游舞力。六是若我们能将显密正法圆融、一味地汇入自心相续而专心实修,则极为殊胜。

  乃至究竟依止之六法:舍弃亲友依止法道友;

  舍弃恶友依止贤智师;舍弃商议依止永乐法;

  依止闻思尽力调伏心;舍离城乡依止寂静山;

  …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学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