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切勿將自己用以修行的財物與家人混用,以免産生無義爭執。六是當我們在發放布施時,應無偏袒之心,也不要有抱得回報之心,無論施舍何種物品,皆不著相最爲善妙。
獨立自主實修之六法:表裏如一持戒堪逆緣;
精通竅訣了達實修法;知除違緣病魔障方法;
聞思究竟無需問他人;根除歧途通達大小乘;
具有魔不能害之铠甲。
離開上師以後能夠獨當一面而自主實修之法有六種:一應表裏如一的謹持戒律,外行如法,威儀寂靜,內心相續亦極其調順,開遮持犯了了分明,時時處處堪能所周遭的一切逆緣。這樣,無論您身處愦鬧境地,還是寂靜山林,皆能令心意調順而如如不動,不受任何外境的幹擾。二是我們在依止上師期間應精通對治無明煩惱和修習心要的種種竅訣,並了達日常中的實修法,諸如五十萬加行、生圓二次第、大圓滿等都要精通無礙,這些都是我們獨立自修不可缺少之法。叁應了知在修行過程中違緣、病魔等諸障是不可避免的,屆時采取什麼相應有效的對治方法才能徹底遣除,自心當有把握。四是在上師面前聞思佛法不可淡而化之僅求皮毛,一定要求其精髓,力求通達究竟,于經論的所诠義遣除一切疑惑,具足無需詢問他人的智慧,自能依文解義,暢通無礙。五應依靠各種善巧方便來根除修行中的一切歧途,並通達大小乘的基本意義和深層的意義,懂得融會貫通之用。六應具有穩固的正知正念和修行的定力,如是即已披上了諸魔不能損害的铠甲。
斷除慚愧教言之六法:若積財物資具真慚愧;
若愛妙衣打扮真慚愧;若愛裝飾美容真慚愧;
若喜散亂求財真慚愧;若行諸多非法真慚愧;
若具貢高我慢真慚愧。誠心修法之人當斷除。
作爲修行人我們應當斷除感到慚愧的六種過患:一是倘若整日忙于積累財物和資具等事,則難免與他人發生爭執,且會令貪欲之心潛滋暗長,爲此我們真應感到慚愧,力行斷除積資之患。二是修行人若愛著妙衣、棄舊追新、擦胭抹粉等,則心思、精力、資財便都被此等無義瑣事而耗盡,又因過份執著外觀的華美而生嫉妒等煩惱,一旦發現自己有此過患,即應感到慚愧而力行斷除。叁是修行人若熱衷于濃妝豔飾、修面美容,則其無疑已失去實修佛法的寶貴時間,再想想就算把自己妝扮得美如天仙又有何用?無常到時照樣醜陋不堪!四是修行人若沈迷散亂放逸的生活,拉幫結派,不擇手段地追求財利,則應生大慚愧心而力行斷除。五是修行人若經常縱情妄行非理之事,則連人格賢良的世間人亦不如,又何談修行?扪心自問真應感到慚愧而力行斷除。六是在修法尚未獲得任何證悟之時,若貢高我慢、誇誇其談,乃至未證言證,真可謂罪大惡極,理應感到慚愧而力行斷除。凡是誠心誠意修行之人應依上述教言斷除此等當生慚愧之陋習。
追循前輩足迹之六法:專念無常死亡爲鞭策;
了知輪回痛苦舍棄之;抛棄國政受用如唾液;
以信精進趨入正法門;尋善知識聞思斷戲論;
曆經苦行不顧惜身命。如是而行必將獲成就,
故當堅定不移勤修持。
我等修行人若依靠六種殊勝法門便可緊緊追循前輩高僧大德的足迹:一應以專心意念死亡無常之理來鞭策自己希求解脫的精進心,不僅有情世間是無常的,器世間亦是無常,這是世俗中無可避免的自然規律。二應了知叁界輪回如同火宅般可怖,其間痛苦充滿,遍尋不得毫許真實安樂,故當舍棄一切瑣事,勤修能得解脫的正法。叁是不管自己擁有一官半職,抑或官居顯位,貴爲朝中重臣,乃至政界首腦,一旦發心修持正法便應抛棄自己的國政、家園以及一切受用,如棄唾液般毫無貪戀,專一修行。四是衡量上中下叁種發心的殊勝與差別,我們應以對上師叁寶的信心和力求解脫的精進心而趨入正法之門。五應在茫茫苦海之中尋覓與自己有緣且有一定修證的善知識,將之視如佛陀,虔心依止他精進地聞思顯密經續論典,破析諸法本體,斷除諸邊戲論。六應了知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們都曾曆經種種苦行,不顧惜自己的身命而求取正法。我等修行人若能如是追隨而行持,必將獲得大成就,故當堅定不移地精勤修持。
從中出現利他之六法:大悲究竟慈愛無親疏;
證悟如量無迷無我執;了知他心通達緣起法;
證悟法性一切現助伴;加持入心能轉他人心;
時機成熟攝受諸信衆。此時圓滿內外諸緣起。
我們若能追隨曆代高僧大德的足迹斷除世間一切戲論,則將從中出現六種利樂他人之法:一是大悲心達到究竟之時,能無分別、平等地慈愛一切親怨衆生。二是通過一定的修行,達到證悟如量,也就是說契證諸法實相本義之時,心無迷亂亦無我與我所等執著。證悟如量雖有不同層次的標准,但證達其本分實相義方爲究竟。叁是無礙通達甚深的緣起法,且自然具有一定的智慧和測析能力,能無誤了知他人的起心動念,一切行爲都能契合或隨順他人的意趣。四是修有所證的行者,在徹底證悟諸法本性以後,能將一切顯現的內外諸法任運轉爲道用,善惡諸境無不成爲其修行的助伴。五是對上師叁寶具有恒固不退的信心,于己所修之法勇猛精進不懈怠,上師叁寶與諸佛菩薩的殊勝加持融入自己的心相續後,彼之作爲即會有不可思議的帶動力,語言相當有份量,具有不可思議的吸引力,故能任運牽轉他人之心。具緣衆生亦自然會把他作爲自己怙主,一切一切都毫不猶豫的寄托于他。我們的法王如意寶任運攝受衆生的能力就是明顯的實例。六是具足無量的福德,利樂有情的時機也已成熟之時,即能廣設方便法門,攝受無量信衆。因爲此時已經圓滿了內外自利利他之諸緣起。
善法未入自心六過患:若未實修知亦漂輪回;
靶置身旁箭射向遠處;匪于東山西山去追趕;
賊逃林中上沙山追蹤;人被水沖卻去幹地救;
有吠陀經不知禳解術。如是之人遠離大樂果。
我們應當了知善法未融入自心相續以致背道而馳之六種過患:一是縱然已了知甚深經論的教義,甚或倒背如流,但若不結合實修,則生死問題仍然難以解決,必定會繼續漂泊于輪回的苦海之中。二是善法未入自心者所欲和所行完全背離,如人將靶子放置于身旁,而向自身正前方射箭一樣,目標和射箭的方向完全相反,所行必定落空。叁應了知善法未入自心之人如愚人剿匪,土匪本來潛伏在東山,他卻追往西山,結果可想而知。四應了知善法未入自心者好比愚笨的失主追尋盜賊,盜賊本已逃往林中,他卻上沙山去追尋彼之足迹,終是唐勞無果。五如遇難者已被大水沖走,搭救之人卻帶著救生用具猛沖向幹地,就算累得筋疲力盡亦是枉費心機,善法未入自心者亦複如是。六如一個愚不可及的婆羅門雖擁有吠陀經典,但卻不去學修,在遇到危難之時,他仍然不知施用禳解術而只能繼續受苦,善法未入自心者亦複如是。可見未將殊勝善法融入自心相續而實修之人即是南轅北轍,離解脫的大樂果越來越遙遠。
導致困難過患之六法:希求輪回生起正信難;
無有慚愧護持叁戒難;未遇上師入解脫道難;
不依方便道則現智難;未離邊執證悟見解難;
無有神通利益他衆難。因困難故成全者罕見。
不如法行持而導致的困難過患有六種:一是不具出離心而希求輪回安樂者,已被財、色、名、食、睡五種欲妙所迷醉,心隨世法所轉,故于上師叁寶難以生起正信。二是無有少許慚愧之人,過咎滿身卻不以爲患,爲得利養又使出渾身解術掩飾自己,如在人前僞裝得威儀具足、所行如法、大發悲心等,其實心中卻充滿惡念,這種人要護持小乘、大乘、密乘叁戒中任何一戒都是極其困難的。叁是若未值遇具相上師,就得不到正確無誤的教誡與竅訣等明示,若自己隨心所欲地盲修瞎煉一氣,則無論多麼精進,也不能真實入于解脫道。如當今以世智辯聰在書本上大做文章的某些學術界的人士,雖然講得頭頭是道,言辭優美、流暢,但卻是分別心的産物,終不能了達因果正理而趨入解脫道。四是若不依修生圓次第、上師瑜伽等殊勝的方便道,則現起真實的智慧極其困難。五是若未破除四邊之執著與戲論,那麼欲證悟甚深的大中觀、大圓滿等見解就是緣木求魚。六是未證得無漏神通之人,要想利益他衆極其困難,因爲只有具神通才可以無礙知曉他人相續中的起心動念,如是對症施治方能以契合其根機的方便法對衆生作饒益。因爲修證佛法和弘法利生都有種種困難的緣故,能徹底遠離上述六種困難與過患而圓滿成辦自他諸事者極爲罕見。
專心不散實修之六法:憶念暇滿舍棄無義事;
專念無常遠離懈怠敵;獲得悉地精進不間斷;
證相增上修法有興趣;覺性自在散亂現法性;
顯密正法融入自相續。
我們應了知能令自心專一不散而實修之六法:一是數數憶念暇滿人生較盲龜值遇木轭還難得、輪回中充滿了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業果不虛毫厘不爽、如是因必受如是果等義理來生起並增上出離心,這樣就能舍棄世間無義之一切瑣事。二是專心憶念內有情世間和外器世間之無常本性,諸法緣生緣滅,已生之法必定有滅盡的一天,然何時滅無有定准,同樣,自身壽命的無常亦非人力所能改變,是故,我們應抓緊閑暇之機頑強抗戰懈怠惡敵而精進修行。叁是爲獲得殊勝悉地故我們不可間斷一切念修之法,即便已得悉地,乃至未證大樂涅槃之前精進心亦不能間斷。四是當我們修行的證相有所增上之時,如具足降伏分別心的能力、生起智慧等,善法已入自心故,法喜充滿,自然會對修法生起更大的興趣。五是當我們修證獲得覺性自在之時,一切內外散亂都現爲法性本體之遊舞力。六是若我們能將顯密正法圓融、一味地彙入自心相續而專心實修,則極爲殊勝。
乃至究竟依止之六法:舍棄親友依止法道友;
舍棄惡友依止賢智師;舍棄商議依止永樂法;
依止聞思盡力調伏心;舍離城鄉依止寂靜山;
…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