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19

  ..續本文上一頁

  雖證實相通教理重要。境界雖高不離此重要。

  凡是欲成佛果者皆應行持六種重要之法:一是雖已證悟諸法如夢如幻的本性,似無二取執著之心,然尚應警惕因果之間的細密關系,爾時取舍因果細致入微更爲重要。二是雖然通過聞思經論教典而獲得了殊勝的定解,但亦不要隨意輕毀他宗觀點、他人的修行以及某些高僧大德。叁是雖然已將一切親朋好友和顯現法作爲修行的助伴而轉爲道用,絲毫不受親友的幹擾,亦不受財色等諸法的誘惑,但還是不可掉以輕心,而應繼續于靜處修行。四是雖已了知輪涅諸法的本體是本來大清淨大平等的,本無任何可修之法,超離能修所修,但尚應調伏無始以來積存于心續中的無明妄念。五是雖然到達了無有出入定差別之一味境界,但亦不可隨順世間人之庸俗行爲而空耗人生,此時繼續實修內證很重要。六是雖已證悟諸法的究竟實相,但尚應精通顯密經續論典之教理。由此可見,就算您修證的境界高如虛空、智慧深如海洋,亦不能離開此等重要的修行竅訣。

  宣說邊執束縛之六法:若貪縱是本尊亦束縛;

  若執縱是高見亦束縛;執著縱是悲心亦束縛;

  自诩縱是深意亦束縛;貪執縱是證相亦束縛;

  執受縱是無二亦束縛。何況庸俗我執與財物?

  故無任何貪執極重要。

  在此尊者向我們宣說爲邊執見所束縛之六法:一是如果您貪執的對象是自己經常觀修的本尊,認爲能修的自己與所修的本尊是實實在在的有,這其實是一種束縛,故應斷除此貪執。二應了知所執著的法縱然是高深的見解,亦是一種束縛,諸如認爲自己具足了大中觀、大圓滿的見解而生起執著傲慢等心。叁應了知我們所執著之法,縱然是爲利衆生的大悲心,但若認爲自己具有大悲心很了不起,這亦成爲一種束縛。因爲六度萬行最終也必須以叁輪體空的智慧來攝持,才能成爲佛果之無漏因。無智慧度攝持的布施、持戒等五度功德,均如盲人般不達究竟彼岸。《入菩薩行論》雲:“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生空性慧。”四應了知經常自诩之事縱然是自己所了達的經論的甚深意義,亦不出執著的範疇,顯然已被束縛,故當警惕。五應了知內心所貪執之法縱然是修行過程中的一種證相,如面見本尊或得諸佛授記等,對此若生貪執亦是束縛。六應了知若執著修行的覺受,縱然已達明空無二的境界,實際上也未脫離束縛之網。這些善妙的執著尚且都是束縛,庸俗的我執與財物等執著更何堪言,是故在無有任何貪執的基礎上修行是極其重要的。

  斬斷束縛鐐铐六竅訣:斷貪增財守財之鐐铐;

  斷貪種姓名利之鐐铐;斷貪散亂愦鬧之鐐铐;

  斷貪名言我慢之鐐铐;斷貪證相慢心之鐐铐;

  斷貪法行對治之鐐铐。斷此鐐铐修行人罕見。

  在此,可以憑借尊者宣講的六種竅訣來斬斷如鐐铐般束縛我們的種種貪執:一是斷除欲獲得、增長、守護一切財物的貪執鐐铐,切莫爲之所縛。世間人誰不希望自己擁有衆多資産,然而在獲得一定財富時並不會感到滿足,爲了增上財物馬不停蹄地操勞,日夜爲之守護,唯恐失去。他們的身心毫無自在,並在無意義中耗盡一切精力。這種鐐铐若不以慧劍及時斬斷,終將成爲修行之大障礙。二是有些人貪執高貴的種性,如權勢、名利、地位等,總是不惜一切地追求,如是在名聞利養堆中打轉轉,即如被無情的鐐铐鎖住了手腳的人一般毫無自由,我等修行人應當斷除這些無有意義的束縛。叁是有些人整日爲散亂圍繞,時時不離人際交往,在愦鬧中恍恍惚惚地虛度時日,這樣身心毫無自在,絕對無有修行的機會。《彌勒請問經》中即宣說了二十種愦鬧的過失,我等修行人應當斬斷這種鐐铐。四是有些人相續中實無少許內證功德,僅貪執名言詞句之優美,尋章摘句地盜用他人的才華,卻自以爲了不起,妄起我慢,這無疑是障礙修行之因。五是有些人稍有一點修證的幻相現前,便覺得自己已得文殊菩薩加持等等,沈迷于無明妄心之中,還沾沾自喜,妄起我慢之心,這也是實修的一種束縛。六應了知爲貪求某種法而施行堅固、實有的對治法也是一種束縛我們獲得解脫的鐐铐,故應斷除。而今末法時期能徹底斷除此等鐐铐束縛之修行人是極其罕見的。

  諸修行人必定之六法:若離生起貪嗔之對境,

  則諸法行善根自然增;若無暴躁易怒計較心,

  則定情意長久無爭論;若遵上師言教敬行持,

  定得攝受加持與悉地;若已不爲他人所控製,

  則定快樂修行得究竟;若自行爲松緩又調柔,

  則定相合衆人之心意;若無偏袒執著心善良,

  定受衆人信任與稱贊。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諸修行人相應自己所修之法必定會得六種修行功德證相:一是倘若我們棄離了引生貪心與嗔心的對境,無論親人還是怨敵都不與之交往,則修行與善根將能自然生起並相繼增上。二是若行者爲人和善謙卑,無有暴躁易怒的惡性,不與人斤斤計較,心量大如太虛無所不容,則彼對任何人的情意定能保持長久,數年相處,甚至終生相伴亦不會産生诤論。叁是若能謹遵上師的言教,恭敬行持,毫不散失,這樣決定能得到上師的慈悲攝受與殊勝加持,最終能獲得自己所欲之悉地。因爲上師是我們獲得一切成就的怙主、最爲嚴厲的對境,故在依止之時應當依教奉行、小心謹慎。四是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爲如果不爲他人所控製,這樣自由自在地修行,將來必定會獲得快樂和究竟的大成就。因此修行要有自己的主宰權,切莫像牦牛一般被他人拽住鼻繩,任隨役使。五是倘若我們自己的行爲松緩又調柔,穩重而不急躁,處處恒順衆生,與任何人相處都顯得十分融洽,則必定會相合于衆人的心意。六是能一如平等地對待親友與怨敵,既不偏愛自方,亦不敵對他方,若能斷除此執著,而且心地純潔善良,樂于助人,善待一切可憐衆生,彼人必定會受到衆人的信任與稱贊,熟知之人無不對其倍加愛戴。

  斷除惡劣奢望之六法:未曾利他奢望自得利;

  未經苦行奢望得安樂;未修正法奢望獲成就;

  未舍世法奢望得正法;自己未修僅說想利他;

  稍修佛法奢望得利養。故當斷除此等六奢望,

  否則如東西海離解脫。

  我們應當斷除惡劣之六種奢望:一是自私自利,一意孤行,未曾利益過他衆,卻不時地奢望自己獲得所欲的利樂,這種惡劣心境當斷除。二是從未經曆少許苦行,總是在順境中晃晃悠悠地虛度光陰,還奢望自己獲得永恒的快樂,這種異想天開之徒的惡劣心境亦當斷除。叁是從未精進修持能得解脫的正法,卻奢望自己獲得大成就,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爲所有的成就都是建立在苦行與精進之基礎上。四是未能舍棄世間八法,不斷地與愦鬧者往來交際,卻奢望自己獲得殊勝的正法,這豈非癡人說夢?五是自己尚未真實修行,僅在口頭上說想利益他等衆生,這亦只能是如空谷傳出的回音般,響聲震天卻不見降下滋潤群生之雨露,隨口妄談而已。六是稍修幾日佛法,就奢望自己獲得一切利養,如有些人僅來五明佛學院小住過幾日,就打著學院的旗號高唱自己是法王的弟子,繼而肆無忌憚的騙取信衆財富。這些無疑都是令衆生不起信心反增邪見,且會毀損自之善根與法身慧命之惡劣行徑。是故我們應當斷除此六種非理奢望,否則即如同西海與東海之間距般離解脫甚遠。

  秉性惡劣行爲之六法:若分飲食欲得最上等;

  倘若經商欲求自得利;若著衣服求自舒適暖;

  自求佳品劣物施他人;住一日亦欲求自喜處;

  愛戀親友勝過法上師。如是之人解脫苗幹枯。

  尊者接著又爲我們宣說了秉性惡劣者之六種醜陋嘴臉,敬請見聞者引以爲戒:一是有些秉性惡劣之人,往往是好吃懶做,見好就上,見事就躲,在分飲食等物品時,他們可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躍而上、毫無慚愧地欲得上好物品。二是倘若在經商的過程中,秉性惡劣之人總是盲目地追求利潤,爲達目的不擇手段,如以短斤缺兩、偷工減料等面對顧客,更有甚者以劣充優,爲普通商品打製華麗的包裝後便妄稱是進口産品或出口轉內銷之上等貨,總以如是等等不如法的行爲來牟取利潤。叁是倘若在穿著衣服時,秉性惡劣之人便只知道自己應享受舒適與溫暖,他們總會將好而柔軟的占爲己有,色澤稍差、做工粗糙的便毫不猶豫地扔給別人。四是秉性惡劣之人在遇到結緣財物時,喜歡求取最佳物品,破舊殘損之劣物就大方地施予他人。五應了知即便只與這種秉性惡劣者共住一日亦難得安甯,他們貪享舒適的住處,一見相合自己之境就強行占爲己用,一旦發現自居處有缺陷便會以堂而皇之的妄語再換所欲之處,總之是軟硬兼施,不達目的豈肯罷休?這種人自私自利從不會顧忌他人的住處有何不適,絕無絲毫助人爲樂之心。六是愛戀自己的親友已經勝過所求之法與所依止的金剛上師,這也是秉性惡劣者的行爲。凡具此等惡行之人,能獲解脫種子的苗芽即已幹枯,故不會有成就的希望!

  無誤趨入正道之六法:居于靜處勿執我我所;

  生活條件勿執我我所;持戒賢智勿執爲高位;

  行爲清淨勿護他情面;大悲利他勿混家人財;

  無偏布施勿求得回報。

  能令修持佛法者無誤趨入正道之法有六種:一應辭親割愛遠離故鄉,萬緣放下居于靜處,切不可再執著我與我所之法,亦不要思此慮彼妄想紛雜。二是修行人應粗茶淡飯、清心寡欲,不以邪命資活,當堅信佛陀的教言“真心實意行道之人皆不爲衣食之苦逼”,故勿亡命地執著我與我所等法。叁是無論謹持清淨的戒行還是通過聞思修生起了賢妙的智慧,都不能執著彼爲殊勝的功德而以高位自居,妄稱自己是法師聖賢,反到更應該謙卑,默默無聞的精勤用功。四是只要自己如理如法的行持,具足正知正念,一切行爲也都清淨無有染濁,時時秉公辦事,問心無愧,這樣也勿須護念他人的情面,不用在乎他人高興與否。五是我們應經常以大悲心來利益他等衆…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