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窍诀宝藏论释▪P23

  ..续本文上一页经论教典。第三步应当依止具相上师求受灌顶而趋入修行正道。所谓具相上师者,嘎玛巴曾说:“若人能令我们对正法生起不退的信心,依彼所传之法及其加持等威力能于自己的心续中生起无二智慧,了认无二真谛,则为终生依止的根本上师。”茫朗大师在《三戒论》中亦说:“赐予灌顶和密法之人乃为根本上师。”第四步是我们应当以修法、侍奉、财富三种供养来令上师生起欢喜,进而精勤地祈求闻受耳传方面的甚深教言。第五步是在我们获得大圆满等耳传方面的窍诀后,就应励力精进修持此究竟法要。第六步是当我们通过实修实证获得一定证相或境界时,对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不应生起厌倦之心,而应精勤耐心地饶益他们,为最终将之引至究竟的解脱彼岸而广发大菩提心愿。无垢光尊者在此告诫我们应当随学此等大德之高尚风范。

  护持善缘弟子之六法:了知摄受有缘具信者;

  令其精进修道弃琐事;令其实修不耽闻思句;

  令其行善不求得名利;令其不积财物学知足;

  令其修法圆满断今世。如是善巧贤明上师轨。

  上师慈悲护持或培养善缘弟子之法有六种:一是上师首先应观察众生的根机,了知自己所摄受的弟子是否与上师三宝有殊胜缘份,是否为具有恭敬信心之人。虽然每一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但根器却有优劣之分,缘份相对来说也有成熟与否之别,若于不具信心之非器施予慈悲摄受则唐劳无义。二是上师要谆谆教诫,并以各种善巧方便令弟子抛弃世间一切琐事而精进修道。三是上师应令弟子精益求精地实修甚深法要,教诫他们不可耽著闻思经论的词句,而应深解法义,将法融入于自心相续,令心融入于道。四是上师对修学有一定基础的弟子亦要严格要求,经常令其弃恶行善、不攀求名闻利养、如法轨正三门行为。五是上师应教诫弟子在受用财物方面不可贪得无厌,而应随学前辈高僧大德们知足少欲的高尚风范,将主要精力放在闻思修上面。六是上师应随机善巧地教令弟子树立正知正见,断除对今世的贪恋,一心成办道业,时时鞭策弟子早日圆满一切修法功德。修行人常常应依轮回痛苦和万法无常之理来清醒自己的头脑,以淡薄名利、看破红尘、脚踏实地地遁入能获得解脱的正法之道。具有如是智慧与善巧方便引导弟子者即是贤明上师之轨范。

  正念哨兵巡视之六法:正念巡视心散现世否?

  正念巡视懈怠散乱否:正念巡视出现歧障否?

  正念巡视妄念纷呈否?正念巡视口出绮语否?

  正念巡视庸俗而住否?

  正念如同哨兵一般为护持我们的修行而经常巡视之法有六种:一是经常以正念内观,巡视自己的心有否外散于世法?散则依教令其收摄,未散则令其稳固。二应以正念巡视我们是否在懈怠散乱,如果懈怠,则依教力行精进;若有散乱,则深深自责立即安住正念。三应以正念巡视自心相续在修行过程中有否出现歧谬诸障,若心里生起欲远离上师等念头,则应思维是否有魔障在作怪,同时观修护轮,并念诵一些遣除违缘之祈祷文或心咒。此外还应不断地观修上师瑜伽法,诚心诚意地祈求加持。四应以正念巡视我们内心相续的分别妄念是否纷呈不息。正当妄念纷飞之时,急呼“啪”字一声,寂然安住,或直观其本面而如实安住,这样就能寂灭一切杂念。五应以正念巡视我们的口中是否绮语纷飞,一旦发现自己沉浸于无稽之谈中,就立即警告自己此是自他散乱之因,言不谨慎、信口开河者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预想不到的麻烦,所以我们应当紧锁绮语之伏藏门。六是以正念巡视自己是否在庸俗无记中安住而未作任何有意义的事情,是则严厉自责,思维我今如是浑浑噩噩地虚度时日是否受魔指使,故当提起精神,无论持咒,还是闻思,皆当作有益之事。

  诸修行人当作之六法:寿命无常速逝当修法;

  业果细微当取舍善恶;利他难成切莫失自利;

  学问无穷切莫耽词句;未生定解切莫盲目修;

  贤善戒净博学莫骄傲。

  我等修行人当勤作之法有六种:一是思维寿命无常,犹如风中残烛般刹那即逝,故当在死亡来临之前,精进用功修法。二应思维业果细微、毫厘不爽,其中奥妙非凡夫的分别心所能揣测,唯有一切智智的佛陀知晓无余,因此我们应当依圣教量来取舍善恶诸法。三是末法时期的众生刚强难化,没有一定修行功德和能力的人欲利他众却难以成功。如有些人以利他为借口,深入世间度化众生,结果反被对方所度,导致破戒、返俗等严重的过患。或有些在利他的过程中,因贪享利养而染污了自己的相续。但也不可因此而退失菩提心,当严持戒律、精进修持,切莫失去对自己来说最为究竟的利益。四虽然学问无穷无尽,越学越会发现自己学识的浅薄,但却不可对经论词句生起耽著,而应抓住相应自己根机之法专一实修。修行的标准在于调伏自续烦恼,而不在于词句的优美,闻思教典的目的是遣除修行的疑惑。五是虽然我们通过了一定阶段的闻思,但若未从理性上生起定解,就不能盲目修行。初步的定解在于确认因果的理性,进一步再对万法的理性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在如是定解的基础上实修最为善妙。六是若我们的戒行清净如法,广闻博学三藏教典,弘法利生的事业亦兴盛广泛,且为众人尊为贤善者,纵然具足这些功德自己也不能骄傲自满,而更应该谦卑谨慎。

  欲修行者慎思之六法:未舍今生故土不愿离;

  未断贪执静处呆不住;未通宗派自心为法缚;

  未生禅定垫上坐不住;无有对治不能胜散乱;

  执戒禁取智慧亦成毒。是故慎思此等极重要。

  凡欲修行之人皆当慎重思维之六种法:一是我们若未生起舍弃今生的念头,则会贪恋故土而不愿离开,如是贪执自己的家园和父母亲友,一旦提起自己的故乡就会赞不绝口、向往不已。若能舍弃今世,则会义无返顾地舍弃故乡这一引生贪嗔的来源。二是若我们未断除对财色的贪执心,则于适宜修行的静处是呆不住的,具有贪心之人就算已经安住静处,并赌咒发誓不得成就绝不离开此地,但几日或几月以后他就会思此虑彼,妄想纷呈,情不自禁地便会随贪等烦恼漂离静修圣地。三是在我们未能圆融地通达各大宗派的教旨之时,若恣意破斥他宗,妄立自宗,自己的心则会被所执著之法束缚。一味的偏爱自宗者,于其他任何宗派的教义都不能观修清净心,非但不恭敬顶戴,而且还横加破斥,如是过患堪多。四是在我们未能生起禅定的境界之时,身心浮躁不安,当然在自己的垫子上是坐不住的。世间人亦说:“修行不好的人,好象他的坐垫上长有荆棘,刹那亦难安住。”五是如果无有善妙的对治法来对治自心相续的烦恼,则不能战胜散乱的怨敌,而且还会成为散乱怨敌的俘虏,使身心皆不得自在,所以我们应当时时依善妙有力的对治法来力敌一切散乱。六是持执外道邪众的戒禁取见者,依五火修炼、杀生祭祀神坛等邪行,如是他们的相续中纵有智慧亦将成为毒物。是故我等修行人应当慎重如理地思维此等道理,以理智正确取舍诸法是极其重要的。

  详说内外道相之六法:具观察者作事皆究竟;

  具证悟者所言皆稳固;具远见者何事皆了知;

  生定解者苦行能堪忍;心法相融之人调相续;

  具智慧者闻法不厌足。此等即是内证相外现。

  在此,尊者为我们详细宣说了内外吻合之六种道相:一是具足智慧且善于观察事物之人,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圆满究竟地成办。因为他们在行事之前会仔细考虑事情的成败,看准之事必尽全力而行,这样一切事情无不圆满成办。二是具有证悟功德之人,所立誓言极其稳固,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因为他们明因识果,利弊了然,取舍明清,故无虚言,也无变异。三是具有远见之人,无论对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预知,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亦了如指掌,故胸襟宽广,高瞻远瞩,绝不鼠目寸光地面对某些事情,故能坦然面对未来的一切。四是通过闻思经论而生起定解之人,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法喜,故能堪忍修行途中所应经历的一切苦行。五是心与法相融一味之人,能善调自己的内心相续,令心堪能自在,故不被任何外缘和无明烦恼所转。六是具甚深智慧之人对佛法的渴求是热切的,纵经多年,甚至终生闻法,也不生厌足之心,听闻佛法即如渴者痛饮甘露般喜不自胜。无有智慧之人仅闻几日佛法便会自满自骄,或闻法时心烦意乱,往往有头无尾,断诸传承。此等即是显现于外而可供我等修行人观察、印证之内证功德相。

  解开二取绳结之六法:生贪嗔时观心即解开;

  生五毒时观本面解开;生痛苦时修大乐解开;

  生杂念时观自性解开;生厌倦时放松即解开;

  处茫然时具明清解开。

  能解开二取绳结之六种法:一是当我们被贪心与嗔心之绳结紧紧束缚时,应当直观其心性,寻觅贪嗔之根源,这样自然而然就能解开其紧缚之绳结。二是当我们生起贪嗔痴等五毒烦恼之时,应当直观其本面,如是自然能解开如绳结般的五毒烦恼。三是当心里生起不可名状而难以堪忍的痛苦之时,若观修大乐智慧,寻觅痛苦的来源、住处、去处等则会发现除分别心以外何者亦不存在,了认痛苦的本性为大乐智慧,就自然能解开如绳结般的痛苦。四是当我们生起各种分别杂念时,应当直观其自性,待了知彼为大空离根的本体,显而无有自性,就自然能解开一切如绳结般的杂念。五是当我们对修法生起厌倦之时,切莫摄心过紧,而应自然放松寂然安住,这样即能解开如绳结般的厌倦心。待厌倦之绳结解开之后再重振精神,继续用功。六是当我们的修行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时,应致力于了认明然之觉性,在具足明清的境界中安住,就自然能解开如绳结般的茫然状态。

  当与修法结合之六法:甚深教言结合师指示;

  指示结合前辈之传统;传统亦与体验相结合;

  体验必需结合诸暖相;暖相需与所得果结合;

  果位需与利他相结合。脱离此等修法误歧途。

  …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学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