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23

  ..續本文上一頁經論教典。第叁步應當依止具相上師求受灌頂而趨入修行正道。所謂具相上師者,嘎瑪巴曾說:“若人能令我們對正法生起不退的信心,依彼所傳之法及其加持等威力能于自己的心續中生起無二智慧,了認無二真谛,則爲終生依止的根本上師。”茫朗大師在《叁戒論》中亦說:“賜予灌頂和密法之人乃爲根本上師。”第四步是我們應當以修法、侍奉、財富叁種供養來令上師生起歡喜,進而精勤地祈求聞受耳傳方面的甚深教言。第五步是在我們獲得大圓滿等耳傳方面的竅訣後,就應勵力精進修持此究竟法要。第六步是當我們通過實修實證獲得一定證相或境界時,對無量無邊的苦難衆生不應生起厭倦之心,而應精勤耐心地饒益他們,爲最終將之引至究竟的解脫彼岸而廣發大菩提心願。無垢光尊者在此告誡我們應當隨學此等大德之高尚風範。

  護持善緣弟子之六法:了知攝受有緣具信者;

  令其精進修道棄瑣事;令其實修不耽聞思句;

  令其行善不求得名利;令其不積財物學知足;

  令其修法圓滿斷今世。如是善巧賢明上師軌。

  上師慈悲護持或培養善緣弟子之法有六種:一是上師首先應觀察衆生的根機,了知自己所攝受的弟子是否與上師叁寶有殊勝緣份,是否爲具有恭敬信心之人。雖然每一衆生都具有如來藏,但根器卻有優劣之分,緣份相對來說也有成熟與否之別,若于不具信心之非器施予慈悲攝受則唐勞無義。二是上師要諄諄教誡,並以各種善巧方便令弟子抛棄世間一切瑣事而精進修道。叁是上師應令弟子精益求精地實修甚深法要,教誡他們不可耽著聞思經論的詞句,而應深解法義,將法融入于自心相續,令心融入于道。四是上師對修學有一定基礎的弟子亦要嚴格要求,經常令其棄惡行善、不攀求名聞利養、如法軌正叁門行爲。五是上師應教誡弟子在受用財物方面不可貪得無厭,而應隨學前輩高僧大德們知足少欲的高尚風範,將主要精力放在聞思修上面。六是上師應隨機善巧地教令弟子樹立正知正見,斷除對今世的貪戀,一心成辦道業,時時鞭策弟子早日圓滿一切修法功德。修行人常常應依輪回痛苦和萬法無常之理來清醒自己的頭腦,以淡薄名利、看破紅塵、腳踏實地地遁入能獲得解脫的正法之道。具有如是智慧與善巧方便引導弟子者即是賢明上師之軌範。

  正念哨兵巡視之六法:正念巡視心散現世否?

  正念巡視懈怠散亂否:正念巡視出現歧障否?

  正念巡視妄念紛呈否?正念巡視口出绮語否?

  正念巡視庸俗而住否?

  正念如同哨兵一般爲護持我們的修行而經常巡視之法有六種:一是經常以正念內觀,巡視自己的心有否外散于世法?散則依教令其收攝,未散則令其穩固。二應以正念巡視我們是否在懈怠散亂,如果懈怠,則依教力行精進;若有散亂,則深深自責立即安住正念。叁應以正念巡視自心相續在修行過程中有否出現歧謬諸障,若心裏生起欲遠離上師等念頭,則應思維是否有魔障在作怪,同時觀修護輪,並念誦一些遣除違緣之祈禱文或心咒。此外還應不斷地觀修上師瑜伽法,誠心誠意地祈求加持。四應以正念巡視我們內心相續的分別妄念是否紛呈不息。正當妄念紛飛之時,急呼“啪”字一聲,寂然安住,或直觀其本面而如實安住,這樣就能寂滅一切雜念。五應以正念巡視我們的口中是否绮語紛飛,一旦發現自己沈浸于無稽之談中,就立即警告自己此是自他散亂之因,言不謹慎、信口開河者往往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預想不到的麻煩,所以我們應當緊鎖绮語之伏藏門。六是以正念巡視自己是否在庸俗無記中安住而未作任何有意義的事情,是則嚴厲自責,思維我今如是渾渾噩噩地虛度時日是否受魔指使,故當提起精神,無論持咒,還是聞思,皆當作有益之事。

  諸修行人當作之六法:壽命無常速逝當修法;

  業果細微當取舍善惡;利他難成切莫失自利;

  學問無窮切莫耽詞句;未生定解切莫盲目修;

  賢善戒淨博學莫驕傲。

  我等修行人當勤作之法有六種:一是思維壽命無常,猶如風中殘燭般刹那即逝,故當在死亡來臨之前,精進用功修法。二應思維業果細微、毫厘不爽,其中奧妙非凡夫的分別心所能揣測,唯有一切智智的佛陀知曉無余,因此我們應當依聖教量來取舍善惡諸法。叁是末法時期的衆生剛強難化,沒有一定修行功德和能力的人欲利他衆卻難以成功。如有些人以利他爲借口,深入世間度化衆生,結果反被對方所度,導致破戒、返俗等嚴重的過患。或有些在利他的過程中,因貪享利養而染汙了自己的相續。但也不可因此而退失菩提心,當嚴持戒律、精進修持,切莫失去對自己來說最爲究竟的利益。四雖然學問無窮無盡,越學越會發現自己學識的淺薄,但卻不可對經論詞句生起耽著,而應抓住相應自己根機之法專一實修。修行的標准在于調伏自續煩惱,而不在于詞句的優美,聞思教典的目的是遣除修行的疑惑。五是雖然我們通過了一定階段的聞思,但若未從理性上生起定解,就不能盲目修行。初步的定解在于確認因果的理性,進一步再對萬法的理性生起堅定不移的定解。在如是定解的基礎上實修最爲善妙。六是若我們的戒行清淨如法,廣聞博學叁藏教典,弘法利生的事業亦興盛廣泛,且爲衆人尊爲賢善者,縱然具足這些功德自己也不能驕傲自滿,而更應該謙卑謹慎。

  欲修行者慎思之六法:未舍今生故土不願離;

  未斷貪執靜處呆不住;未通宗派自心爲法縛;

  未生禅定墊上坐不住;無有對治不能勝散亂;

  執戒禁取智慧亦成毒。是故慎思此等極重要。

  凡欲修行之人皆當慎重思維之六種法:一是我們若未生起舍棄今生的念頭,則會貪戀故土而不願離開,如是貪執自己的家園和父母親友,一旦提起自己的故鄉就會贊不絕口、向往不已。若能舍棄今世,則會義無返顧地舍棄故鄉這一引生貪嗔的來源。二是若我們未斷除對財色的貪執心,則于適宜修行的靜處是呆不住的,具有貪心之人就算已經安住靜處,並賭咒發誓不得成就絕不離開此地,但幾日或幾月以後他就會思此慮彼,妄想紛呈,情不自禁地便會隨貪等煩惱漂離靜修聖地。叁是在我們未能圓融地通達各大宗派的教旨之時,若恣意破斥他宗,妄立自宗,自己的心則會被所執著之法束縛。一味的偏愛自宗者,于其他任何宗派的教義都不能觀修清淨心,非但不恭敬頂戴,而且還橫加破斥,如是過患堪多。四是在我們未能生起禅定的境界之時,身心浮躁不安,當然在自己的墊子上是坐不住的。世間人亦說:“修行不好的人,好象他的坐墊上長有荊棘,刹那亦難安住。”五是如果無有善妙的對治法來對治自心相續的煩惱,則不能戰勝散亂的怨敵,而且還會成爲散亂怨敵的俘虜,使身心皆不得自在,所以我們應當時時依善妙有力的對治法來力敵一切散亂。六是持執外道邪衆的戒禁取見者,依五火修煉、殺生祭祀神壇等邪行,如是他們的相續中縱有智慧亦將成爲毒物。是故我等修行人應當慎重如理地思維此等道理,以理智正確取舍諸法是極其重要的。

  詳說內外道相之六法:具觀察者作事皆究竟;

  具證悟者所言皆穩固;具遠見者何事皆了知;

  生定解者苦行能堪忍;心法相融之人調相續;

  具智慧者聞法不厭足。此等即是內證相外現。

  在此,尊者爲我們詳細宣說了內外吻合之六種道相:一是具足智慧且善于觀察事物之人,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圓滿究竟地成辦。因爲他們在行事之前會仔細考慮事情的成敗,看准之事必盡全力而行,這樣一切事情無不圓滿成辦。二是具有證悟功德之人,所立誓言極其穩固,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因爲他們明因識果,利弊了然,取舍明清,故無虛言,也無變異。叁是具有遠見之人,無論對什麼事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預知,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亦了如指掌,故胸襟寬廣,高瞻遠矚,絕不鼠目寸光地面對某些事情,故能坦然面對未來的一切。四是通過聞思經論而生起定解之人,心裏充滿了無盡的法喜,故能堪忍修行途中所應經曆的一切苦行。五是心與法相融一味之人,能善調自己的內心相續,令心堪能自在,故不被任何外緣和無明煩惱所轉。六是具甚深智慧之人對佛法的渴求是熱切的,縱經多年,甚至終生聞法,也不生厭足之心,聽聞佛法即如渴者痛飲甘露般喜不自勝。無有智慧之人僅聞幾日佛法便會自滿自驕,或聞法時心煩意亂,往往有頭無尾,斷諸傳承。此等即是顯現于外而可供我等修行人觀察、印證之內證功德相。

  解開二取繩結之六法:生貪嗔時觀心即解開;

  生五毒時觀本面解開;生痛苦時修大樂解開;

  生雜念時觀自性解開;生厭倦時放松即解開;

  處茫然時具明清解開。

  能解開二取繩結之六種法:一是當我們被貪心與嗔心之繩結緊緊束縛時,應當直觀其心性,尋覓貪嗔之根源,這樣自然而然就能解開其緊縛之繩結。二是當我們生起貪嗔癡等五毒煩惱之時,應當直觀其本面,如是自然能解開如繩結般的五毒煩惱。叁是當心裏生起不可名狀而難以堪忍的痛苦之時,若觀修大樂智慧,尋覓痛苦的來源、住處、去處等則會發現除分別心以外何者亦不存在,了認痛苦的本性爲大樂智慧,就自然能解開如繩結般的痛苦。四是當我們生起各種分別雜念時,應當直觀其自性,待了知彼爲大空離根的本體,顯而無有自性,就自然能解開一切如繩結般的雜念。五是當我們對修法生起厭倦之時,切莫攝心過緊,而應自然放松寂然安住,這樣即能解開如繩結般的厭倦心。待厭倦之繩結解開之後再重振精神,繼續用功。六是當我們的修行處于一種茫然的狀態時,應致力于了認明然之覺性,在具足明清的境界中安住,就自然能解開如繩結般的茫然狀態。

  當與修法結合之六法:甚深教言結合師指示;

  指示結合前輩之傳統;傳統亦與體驗相結合;

  體驗必需結合諸暖相;暖相需與所得果結合;

  果位需與利他相結合。脫離此等修法誤歧途。

  …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