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24

  ..續本文上一頁  我們應當了知結合修行之六種法要:一應了知顯密的甚深教義深奧難測,若僅以自己的分別智慧于經論的文字上做遊戲,則其密義、隱義無所知之,了義、不了義亦難以明辨,故只有依靠上師的竅訣才能得以明示,蒙師指點迷津方能如理修持。二應了知上師的指示亦必須結合前輩高僧大德們的優良傳統,不能隨心所欲,亂示一氣,依法不依人,故當按原則依教指示。叁應了知所謂的傳統非爲民間習俗,而是祖師大德實修體證之經驗,作爲一名具相的上師,自己必須具足一定的體證驗相,如是方能無誤地引導弟子趨向解脫,若自己未生起體證與驗相而僅依前輩大德的傳流人雲亦雲地爲弟子作指示,則難免不入歧途。四應了知所謂的體驗必須要結合諸密續中所說的暖相和覺受,因密續所明示之暖相和覺受真實不需,無疑是一把印證我們修正確與否的標尺。五應了知其暖相亦必須要與修行所得之果相結合,譬如認識心的本性所生暖相必須要與我們欲獲之果相結合。六應了知我們欲獲之果位,不可夾雜自私自利之心去求,而應與利他的廣大菩提心相結合,求證無上的佛果。如果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脫離了此等修法要訣,則將誤入歧途。

  極爲重要教言之六法:行善不離禅座極重要;

  心與教法相應極重要;外緣不亂禅定極重要;

  正見解脫邊執極重要;境界不離法性極重要;

  所現方便生智極重要。

  了知對自身修行極爲重要之六種教言:一應了知行持善法之人時時不離禅座極爲重要。也就是說修行之人首先應讓自己的身體安住一處,進而攝心正念逐步專注所緣境不散亂,最終才能修得自心堪能無縛。這樣一切善法功德就能自然而然地修積圓滿。二應了知令心與佛陀的教法相應是極其重要的。佛陀所宣八萬四千法門,法法殊勝,門門圓融,具不可思議的加持,然若行者僅停留于聞法的路口而不將法融入自心相續,則再甚深的法也不能起到調伏分別妄念的作用。在聽聞佛法後依教奉行,令身心調柔即是心法相應之相。叁應了知在禅修之時,令禅定境界不爲一切外緣所擾亂是極其重要的。外界財色等五花八門的事情對人心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但相對于具有一定禅定境界的修行人來說亦是無利無害,喜怒哀樂之事理所當然會置之度外。四是我們通過聞思所得到的大中觀或大圓滿之正見應當解脫一切邊執戲論。因爲只有在無垢而究竟的見解基礎上實修才能獲證究竟的果位,而離一切邊執戲論是大法界的本性故最爲究竟,樹立此離一切邊執戲論之正見亦極其重要。五應了知我們在修法過程中所獲得的任何境界均不離法性,爾時不起任何分別執著是極其重要的。六應了知顯現的一切法都是能令我們生起智慧的一種方便,故有方便與方便所生的關系。無論是眼識所見,還是耳識所聞等諸法都可相應轉爲道用而成爲生起智慧的方便,這是極爲重要的竅訣。

  當行真實正法之六要:觀輪回過當除貪執心;

  修煉無實當知如幻化;發菩提心當唯行利他;

  密意離思當辨輪涅法;一切妄念當知自解智;

  自獲加持當轉他人心。

  欲獲究竟解脫的修行人皆當行持六種真實的正法:一是經常觀察輪回的諸般過患,諸如地獄的熾熱苦、餓鬼的饑渴苦、傍生的愚癡互啖苦、阿修羅的嫉妒戰爭苦、人間的叁苦八苦、天人的臨終五衰苦,如是處處充滿痛苦,故當斷除對輪回的貪執心,生起堅固的出離心。二是經常觀修諸法無實、如夢如幻之性,無論依聖教量還是理論都能抉擇諸法的無實本體,了知任何法都是緣起和合的一種假相,其作者就是我們迷亂的心識。如是數數熏修,以串習力漸漸就能斷除對諸法的實執心,終將徹證諸法顯而無有自性的本體。叁是欲發菩提心者,唯一應當行持的就是利益他衆的事業,時時以大悲心愍念衆生苦楚,身體力行地救護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四是通過聞思修行和誠敬信心的祈禱,即能獲得上師的意傳加持,其真實密意雖然超思離言,但在本然安住時,亦應明辨輪回與涅槃之法。我們所了認的本來覺性是涅槃法,一切分別尋思都是輪回法,如實了了分明,不可混亂。五是我們應當依靠上師所明示的竅訣來直觀一切分別妄念的本面,無誤了知妄念即是自解脫的智慧。六是在我們獲得上師叁寶的加持以後,應當盡力以各種善巧方便轉化他人之心,如未信佛法之人,令其誠信;疑信參半者,令其消除懷疑;已信佛法者,令其增上並穩固信心,從而趨入真實正道修行。

  斷除修行歧途之六法:心不散亂離戲中安住;

  心不茫然自具明覺性;心不漠然以正念攝持;

  心不愕然具明樂覺受;心無希憂光明任運成;

  心無方圓無偏而觀修。如是而行無誤殊勝道。

  修行的目標雖已明確,但在實修之時仍有許多方面需要注意,誰也不會希望自己成爲睜著眼睛跌落深淵的不幸者,所以我們應當了知能斷除修行過程中的種種歧途之六法:一應攝心正念不令散亂,安住于遠離有無等一切邊執戲論的境界。二是我們應恒依上師的教言對治修行中的種種境現,不可使自心呈現茫然無所措的狀態,如是智慧明清,自然就具足了明清的覺性。叁是在修行的過程中不管出現何種境相,自心皆不可漠然視之,當時時以正念攝持相續,依勝觀與寂止雙運而修。四是無論會遇善妙的順境還是出現惡怖的征兆,自心皆應如如安住,不可感到驚愕,如是于彼境界中就自然會具足明樂無念的殊勝覺受。五應了知我們修行之心既不能希求涅槃亦不可憂慮自己沈溺輪回,因爲大光明的本體是任運自成的。六應了知我們每一個衆生的心本來無有方圓等任何相狀,究竟實相遠離言思,故當無偏袒、執著地如實觀修。真能如是行持之人,即可遠離種種歧途而無誤趨入速獲解脫的殊勝正道。

  諸入道者莫成之六法:穩固信心莫成二取心;

  厭離輪回莫成痛苦心;廣聞博學莫成爲名言;

  精進修行莫成圖安樂;發心利他莫成爲形相;

  高高見解莫成傲慢心,此等極爲重要具者少。

  令諸入道者莫成過患之法有六種:一是我們雖應穩固對上師叁寶的信心,但切莫將信心轉爲執著而增上能取與所取的實執心,更不可以虛僞的信心對待上師叁寶。二是我們雖然應對輪回深生厭離,並強烈希求從中獲得解脫,但切莫將此心轉爲另一種無形的束縛,以致覺得難以自拔而成痛苦心,當以輪回的種種苦患來增強自己的出離心,從而勤修能獲得解脫之正道。叁是我們雖應廣聞博學一切知識,但切莫耽著名言詞句的優劣,當深入細致地理解所修之法義,令心與法相應。四應了知精進修行的目的是爲了獲得究竟的成就,乃至最終成辦利益衆生的事業,故切莫將此精進心轉爲貪圖暫時的福報與安樂之有漏因。五是我們既然已廣發菩提心,就一定要拿出實際行動,積極真實地利樂他衆,切莫成爲形相上及口頭上的利生事業,願行一致才能圓滿菩提大業。譬如,有些人雖常常鼓吹自己是大乘佛子,但于心裏卻從未發起少許利益衆生之心,遇到好事自己就拼命攀求,遇到壞事就推委于人,時時處處自私自利,這就是大乘佛子修行的一大錯舉。六是大中觀、大圓滿等高深的見解難以真實堅固的生起,一旦生起如是甚深正見切莫以此成爲滋生傲慢心之因。

  上述之要點對我們每一個修行者來說都是極爲重要的,但這幾點要求比較高,實行起來亦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時值末法,具高深見解而無傲慢者少,精進行持而不貪圖利樂者少,發心利益他衆而不成形相者少,還有很大一部份人爲達到自己的目的唯持佛法的形相,如是等等。真能圓滿斷除此諸過患之人非常稀少,故當牢記這些教誨,防非止惡。

  作爲最深要訣之六法:滅除我執恒自取失敗;

  根除實執莫有表功心;斷除無義散亂閑雜語;

  所見皆觀離戲之心性;斷絕牽連莫隨六境轉;

  遠離貪執了達法性義。如是而行自利速成辦。

  作爲修行人我們應當了知最甚深的六種竅訣:一是若欲滅除我執這一流轉輪回之根本因,就應恒時身處卑位,處處謙讓別人,自己取受一切失敗與痛苦以錘煉自己的意志。如《修心八頌》中所雲:“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二是當我們根除了對萬法生起的實有執著時,切莫滋生表功稱德之心,也就是說不可美言自己破除實執的功德,此心一起,便落執著,試問有何功德可言?叁是我們應該斷除一切無義的散亂和閑言碎語,令自己的身體穩然安住,口中常誦經咒贊偈,心意思維佛法義理,當如是如法行持。四是日常生活中所見聞的一切法皆應以理觀修爲離戲之心性、遊舞等力現。五是我們應當斷除對親友眷屬的牽連,令身體穩如泰山、心如如不動,安住于如夢如幻的境界之中,不隨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所轉。六是當我們最終遠離一切貪執之時,就能徹底了達萬法之本性——真實義。若能如是行持者,雖不求自利而一切自利都將自然而然地迅速成辦。

  詳細宣說真相之六法:誠心依止上師無迷亂;

  及時行善死亦無後悔;不執親怨相合衆人心;

  感恩圖報衆皆成恩人;斷除嫉妒報複調自續;

  追循前輩足迹成所願。

  在此尊者又爲我們詳細宣說了修法之六種真相:一是若能不假虛飾地以誠敬的信心依止上師聞思修行,則在修行的旅途中決定無有迷亂,亦不會被違緣擊倒,且能轉逆境爲順境圓滿成辦道業。二是若我們毫不懈怠地及時行持份內的一切善法,則能修積足夠的善根資糧,如是縱至死亡來臨亦無有後悔。叁是不以貪嗔之心偏執親友與怨敵,坦誠平等地相待一切衆生,如是自己所作所爲都能相合衆人之心。四是我們應當培養知恩報恩的美德,世間諺語亦雲:“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凡是有恩于己之人,哪怕僅僅是點滴恩惠都要盡心盡力地報答,這樣衆人都將成爲自己的恩人而自然能平息心中的怨恨、嗔恚。五是修行人應當勵力斷除惡毒的嫉妒心和報複心,恒時與人爲善,常修隨喜,乃至他人的一毫之善也真心實意地…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