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他们没有树立稳固的正确知见,亦不具足惭愧心,匆忙受戒,又会起烦恼而快速破戒,且因不知教理或性格卑劣而不行忏悔,如是将会堕落恶趣深渊感受无量痛苦。四是未曾经历闻思阶段的修行人未能树立正见,亦未开启智慧,如是什么都不懂就盲修瞎炼,极易导致走火入魔等危险。我们在修行旅途中耳闻目睹的很多事例亦能充分证明这些盲修瞎炼的危害性。扎嘎山法中这样说过:若未筑成稳固的正见基础就忙修甚深法要者,如同在冰地上修建高楼般极其危险。五应了知破毁密乘誓言之人实修密法,结果使他自己只能成为魔的眷属,危险性之大,堕入金刚地狱不说,且难再获正法光明。六是商主往赴大海中取宝的危险性也很大,我们都知道海中有很多大得能吞下船只的摩竭鱼,有可怕的飓风狂澜,有专吃人的鲸鱼、嘎巴和西西玛等大鳖鱼,还有海盗及海神等作障,因此很多不具智慧又缺福德的商主总是有去无回,趋向解脱宝洲的修行人亦复如是。我们详细观察此等具大危险性之事而警策自己提持正念精进闻思修是极其关键的。
实际修行教言之六法:一切所现本面自清住;
一切明觉自然自净住;一切动念无有踪迹住;
无别解脱逸然本解脱;观解脱者轮涅皆成空;
灭除二取趋至实相基。若知此理精通胜乘义。
实际修行之六种教言:一应了知我们若能直观所现诸法的本面,则会发现其本体无须改造,且自然明清而住,因为法界的本性无始以来从未发生任何变异。二应了知一切明清的觉受也是自然清净而安住的,在我们获得如是觉受时,身心皆已获得自在,既没有什么需要改造的,也也没有什么值得修持的。三应了知我们若通过每一个细致的环节来观察一切分别动念,则会发现其本性是没有任何来去的踪迹而本然安住的。四应了知无别解脱的心性是逸然、明然、本来解脱的,佛陀在第三转*轮中讲到:“我们没有什么要了知,没有什么要克服,没有什么要获得,也没有什么要修行的。”。五应了知若观如是解脱者,则轮涅所摄的一切诸法皆成大空离戏的本体。六应了知当我们最后灭除能所二取之时,就已直接趋至了实相之本基。若我们能了知此等义理,则可精通胜乘之真实义。
以绝非是区分之六法:求名福德绝非好上师;
过执财物绝非好行者;着重世法绝非好僧人;
偏执我见非好瑜伽士;次第经劫绝非好密宗;
堕入偏袒非好大圆满。当知普通平等广大义。
我们应当学会区分六种绝非之法:一是修行人若整日贪求名利,以行为上的一些表相福德来遮蔽信士眼目,以期达到自己名利双收之目的,那么这种人绝对不是好上师,因为他们根本不具足经论中所说的上师的法相。扎嘎山法中说:“欲令自己变成真正的好修行人或好上师,则必须根除对今世的贪执,从而精勤修积来世的善法资粮。”二是修行人应知足少欲,若过余的贪执自己的财物,则绝对不是好修行人。扎嘎山法中说:“若行者能将自己的一切财物视若牛粪般毫无执著,则是好的修行人。”三是如果修行人着重忙于世间法,诸如应酬客人、修建寺院、搞经忏、经商贸易等事,则于修法必定就会放逸懒散,这种人绝对不是好僧人。四是修有所证的瑜伽士应该具足大清净、大平等的见解,自称为瑜伽士却偏执我见者,绝对不是好瑜伽士。五应了知无上密咒金刚乘中本来具有殊胜捷径的修行要诀,可令行者即生成就,然若自己随学的宗派教法需如显教那样次第历经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就的话,则说明此宗派绝非好密宗。六应了知觉性本体是清净、平等而超离一切边执束缚的,如果修行人经过实修后反而堕入某一空分或明分之偏袒执著中,则说明彼所修之法绝非好的大圆满。是故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普遍平等地了达此诸广大教义。
安住法性义中之六法:所取莫以五根为依处;
能取莫以散收而改造;明乐无执莫随分别念;
自然悠然莫著戏论衣;法性逸然莫入执著笼;
全解脱心莫被想网缚。谁知此理趋近真实义。
我们应当了知安住法性义中之六种窍诀:一应了知当我们安住法性之中时,心识切莫以五根为依处执取诸法,否则则便不能安住法性真实义,仅仅只称得上是根识的安住。二应了知当能取之心本然安住时,切莫以散收而改造,如心时而外散,时而内收,这完全是出于意识形态的一种改造,绝非真实的安住法性。三应了知当我们证达明乐无执的境界时,自心切莫跟随分别动念而转,应本然安住。四应了知法性是自然悠然的本体,故在安住法性义时切莫为之著上戏论的衣服,而应赤裸本住。五应了知法性是逸然明然的本体,故于安住法性义之时切莫误入执著的牢笼。六应了知诸法全都是解脱之本性,故安住法性义时,自心切莫被异想、动念的网罟所缚。谁能了知此理则能趋近法性真实义。
未懂大乘法义之六法:于诸本是佛子之众生,
轻蔑之人未懂大乘义;于诸本是劝善恩乞丐,
悭吝之人未懂大乘义;于诸本是安忍对境敌,
嗔恨之人未懂大乘义;于本遣过教言之恶语,
发怒之人未懂大乘义;于诸本是鬼祟之名利,
起慢之人未懂大乘义;于诸本是着魔加持力,
生我慢者未懂大乘义。如是之人多数漂轮回。
辨别未懂大乘法义之六法:一是众生皆具如来藏,所以把一切众生都应看成佛与佛子来恭敬对待,若修行人轻毁蔑视他等众生,则可推知彼人尚未懂得众生即是佛的大乘教义。二应了知乞丐本来是劝导我们行善积资、成就布施波罗蜜多之大恩人,当乞讨者来临之时,若人将他们拒之门外,不欲布施少许钱财或食物,乃至讥讽恶骂,这即是尚未懂得大乘教义的标志。三应了知怨敌本来是我们修习安忍波罗蜜多的唯一对境,然若不将这一殊胜对境转为道用,却以忿怒嗔恨之心与他们大动干戈,如是之人尚未懂得怨亲本来平等的大乘教义。四是当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目击上师对刚强难化的弟子进行严格训斥,如以粗恶语言呵斥的方法来教导,这种厉语本来是遣除罪过的殊胜教言,然若修行人不能如理接受、发露忏悔,反而大发嗔怒之心,暗中伺机报复,如是之人也尚未懂得大乘的教义。五应了知世间的一切名闻利养本来是将我等修行人推向绝境的鬼祟,是障道的极大违缘,然而某些得名利之人却无惭无愧地妄起我慢之心,认为自己了不起,这种人亦未能懂得大乘教义。六应了知有些修行人本是因受魔的加持而莫名其妙的显得有点能力,若其不依教自我反省,妄生我慢之心,则也是尚未懂得大乘教义之行者。如是之人大多数都会继续漂泊于轮回的大苦海中。
断除而住应行之六法:断除愦闹之境住静处;
断除贪执部落独自住;断除世间牵连安乐住;
断除聚众独于静处住;断除众多琐事住静处;
断除不善无记行善住。
我们应了知并断除修行的违缘而住持当行之六法:一应了知一切愦闹都是令身心散乱之因,是故我们应当彻底断除愦闹诸境,一心安住寂静处修行,这才有利于成办道业。二应了知故乡村落都是引起贪心嗔心之因,故应断除对自己的故乡、部落、村庄的贪执,不与世人往来闲聊,独自一人安住修行。三应了知一切杂事和亲情的牵挂都是修行的障碍,故应断除世间琐事以及对父母亲友的俗情牵连,以修行为根本,无忧无虑,毫无牵挂之心,如是安乐而住。四应了知众人聚集之处即是非之地,除无稽之谈外,还会谈论他非我是等无义虚丧时光,故应断除人群聚众的散乱,而独自在寂静处安住,一心成办生死道业。五应了知一切琐事无一不是身心的累赘、阻碍修行的违缘,故应断除世间的众多琐事,万缘放下,安住静处修行。六应了知人生难得而易失,光阴易往而难追,在因缘具足之时,我们当励力断除一切不善法与浑浑噩噩非善非恶之无记法,唯以行善而住,精进修积二种资粮。
如是住时应行之六法:认识赤裸觉性之本面;
抉择心性本来之实相;远离苦想一切诸需求;
不应刻意专注而实执;欲精进者心灭本地中;
行者本体应当至尽地。
如是安住静处时应当行持之六法:一应依靠上师直指心要的窍诀来认识赤裸觉性之本来面目。二是为认识觉性本面,我们即当依无垢的教理窍诀来观察心的来源、住处、去处、形色等,如此抉择心性本来的实相。三应了知通过如理无误地抉择心性后,即当彻底远离苦想一切需求之心识。四应了知心性之本体是远离一切边执戏论的,所以我们不能刻意地专注某一所缘而生实执心。五是当我们的修行达到终极之时,既没有能修之我,也没有所修之法,即便是欲以精进力行持诸法者,彼心亦会无余寂灭在本地(法界)之中。六应了知如实行持诸法者之本体亦当诣至法性灭尽地。
觉性安住禅定之六法:显现不灭灿然清然住;
心识不昧本然清然住;不染掉举自明清然住;
不随掉举平等坦然住;无有昏昧自地怡然住;
不堕四边自然平然住。具此六相而修无歧途。
我们应当了知觉性并安住禅定之六法:自性之显现不灭,以灿然清然的方式而安住;心识明清,从不愚昧,即本然清然而住;本性不被掉举染污,即自明清然而安住;本性不随掉举,平等一如,坦然而住;本性无有昏昧,自己恒时怡然而住于觉性之本地;本性不偏堕四边及其任何一边,即自然平然而安住。若能具足此六相而修,瑜伽师所行之路决定无有任何歧途。
实际运用见修之六法:知境为见脱离宗派执;
知心为修脱离座间执;无执行持脱离刻意执;
所现显为境界离觉受;所证断为法性无地道;
所修成就五身无果执。知此即如虚空瑜伽士。
我们在实际运用见解与修行之时需了知六种甚深法要:一是依靠上师的窍诀来认知一切境现的本体是本空离根的,树立如是正见后,自然会脱离一切宗派的执著。二是了知心之本性而如实安住为修,这样就会自然脱离闭…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