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他們沒有樹立穩固的正確知見,亦不具足慚愧心,匆忙受戒,又會起煩惱而快速破戒,且因不知教理或性格卑劣而不行忏悔,如是將會墮落惡趣深淵感受無量痛苦。四是未曾經曆聞思階段的修行人未能樹立正見,亦未開啓智慧,如是什麼都不懂就盲修瞎煉,極易導致走火入魔等危險。我們在修行旅途中耳聞目睹的很多事例亦能充分證明這些盲修瞎煉的危害性。紮嘎山法中這樣說過:若未築成穩固的正見基礎就忙修甚深法要者,如同在冰地上修建高樓般極其危險。五應了知破毀密乘誓言之人實修密法,結果使他自己只能成爲魔的眷屬,危險性之大,墮入金剛地獄不說,且難再獲正法光明。六是商主往赴大海中取寶的危險性也很大,我們都知道海中有很多大得能吞下船只的摩竭魚,有可怕的飓風狂瀾,有專吃人的鯨魚、嘎巴和西西瑪等大鼈魚,還有海盜及海神等作障,因此很多不具智慧又缺福德的商主總是有去無回,趨向解脫寶洲的修行人亦複如是。我們詳細觀察此等具大危險性之事而警策自己提持正念精進聞思修是極其關鍵的。
實際修行教言之六法:一切所現本面自清住;
一切明覺自然自淨住;一切動念無有蹤迹住;
無別解脫逸然本解脫;觀解脫者輪涅皆成空;
滅除二取趨至實相基。若知此理精通勝乘義。
實際修行之六種教言:一應了知我們若能直觀所現諸法的本面,則會發現其本體無須改造,且自然明清而住,因爲法界的本性無始以來從未發生任何變異。二應了知一切明清的覺受也是自然清淨而安住的,在我們獲得如是覺受時,身心皆已獲得自在,既沒有什麼需要改造的,也也沒有什麼值得修持的。叁應了知我們若通過每一個細致的環節來觀察一切分別動念,則會發現其本性是沒有任何來去的蹤迹而本然安住的。四應了知無別解脫的心性是逸然、明然、本來解脫的,佛陀在第叁轉*輪中講到:“我們沒有什麼要了知,沒有什麼要克服,沒有什麼要獲得,也沒有什麼要修行的。”。五應了知若觀如是解脫者,則輪涅所攝的一切諸法皆成大空離戲的本體。六應了知當我們最後滅除能所二取之時,就已直接趨至了實相之本基。若我們能了知此等義理,則可精通勝乘之真實義。
以絕非是區分之六法:求名福德絕非好上師;
過執財物絕非好行者;著重世法絕非好僧人;
偏執我見非好瑜伽士;次第經劫絕非好密宗;
墮入偏袒非好大圓滿。當知普通平等廣大義。
我們應當學會區分六種絕非之法:一是修行人若整日貪求名利,以行爲上的一些表相福德來遮蔽信士眼目,以期達到自己名利雙收之目的,那麼這種人絕對不是好上師,因爲他們根本不具足經論中所說的上師的法相。紮嘎山法中說:“欲令自己變成真正的好修行人或好上師,則必須根除對今世的貪執,從而精勤修積來世的善法資糧。”二是修行人應知足少欲,若過余的貪執自己的財物,則絕對不是好修行人。紮嘎山法中說:“若行者能將自己的一切財物視若牛糞般毫無執著,則是好的修行人。”叁是如果修行人著重忙于世間法,諸如應酬客人、修建寺院、搞經忏、經商貿易等事,則于修法必定就會放逸懶散,這種人絕對不是好僧人。四是修有所證的瑜伽士應該具足大清淨、大平等的見解,自稱爲瑜伽士卻偏執我見者,絕對不是好瑜伽士。五應了知無上密咒金剛乘中本來具有殊勝捷徑的修行要訣,可令行者即生成就,然若自己隨學的宗派教法需如顯教那樣次第曆經叁大阿僧祗劫才能成就的話,則說明此宗派絕非好密宗。六應了知覺性本體是清淨、平等而超離一切邊執束縛的,如果修行人經過實修後反而墮入某一空分或明分之偏袒執著中,則說明彼所修之法絕非好的大圓滿。是故作爲修行人我們應當普遍平等地了達此諸廣大教義。
安住法性義中之六法:所取莫以五根爲依處;
能取莫以散收而改造;明樂無執莫隨分別念;
自然悠然莫著戲論衣;法性逸然莫入執著籠;
全解脫心莫被想網縛。誰知此理趨近真實義。
我們應當了知安住法性義中之六種竅訣:一應了知當我們安住法性之中時,心識切莫以五根爲依處執取諸法,否則則便不能安住法性真實義,僅僅只稱得上是根識的安住。二應了知當能取之心本然安住時,切莫以散收而改造,如心時而外散,時而內收,這完全是出于意識形態的一種改造,絕非真實的安住法性。叁應了知當我們證達明樂無執的境界時,自心切莫跟隨分別動念而轉,應本然安住。四應了知法性是自然悠然的本體,故在安住法性義時切莫爲之著上戲論的衣服,而應赤裸本住。五應了知法性是逸然明然的本體,故于安住法性義之時切莫誤入執著的牢籠。六應了知諸法全都是解脫之本性,故安住法性義時,自心切莫被異想、動念的網罟所縛。誰能了知此理則能趨近法性真實義。
未懂大乘法義之六法:于諸本是佛子之衆生,
輕蔑之人未懂大乘義;于諸本是勸善恩乞丐,
悭吝之人未懂大乘義;于諸本是安忍對境敵,
嗔恨之人未懂大乘義;于本遣過教言之惡語,
發怒之人未懂大乘義;于諸本是鬼祟之名利,
起慢之人未懂大乘義;于諸本是著魔加持力,
生我慢者未懂大乘義。如是之人多數漂輪回。
辨別未懂大乘法義之六法:一是衆生皆具如來藏,所以把一切衆生都應看成佛與佛子來恭敬對待,若修行人輕毀蔑視他等衆生,則可推知彼人尚未懂得衆生即是佛的大乘教義。二應了知乞丐本來是勸導我們行善積資、成就布施波羅蜜多之大恩人,當乞討者來臨之時,若人將他們拒之門外,不欲布施少許錢財或食物,乃至譏諷惡罵,這即是尚未懂得大乘教義的標志。叁應了知怨敵本來是我們修習安忍波羅蜜多的唯一對境,然若不將這一殊勝對境轉爲道用,卻以忿怒嗔恨之心與他們大動幹戈,如是之人尚未懂得怨親本來平等的大乘教義。四是當我們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往往會目擊上師對剛強難化的弟子進行嚴格訓斥,如以粗惡語言呵斥的方法來教導,這種厲語本來是遣除罪過的殊勝教言,然若修行人不能如理接受、發露忏悔,反而大發嗔怒之心,暗中伺機報複,如是之人也尚未懂得大乘的教義。五應了知世間的一切名聞利養本來是將我等修行人推向絕境的鬼祟,是障道的極大違緣,然而某些得名利之人卻無慚無愧地妄起我慢之心,認爲自己了不起,這種人亦未能懂得大乘教義。六應了知有些修行人本是因受魔的加持而莫名其妙的顯得有點能力,若其不依教自我反省,妄生我慢之心,則也是尚未懂得大乘教義之行者。如是之人大多數都會繼續漂泊于輪回的大苦海中。
斷除而住應行之六法:斷除愦鬧之境住靜處;
斷除貪執部落獨自住;斷除世間牽連安樂住;
斷除聚衆獨于靜處住;斷除衆多瑣事住靜處;
斷除不善無記行善住。
我們應了知並斷除修行的違緣而住持當行之六法:一應了知一切愦鬧都是令身心散亂之因,是故我們應當徹底斷除愦鬧諸境,一心安住寂靜處修行,這才有利于成辦道業。二應了知故鄉村落都是引起貪心嗔心之因,故應斷除對自己的故鄉、部落、村莊的貪執,不與世人往來閑聊,獨自一人安住修行。叁應了知一切雜事和親情的牽挂都是修行的障礙,故應斷除世間瑣事以及對父母親友的俗情牽連,以修行爲根本,無憂無慮,毫無牽挂之心,如是安樂而住。四應了知衆人聚集之處即是非之地,除無稽之談外,還會談論他非我是等無義虛喪時光,故應斷除人群聚衆的散亂,而獨自在寂靜處安住,一心成辦生死道業。五應了知一切瑣事無一不是身心的累贅、阻礙修行的違緣,故應斷除世間的衆多瑣事,萬緣放下,安住靜處修行。六應了知人生難得而易失,光陰易往而難追,在因緣具足之時,我們當勵力斷除一切不善法與渾渾噩噩非善非惡之無記法,唯以行善而住,精進修積二種資糧。
如是住時應行之六法:認識赤裸覺性之本面;
抉擇心性本來之實相;遠離苦想一切諸需求;
不應刻意專注而實執;欲精進者心滅本地中;
行者本體應當至盡地。
如是安住靜處時應當行持之六法:一應依靠上師直指心要的竅訣來認識赤裸覺性之本來面目。二是爲認識覺性本面,我們即當依無垢的教理竅訣來觀察心的來源、住處、去處、形色等,如此抉擇心性本來的實相。叁應了知通過如理無誤地抉擇心性後,即當徹底遠離苦想一切需求之心識。四應了知心性之本體是遠離一切邊執戲論的,所以我們不能刻意地專注某一所緣而生實執心。五是當我們的修行達到終極之時,既沒有能修之我,也沒有所修之法,即便是欲以精進力行持諸法者,彼心亦會無余寂滅在本地(法界)之中。六應了知如實行持諸法者之本體亦當詣至法性滅盡地。
覺性安住禅定之六法:顯現不滅燦然清然住;
心識不昧本然清然住;不染掉舉自明清然住;
不隨掉舉平等坦然住;無有昏昧自地怡然住;
不墮四邊自然平然住。具此六相而修無歧途。
我們應當了知覺性並安住禅定之六法:自性之顯現不滅,以燦然清然的方式而安住;心識明清,從不愚昧,即本然清然而住;本性不被掉舉染汙,即自明清然而安住;本性不隨掉舉,平等一如,坦然而住;本性無有昏昧,自己恒時怡然而住于覺性之本地;本性不偏墮四邊及其任何一邊,即自然平然而安住。若能具足此六相而修,瑜伽師所行之路決定無有任何歧途。
實際運用見修之六法:知境爲見脫離宗派執;
知心爲修脫離座間執;無執行持脫離刻意執;
所現顯爲境界離覺受;所證斷爲法性無地道;
所修成就五身無果執。知此即如虛空瑜伽士。
我們在實際運用見解與修行之時需了知六種甚深法要:一是依靠上師的竅訣來認知一切境現的本體是本空離根的,樹立如是正見後,自然會脫離一切宗派的執著。二是了知心之本性而如實安住爲修,這樣就會自然脫離閉…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