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34

  ..續本文上一頁關實修中座間的執著,出定入定均無差別,行住坐臥、息食起居無不是修。叁是若我們的一切威儀都能在如夢如幻般無執著中行持,則自然會脫離對某一所緣境的刻意執著。四是若我們面前所顯現的一切根塵萬法皆顯現爲修行中的境界,則自然會遠離一切偏袒自相的覺受。五是一切所證都斷定爲法性,自然圓滿一切果位,故無地道之差別。六是一切所修最終目的也都是爲了成就五身無別之本體,實相中的確無有可得之果,如是自然滅除對證果的執著。了知上述甚深義理之人即如虛空般離戲之瑜伽士,恒時任運自在一切功德。

  觀察而斷過患之六法:雖具信勤若早離上師,

  道不究竟如幼雛離母;雖懂因果若未斷貪心,

  隨外緣轉如狡猾之徒;智慧雖高若未實際修,

  需時無用如戰場落刃;雖已證悟若未勤修習,

  隨妄念轉如沙場孩童;雖久修習若未滅貪執,

  徒勞無義如石女生貪;雖知是非若未斷根本,

  煩惱複燃如肉中子彈。是故不隨過患極重要。

  通過觀察而應斷除的過患有六種:一是雖然具足信心和精勤之心,但若未能恒依上師指點、穩固自己的見解與修行,過早地離開了上師,獨自往詣別處修行,當知彼人所修之道是決定不會獲得究竟的。如同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幼兒離開母親一樣,他的文化教育、人生觀念、爲人道德等都不可能很好地健全成熟。紮嘎山法中說:“在熙熙攘攘的人流往來之中,小孩若緊拽母親的衣襟,寸步不離,即可順利地回到家裏,如果脫離母親而自由穿行,就會迷失方向不能歸家。”因此我等修行人千萬不要隨意離開上師,一定要緊緊跟隨,直到自己具足獨立修行的能力。二是修行人雖懂因果,善惡取舍了了分明,然若未能跟上實際行動,亦未斷除內在的貪欲心,那麼彼人在遇到妙色美境之時就很容易隨外緣所轉而不能自主。如同能言善辯的狡猾之徒,因人格下劣故口是心非,能說卻不能行。我等修行人應當表裏一致,言行無違,經常思維因果義理以斷除一切惡行,一心修行正法之道。叁是有的修行人智慧雖高,對經論教義的領悟能力也很強,但卻知而不行,如是之故,當煩惱怨敵現前而需要對治兵器時,這些儲存在書本上的理智仍然無濟于事。如同在戰場上奮力殺敵的勇士,其手中的兵器已掉落在地上般,落地的兵器對勇士來說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他一定會被怨敵生擒活捉。四是行者雖已證悟心的本性,但若未能精進熏修串習,則前所證悟心性的境界隨妄念所轉也會逐漸散失。如同在茫茫沙場上被遺棄的孩童,沙場上的戰士因不知彼孩童屬自方還是他方,故于小孩流浪何方也未了知,同樣證悟的境界若不繼續修習、令其穩固並增上,則此暫時現前的智慧將來是融會于法界還是回歸無明亦難有定准。全知麥彭仁波切這樣說過:“僅依竅訣修習七日也能摧毀內在的惡分別念。”五是若人經久修習卻未能斷除世間八法和貪欲等執著,則所行仍是徒勞無義,因彼所行已失去修行的作用和效力,如同對姝妙的石女生起猛烈的貪欲,但卻絲毫不能得到滿足。仲頓巴格西曾說過:“所謂的修行,根本在于對治煩惱,否則便不能稱之爲修行。”六是若人雖具足深邃的智慧,一切是非、真僞、天地萬物的緣起假相無所不知,但因未能斷除輪回的根本——我執,則仍會觸境生心,煩惱之火亦將複燃。如同自身中彈且彈頭或彈片留存在肌肉中的戰士,暫時雖然不覺疼痛,但最終必定會引發極大的苦患。是故我等修行人不隨上述六種過患而修行是極其重要的。

  證悟實相無需之六法;淨心安住自身山中時,

  無需依止深山寂靜處;任何所現不離法性時,

  無需定期苦苦而閉關;外緣現爲智慧遊舞時,

  無需特意閉關而修習;斷得體相自淨本基時,

  無需積累有相之資糧;所現現爲叁身刹土時,

  無需依靠對治而觀修;境界顯現無偏逸然時,

  無需生起希望憂慮想。誰具此六現見智慧義。

  我們應當了知證悟究竟諸法的實相以後根本不需要之六法:一應了知若我們的心無有煩惱、清淨無染、正念具足從不散亂,且能一心安住于自己身體的山王中之時,則無需特意依止外界的深山等寂靜處,無論身處何地,只要調順清淨的心就能入道如法修行。而今末法時期的很多修行人身體的山王雖然安住一處,心卻如脫缰的野馬狂奔亂馳,所以他們有必要依止深山寂靜處。二是當我們修行達到任何所現均不離法性之時,則一切所緣與法界本體無二無別,寂滅了一切分別妄念,心能自主,不隨境轉,這就無需定期苦苦閉關。達到這種境界的修行人無論何時何地,無一不是在閉關修行。叁是在自己的修行境界中,當一切外緣皆現爲自然智慧的遊舞時,無論是別人的美言贊歎還是惡口謾罵、無端譏毀等,對自己來說都是無利無害的,心能一如平等地泰然安住,爾時就無須特意要去某一靜處閉關修行。因爲息食起居等一切行爲都是在大圓滿的光明境界中無離無合地本然安住,故一切修證境界都能任運自成。四是當所斷的二障等違品與所證的叁身五智之一味體相都自然清淨于原始本基之時,則無需勤作積累有相的善根資糧,一切都無勤而自成圓滿。五是當我們根識面前所現諸法現爲叁身無別的本淨刹土之時,則無需刻意依靠某種對治法而勤作觀修。六是當我們如實修證的境界顯現爲無有偏袒、逸然無爲之時,則無需生起希望獲得涅槃與憂慮沈溺輪回等妄想,因爲輪涅本來是一味大平等的本性。誰能具足上述六相則必定已現見了自然本智的真實義。

  宣說六種堪爲之竅訣:不造罪者堪爲勇敢士;

  滅五毒者堪爲具力士;無執著者堪爲行善士;

  具正知者堪爲賢智士;忍損害者堪爲具铠士;

  聚護法者堪爲具眷士。堪爲此稱之人最殊勝。

  宣說六種堪爲勇賢聖士之竅訣:一是若人依教棄惡從善,畢生不再造作有害于衆生的任何罪業,時時如理善調自續,則堪爲真正的大勇士。佛經中說:“能消滅世間的一切怨敵,不算勇士,能降伏自心之人乃爲真正的大勇士。”二是若修行人能內觀心續,樹立正知正念,熄滅貪、嗔、癡、慢、疑五毒煩惱,則真正堪爲具強大能力之士夫。叁是若我們在行持任何善法的過程中都無有自相的執著,一切皆以如夢如幻的境界來攝持,則堪爲真實的行善大士。四是無論我們成辦任何事業,若都具有正確知見,且作事井然有序,則堪爲賢善智士。五是我們若能泰然自若地安忍別人的無端損害與欺辱,則堪爲身披忍辱铠甲的大勇士。六是若自己身邊經常能聚集衆多護法神,那麼就可稱爲真正具有眷屬之大士。凡是能堪爲此等稱號之人都是最爲殊勝的。

  斷除欺惑之事六種法:未知自證爲他假識欺;

  非光明爲寂止茫然欺;非頓悟爲漫布等舍欺;

  非自淨爲迷亂分別欺;非雙運爲口頭無作欺;

  非境界爲一緣持心欺。二相似欺莫置之不理。

  我等修行人應當斷除欺惑事之六種法:一是我們本應證悟自己本來的覺性,但因尚未真正了知各別自證的本來智慧(覺性),往往會被一些虛假的意識所欺誘。比如有些人將明清的阿賴耶誤認爲覺性,還自以爲自己真實證悟了法界本性而洋洋自得,這就已經受到了欺惑。二應了知若我們所證悟的境界是處于世間禅定(寂止)的茫然狀態,而非光明智慧則說明自己已被欺誘。有些人自以爲在明清的狀態中安住即是達到了證悟大圓滿、大手印等的最高境界,誤以爲自己已生起無有任何執著的俱生光明智慧,這實際上也是爲寂止的一種茫然狀態所欺誘。叁是有些人認爲自己已經頓悟明樂無念的境界,其實並非真實頓悟,已被漫布等舍之平等、無記意識狀態所欺誘。四是有者認爲自己獲得了自然本淨的光明智慧,其實並非自然本淨的智慧,而是爲迷亂的分別念所欺誘。五是有者認爲自己已證悟明空雙運的境界,其實並非真正的大雙運智慧,而是爲口頭上的無勤作所欺惑。六是有者認爲自己能無念安住很長時間,就是修證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實際上這並非真實的修行境界,其已被一緣專注而持心的狀態所欺誘。我們應當了知這些相似的修證境界是具有一定欺惑性的,切莫耽著不舍也不要置之不理,應當依靠上師的竅訣來善加分析取舍。

  宣說誤入歧途之六法:未證無緣十善成束縛;

  自未生厭無戲成取舍;未證法界雖修成作意;

  未悟本面雖修成執著;未知實相雖修成分別;

  未知無執本解修成相。斷絕此等歧途極重要。

  尊者從究竟了義的角度而宣說了容易誤入歧途之六法:一是在我們尚未證悟無緣大空性的境界時,則自己身口意叁門所行持的有勤作的十善業道,亦將成爲束縛之因。因爲未以空性智慧攝持的一切善業都是隨福分的善業,仍然爲叁界之有漏因。二是我們本應對自己無始以來的我執生起極大的厭離心,如果尚未生起厭離心,則說明自己尚未證達無我空性的境界,因爲具有強烈的執著心,故所謂的抉擇和修習無戲論之甚深法要亦成了一種取舍之因。叁是我們在修行中要了達法界本體——心的本性,如果未能如實了達,縱然實修生圓次第等法也無不成爲分別意識形態的一種執著。四是我們應依上師直指心性的竅訣來認識心的本來面目,如果尚未證悟心的本面,縱然精勤修法也只能成爲一種執著。五是在我們尚未了知諸法的究竟實相——空寂離戲的大法界之前,縱然修習甚深法要,亦無不成爲分別心的境界。六是若我們尚未了知心性本體本無執著、本自解脫的甚深義理,則縱是修法亦無不成爲執著的所緣境。全知麥彭仁波切雲:“外觀遠處百種法,不如唯觀內心勝。”所以我們在實修之時尚應內觀心性,切莫著相而求,極力斷除上述歧途,如實通達心的本性、證悟究竟實相是極其重要的。

  宣說根除教言之六法:欲除魔者根除身命執;

  欲隨順者根除我慢心;欲滅苦者根除二取相;

  欲證悟者根除對治執;欲得本智根除修行相;

  即生欲成佛者除懈怠。具此等者勝伏四魔…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