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窍诀宝藏论释▪P38

  ..续本文上一页界远离一切伺察意境,且能呈现本来的自然智慧;心勿须改造、自然本住,以无修而修之方式修习乃为大光明;如是修习时,我们的根识不能收摄过紧,而应以不松不紧的方式、极为适度地修习;既不用刻意消失自心分别念,亦不可令之外散,应于平等中以正念摄持而安住;心的散乱与安住均无偏袒,当于平等一性之中安住;远离一切执著之所缘境,在犹如大虚空般的自性中安住。此等乃为任运自成法身大手印的境界。

  无有迁变不住之六法:远离戏论明空之觉性,

  未被二取希忧污垢染,自然本来赤裸自体中,

  不思不行不修不分别,昭然清然本然明然中,

  了知无偏本性现解脱,即是息灭诸苦戏论因。

  无有少许迁变也不住任何边之六法:心性本体是超离一切戏论、明空一味的真实觉性,未曾被能所二取和希求解脱、忧虑轮回的分别污垢所染浊;它是自然本具,没有任何遮蔽而本来赤裸的;在此自成觉性的本体境界中,远离寻思,远离造作之行境,远离能修与所修,不假任何分别,不思一切而昭然安住;何者亦不行持而清然安住;不修一切而本然安住;不分别一切而明然安住。我们若能如实了知诸法无偏的本性,则自然现前解脱。此等即是熄灭轮回诸苦及诸戏论之因。

  法性大平等性之六法:如空觉性边解脱之中,

  轮涅无偏离名言取舍;无作法身基解脱见中,

  不思何者远离所缘境;实相自性智慧到彼岸,

  无有傲慢斩断耽著藤,一切佛陀行境任运成。

  我们应当了知法性大平等性之六法:在犹如大虚空之觉性边解脱中,不清净的轮回法与清净的涅槃法是平等无别、毫无偏袒的;在犹如虚空之觉性边解脱中,轮涅诸法本体即是远离名言取舍等边执戏论的;在本来无有能作所作的大法身基解脱中,不用思维何者,何者也不存在;在无作大法身的基解脱中本来就远离一切所缘境,诸法皆是大平等的本性;在通达究竟实相、自性智慧究竟到彼岸的境界中无有任何傲慢,一切皆平然而住;在自性智慧究竟到彼岸的境界之中,自然能斩断内外一切耽著的藤蔓。如是修者,于一切佛陀的行境均能任运自成。

  觉性安住法性六境界:信心之中自身欢喜住;

  实相之中稳重含笑住;禅定之中庄重坦然住;

  觉受之中焕发昭然住;法性之中莹澈清然住;

  自证之中威严凝视住。如是而修处智觉性中。

  觉性安住法性的六种境界:一是在强烈的信心之中,行者自身柔和、面带微笑,如是欢喜而安住。二是在了认实相的境界之中,身体稳重、心不外散而含笑安住。三是在极其稳固的禅定境界之中,我们的身心自会庄重、坦然而安住。四是在获得修证的觉受之中即可焕发喜乐、昭然而安住。五是在通达法性的境界中,我们即可莹澈清然而安住。六是在自明自证的境界中,我们将以威严凝视而安住。如是修习的瑜伽师必定会处于智慧的觉性之中。

  善缘法器所具之六法:敬信究竟作事不退心;

  诚信正法警惕业因果;誓言清净慈爱诸道友;

  与法相应欢喜行善法;对治力大恶缘自解脱;

  获得暖相精进而修持。佛说此乃殊胜宝法器。

  显密共同承认之善缘法器应具的六种条件:一是当我们对上师三宝的恭敬信心达到究竟稳固之时,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始有终,绝不半途而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退失自己对上师三宝的恭敬与信心。二是若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诚敬地信受正法,那么时时刻刻都会警惕业因果而善加取舍,绝不会粗心地忽视微善微恶之事。三是若我们所受持的密宗誓言都非常清净,未曾受丝毫的毁损、染著,则自然会慈悲关爱修行途中的一切道友,彻底寂灭嫉妒恶心。四是若我们自心能与佛法相应,则勿须他人劝勉而自然会欢喜行持一切善法。五是若我们对治一切邪行恶念的毅力很强大,则能勇敢地面对一切魔缘,且百战百胜,不受任何损害,如是自己就能从所遭受的一切恶缘中自然解脱出来。六是在修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以及恭敬信心等法时,为了在自心相续中获得修法的暖相(感应),我们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精进不懈地修持。佛说具足此等法相之人乃为殊胜之法器。

  恶劣法器无义之六法:虽久修行若未调自心,

  纵居静处无义如野兽;虽通经论若未灭烦恼,

  纵广闻思无义如鹦鹉;虽依上师若未得教言,

  无义如同海岸干渴亡;虽具窍诀若未调相续,

  携带无义如同诸药方;虽得暖相若未证心性,

  修行无义如同入外道;虽大苦行若未生功德,

  精勤无义如洞中旱獭。是故掌握要诀极关键。

  辨别无义恶劣法器之六法:一是有些人虽然经久修行佛法,但若未调伏自心相续,则纵然是居于寂静处,亦无有多大的意义。譬如野兽,虽然长年累月寸步不离地居住在深山野林,但其心相续少许亦不能调柔,仍具蛮横暴恶之性。二是有些人虽然通经悉论,于三藏十二部经论教典无所不知,但若未能调柔自心相续熄灭烦恼,且令贪嗔痴等五毒蔓延滋长,则纵然是广闻博思亦无多大意义。譬如鹦鹉虽能学说多种语言文句,但却从来不懂得调顺内心。这种仅说不修如鹦鹉的行者除了能种下些许善根,别无多大意义。全知麦彭仁波切云:“言不为主修为主,不修仅说如鹦鹉。”三是有的修行人虽然多年依止上师,但却未能获得任何修行之教言,只是晃晃悠悠地虚丧时光,或整日以劈柴、担水、洗衣、做饭等琐事而度尽时日,这样修行也无多大意义。如同渴死在海岸边的愚人,海水纵多也无任何意义。当知我们依止上师的目的是为修行而求得相应心相续的教言窍诀,仅依上师而不求受佛法仍无意义。四是有的修行人虽然具足广博殊胜的窍诀,但若未用来调伏内心相续的无明烦恼,则整日携带很多殊胜的法本也无多大意义。如同身患疾病之人,手里虽然拿着很多药方,但若不依方取药服用,则药方于彼根本无有意义。华智仁波切说:“若不调伏自心,抄写法本、著造讲义等均无意义”。五是有些人虽然获得了修行的一些暖相,但若未进一步证悟深层的心性本体,如是修行亦无多大意义。如同趋入外道之人,虽通过观修风脉明点等法亦能获得在空中飞翔、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入地无碍等奇妙之相,但都不是解脱正因,故于己无有, 多大意, 义。六是有的修行人虽然经历了极大的苦行,但若依修方法有误,相续中未能生起出离心、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功德,那么这样的精进苦行亦无多大意义。如同在洞中冬眠的旱獭,它们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能“如如不动”地安住,但在出洞时却无少许变异。因此修行最为关键的是要对上师三宝生大恭敬与信心;对三有轮回生起强烈的出离心,弃离世间八法等无义琐事;对一切父母众生生起无伪的大悲心,经常安住于如梦如幻的智慧境界中。掌握此等修行要诀是极其关键的。

  殊胜上师所具六法相:依其欢喜内心入正法,

  则彼具有修行之加持;令诸弟子修行自德多,

  则具甚深耳传之窍诀;眷属资具归他不嫉妒,

  则灭耽著世间贪欲心;若知一切所思皆入道,

  则具利众大悲巧方便;倘若广大饶益苦难者,

  则具无量悲心菩提心;倘若心宽安乐离琐事,

  则具证悟实相之确信。寻依如是具相之上师。

  最殊胜的上师所应具足之六种法相:一应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有缘弟子依止他能生起大欢喜心,且能令弟子的内心真实趋入正法之道,师徒之间有一种默契的相应与殊胜法缘,如是则说明彼上师具有一定的修行和意传加持。二是若上师能以各种善巧方便令诸弟子依教修行、调伏自心相续,而且他自己本人亦具有坚固的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很多殊胜功德,则说明彼上师具足甚深的耳传窍诀。三是倘若上师心量广如太虚,无所不容,随缘化度众生时,无论遇到什么危难,心胸都很坦荡,而且能理智地面对一切,就算是自己的眷属和资具受用完全归属于他人,也不生起嫉妒之心,且能于内心数数随喜,如是则说明彼上师已经灭除了耽著世间法的贪欲心。四是上师若能了知弟子的一切所思,且自己的所作所为亦能引导弟子们破除迷乱而趋入正法之道,则说明彼上师具有大悲心和引导弟子的善巧方便。五是倘若上师能身体力行地广大饶益一切苦难的众生,使之离苦得乐,则说明彼上师具有无量的大悲心与殊胜的菩提心。六是倘若上师心胸宽广、不杂烦恼、安乐无忧、远离闻思修行以外的一切无义琐事,则说明彼上师具有证悟实相的确信。入佛门者寻觅、依止如是具有殊胜法相的上师是最为关要的。

  诸修行人应断之六相:若贪世法具有贪嗔相;

  认为他恨生起邪见相;多执迷现灭失善法相;

  故乡积财退失正法相;希求今生着魔违缘相;

  无有定解失解脱道相。

  诸修行人应当断除之六相:一是如果修行人特别贪执或重视世间法,则说明彼人具有贪嗔之相,我们应当断除这一恶相。二是如果经常认为他人在恨我、蔑视我,则说明自己已经具足生邪见之恶相,所以应当加以断除。三是如果修行人过多地执著迷乱的境现,则说明彼人已灭失了闻思修等善法之相,我们应当断除对迷乱境现的执著。四是若修行人不安住静处而回到充满愦闹的故乡,精勤于积财等琐事,则说明彼人已经退失了修持正法之相。五是如果修行人的所作所为皆以希求今生的名闻利养和温饱等享受为目的,而不为来世修积丝毫善法功德,则说明彼人已经具足着魔之违缘相。六是倘若修行人闻思佛法仅仅满足于寻文逐墨,心中无有丝毫定解,则说明彼人已失去了能得解脱道之相,我们应当断除此不善之举,而依文解义、熟记领纳于心。

  断除错误自性之六法:不供今生来世依处师,

  取悦保护亲友大错误;不诵悉地根本之咒语,

  永无休止闲谈大错误;不积信等圣者之七财,

  积累苦源财产大错误;不修心性本义之实相,

  成办散乱琐事大错误;不调罪过祸源…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学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