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遠離一切伺察意境,且能呈現本來的自然智慧;心勿須改造、自然本住,以無修而修之方式修習乃爲大光明;如是修習時,我們的根識不能收攝過緊,而應以不松不緊的方式、極爲適度地修習;既不用刻意消失自心分別念,亦不可令之外散,應于平等中以正念攝持而安住;心的散亂與安住均無偏袒,當于平等一性之中安住;遠離一切執著之所緣境,在猶如大虛空般的自性中安住。此等乃爲任運自成法身大手印的境界。
無有遷變不住之六法:遠離戲論明空之覺性,
未被二取希憂汙垢染,自然本來赤裸自體中,
不思不行不修不分別,昭然清然本然明然中,
了知無偏本性現解脫,即是息滅諸苦戲論因。
無有少許遷變也不住任何邊之六法:心性本體是超離一切戲論、明空一味的真實覺性,未曾被能所二取和希求解脫、憂慮輪回的分別汙垢所染濁;它是自然本具,沒有任何遮蔽而本來赤裸的;在此自成覺性的本體境界中,遠離尋思,遠離造作之行境,遠離能修與所修,不假任何分別,不思一切而昭然安住;何者亦不行持而清然安住;不修一切而本然安住;不分別一切而明然安住。我們若能如實了知諸法無偏的本性,則自然現前解脫。此等即是熄滅輪回諸苦及諸戲論之因。
法性大平等性之六法:如空覺性邊解脫之中,
輪涅無偏離名言取舍;無作法身基解脫見中,
不思何者遠離所緣境;實相自性智慧到彼岸,
無有傲慢斬斷耽著藤,一切佛陀行境任運成。
我們應當了知法性大平等性之六法:在猶如大虛空之覺性邊解脫中,不清淨的輪回法與清淨的涅槃法是平等無別、毫無偏袒的;在猶如虛空之覺性邊解脫中,輪涅諸法本體即是遠離名言取舍等邊執戲論的;在本來無有能作所作的大法身基解脫中,不用思維何者,何者也不存在;在無作大法身的基解脫中本來就遠離一切所緣境,諸法皆是大平等的本性;在通達究竟實相、自性智慧究竟到彼岸的境界中無有任何傲慢,一切皆平然而住;在自性智慧究竟到彼岸的境界之中,自然能斬斷內外一切耽著的藤蔓。如是修者,于一切佛陀的行境均能任運自成。
覺性安住法性六境界:信心之中自身歡喜住;
實相之中穩重含笑住;禅定之中莊重坦然住;
覺受之中煥發昭然住;法性之中瑩澈清然住;
自證之中威嚴凝視住。如是而修處智覺性中。
覺性安住法性的六種境界:一是在強烈的信心之中,行者自身柔和、面帶微笑,如是歡喜而安住。二是在了認實相的境界之中,身體穩重、心不外散而含笑安住。叁是在極其穩固的禅定境界之中,我們的身心自會莊重、坦然而安住。四是在獲得修證的覺受之中即可煥發喜樂、昭然而安住。五是在通達法性的境界中,我們即可瑩澈清然而安住。六是在自明自證的境界中,我們將以威嚴凝視而安住。如是修習的瑜伽師必定會處于智慧的覺性之中。
善緣法器所具之六法:敬信究竟作事不退心;
誠信正法警惕業因果;誓言清淨慈愛諸道友;
與法相應歡喜行善法;對治力大惡緣自解脫;
獲得暖相精進而修持。佛說此乃殊勝寶法器。
顯密共同承認之善緣法器應具的六種條件:一是當我們對上師叁寶的恭敬信心達到究竟穩固之時,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始有終,絕不半途而廢,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退失自己對上師叁寶的恭敬與信心。二是若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誠敬地信受正法,那麼時時刻刻都會警惕業因果而善加取舍,絕不會粗心地忽視微善微惡之事。叁是若我們所受持的密宗誓言都非常清淨,未曾受絲毫的毀損、染著,則自然會慈悲關愛修行途中的一切道友,徹底寂滅嫉妒惡心。四是若我們自心能與佛法相應,則勿須他人勸勉而自然會歡喜行持一切善法。五是若我們對治一切邪行惡念的毅力很強大,則能勇敢地面對一切魔緣,且百戰百勝,不受任何損害,如是自己就能從所遭受的一切惡緣中自然解脫出來。六是在修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以及恭敬信心等法時,爲了在自心相續中獲得修法的暖相(感應),我們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難、精進不懈地修持。佛說具足此等法相之人乃爲殊勝之法器。
惡劣法器無義之六法:雖久修行若未調自心,
縱居靜處無義如野獸;雖通經論若未滅煩惱,
縱廣聞思無義如鹦鹉;雖依上師若未得教言,
無義如同海岸幹渴亡;雖具竅訣若未調相續,
攜帶無義如同諸藥方;雖得暖相若未證心性,
修行無義如同入外道;雖大苦行若未生功德,
精勤無義如洞中旱獺。是故掌握要訣極關鍵。
辨別無義惡劣法器之六法:一是有些人雖然經久修行佛法,但若未調伏自心相續,則縱然是居于寂靜處,亦無有多大的意義。譬如野獸,雖然長年累月寸步不離地居住在深山野林,但其心相續少許亦不能調柔,仍具蠻橫暴惡之性。二是有些人雖然通經悉論,于叁藏十二部經論教典無所不知,但若未能調柔自心相續熄滅煩惱,且令貪嗔癡等五毒蔓延滋長,則縱然是廣聞博思亦無多大意義。譬如鹦鹉雖能學說多種語言文句,但卻從來不懂得調順內心。這種僅說不修如鹦鹉的行者除了能種下些許善根,別無多大意義。全知麥彭仁波切雲:“言不爲主修爲主,不修僅說如鹦鹉。”叁是有的修行人雖然多年依止上師,但卻未能獲得任何修行之教言,只是晃晃悠悠地虛喪時光,或整日以劈柴、擔水、洗衣、做飯等瑣事而度盡時日,這樣修行也無多大意義。如同渴死在海岸邊的愚人,海水縱多也無任何意義。當知我們依止上師的目的是爲修行而求得相應心相續的教言竅訣,僅依上師而不求受佛法仍無意義。四是有的修行人雖然具足廣博殊勝的竅訣,但若未用來調伏內心相續的無明煩惱,則整日攜帶很多殊勝的法本也無多大意義。如同身患疾病之人,手裏雖然拿著很多藥方,但若不依方取藥服用,則藥方于彼根本無有意義。華智仁波切說:“若不調伏自心,抄寫法本、著造講義等均無意義”。五是有些人雖然獲得了修行的一些暖相,但若未進一步證悟深層的心性本體,如是修行亦無多大意義。如同趨入外道之人,雖通過觀修風脈明點等法亦能獲得在空中飛翔、入火不焚、入水不溺、入地無礙等奇妙之相,但都不是解脫正因,故于己無有, 多大意, 義。六是有的修行人雖然經曆了極大的苦行,但若依修方法有誤,相續中未能生起出離心、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功德,那麼這樣的精進苦行亦無多大意義。如同在洞中冬眠的旱獺,它們在幾個月的時間內能“如如不動”地安住,但在出洞時卻無少許變異。因此修行最爲關鍵的是要對上師叁寶生大恭敬與信心;對叁有輪回生起強烈的出離心,棄離世間八法等無義瑣事;對一切父母衆生生起無僞的大悲心,經常安住于如夢如幻的智慧境界中。掌握此等修行要訣是極其關鍵的。
殊勝上師所具六法相:依其歡喜內心入正法,
則彼具有修行之加持;令諸弟子修行自德多,
則具甚深耳傳之竅訣;眷屬資具歸他不嫉妒,
則滅耽著世間貪欲心;若知一切所思皆入道,
則具利衆大悲巧方便;倘若廣大饒益苦難者,
則具無量悲心菩提心;倘若心寬安樂離瑣事,
則具證悟實相之確信。尋依如是具相之上師。
最殊勝的上師所應具足之六種法相:一應具足攝受弟子的能力,有緣弟子依止他能生起大歡喜心,且能令弟子的內心真實趨入正法之道,師徒之間有一種默契的相應與殊勝法緣,如是則說明彼上師具有一定的修行和意傳加持。二是若上師能以各種善巧方便令諸弟子依教修行、調伏自心相續,而且他自己本人亦具有堅固的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很多殊勝功德,則說明彼上師具足甚深的耳傳竅訣。叁是倘若上師心量廣如太虛,無所不容,隨緣化度衆生時,無論遇到什麼危難,心胸都很坦蕩,而且能理智地面對一切,就算是自己的眷屬和資具受用完全歸屬于他人,也不生起嫉妒之心,且能于內心數數隨喜,如是則說明彼上師已經滅除了耽著世間法的貪欲心。四是上師若能了知弟子的一切所思,且自己的所作所爲亦能引導弟子們破除迷亂而趨入正法之道,則說明彼上師具有大悲心和引導弟子的善巧方便。五是倘若上師能身體力行地廣大饒益一切苦難的衆生,使之離苦得樂,則說明彼上師具有無量的大悲心與殊勝的菩提心。六是倘若上師心胸寬廣、不雜煩惱、安樂無憂、遠離聞思修行以外的一切無義瑣事,則說明彼上師具有證悟實相的確信。入佛門者尋覓、依止如是具有殊勝法相的上師是最爲關要的。
諸修行人應斷之六相:若貪世法具有貪嗔相;
認爲他恨生起邪見相;多執迷現滅失善法相;
故鄉積財退失正法相;希求今生著魔違緣相;
無有定解失解脫道相。
諸修行人應當斷除之六相:一是如果修行人特別貪執或重視世間法,則說明彼人具有貪嗔之相,我們應當斷除這一惡相。二是如果經常認爲他人在恨我、蔑視我,則說明自己已經具足生邪見之惡相,所以應當加以斷除。叁是如果修行人過多地執著迷亂的境現,則說明彼人已滅失了聞思修等善法之相,我們應當斷除對迷亂境現的執著。四是若修行人不安住靜處而回到充滿愦鬧的故鄉,精勤于積財等瑣事,則說明彼人已經退失了修持正法之相。五是如果修行人的所作所爲皆以希求今生的名聞利養和溫飽等享受爲目的,而不爲來世修積絲毫善法功德,則說明彼人已經具足著魔之違緣相。六是倘若修行人聞思佛法僅僅滿足于尋文逐墨,心中無有絲毫定解,則說明彼人已失去了能得解脫道之相,我們應當斷除此不善之舉,而依文解義、熟記領納于心。
斷除錯誤自性之六法:不供今生來世依處師,
取悅保護親友大錯誤;不誦悉地根本之咒語,
永無休止閑談大錯誤;不積信等聖者之七財,
積累苦源財産大錯誤;不修心性本義之實相,
成辦散亂瑣事大錯誤;不調罪過禍源…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