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39

  ..續本文上一頁之我執,

  追求名聞利養大錯誤;不作遣無明暗之聞思,

  自高盲修瞎煉大錯誤。斷此錯誤趨近解脫道。

  斷除錯誤自性之六法:一是當我們具有財富受用之時,理應供養今生與來世的依怙處——上師叁寶。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雲:“財富應供四依處。”如果修行人未能將自己的財富上供叁寶,反而相贈、取悅于親友,則是一大錯誤之舉。二應念念不忘地持誦本尊心咒,若不持誦悉地之根本——殊勝咒語,而整日無休止地與人閑扯,則是一大錯誤之舉。叁應了知修行人若不修積信、戒、慚、愧、施、聞、慧這聖者七財,而整日積累痛苦之源——金錢財富,則是一大錯誤之舉。四是修行人應當修習心性本義之究竟實相,若不如實修習而整日奔忙于一些令身心散亂的瑣碎事情,則是一大錯誤之舉。五是修行人應當經常善調自續,若不調伏一切罪過的禍患根源——我執,而大肆追求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則是一大錯舉。所以我們應當經常以理論和竅訣來推理、觀尋我的存在,如觀察我的來處、去處、安住處,看自己能否依此方式安住如夢如幻的境界,能否依此漸漸削弱我執。六是修行人應作遣除無明癡暗之聞思,若不如理聞思,就不能懂得佛法的基本教義,如是反而貢高我慢地盲修瞎煉則是修行的一大錯誤。在五濁惡世中,按比例而言,不學佛者多,學佛者少;在學佛者中不修行之人多而修行之人少;修行人當中不欲聞思而盲修者多,真正能以聞思修並進的人確實少之又少。是故我等修行人應當斷除此等錯誤行徑而趨近解脫的正道。

  修行核心竅訣之六法:依止功德源泉智者師;

  舍棄迷亂之因顛倒事;他人惡行易染莫交往;

  擾亂禅定根除名言诤;舍棄無有完結之瑣事;

  離悉地故莫依他本尊。飲食增貪隨得而享用,

  如是而行增上諸善行。

  我們應當了知修行的核心——殊勝竅訣之六法:一應依止一切功德的源泉,即具有智慧的殊勝上師。二應舍棄令身心迷亂之因,即世間的顛倒諸事。叁應遠離與秉性惡劣者之交往,因爲自己的見解尚未穩固,定力極其微弱,很容易染濁他人的惡劣行爲,故切莫與之交往。《佛子行》中亦雲:“交往惡人增叁毒,失壞聞思修事業,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四應遠離擾亂修習禅定之因,即熱衷于名言詞句咬文嚼字的诤論,因爲這些诤論除增上分別尋思外,別無意義。五應舍棄世間瑣事,若自己放不下世間瑣事,則其會如海浪般連綿不斷、永無止息,只有徹底看破、放下,世事才會有終了的時候。六應依修能成就一切悉地的唯一本尊,如果對本尊也棄舊迎新地改換依止,則有遠離悉地的過患,是故除自己已經選定的本尊以外,切莫隨意改換依修其他本尊。若能專一依修固定的本尊、吟誦其心咒,並將諸佛菩薩與本尊融爲一體而觀修則能成就殊勝悉地。此外,修行人若過分貪執美味佳肴,則會愈來愈增上貪欲之心,故應隨緣所得而享用,不可過余追求,我們若能如是行持,則相續自然會增上諸多善法功德。

  依惡上師沾染六過患:依惡知識一切諸弟子,

  以邪宗派沾染常斷見;以惡行爲引入顛倒途;

  以劣道相增長嗔怒心;以盲修習積迷現習氣;

  以顛倒修導入世間法;以惡劣果墮入惡趣中。

  故求解脫道之諸信士,當善觀察徹底而舍棄,

  違緣邪魔惡劣之上師。

  如果不依經教善加觀察、取舍上師,而盲目地依止了一位邪惡的上師,則弟子一定會沾染上諸般過失,如是過患歸攝爲六種:一是如果不幸依止了一位惡知識,則跟隨他的所有弟子都會因邪宗教義而在心相續中沾染常斷之邪見。二是以彼邪知識的惡劣行爲將會把弟子們引入顛倒的歧途,諸如教令弟子吸咽、飲酒、殺生祭神等非理惡行,由于弟子們不具智慧,不辨是非真僞,故無正確取舍的能力,唯依師教而行,如是將會埋下嚴重的過患。叁應了知以一些鬼神有漏的神通,開天眼、顯示種種怪異變化等低劣的道相者,非但對修行不利,且易增上嗔怒之惡心。四是若修行人以邪法盲目修行,則根本不會增上善法功德,唯能累積迷執現法的不良習氣,因其不具真實智慧與殊勝竅訣,所修持的完全是喪失大悲心的邪法。如雲:“一盲引衆盲,相牽入懸崖。”五是惡知識將會以顛倒的修行把弟子們完全引入世間法中,如追求名聞利養、互相勾心鬥角、蔓延貪嗔惡心、不擇手段地強奪巧取等,必將造成嚴重的過患。六是以此諸般惡行必定會感召惡劣的果報——直接墮入惡趣中感受無量的痛苦。是故爲求解脫正道的諸信士們,首先應依經教善加觀察自己將要依止的上師,具法相者終身依止不離,不具法相者就不要結成師徒關系,爲免誤入修行的歧途,應當舍棄違緣之因——邪魔般惡劣的上師。

  沾染惡友行爲之六法:交往愚夫沾染無聊行;

  交往少年沾染嬉戲行;交往俗人沾染農商行;

  交往商人沾染謀利行;交往嗔者沾染粗暴行;

  交護親者染求溫飽行。故舍惡友依止善法友。

  我們應當了知容易沾染惡劣道友不良行爲之六法:一應了知若常與無智愚夫交際往來,則自己很容易沾染上他們歌舞娛樂、旗牌賭博等無有任何意義的無聊行爲。二應了知若常與少年人交往,則自己容易沾染上他們幼稚的嬉戲行爲,如做遊戲、捉迷藏等散亂事。叁應了知若常與世間俗人交際往來,則自己容易沾染上他們經商務農等行爲。四應了知若常與商人們交際往來,則自己容易沾染上他們那一心謀求財利的不良行爲。如整日盤算以什麼方法去掙錢,怎樣以假冒僞劣産品牟取暴利等,爲掙錢而挖空心思。五應了知若常與有嗔恨心的人交往,則自己容易沾染上他們那邪惡、蠻橫的粗暴行爲。六應了知若常與喜于護親之人交往,則自己容易沾染貪求溫飽等享受的行爲。是故我們應當舍棄惡劣的道友,而應依止具有善法與正知正念的道友。

  依止禍殃家人之六過:雖生無常心然懈怠修;

  雖具智慧信心無修時;雖知今生無用不舍世;

  雖具深法然僅羨慕修;廣聞博學然未利自他;

  雖懂實相見解平庸死。莫入如是之途當謹慎。

  依止家人所致禍殃之六過:一是我們對萬法雖已生起了無常心,但若常與家人共聚暢談,則會隨他們的分別意趣而變得懈怠,以致耽誤修法。二是我們雖然具足領悟經論的智慧,對上師叁寶亦有一定的恭敬與信心,但若常與家人相聚,則整日忙碌瑣事,占用了寶貴的時間卻未能腳踏實地的修行,且會殃及自己的慧命。叁是我們雖已了知今生的一切均無用處,一切都是煩惱過患之因,但若依隨家人與親情的牽扯,則不能舍棄世間,而且一頭紮入世法苦海之中不能自拔。四是我們仰賴上師宏恩,雖已具足了甚深法要的傳承,法本不缺、萬事齊備,但因家人的牽扯而未能實修,僅僅處于羨慕修行的心境狀態又有何用呢?如當今口中贊歎大圓滿殊勝的人雖然很多,但真正實修大圓滿者卻寥寥無幾。五是我們雖已暢遊在佛法的海洋裏,精勤地聞思叁藏教義,然因家人的牽扯而未能履行初心——真實成辦自他二利,如是不但荒廢了自己的寶貴學識,而且也葬送了自己難得的暇滿人生。六是我們依靠上師明示的殊勝竅訣,雖已懂得了諸法實相的見解,但因家人的牽扯而未能依見起修,結果在臨終時還是平庸而死,豈不哀哉?是故作爲修行人我們千萬不要誤入與家人牽扯的歧途,而應當機立斷地謹慎取舍,割愛辭親、義無反顧地步入修行之道。

  宣說爲魔誘惑之六法:貪財者爲財物魔誘惑;

  具智者爲功德魔誘惑;高官則爲賄賂魔誘惑;

  富者則爲福德魔誘惑;惡業者爲逆緣魔誘惑;

  求名者爲美言魔誘惑。此等之人極多莫跟隨。

  宣說爲鬼魔所誘惑之六法:一是若修行人貪享財富,則必定會爲財物魔所誘惑而致身心隨錢財所轉不得自在。二是具有智慧而未成熟究竟之人,雖然表面上的能力、事業等都顯得很強大,但實際上卻是爲功德魔誘惑所致的虛僞表相。有些修行人往往被自己的表面能力、功德所蒙蔽而起貢高我慢之心,或恃才傲物,誹謗佛法及高僧大德,以非說是,以僞說真,蒙騙世人、造業無邊還認爲自己滿有能力。叁是若人身居高官顯位,則易爲賄賂魔所誘惑,往往見利就上。俗話說:“拿別人物手軟,吃別人物嘴軟。”受賄之人自然而然地會昧著良心行諸非法之事。四是若人生活富裕,則易爲福德魔所誘惑,所以物資受用過于豐盛亦是修行的一大違緣。五是惡業深重之人在遇到不順的逆緣時往往會做出毀壞叁寶的行爲,諸如對上師生邪見、誹謗正法、謾罵金剛道友等,這些都是爲逆緣之魔所誘惑的征相。六是希求名利之人總喜聞別人對自己的誇贊,且一聞贊言,自心增慢,這即是被美言魔所誘惑的征相。具有上述此等過患之人在當今時代已多得不勝枚舉,但我們欲求解脫之人都應培養如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性,切莫與惡劣之人同流合汙。

  違背學處過患之六法:思維行爲庸俗閑言多;

  迷亂罪行接連不斷現;持受種種我執貪嗔見;

  修習惡心邪見不間斷;行持不善非法種種行;

  心不入法而隨今生轉。棄離解脫道之法油子,

  違背戒律罪大當遠離。

  違背戒律學處過患之六法:一是違越學處之人,其心境、思維、行爲都顯得極其庸俗無義,口吐閑言碎語,道友不喜見聞,自身孤立無援,甚爲可憐。二是違越學處之人,若不聽他人忠言勸告而生慚愧之心,一意孤行,一錯再錯,則罪行將接連不斷的出現。叁是違越學處之人喜于持受種種我執與貪嗔惡見,行爲蠻橫而不講道理,縱然惡貫滿盈,還要強詞奪理地爲自己巧言辯護。四是違越學處之人,習慣性地串習並堅固惡心,不具絲毫善意,邪知邪見將不間斷地生起。五是違越學處之人總是行持不善之法,喪盡天理德性,幾乎無惡不作,且以種種惡行爲榮。六是違越學處之人,其心難以趨入正法,只能懵懵懂懂地緊隨今生的溫飽、財富等利養而轉。上述之人…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