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是棄離了解脫正道的佛法油子,而且亦是違背戒律學處、罪大惡極的佛教敗類,我們應當立即遠離這種人。
斷除善惡混淆之六法:莫依無智增長貪嗔師;
莫攝無信觀察過失徒;莫行不善造罪之善法;
莫作求敬回報之布施;莫作撫養親友之供養;
莫爲求得利養而說法;聽受此言必與正法符。
斷除善惡混淆之迷蒙而明清了認表面上看似善法、實際上不一定是善法之六種法:一是切莫依止無有智慧,並增長貪嗔心的上師,因爲他會嚴重汙染我們的相續。二是作爲上師,切莫濫攝無有信心而喜歡觀察上師過失的弟子,因爲攝受這樣的弟子自他均無意義。叁是莫行表面上看似善法而實際絕非善法之事,如以會供爲借口而殺生、享用血肉、飲酒或以貪嗔爲因而修雙運、降伏法等。四是修行人應以悲心施予乞者所需資具,在布施之時莫作求得別人恭敬與來日的豐厚回報之想,也就是讓我們在布施時不要希求未來的異熟果,若能以叁輪體空的智慧作攝持則更爲殊勝。五是修行人不可將自己的財物用來撫養親友,因爲親友無修行功德,不能享用十方信衆的供養。六是當我們具足講經說法的能力時,一定要以清淨的大悲心將佛法甘露灑遍衆生的心田,莫爲求得自己的利養而說法,時時應觀察自己說法的動機,一旦發心有染便依教加以軌正。凡是聽受此等教言並將之融入自心者,必定能與正法相符合。
心與所行相違之六法:未離俗心表面行正法;
無有敬信表面依上師;法未入心表面裝大師;
未斷愦鬧表面依靜處;道相未增表面修禅定;
無有修證表面利他衆。智者當棄此六相似行。
內在之心與外在所行相違背之法有六種:一是若修行人于內心未離開世間法,且貪著不舍,以致叁毒煩惱異常熾盛,雖然他們表面上身披袈裟、手持念珠等行于正法,但這種僞裝的表相行爲卻如狐狸披上虎皮一般滑稽可笑。二是我們若對自己的上師無有少許的恭敬與信心,且心高氣傲妄生邪見,則縱于表面上僞裝出很恭敬的行爲,仍會因心行違逆而失去依止上師的意義,且易滋生令自己更加墮落的罪過。叁是有些人身爲佛子,然佛法教義和調伏煩惱的竅訣等卻絲毫未融入自心相續,這種人往往熱衷于表面上僞裝德高望重的大師之行爲,如是來攝受眷屬而以高位自居,此等帶欺騙性的狡詐行爲必定會導致損人不利己的惡果。四是若修行人未斷除愦鬧心漂浮不定,隨處外散,則縱于表面上依于靜處仍將成爲無意義的相似修行。五是若修行人自己心相續未增上少許道相,則縱于表面上閉目禅修,亦無任何意義,唯是自欺欺人。六是倘若我們的相續中連基本的出離心和大悲心等的修證都未産生,則于表面上大張旗鼓地宣揚要利益他衆、宏揚佛法等也無任何意義。具有智慧之人應當舍棄這六種相似的行爲。
虛僞欺騙自心之六法:未得確信口說離戲論,
以此虛僞見解欺自心;未得修要盲目伺察修,
以此虛僞觀修欺自心;放逸無度粗暴瘋人行,
以此虛僞行爲欺自心;不警墮罪表面守戒律,
以此虛僞誓言欺自心;不求佛果而圖智者名,
以此虛僞聞思欺自心;未證心性向往得聖果,
以此虛僞之果欺自心。自心不被欺騙極重要。
虛僞欺騙自心之法有六種:一是若我們的內心根本未得確信,而在口中卻妄談諸法離一切戲論、什麼都不執著等,以此虛僞的見解必定會欺惑自心相續。因爲我與我所的執著非常堅固,連字面上的信解也未産生過之人,無我空性的定解又如何能從內心生起呢?二是若我們未能獲得上師傳授的修行要訣,而僅以自己的分別妄心來盲修瞎煉,那麼這種以伺察意而修的虛僞觀修一定會欺惑自心相續。比如不具竅訣明示而盲修大威德的人,其結果卻是把自己變成了羅刹,故依上師所明示的竅訣而修行很重要。叁是若修行人放逸無度,無少許內證功德,卻妄持粗暴如瘋人般的行爲,則此種自不量力的虛僞行爲一定會欺騙自心相續。四是若修行人不警惕密乘的墮罪而恣意妄行,僅于表面上守持密乘戒律,以秘密誓言作幌子大肆享用五肉五甘露等,則此虛僞的誓言一定會欺惑他自己。五是若人于佛果毫無希求,又無真實的利他之心,而僅以貪圖利養之心求取智者的美名,則此人縱然精進地聞思經論亦是一種虛僞之舉,所行必定會欺惑自心相續。六是若修行人未證悟心的本性,而向往在余處獲得究竟的聖果,則此根本不符合大乘了義經論和密乘竅訣部的教義,當知只有見性才能成佛,故此虛僞之果一定會欺惑自心相續。作爲修行人,令自己的心不被種種虛僞之相欺騙是極其重要的。
斷除非理行爲之六法:切莫販賣祖先之法寶;
切莫同胞相殘道友爭;切莫違法亂紀行非法;
切莫散布毒氣欺他人;切莫信口開河謗人法;
放下追求世法之念頭,尋求正法修成正等覺。
我們應當斷除非理妄行的六種法:一是作爲佛教徒,我們千萬不可販賣祖先大德們之遺教法寶。有些人爲了生計而販賣經書、佛像、鈴杵等法物,卻不知此非理的行爲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過患,了知此理,我們即應斷除這種非理之行。二是在同一上師蔭護下的同行道友應當情同手足般互敬互愛,切莫同胞相殘,亦莫令道友與道友之間互起爭執。叁是修行人應當安分守己,既不能違越佛規,也不能違越世規,切忌不可行于違法亂紀的非法。四是修行人應當依教如法行持,切莫染汙僧團、散布貪嗔癡等毒氣而欺騙他人。五是修行人應當言語謹慎,切莫信口開河妄下結論、誹謗他人和正法。六是作爲修行人我們應放下追求世間八法的邪念,當一心尋求能使自己獲得解脫的正法,進而如法修持,以期早日成就正等正覺的果位。
如理趨入正法修行者,前往城區過患之六法:
因中晦氣覺受加持失;因起煩惱失壞叁戒律;
因破誓言逆境違緣多;因染迷現喪失見修行;
因染庸俗心與法相違;因惡業牽還俗成在家。
是故莫遊城區依靜處,萬一必去亦作囹圄想,
諸根莫散外境當慎重。
對于已如理趨入正法的修行人來說前往城區鬧市會出現的六種過患:一是修行人到了城市以後,由于中了晦氣之毒,前所修行的一切覺受和加持都會散失,若不及時遠離城市,則自己必定會在迷迷糊糊中虛喪光陰,以致摧毀自己的修行與功德。二是修行人到了都市以後,由于不具定力、心無自在,故隨境所轉而妄起種種無明煩惱,如是必定會失壞叁乘戒律。叁是修行人到城市去必定會違背自己以前所承諾的誓言,因爲以前曾發願不離靜處而專一修行,後來以種種因緣而離去,故一定會步入逆境遭受違緣。四是修行人到了城市以後,由于染濁迷亂現境的緣故,自然會喪失見修行之功德。五是修行人到了城市以後,因與普通俗人交往,染著他們貪嗔癡等庸俗心境,故身口意叁門的所作所爲都會與佛法相違背。六是修行人到了城市以後,因受惡業牽引故身心不能自主,如有些出家人被迫還俗成爲白衣而忙于養兒育女等煩瑣的事情,如是自然失毀了自己清淨的戒行與聞思修事業。是故我等修行人切莫遊曆于城鎮等愦鬧區域,應依寂靜處精勤修行。萬一因某種特殊需要而必須去城區亦應當作囹圄想,思維自己即將步入監獄的門檻,當如是攝心正念。了知身處愦鬧城市易遭衆多違緣之理,是故我們應守護諸根,切莫令之散亂于外境。
修行要點總綱之六法:究竟見解趨至佛密意;
實修當依竅訣方便要;覺性智慧以理而印持;
心識值遇外境而解脫;一切攝于無變心性中;
諸法歸于大圓滿總綱。實修此要即生成菩提。
我們修行的要點在此可攝爲總綱之六法:一應了知無論顯宗還是密宗,其究竟見解都必定要趨至佛陀的真實密意,依如是見解實地起修才能現前佛果。此外,若依一般暫時的見解則無法趨達究竟的彼岸。二是我們在實修之時,切莫依分別心自作主張,應當謹依上師所明示的竅訣和方便如理行持。叁應了知依教修行所認識的覺性本體並非是自己分別念的境界,而是智慧的境界,我們應以此殊勝正理來印持。四是我們的心識在值遇外境之時,若依上師所明示的竅訣來認識其本體,即會獲得自然解脫的境界,這就是密法中最殊勝的竅訣。明知此竅訣後,我們無論值遇什麼樣的外境,都可將此執境的分別念自然解脫于本基覺性之中。五是我們應將形形色色的一切外境盡攝于無有任何變異,亦無任何改造的心性之中。六是最終一切諸法無不融會于大圓滿見修行果的總綱之中,如同百川彙入大海般,大圓滿本來即涵蓋了一切萬法如是存在的自性。當知能實修此等要訣的補特伽羅,即生必定成就大菩提果。
奠定基礎教言之六法:奠定智慧基礎行聞思;
奠定大乘基礎學發心;奠定加持基礎傳承妙;
奠定證悟基礎悟心性;奠定功德基礎具勤信;
奠定快樂基礎棄輪回。隨行一切聖者之足迹。
能奠定修行成就基礎之教言有六法:一爲奠定智慧的基礎,我們應當依止上師廣行聞思叁藏教典。二爲奠定大乘菩薩的基礎,我們應勤學殊勝發心,首先修學大悲心,接著廣學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直至無上菩提心。所謂菩提心者,即以大慈悲心于衆生拔苦予樂,乃致令他們獲得究竟解脫的佛果。叁爲奠定求得殊勝加持的基礎,我們應恭敬秉持清淨善妙的傳承。四爲奠定證悟的基礎,我們應內悟心性本體。寂天菩薩雲:“若心的秘密未能了悟,則一切都是漂泊無定的。”是故當知,所謂的證悟不在于外境,而在于內心之根本自性,只有認識心的本性才能奠定證悟的基礎。五爲奠定一切功德的基礎,我們應具足精勤與信心,因爲它是諸功德之母。六爲奠定快樂的基礎,我們應棄離如火宅般的輪回,生起真實無僞的出離心。我等修行人若能隨行一切聖者菩薩們的足迹,則是最爲殊勝的。《紮嘎山法》中雲:“古往今來的一切高僧大德都是安住寂靜處、贊歎寂靜處,他們從未贊說過城市是好的修…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