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窍诀宝藏论释▪P43

  ..续本文上一页实,唯是缘起假立之法,是如梦如幻般的本体。三应了知我们能执著诸法之心也如大虚空般是本空离根的。四应了知通彻的觉性本体是无有任何遮障而以赤裸裸的方式存在的。五应了知诸法的究竟真实义是超离意识等边执戏论的。六应了知修行的究竟理趣是引导自己诣至本基——灭尽地。谁能证悟此理,则彼之密意智慧广大如虚空,无有任何所作的心性本体也是本来任运自成的。

  开示断除魔障之六法:舍弃上师依止诸恶友;

  舍弃菩提进入轮回道;舍弃自利表面行利他;

  舍弃正法追求世八法;舍弃静处步入愦闹境;

  舍弃无二跟随相词句。如是之人已被魔加持,

  永入歧途今生来世苦。

  开示认知魔障并力行断除之六法:一是有些业障深重的人,非但不恭敬有恩于己的上师,而且还随意舍弃,偏偏要去依止一些人格卑劣的恶友,当知这就是遭魔的现相而力行断除。扎嘎仁波切这样说过:“若人喜欢谈论亲友、财富等引生贪心以及谈论怨敌等引生嗔心的话题,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地判断这种人是恶友。若人喜欢谈论上师三宝的功德以及言谈慈悲心等话题,我们也可以肯定地判断这种人是善友。”二是有些业障深重的人,凭借往昔的福德因缘虽获得了暇满人身,但却不依此努力成办生死大事,反倒舍弃难遇的菩提正道而信步进入轮回狭道。当知这也是遭魔的现相,我们应当励力断除。三是初发心的修行人切莫舍弃对自己有利益之事而表面妄谈利他,也不要以虚伪的行为去利他,应当先以自利为主逐步依次第修行。如果修行人连一些轨正言行、人格的基本法要都修不好,就舍弃自利的修行,而以表面行为去利益他众,这也是遭魔的一种现相。四应了知千百万劫中难遭难遇的就是正法如意宝,若人已遇殊胜正法而不好好修行,反倒舍弃了正法,努力追求世间八法,这也是遭魔的现相。五是修行人应依寂静处修行,如果舍弃寂静处而步入充满愦闹的境地,则也是一种遭魔的现相。六应了知与如意宝一样的无二智慧非常难得,修行人若舍弃殊胜的无二智慧而跟随一些表相的词句、诗歌等,则也属于是一种遭魔的现相。如是颠倒而行之人已被魔王波旬加持了自己的身心,彼将永远趋入歧途而感受今未来世的无量痛苦。

  专心致志巡视之六法:巡视放纵行为如狂象,

  是否已入可怖淤泥中?巡视现空无二之见解,

  是否已为我执魔带走?巡视觉性光明之童子,

  是否已经跟随迷乱徒?巡视加持根本敬信稼,

  是否已遭邪见霜打落?巡视菩提解脱道明灯,

  是否已被贪欲风吹动?巡视上师无死甘露法,

  是否已经掺杂怀疑毒?是故专心巡视极重要!

  我们应当专心致志巡视之法有六种:一应善加巡视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若经常放纵行为,则如挣脱缰绳的狂象般必令自己步入恐怖危险之境,大象一旦深陷淤泥就很难获得解脱,同样,修行人若不具正知正念,放纵自己的三门,造诸恶业,则堕落到恶趣的淤泥中也是很难获得解脱的。二应经常巡视我们相续中生起的现空无二之无上见解,看它是否已为我执恶魔带走了?如果被我执魔带走,则应挥舞智慧的宝剑来斩杀我执恶魔,势必将无二正见从恶魔手中夺回来。三应经常巡视我们的觉性光明童子(甚深大圆满的见解),看他是否已经跟随迷乱之徒远去?也就是说我们刚刚认识的大圆满见解应时时持守,若不经常熏修则很容易被迷乱分别心所障蔽。智悲光尊者这样说过:“初学者认识的大圆满见解,如同云中的太阳般很容易被乌云障蔽。”四应经常巡视能令我们获得加持的根本,即观察恭敬信心的庄稼是否已遭邪见冰霜的袭击而毁灭,义即修行人一定要稳固自己的恭敬与信心,如是才能获得修行的大丰收。如果于上师三宝的恭敬信心稍有退失,则应通过忏悔和观念上师的功德与恩德等方法努力生起恭敬信心。否则,不仅无义荒废了自己的宝贵人身,且造下了无间堕落的罪业,岂不哀哉?五应经常巡视在菩提道中为我们引路的解脱明灯——正知正念,观察它是否已被贪欲等无明之风所吹动?因为这是依靠善知识教言而点然的能照弃痴暗的明灯,一旦熄灭,甚为可惜!六应经常巡视上师为我们垂赐的无死甘露法,看它是否已经掺杂了怀疑的毒素。如果掺杂了分别邪心的毒素,则本来纯净的甘露妙法对自己的炽热烦恼也无任何作用。如云:“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恶趣因。”是故我们对此等六法专心巡视观察并善加取舍是极其重要的。

  不证真实本义之六法:生执不证无生离心故;

  实执不证空性离境故;作执不证无作离作故;

  思执不证无二离思故;耽执不证离边离方故;

  行执不证戏论离戏故。不执有实体相实相义,

  不思通彻本性离妄念。

  具执不能证悟真实本义之六法:一是修行人如果生起执著,则不可能证悟本来无生无灭的境界,因为真如本性超离一切心识。二是若修行人未远离对一切迷乱境现的实有执著,则不能证悟空性的本体,因为空性远离一切能境与所境。三是若修行人有勤作等执著,则不能证悟本来无作的究竟实相,因为实相远离一切能作所作。四是若修行人有思维等执著,则不能证悟法性无二的本体,因为法性远离一切分别寻思。五是若修行人有耽执之相,则不能证悟远离一切边执戏论的法界本体,因为法界本离一切方隅。六是若我们对修行生起执著,则不能证悟戏论的真实本体,因为它的本性远离一切四边八戏。不执著诸法实有等体相,才能真实了悟诸法的究竟实相义是不思一切、通彻赤裸、本离一切分别妄念的本性。

  观察实相本面之六法:自证通彻无改之本性,

  非为庸俗亦非无记法;非为妄念亦非能所取;

  非为对治亦离诸断治;非为他见各别自证境;

  非为自体亦离诸所缘;恒具本性然难证此密,

  超越悟与不悟周遍性。谁知此理精通实相义。

  我们应当了知观察诸法实相本面之六法:自己所证悟之通彻无改的本来觉性本具六种特点,即觉性非为庸俗法,亦非无记法;觉性非为分别妄念,亦非能取所取;觉性非为对治法,亦非能对治与所对治的综合性,离诸断治故;觉性非为依其他因缘所见,而是圣者各别自证的境界;觉性非为实相的自体,离诸所缘故;觉性虽然恒具如此本性,然而一般凡夫却难以证悟此奥密,诸如我们所谓的如来藏存在等,虽然体性存在,但却并非是在意识面前安立存在,而是无漏圣智的境界。故觉性已经超越了悟与不悟,也就是超越了一切有局限的境界,是周遍万有的本性,是语言难以表述的,是分别意识难以思量的。谁能了知此理,谁就能精通诸法究竟实相的本义。

  宣说现前自性之六法:分别之时自明清然住;

  无念之时不灭明然住;显现之时自明灿然住;

  执著之时皆明昭然住;入定之时无边清然住;

  散住等时无障凝然住。了知此要趋至瑜伽顶。

  宣说能现前诸法自性之六种窍诀:一是无论在生分别念还是显现外境执著时,我们首先要依上师明示的窍诀来认识心的本性,认识之后诸法无不融会于心性之中,且时时都在大圆满的境界中自明清然而安住(在产生分别念的同时,认识其本性,当下安住,即为清然住)。对此若未认知,对上师也无恭敬信心,则修行也很难证得此境界,故应恭敬祈祷根本的传承上师。二是当我们处于心性无念之时,既不是真实入定,也不是掉举昏沉,而是在自性不灭的境界中安住,如是即为明然住。三是当显现外境山河大地等色法之时,我们若心无执著、自明显现地安住,则为灿然住。四是当产生能所二取执著之时,能明了其本性而安住者为昭然住。五是我们在入定之时,若无有任何分别念和边戏执著,则为清然住。六是当自心于外散安住平等之时,也即于既无外散,也无安住,无有障碍的境界中安住则为凝然住。了知此等要诀的修行人即能趋至大瑜伽的顶峰。此中“然”字尽摄了不可言思的本义境界。一般来说,认识分别念本性的境界称为清然;认识无分别念的本性而安住无念境界时为明然......总而言之,无论有分别念还是无分别念,凡是在安住时所了达的心性不同层面的境界即以与之相应的专用名词来相似表述。

  不顾一切修持之六法:应当不顾疲倦饥渴苦;

  应当断绝人境等牵连;应当不顾怨亲与名利;

  应当放下五根境贪执;应当不顾赞毁破立语;

  放下对治动念自消失。具足此等成就菩提道。

  我们应当了知不用顾忌一切而修持之六种法:一应不顾一切困顿、疲倦、饥渴、寒热等痛苦而精进闻思修行。二是为了我们的修行不受任何违缘的阻碍,首先应当断绝人际交往与亲友等牵连,远离充满诱惑的环境,有关自己故乡、亲朋的一些琐事牵连亦要断除。《扎嘎山法》中说:“有些修行人该修的法不修,却整日为家人担忧,因而家里稍有一点风吹草动的事情发生,就会给彼修行人添难,必定会让他来处理所发生的麻烦事情。这不能说明彼人修行很好,而是他对家人的贪执太重,故家人也认为他不该修行而该帮助家里,这实际上是对修行人很大的侮辱。”是故为了避免修行中出现闲岔,我们应不顾一切地斩断牵连。三应痛下决心舍弃一切,既不要顾忌怨敌的损害,也不要顾忌亲人的眷恋与自己的名闻利养,但求清心寡欲,粗茶淡饭充饥以滋养色身,专心致志于菩提大业。四应放下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境的贪执,若不了认贪执境的本性虚幻无实而执迷不悟者,一定会受到它的欺惑,以致感受无量痛苦。因分别心的欲望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若能知足少欲,必定乐在其中。五是不要顾忌别人的赞叹、诋毁以及破立是非等语言,因为这些来自于分别心的语言不是增上贪心就是增上嗔心之因,要知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故当将此等赞毁破立的言语置之度外,或视若空谷回声,丝毫也不理睬。六是我们最终要放下一切对治法,因为能对治之法与所对治…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学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