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唯是緣起假立之法,是如夢如幻般的本體。叁應了知我們能執著諸法之心也如大虛空般是本空離根的。四應了知通徹的覺性本體是無有任何遮障而以赤裸裸的方式存在的。五應了知諸法的究竟真實義是超離意識等邊執戲論的。六應了知修行的究竟理趣是引導自己詣至本基——滅盡地。誰能證悟此理,則彼之密意智慧廣大如虛空,無有任何所作的心性本體也是本來任運自成的。
開示斷除魔障之六法:舍棄上師依止諸惡友;
舍棄菩提進入輪回道;舍棄自利表面行利他;
舍棄正法追求世八法;舍棄靜處步入愦鬧境;
舍棄無二跟隨相詞句。如是之人已被魔加持,
永入歧途今生來世苦。
開示認知魔障並力行斷除之六法:一是有些業障深重的人,非但不恭敬有恩于己的上師,而且還隨意舍棄,偏偏要去依止一些人格卑劣的惡友,當知這就是遭魔的現相而力行斷除。紮嘎仁波切這樣說過:“若人喜歡談論親友、財富等引生貪心以及談論怨敵等引生嗔心的話題,那麼我們就可以肯定地判斷這種人是惡友。若人喜歡談論上師叁寶的功德以及言談慈悲心等話題,我們也可以肯定地判斷這種人是善友。”二是有些業障深重的人,憑借往昔的福德因緣雖獲得了暇滿人身,但卻不依此努力成辦生死大事,反倒舍棄難遇的菩提正道而信步進入輪回狹道。當知這也是遭魔的現相,我們應當勵力斷除。叁是初發心的修行人切莫舍棄對自己有利益之事而表面妄談利他,也不要以虛僞的行爲去利他,應當先以自利爲主逐步依次第修行。如果修行人連一些軌正言行、人格的基本法要都修不好,就舍棄自利的修行,而以表面行爲去利益他衆,這也是遭魔的一種現相。四應了知千百萬劫中難遭難遇的就是正法如意寶,若人已遇殊勝正法而不好好修行,反倒舍棄了正法,努力追求世間八法,這也是遭魔的現相。五是修行人應依寂靜處修行,如果舍棄寂靜處而步入充滿愦鬧的境地,則也是一種遭魔的現相。六應了知與如意寶一樣的無二智慧非常難得,修行人若舍棄殊勝的無二智慧而跟隨一些表相的詞句、詩歌等,則也屬于是一種遭魔的現相。如是顛倒而行之人已被魔王波旬加持了自己的身心,彼將永遠趨入歧途而感受今未來世的無量痛苦。
專心致志巡視之六法:巡視放縱行爲如狂象,
是否已入可怖淤泥中?巡視現空無二之見解,
是否已爲我執魔帶走?巡視覺性光明之童子,
是否已經跟隨迷亂徒?巡視加持根本敬信稼,
是否已遭邪見霜打落?巡視菩提解脫道明燈,
是否已被貪欲風吹動?巡視上師無死甘露法,
是否已經摻雜懷疑毒?是故專心巡視極重要!
我們應當專心致志巡視之法有六種:一應善加巡視觀察我們自己的行爲,若經常放縱行爲,則如掙脫缰繩的狂象般必令自己步入恐怖危險之境,大象一旦深陷淤泥就很難獲得解脫,同樣,修行人若不具正知正念,放縱自己的叁門,造諸惡業,則墮落到惡趣的淤泥中也是很難獲得解脫的。二應經常巡視我們相續中生起的現空無二之無上見解,看它是否已爲我執惡魔帶走了?如果被我執魔帶走,則應揮舞智慧的寶劍來斬殺我執惡魔,勢必將無二正見從惡魔手中奪回來。叁應經常巡視我們的覺性光明童子(甚深大圓滿的見解),看他是否已經跟隨迷亂之徒遠去?也就是說我們剛剛認識的大圓滿見解應時時持守,若不經常熏修則很容易被迷亂分別心所障蔽。智悲光尊者這樣說過:“初學者認識的大圓滿見解,如同雲中的太陽般很容易被烏雲障蔽。”四應經常巡視能令我們獲得加持的根本,即觀察恭敬信心的莊稼是否已遭邪見冰霜的襲擊而毀滅,義即修行人一定要穩固自己的恭敬與信心,如是才能獲得修行的大豐收。如果于上師叁寶的恭敬信心稍有退失,則應通過忏悔和觀念上師的功德與恩德等方法努力生起恭敬信心。否則,不僅無義荒廢了自己的寶貴人身,且造下了無間墮落的罪業,豈不哀哉?五應經常巡視在菩提道中爲我們引路的解脫明燈——正知正念,觀察它是否已被貪欲等無明之風所吹動?因爲這是依靠善知識教言而點然的能照棄癡暗的明燈,一旦熄滅,甚爲可惜!六應經常巡視上師爲我們垂賜的無死甘露法,看它是否已經摻雜了懷疑的毒素。如果摻雜了分別邪心的毒素,則本來純淨的甘露妙法對自己的熾熱煩惱也無任何作用。如雲:“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惡趣因。”是故我們對此等六法專心巡視觀察並善加取舍是極其重要的。
不證真實本義之六法:生執不證無生離心故;
實執不證空性離境故;作執不證無作離作故;
思執不證無二離思故;耽執不證離邊離方故;
行執不證戲論離戲故。不執有實體相實相義,
不思通徹本性離妄念。
具執不能證悟真實本義之六法:一是修行人如果生起執著,則不可能證悟本來無生無滅的境界,因爲真如本性超離一切心識。二是若修行人未遠離對一切迷亂境現的實有執著,則不能證悟空性的本體,因爲空性遠離一切能境與所境。叁是若修行人有勤作等執著,則不能證悟本來無作的究竟實相,因爲實相遠離一切能作所作。四是若修行人有思維等執著,則不能證悟法性無二的本體,因爲法性遠離一切分別尋思。五是若修行人有耽執之相,則不能證悟遠離一切邊執戲論的法界本體,因爲法界本離一切方隅。六是若我們對修行生起執著,則不能證悟戲論的真實本體,因爲它的本性遠離一切四邊八戲。不執著諸法實有等體相,才能真實了悟諸法的究竟實相義是不思一切、通徹赤裸、本離一切分別妄念的本性。
觀察實相本面之六法:自證通徹無改之本性,
非爲庸俗亦非無記法;非爲妄念亦非能所取;
非爲對治亦離諸斷治;非爲他見各別自證境;
非爲自體亦離諸所緣;恒具本性然難證此密,
超越悟與不悟周遍性。誰知此理精通實相義。
我們應當了知觀察諸法實相本面之六法:自己所證悟之通徹無改的本來覺性本具六種特點,即覺性非爲庸俗法,亦非無記法;覺性非爲分別妄念,亦非能取所取;覺性非爲對治法,亦非能對治與所對治的綜合性,離諸斷治故;覺性非爲依其他因緣所見,而是聖者各別自證的境界;覺性非爲實相的自體,離諸所緣故;覺性雖然恒具如此本性,然而一般凡夫卻難以證悟此奧密,諸如我們所謂的如來藏存在等,雖然體性存在,但卻並非是在意識面前安立存在,而是無漏聖智的境界。故覺性已經超越了悟與不悟,也就是超越了一切有局限的境界,是周遍萬有的本性,是語言難以表述的,是分別意識難以思量的。誰能了知此理,誰就能精通諸法究竟實相的本義。
宣說現前自性之六法:分別之時自明清然住;
無念之時不滅明然住;顯現之時自明燦然住;
執著之時皆明昭然住;入定之時無邊清然住;
散住等時無障凝然住。了知此要趨至瑜伽頂。
宣說能現前諸法自性之六種竅訣:一是無論在生分別念還是顯現外境執著時,我們首先要依上師明示的竅訣來認識心的本性,認識之後諸法無不融會于心性之中,且時時都在大圓滿的境界中自明清然而安住(在産生分別念的同時,認識其本性,當下安住,即爲清然住)。對此若未認知,對上師也無恭敬信心,則修行也很難證得此境界,故應恭敬祈禱根本的傳承上師。二是當我們處于心性無念之時,既不是真實入定,也不是掉舉昏沈,而是在自性不滅的境界中安住,如是即爲明然住。叁是當顯現外境山河大地等色法之時,我們若心無執著、自明顯現地安住,則爲燦然住。四是當産生能所二取執著之時,能明了其本性而安住者爲昭然住。五是我們在入定之時,若無有任何分別念和邊戲執著,則爲清然住。六是當自心于外散安住平等之時,也即于既無外散,也無安住,無有障礙的境界中安住則爲凝然住。了知此等要訣的修行人即能趨至大瑜伽的頂峰。此中“然”字盡攝了不可言思的本義境界。一般來說,認識分別念本性的境界稱爲清然;認識無分別念的本性而安住無念境界時爲明然......總而言之,無論有分別念還是無分別念,凡是在安住時所了達的心性不同層面的境界即以與之相應的專用名詞來相似表述。
不顧一切修持之六法:應當不顧疲倦饑渴苦;
應當斷絕人境等牽連;應當不顧怨親與名利;
應當放下五根境貪執;應當不顧贊毀破立語;
放下對治動念自消失。具足此等成就菩提道。
我們應當了知不用顧忌一切而修持之六種法:一應不顧一切困頓、疲倦、饑渴、寒熱等痛苦而精進聞思修行。二是爲了我們的修行不受任何違緣的阻礙,首先應當斷絕人際交往與親友等牽連,遠離充滿誘惑的環境,有關自己故鄉、親朋的一些瑣事牽連亦要斷除。《紮嘎山法》中說:“有些修行人該修的法不修,卻整日爲家人擔憂,因而家裏稍有一點風吹草動的事情發生,就會給彼修行人添難,必定會讓他來處理所發生的麻煩事情。這不能說明彼人修行很好,而是他對家人的貪執太重,故家人也認爲他不該修行而該幫助家裏,這實際上是對修行人很大的侮辱。”是故爲了避免修行中出現閑岔,我們應不顧一切地斬斷牽連。叁應痛下決心舍棄一切,既不要顧忌怨敵的損害,也不要顧忌親人的眷戀與自己的名聞利養,但求清心寡欲,粗茶淡飯充饑以滋養色身,專心致志于菩提大業。四應放下眼耳鼻舌身五根對色聲香味觸五境的貪執,若不了認貪執境的本性虛幻無實而執迷不悟者,一定會受到它的欺惑,以致感受無量痛苦。因分別心的欲望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若能知足少欲,必定樂在其中。五是不要顧忌別人的贊歎、诋毀以及破立是非等語言,因爲這些來自于分別心的語言不是增上貪心就是增上嗔心之因,要知道“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故當將此等贊毀破立的言語置之度外,或視若空谷回聲,絲毫也不理睬。六是我們最終要放下一切對治法,因爲能對治之法與所對治…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