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44

  ..續本文上一頁的分別念都不出邊執戲論之縛網,都是現前本性的一種障礙,故修行達到一定境界時,要放棄一切對治法,令諸動念自然消逝于法性的本體之中。若能具足此等修行要訣,則一定能成就菩提正道。

  不離六度修持之六法:布施莫受吝啬敵幹擾;

  持戒莫爲破戒匪摧毀;安忍莫被嗔恨刃刺穿;

  精進莫爲懈怠鐐束縛;禅定莫爲散亂毒混入;

  智慧莫被愚癡暗障蔽。斷除六種違品而修法。

  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不離六度波羅蜜多而修持之法有六種:一是當我們遇到前來乞討的可憐衆生而作相應布施時,切莫受到吝啬怨敵的幹擾與阻礙,應當廣發悲心、長伸妙手、發放布施以滿足衆生所求。二是我們應當以正知正念來持守自己所受的種種戒法,切莫令自心相續那清淨的戒體被破戒的盜匪所摧毀。也就是說,我們應當時時防護自己的根門,守持清淨的戒律。叁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縱然遭受別人的無端損害、謾罵、誹謗、侮辱等,也應當理智地修習安忍,坦然地面對一切,切莫讓嗔恨的利刃刺穿自己忍辱的铠甲。四應了知精進是生起福慧二種資糧共同的根本因,只有依靠精進才能成辦修行的道業,因此,我們爲解脫生死輪回而精進修行時,切莫被懈怠的鐐铐所束縛。五是當我們在修習禅定時,一定要謹遵上師的竅訣教言如法禅修,切莫讓散亂的毒素乘虛混入,否則,禅修的真實境界就無法成功地趨達。六是心相續中所生起的殊勝智慧,切莫被愚癡的迷暗所障蔽,比如太陽被烏雲遮蔽,那時再強大的光芒也無法顯現其本能作用。是故我們應依各種善巧方便來遣除心相續中的一切迷暗,以令智慧的光芒普照叁界。當知斷除六度的違品而修行對于我們每個修行人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宣說六無機緣之自性:不見苦性之人無解脫;

  護情面者滅迷無機緣;聞思爲名利者無實修;

  造罪業者善趣無機緣;懈怠之人證受無機緣;

  有邪見者修法無機緣。遠離此無機緣極關鍵。

  宣說六種無有機緣之自性:一是若人不見知輪回苦性而顛倒執取,以苦爲樂則根本不會産生出離心,如是之人必定無有解脫的機緣。二是若人不具正確知見,整日顧頭護尾,以護親友情面而虛度時日,這種人欲滅除迷亂也無有機緣,因爲他們沒有聞思修行的機會。叁是若人爲求名聞利養或居其它不良目的而聞思經論,則無有實修的機緣,因爲他們不是爲求解脫而聽經聞法,心術不正故不可能真實起修。所以我們在聞思修佛法時,端正自己的發心是很重要的。四是若人造諸罪業,如誹謗上師、辱罵僧衆、損害衆生等,非但毫無悔悟之心,而且繼續深造更爲嚴重的罪業,這種人不用說獲得解脫,就是欲轉生人天善趣的機緣也根本得不到。五是若人于修積善法功德方面毫無興趣,整日只顧吃喝玩樂,做任何事情都懈怠懶惰,從來也不欲實修佛法,那麼這種人要想獲得一些修證的覺受也無有機緣。六是若人于上師叁寶、因果等不生誠信反而助長邪見蔓延,這種不依教樹立正見之人欲實修佛法也無有機緣。因爲在邪見的大地上不可能生長修持正法的莊稼。修行人遠離此等無機緣之因而創造修行的順緣是極其關鍵的。

  修時觀心方便之六法:時而觀察安住穩固心,

  誰知遠離生住滅本性,心性獲得自在修習要;

  時而觀察覺受之本面,誰知不住無有外境執,

  喜心自現不生證悟要;時而觀察功德增情形,

  誰知不滅幻化自解脫,獲得無生功德行爲要;

  時而觀察入定法性義,誰知自然大樂本清淨,

  諸法等性轉爲道用要;時而觀察自住之覺性,

  誰知遠離輪回二取性,斷定勝義唯一性之要;

  時而觀察未修之覺性,誰知見修無作通徹性,

  直視證悟法身本面要。具足六要善緣瑜伽士,

  法盡境界滅心真喜悅!

  修行時所需要之六種觀心方便法:有時候我們應觀察既能安住而且又非常穩固的心,誰能確知心性是本來遠離一切生住滅的本性,誰就掌握了令心性獲得自在的修習要訣;有時候我們應觀察所修證之明樂無念等覺受的本面,誰能確知一切覺受本來不住之性,誰就無有對外境現相的執著,這就是喜心自現、本來不生不滅的證悟要訣;有時候我們應觀察自己的信心、悲心、菩提心等修行功德不斷增上的情形,誰能了知此諸功德是自性不滅的幻化顯現,而且其本性也是自然解脫的,誰就獲得了本來無生功德之行爲要訣(從有相功德到達無相功德);有時候我們可觀察入定境界中的法性本義,雖無能現與所現的聯絡心識,然一旦安住也能如實認知,誰能確知自然大樂智慧本來清淨的體性,誰就已掌握了將諸法等性轉爲道用之要訣;有時候我們可觀察自然安住的覺性本體,誰能確知自然安住之境是遠離輪回中的能所二取之體性,誰就已掌握了斷定勝義唯一法界本性的要訣;有時候我們可觀察尚未實修過的本來覺性,誰能確知一切見修都是本來無作、通徹赤裸的本性,誰就已掌握了直接透視證悟法身本面的要訣。具足如是六種要訣的善緣大瑜伽士,一定會速詣法性盡地的究竟境界,如是自然寂滅心與心所的執著,真喜悅!

  斷除惡劣秉性之六法:受苦吝者不積後世糧;

  無信不依師者無法財;不勤修者不得菩提道;

  貪親友者中陰不見性;有我執者不能摧四魔;

  貪心重者一地坐不住。積六惡業果報自承受,

  是故行持善業極重要。

  我們應當以六種法要來斷除惡劣秉性:一是有些人縱然感受缺衣少食的貧窮痛苦,心裏仍就吝啬不已,從來不以上供下施的方便法修積後世的善法資糧,這樣他們來世會面臨更爲貧窮的痛苦。《入中論》雲:“彼諸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是故我等修行人應斷除悭吝之心,勤修布施自利利他。二是有些人于上師叁寶無恭敬與信心,亦不依止上師聞思佛法,他們的精神世界必定是一片荒蕪,無有少許佛法聖財作支柱,故只能在迷迷糊糊中喪盡一生寶貴的時光。喬麥仁波切說:“住于靜處卻不事修行而奔忙瑣事者,是低劣的修行人。”叁是不精勤修行者必定不能獲得菩提正道,因爲一切菩提都是建立在精進的基礎上。呷當派格西常說:“上等精進者,得上等成就;中等精進者,得中等成就;下等精進者,得下等成就。”若人根本無有精進而欲獲得菩提,則必定是遙遙無期的。四是貪戀親友之人因迷亂習氣深厚,故在中陰界中不能現見自己的本性。如果我們在臨死時能舍棄對親友、財富的執著,一心祈禱上師叁寶,那麼憑借自己的恭敬信心和平時受持的密法竅訣,在中陰的境現中就容易了認心的本性而獲得解脫。五應了知具有我執之人不能摧毀天魔、煩惱魔等四大鬼魔,若我們能削弱我執以致滅盡我執,則諸煩惱、痛苦、魔障均能逐漸乃至徹底消失。藏地俗語亦有“我執愈重者魔愈多”之說,故修行人應當極力斷除我執。六應了知貪欲心深重的人在一個地方是很難長久安住的,他們往往行隨心轉,事事欲辦卻所辦不成,心性漂浮不定,想得多做得多,可惜總是有始無終,今天住在這裏,明天住在那裏,到頭一事無成。積累上述六種惡業之人,其痛苦難熬的果報唯有自己承受,是故我們應當斷除一切惡業、行持一切善業,牢記此教言極其重要。

  宣說六種應當之自性:初當生起厭離出離心,

  不喜外境一心修正法;其次當知休息自心法,

  知于佛身語意中放松;複次當令心得大安慰,

  且得證悟確信無憂慮;再次當得殊勝大樂果,

  現前本來清淨之果位;爾後當令他人得安樂,

  以四事業引導諸有情;再後即當安住不退地,

  現前任運自成之手印。以六應當修行極重要。

  宣說六種應當依修之自性:一是初期修學佛法的人,首先應當生起真實無僞的厭離心,即了知輪回的苦性和萬法的無常,這樣逐漸就不再喜歡世間的外境法,行者一旦滅除對物資受用以及名聞利養的希求心,這樣就能安住靜處一心修行正法。二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我們還應了知能令自己無始以來疲倦已久的心靈獲得休息之法,也就了知應怎樣于佛之身語意(妙法)中坦然放松。我們若能經常觀修佛的身像、思維法語、安住法性無別的意境中,就能寂滅我們的無明分別心,也就真令疲乏之心在法味中安然休息了,同時也能獲得極大的功德。叁是如果我們的心能與佛之身語意相應,則能獲得極大的安慰,並且自心也能獲得殊勝的證悟與確信,徹底斷除一切疑惑,無有少許憂慮之心。四是當我們通過修行而證得殊勝覺受時,即獲得了真實而殊勝的智慧大樂果,最終能現前大圓滿中本來清淨的究竟果位。五是在我們獲得真正的大成就時,就能令他等衆生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換句話說,也就是以息增懷誅的四大事業來饒益有情,引導衆生趨入解脫正道。六是最後我們即當安住于永不退轉的究竟本地,屆時能現前任運自成之手印(事業),如布瑪莫紮在成就大光身以後,暫時安住法界,待時機成熟時就顯現化身來利益衆生。我們依上述六種應當修行之次第而行持是極其重要的。

  未得究竟道用之六法:若觀未修動念之本面,

  了知妄念自性本面時,所現定于無生刹解脫;

  若觀修習所生之意識,了知苦樂因緣平等時,

  定于取舍等性中解脫;若觀正行無漏無生性,

  了知心性諸現自性時,則定通達無生之心性;

  若觀出定意識之本面,了知心性外境無二時,

  則趨入定出定無二性;若觀後行動念之本面,

  了知所生煩惱自滅時,則定詣至心境本基中;

  前行正行後行相合觀,了知叁者無迹如鳥迹,

  則定證悟叁時自性要。若知此理心識現法性。

  我們在修行尚未獲得究竟時,應該了知能轉爲道用之六法:一是如果觀察自己未曾修過的分別動念之本面,則在通徹了知此諸妄念自性的本面時,內外一切所現定于本來無生的刹那中自然獲得解脫。二是如果我們去觀察通過修習某法所産生的意識本面…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