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45

  ..續本文上一頁,則在了知一切苦樂因緣本來平等時,一切取舍定于大平等性中自然解脫。叁是若我們去觀察正行無漏智慧本來無生的本性,則在了知心性諸現都是本來的自性時,一定會通達本來無生的心性本體。四是我們若觀察出定後得位的意識本面,則在了知心性外境本來無二無別時,畢竟能趨達入定、出定本來無二的本性。五是我們若觀察後行(回向)起心動念的本面,則在了知內心所生起的煩惱能自然滅盡時,一定能詣至心境的本基之中。六是我們若觀察前行、正行、後行之綜合性,則可了知叁者的時位概念即如空中的鳥迹般均無痕迹,爾時一定會證悟過去、現在、未來叁時自性之關要。若能了知此等甚深義理,則一切心識都會顯現爲法性本體之等性智慧。

  宣說功德圓滿之六法:畏懼輪回痛苦尋依處;

  以信調伏自續隨佛學;見大福德布施積二資;

  精進鞭策日夜勤行善;知慚有愧爲法願舍命;

  具有妙慧境心現法性。具足此等趨至輪回岸。

  宣說能圓滿一切功德之法有六種:一應畏懼叁界六道輪回的一切痛苦,以此激發我們的出離心,從而尋求能解脫一切痛苦的依怙處——上師叁寶。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違緣與痛苦時,切莫心生怯弱而應勇猛祈禱、皈依上師叁寶。阿底峽尊者的上師曾經這樣說過:“我們于夢中遇到違害與恐怖時,若能憶念、祈禱上師叁寶,則一切不悅之夢境皆能立即消除。”二應以對上師叁寶的恭敬信心來調伏自心相續的無明傲慢等煩惱,從而依隨佛陀的遺教精進修學。叁應在現見大福德的對境前依靠布施來積累福慧二種資糧。四應提持正念,並以精進心來鞭策自己日日夜夜勤苦行持一切善法。五應樹立知慚有愧的品格,爲求佛法或爲了佛法的興盛,縱然舍棄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我們平時就應立下堅定的誓願:“甯舍生命亦決不舍棄上師叁寶!”六應具有殊勝的妙慧,若我們能以智慧來破除一切邊執戲論,則一切外境與心識均能自然顯現爲法性的本體。具足此等功德之人則能趨至解脫輪回的究竟彼岸。

  盡心盡力修持之六法:盡力舍棄今生瑣事泥;

  盡力令現邊解脫智光;盡力清除無明愚癡暗;

  盡力生出證相之苗芽;盡力清醒二取迷現夢;

  盡力獲取叁身果寶珠。此乃聖妙教言當牢記。

  我們應當盡心盡力修持之法有六種:一應竭盡全力舍棄今生世間的一切瑣事,諸如滅敵護親、求取名聞利養、積增財富、工商農務等如淤泥般汙濁的瑣事。二應盡力令自心相續顯現邊解脫的智慧光芒。邊解脫者,即無論生起任何分別意念,都能當即解脫有無是非等邊執戲論,不受任何束縛與執著的痛苦。叁應盡力清除無始以來的無明愚癡之迷暗,令清明的智慧本性無余現前。四應盡力讓自心相續出生修行證相的苗芽。從諸法本體而言,雖沒有什麼可執著的,然其緣起的證相卻是不可磨滅的。如具有大悲菩提心之人,看見可憐衆生自然會生起難以堪忍的大悲心,禁不住熱淚盈眶;若我們的相續中真正生起證悟法性的智慧,則于任何煩惱都會自然解脫,上述都是絕非造作的無爲證相。五是爲了不再沈睡迷夢,我們應盡力以智慧去清醒能所二取的迷現夢境。也就是要認清二取本性,滅除分別實執,不再顛倒執取。六應盡一切力量修行以獲取叁身無別的菩提果——究竟成辦自他二利的如意寶珠。此等乃爲聖者最勝妙之教言,我等修行人應當牢記在心。

  修學殊勝斷除之六法:斷除身體顛倒之行爲;

  斷除口中無義之言語;斷除意識妄念之散收;

  斷除欲妙平庸之貪執;斷除散亂愦鬧之牽連;

  斷除顧及他心之情面。誰具此等修法定如理。

  我們應當修學殊勝行爲而斷除六種不如法行爲:一應時時刻刻以正念攝持相續,令行爲如法、威儀具足,即行如風、站如松、臥如弓、坐如鍾,乃至在作禮佛、繞塔等善法時皆應斷除身體的一切顛倒行爲。二應令我們的口經常以美語贊頌他人之善德,或持誦經咒等,切莫口吐惡言穢語,當盡量斷除無有意義的言語。如果我們所說的言語能增上他人的信心、悲心、精進心等,則說得愈多愈好;如果是出言不遜、謗人、謗法等說是道非之言,那就最好閉嘴禁語爲妙。雪域諸大德都異口同聲地說過“口是造業之門”。我們再翻開《百業經》、《賢愚經》等教典,則不難窺見口業有多得不可言喻的過患,不得不令人膽戰心驚。因此修行人應萬般謹慎自己的一切言語。叁應斷除意識妄念的外散與內收,因爲自己未來的事業,並不是以分別心可以判斷的事情。若整日胡思亂想,一個妄想後,又生其它妄想,這樣不斷地外散內收交替循環,則令光陰無義虛喪豈不可惜!四應斷除色聲香味等世間欲妙的平庸貪執,若能以殊勝菩提心、無上密法及無漏智慧的境界來攝持貪執則可將之轉爲道用,否則即當斷除一切庸俗執著。五是作爲修行人我們身要威儀寂靜、心要清淨無染,如果身行散亂,心則很難得到清淨,顯然這就會導致修行的障礙,故應斷除散亂與愦鬧的牽連。六應斷除顧及他人種種情面之心,只要自己如理如法地行持,就不必在乎別人想什麼,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來做事。因爲世間庸人的想法與修行人的心境本來就是格格不入的,前者追求今世,後者追求來世,追求的目標不同故行爲一定會有極大差別。誰能具足此等修法,則一定會如理行持。

  束縛欲求網中之六法:欲求遠離戲論之真義;

  欲求空樂無二雙運義;欲求無緣如空清淨義;

  欲求空性智慧精藏義;欲求覺性光明之密義;

  欲求本來解脫自然智。見片面義如盲人摸象,

  即是耽著我見相有實,故當擺脫執相我見網,

  無有是非自證離邊執,斷定廣大邊解脫之義。

  此外,我們還應斷除一切欲求之貪執心,就算是欲求善法,到一定的時候也會變成束縛的網罟,如是我們應當認知束縛在欲求網罟中之六法:一應了知當修行達到一定境界的時候,若過分欲求獲證能遠離諸邊戲論的真實義,則實際上彼已落入了執著網罟,故此過分的欲求是應斷的所破法。因爲離戲的真如實義並無堪忍自相存在,從離實執的角度而言,它本非心所境界,而是超離能求所求的大無爲法,故凡是來自于心所的執求必定應成所破法。二是當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時候,若欲望執求空樂無二的大雙運義,則也落入了一種束縛網,我們應當斷除此網的束縛。叁是若修行人特別欲望執求無緣如虛空的清淨本義,則亦未出束縛之網。四是若修行人特別執求空性智慧本來一味的精藏義,則也落入了一種束縛網。五是修行人若執求覺性光明之密義,則也落入了一種束縛網。六是修行人若執求分別念本來解脫的自然本智,則也是一種束縛。因爲這些都是我見的片面之義,口中雖然說的是高深境界,心中卻樹立起一種自相的所緣境而特別執求,如是即同盲人摸大象般僅僅能猜測了知而不會獲得真實的體證境界,也就是說,這些心所的遍計執求都是強烈耽著我見的主觀意識,若認爲某一所緣存在自相實有而執求,則愈執求愈會墜落在自編的縛網中,難得解脫的機會。是故我們應依上師的竅訣來擺脫執一切相的我見網,因爲從最究竟的見解來說,諸法本來無有是非真僞之別,也無實質性的能證所證之境界,其各別自證的境界是遠離一切邊執戲論的,故執求都是戲論,我們應如是斷定廣大邊戲自然本解脫的真實義。

  實修自然滅盡之六法:外境所取之識自然滅;

  內在能取分別自然滅;秘密二取之識自然滅;

  憶念空性執著自然滅;究竟覺受本體自然滅;

  入定出定輪翻識自滅。圓滿此六詣至法界地。

  了知在實修過程中能自然滅盡不淨心行之六法:一是通過實修以後,我們于外境所取之不清淨識就能自然寂滅。二是通過實修以後,我們內在能取的分別識也能自然寂滅。比如以前對外境的美色、財物等的貪執心很強烈,通過修行就能逐漸斷除這些執著心。叁是通過實修以後,我們于秘密二取和合的有緣識也能自然寂滅(斷除單空的執著)。四是通過實修以後,我們爲破除實執煩惱而憶念空性的執著也能自然寂滅,能如如不動地安住在光明離戲的境界中。五是通過實修至究竟時,我們于某些覺受之本體也會自然寂滅。六是通過實修以後,我們于入定、出定輪番交替的意識也能自然寂滅,因爲修行到一定境界時,入定出定均無任何差別。紮嘎活佛在對修行人的教誡中說:“上等修行人圓滿見修行果,如雪山獅子般能得把握確信;中等修行人分四種,其一即是以恭敬信心經常觀修上師、祈禱上師、永遠不退失恭敬與信心;下等修行人不具任何見解,經常處于茫然無記的寂止中,如冬眠于洞中的旱獺一般沈睡。”能圓滿此六種功德的瑜伽士,畢竟能詣至法界之本地。

  以不超離實修之六法:自身不離佛陀之壇城;

  語言不離利衆之佛語;意識不離法身之密意;

  飲食不離甘露之供養;行住不離如幻之事業;

  實修不離法性之真義。誰以此六不離而修學,

  即是享用勝密之寶藏。

  我們應當了知不超離實修之六種法要:一要令自己的身體不離佛陀的身壇城,從密法而言,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是普賢如來的壇城;從顯教而言,自身修爲佛或將佛尊觀在自己面前,這些都是不離佛身壇城的修法。二要令我們的語言不離利益衆生之佛語(經教),也就是說我們口中的言語應該都是教化人心的經論教句。叁要令我們的意識恒時都不離所證法身本體的密意,或處于明樂無念的境界中,或安住自己修證的覺性密意之中。四要令自己在飲食時也不離觀念甘露供養本體無二的如來壇城之修法,如將上師觀在自身受用輪中廣作供養。五要令自己在行住坐臥時均不離如夢如幻的事業,也就是說無論對什麼事情均無任何貪執,處于如夢如幻的境界中。六要令自己的一切實修均不離法性之真實義,也就是說應以大中觀或大圓滿的見解來攝持我們的一切實修法。誰能不離此六要而修學,即是享用了最勝密法之精要寶藏。 …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