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46

  ..續本文上一頁

  開示輪回自性六比喻:一切無有實質如幻師;

  種種迷亂顯現如夢境;現時無有自性如水月;

  賢劣苦樂變化如浮雲;受與未受無常如露珠;

  自生自滅猶如水中泡。以此調心修習極重要。

  開示輪回自性之六種比喻:一應了知輪回中的一切天地萬物都無有絲毫實質性,如同幻化師的魔術戲法一樣都是從本來無有之中變現出來的。二應了知世間的種種事物都是因無始以來的迷亂習氣成熟而顯現的,如同夢境虛幻無實。叁應了知一切器情諸法皆如水中月影般現而無有少許自性。四應了知一切賢劣、苦樂都在瞬息變化,如同空中的浮雲般毫無定准。五應了知我們對苦樂的感受與未感受都是無常的本性,彼能所二取之境即如清晨草尖上的露水珠一樣,不一會兒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六應了知輪回諸法由緣起和合而自然生起,轉眼又複自然滅盡,如同水中泡沫一般隨因緣緣起之變化而幻生幻滅。此諸觀修皆能調伏自心相續,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依如此竅訣而修習是極其重要的。

  開示涅槃自性六比喻:外境彙于心性如陽光;

  心性不爲過染如泥蓮;功德自成如同摩尼寶;

  自明無障如離雲日月;無偏周遍明空如虛空;

  世俗無增無減如大海。誰知此理獲得本來地。

  開示涅槃(心性本體)自性之六種比喻:一應了知一切外境顯現都能融會于心性無別的本體中,如同太陽的光束無一不歸攝于太陽的本體。二應了知心的本性本來不爲任何過患所染汙,猶如蓮花雖從淤泥中出,但卻從不爲任何淤泥所染,仍然是那樣嬌豔美麗。叁應了知心性功德是遠離一切勤作而任運自成的,如同依靠摩尼寶而勿須勤勞也自然能得到一切財富受用一樣。四應了知心性本來是自明自證而無有任何障礙的,如同遠離了一切雲霧的日月那樣赤裸光明。五應了知心性周遍法界而毫無偏頗,是明空大雙運的本體,如同虛空本來周遍人事萬物等一切處。六應了知心性本體悟時不增、迷時不減,就算在世俗谛凡夫的觀現世量和聖者的淨見量面前也無增減之相,猶如大海,表面上看似波瀾起伏、浪濤洶湧,而實際上大海的本體是根本無有增減的。同樣妄現的分別意識雖有煩惱、痛苦以及安樂等相,但實際上心的本性恒時無有變遷。誰能了知此等甚深義理,誰就能獲得真實本來之堅地。

  以極重要勸自之六法:自作決定入法極重要;

  自勸勉已行善極重要;自勸勉已對治極重要;

  自勸勉已苦行極重要;勸已修法究竟極重要;

  勸已度化衆生極重要。此乃共同教言當銘記。

  自己勸勉自己極爲重要之六法:一是若自己選擇的修行道路是正確的,且對自他都有利益,則勿須咨詢任何人,應當自己作決定去行持。華智仁波切雲:“修行之事于父親不用商量,于母親亦不要啓問。”是故拿定主意而盡快趨入佛法修行是極其重要的。二是在修行的漫長旅途中,我們應明辨善惡是非,自己勸勉自己努力行持一切善法,力斷一切不善法是極其重要的。叁是當我們生起無明煩惱的時候,應自己勸勉自己依修對治法來忏除業障,這也是極其重要的。四是當我們安享富樂、受用之時,更重要的是應當自己去勸勉自己跟隨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們的足迹苦行。五是我們既已出家修行,就應立下志願,盡形壽受持清淨戒律,爲成辦自他二利精進修法,直至究竟成就,期間更爲重要的是應自己勸勉自己無論修什麼法都要持之以恒,切莫半途而廢。六是我們既已成爲佛子,就應當行持佛陀的事業,此時自己勸勉自己勇于荷擔如來家業——精勤度化衆生是極其重要的。此等乃爲共同殊勝之教言,我們應當銘記于心。

  心與行善相融之六法:反複觀察所行善或惡;

  調伏庸俗平凡分別念;恒時恭敬專心而祈禱;

  依照經論所說而奉行;當以證悟定見轉自心;

  所行當以無相密意攝。如是而行成就菩提道。

  我們應當了知心與行善相融之六法:一應反複觀察自己身口意叁門所行是善法抑或惡業。比如修習禅定,修者就當通過發心與見解等條件觀察所修是解脫之因還是無色界之因;所持誦的咒語也應觀察彼是諸佛菩薩的還是普通仙人所僞造的;所做之事應觀察彼是有利于衆生還是有害于衆生。這些身口意的行爲都一定要反反複複地觀察,正確取舍。二應依教調伏我們那庸俗平凡的分別念,經常提持正念不令忘失。叁應恒時對上師叁寶生大恭敬與信心,專心祈禱,以求早日與上師心心相印。四應依照諸佛菩薩經論中所說的教誡奉行,毫不違逆。五應以自己所證悟的定解正見來轉依攝持自己的心相續。六是對自己所行的一切善法功德不可太執著,當以無相的密意(智慧)來攝持,如是一切功德皆善無窮盡。如是行持者必定能成就菩提正道。

  諸修行者不墮之六法:無信田地不生安樂果;

  無智淨師不遣無明暗;未行妙法苦海常洶湧;

  不行十善失去法根本;不離瑣事縛于懈怠籠;

  不具慧眼墮入輪回澗。不墮此中勤修極關鍵。

  諸修行人不能墮落之六法:一應了知無有信心的田地終不能生長安樂的芽苗花果,故修行人首先應于上師叁寶生起誠敬的信心,因爲他們是一切快樂的來源。二是我們所依止的上師應當具有殊勝的智慧、清淨的戒律以及清淨圓滿的傳承。如果上師無有智慧也無清淨傳承,則不能遣除弟子心相續中的無明癡暗,無有加持力與懾服力的上師就沒有能力調伏衆生。而對修行人來說,若無上師指點迷津,則于高深莫測的經論教義也很難理解明了,是故我們應尋覓並依止具德、具智的殊勝上師。叁是我們只有精勤修持佛法才能獲得解脫的大安樂,若不行持妙法,則會因輪回苦海之波濤常時洶湧而難以抵達幸福安樂的彼岸。四是我們應當行持十善業道,因其是正法的基礎,修行人若不行持十種善業,則將失去正法的根本,如是亦就不配稱名佛子。五是修行人若不棄離世間瑣事,則會將自己束縛于懈怠的牢籠之中。因此我們要遠離一切瑣事而精勤修持能得解脫的正法。六是我們若不具足智慧的眼目,則不知正確取舍法與非法,如是盲目行事,將會墮落到更險的輪回深淵中。是故修行人時刻皆應小心謹慎,千萬不要讓自己墮入此等生死的險境,爲免此患而精勤修行正法是極其關鍵的。

  未作怎能希求之六法:造罪怎能不受惡趣苦?

  未行善法怎能得善趣?未斷煩惱怎能淨迷亂?

  未積二資怎能獲佛果?追求今生怎得後世樂?

  未行正法怎能不流轉?雖欲希求然卻不現實。

  未造善法之因,怎能希求獲得安樂之果,此理以六種因果事理可作宣說:一是不知取舍而恣意造諸罪業之人,怎麼能不感受叁惡趣的痛苦呢?二是若人整日渾渾噩噩,懈怠懶惰,叁門從未行持十種善法,則怎麼能獲得人天善趣的安樂呢?叁是放逸無度又不具備正知正念之人,無論生起什麼分別妄念都不善觀其性或加以對治,如是未斷無明煩惱,怎麼能淨除二取執著的迷亂顯現呢?四是若我們未曾修積福德與智慧二種殊勝資糧,則怎麼能獲得圓滿斷證功德之佛果呢?五是若修行人整日周旋于世間瑣事中貪求名聞利養,則怎麼能獲得後世究竟叁解脫的安樂呢?六是若我們未曾行持能截斷生死源流的正法,則怎麼能不在輪回苦海中流轉呢?雖然世間人都欲求享受快樂,然因不具足其相應的條件,故只能成爲極不現實的奢望。

  獲得善趣安樂之六法:具有往昔所積之善業;

  現今叁門無僞正直住;于諸衆生無有損害心;

  誠信業果斷惡而行善;信解真實了義之正見;

  具有敬信精進而修法。善趣喜樂已握手掌中。

  我們應當了知能獲得人天善趣安樂之六法:一是如果具有往昔所修積之善業功德,則于今世自然會因一定的福報轉生善趣而坐享安樂。二是假如我們想要確保福德萬無一失,且不斷增上,則于現今之世,就應勵力讓自己的身口意叁門行善無虛僞,如理如法地正直安住。叁是我們應以慈悲心善待一切衆生,對任何一個衆生都不能有絲毫損害之心。四是我們應對因果深信不疑,並依據聖教量來了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如是在誠信業果不虛的基礎上令自之身口意叁門斷一切惡、行一切善,就自然能獲得善趣的種種安樂。五應依聞思智慧來信解大乘並生起真實了義的殊勝正見,如大中觀正見或大圓滿正見。六應對上師叁寶具有恭敬與信心,同時精進修持能獲得真實解脫的正法。如是履理如法行持則一切善趣的歡喜與安樂都已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墮入惡趣衆人之六法:恣意生嗔性情極粗暴;

  诋毀善法贊頌罪惡業;各種手段欺他具谄诳;

  見他圓滿生起嫉妒心;貪圖財物吝啬無施心;

  蔑視他人我慢傲心大。誰具此等前途爲惡趣,

  受無量苦無有解脫時。

  我們應當了知構成墮入惡趣條件之六法:一應了知若人不具善意、性情粗暴而又蠻橫不講理,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會恣意生起大嗔恨心,那麼這種人將來必定會墮入惡趣而感受無量痛苦。二應了知若人愚不及可、不辨善惡而顛倒取舍因果,在與一些惡友交談之時,經常诋毀善法,如妄談殺盜淫等無罪,行善積德等無義,則此人將來必定會墮落到惡趣深淵。叁是若人具足谄诳狡詐之品性而經常以各種手段來欺惑他人,那麼此人將來必定會墮入惡趣。四是不忍別人超勝自己之人,見到他人事事都很圓滿時,就會象阿修羅一樣生起難以堪忍的嫉妒心,表面上雖有可能對功德、事業等圓滿之人谄谀奉承,暗中卻會卑劣地诋毀或加以陷害,當知這種人必定會墮落惡趣。五是貪圖財物又愛財如命之人擁有再多的財物也毫不滿足,對上師叁寶和貧苦衆生也毫無施舍之心,非常吝啬的緣故,這種人將來必定會轉生爲餓鬼。六是不懂謙卑處事之益、從不自生慚愧且經常蔑視他人、目空一切、我慢傲氣之心只增不減者,等待他的也是惡趣的無量苦受。具此等惡劣品性者之前途一定是以惡趣爲彼岸,感受無量痛苦而無有解脫的時機。

  修解脫道妙法之六相:以大敬信…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