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窍诀宝藏论释▪P46

  ..续本文上一页

  开示轮回自性六比喻:一切无有实质如幻师;

  种种迷乱显现如梦境;现时无有自性如水月;

  贤劣苦乐变化如浮云;受与未受无常如露珠;

  自生自灭犹如水中泡。以此调心修习极重要。

  开示轮回自性之六种比喻:一应了知轮回中的一切天地万物都无有丝毫实质性,如同幻化师的魔术戏法一样都是从本来无有之中变现出来的。二应了知世间的种种事物都是因无始以来的迷乱习气成熟而显现的,如同梦境虚幻无实。三应了知一切器情诸法皆如水中月影般现而无有少许自性。四应了知一切贤劣、苦乐都在瞬息变化,如同空中的浮云般毫无定准。五应了知我们对苦乐的感受与未感受都是无常的本性,彼能所二取之境即如清晨草尖上的露水珠一样,不一会儿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六应了知轮回诸法由缘起和合而自然生起,转眼又复自然灭尽,如同水中泡沫一般随因缘缘起之变化而幻生幻灭。此诸观修皆能调伏自心相续,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依如此窍诀而修习是极其重要的。

  开示涅槃自性六比喻:外境汇于心性如阳光;

  心性不为过染如泥莲;功德自成如同摩尼宝;

  自明无障如离云日月;无偏周遍明空如虚空;

  世俗无增无减如大海。谁知此理获得本来地。

  开示涅槃(心性本体)自性之六种比喻:一应了知一切外境显现都能融会于心性无别的本体中,如同太阳的光束无一不归摄于太阳的本体。二应了知心的本性本来不为任何过患所染污,犹如莲花虽从淤泥中出,但却从不为任何淤泥所染,仍然是那样娇艳美丽。三应了知心性功德是远离一切勤作而任运自成的,如同依靠摩尼宝而勿须勤劳也自然能得到一切财富受用一样。四应了知心性本来是自明自证而无有任何障碍的,如同远离了一切云雾的日月那样赤裸光明。五应了知心性周遍法界而毫无偏颇,是明空大双运的本体,如同虚空本来周遍人事万物等一切处。六应了知心性本体悟时不增、迷时不减,就算在世俗谛凡夫的观现世量和圣者的净见量面前也无增减之相,犹如大海,表面上看似波澜起伏、浪涛汹涌,而实际上大海的本体是根本无有增减的。同样妄现的分别意识虽有烦恼、痛苦以及安乐等相,但实际上心的本性恒时无有变迁。谁能了知此等甚深义理,谁就能获得真实本来之坚地。

  以极重要劝自之六法:自作决定入法极重要;

  自劝勉已行善极重要;自劝勉已对治极重要;

  自劝勉已苦行极重要;劝已修法究竟极重要;

  劝已度化众生极重要。此乃共同教言当铭记。

  自己劝勉自己极为重要之六法:一是若自己选择的修行道路是正确的,且对自他都有利益,则勿须咨询任何人,应当自己作决定去行持。华智仁波切云:“修行之事于父亲不用商量,于母亲亦不要启问。”是故拿定主意而尽快趋入佛法修行是极其重要的。二是在修行的漫长旅途中,我们应明辨善恶是非,自己劝勉自己努力行持一切善法,力断一切不善法是极其重要的。三是当我们生起无明烦恼的时候,应自己劝勉自己依修对治法来忏除业障,这也是极其重要的。四是当我们安享富乐、受用之时,更重要的是应当自己去劝勉自己跟随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们的足迹苦行。五是我们既已出家修行,就应立下志愿,尽形寿受持清净戒律,为成办自他二利精进修法,直至究竟成就,期间更为重要的是应自己劝勉自己无论修什么法都要持之以恒,切莫半途而废。六是我们既已成为佛子,就应当行持佛陀的事业,此时自己劝勉自己勇于荷担如来家业——精勤度化众生是极其重要的。此等乃为共同殊胜之教言,我们应当铭记于心。

  心与行善相融之六法:反复观察所行善或恶;

  调伏庸俗平凡分别念;恒时恭敬专心而祈祷;

  依照经论所说而奉行;当以证悟定见转自心;

  所行当以无相密意摄。如是而行成就菩提道。

  我们应当了知心与行善相融之六法:一应反复观察自己身口意三门所行是善法抑或恶业。比如修习禅定,修者就当通过发心与见解等条件观察所修是解脱之因还是无色界之因;所持诵的咒语也应观察彼是诸佛菩萨的还是普通仙人所伪造的;所做之事应观察彼是有利于众生还是有害于众生。这些身口意的行为都一定要反反复复地观察,正确取舍。二应依教调伏我们那庸俗平凡的分别念,经常提持正念不令忘失。三应恒时对上师三宝生大恭敬与信心,专心祈祷,以求早日与上师心心相印。四应依照诸佛菩萨经论中所说的教诫奉行,毫不违逆。五应以自己所证悟的定解正见来转依摄持自己的心相续。六是对自己所行的一切善法功德不可太执著,当以无相的密意(智慧)来摄持,如是一切功德皆善无穷尽。如是行持者必定能成就菩提正道。

  诸修行者不堕之六法:无信田地不生安乐果;

  无智净师不遣无明暗;未行妙法苦海常汹涌;

  不行十善失去法根本;不离琐事缚于懈怠笼;

  不具慧眼堕入轮回涧。不堕此中勤修极关键。

  诸修行人不能堕落之六法:一应了知无有信心的田地终不能生长安乐的芽苗花果,故修行人首先应于上师三宝生起诚敬的信心,因为他们是一切快乐的来源。二是我们所依止的上师应当具有殊胜的智慧、清净的戒律以及清净圆满的传承。如果上师无有智慧也无清净传承,则不能遣除弟子心相续中的无明痴暗,无有加持力与慑服力的上师就没有能力调伏众生。而对修行人来说,若无上师指点迷津,则于高深莫测的经论教义也很难理解明了,是故我们应寻觅并依止具德、具智的殊胜上师。三是我们只有精勤修持佛法才能获得解脱的大安乐,若不行持妙法,则会因轮回苦海之波涛常时汹涌而难以抵达幸福安乐的彼岸。四是我们应当行持十善业道,因其是正法的基础,修行人若不行持十种善业,则将失去正法的根本,如是亦就不配称名佛子。五是修行人若不弃离世间琐事,则会将自己束缚于懈怠的牢笼之中。因此我们要远离一切琐事而精勤修持能得解脱的正法。六是我们若不具足智慧的眼目,则不知正确取舍法与非法,如是盲目行事,将会堕落到更险的轮回深渊中。是故修行人时刻皆应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让自己堕入此等生死的险境,为免此患而精勤修行正法是极其关键的。

  未作怎能希求之六法:造罪怎能不受恶趣苦?

  未行善法怎能得善趣?未断烦恼怎能净迷乱?

  未积二资怎能获佛果?追求今生怎得后世乐?

  未行正法怎能不流转?虽欲希求然却不现实。

  未造善法之因,怎能希求获得安乐之果,此理以六种因果事理可作宣说:一是不知取舍而恣意造诸罪业之人,怎么能不感受三恶趣的痛苦呢?二是若人整日浑浑噩噩,懈怠懒惰,三门从未行持十种善法,则怎么能获得人天善趣的安乐呢?三是放逸无度又不具备正知正念之人,无论生起什么分别妄念都不善观其性或加以对治,如是未断无明烦恼,怎么能净除二取执著的迷乱显现呢?四是若我们未曾修积福德与智慧二种殊胜资粮,则怎么能获得圆满断证功德之佛果呢?五是若修行人整日周旋于世间琐事中贪求名闻利养,则怎么能获得后世究竟三解脱的安乐呢?六是若我们未曾行持能截断生死源流的正法,则怎么能不在轮回苦海中流转呢?虽然世间人都欲求享受快乐,然因不具足其相应的条件,故只能成为极不现实的奢望。

  获得善趣安乐之六法:具有往昔所积之善业;

  现今三门无伪正直住;于诸众生无有损害心;

  诚信业果断恶而行善;信解真实了义之正见;

  具有敬信精进而修法。善趣喜乐已握手掌中。

  我们应当了知能获得人天善趣安乐之六法:一是如果具有往昔所修积之善业功德,则于今世自然会因一定的福报转生善趣而坐享安乐。二是假如我们想要确保福德万无一失,且不断增上,则于现今之世,就应励力让自己的身口意三门行善无虚伪,如理如法地正直安住。三是我们应以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对任何一个众生都不能有丝毫损害之心。四是我们应对因果深信不疑,并依据圣教量来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如是在诚信业果不虚的基础上令自之身口意三门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就自然能获得善趣的种种安乐。五应依闻思智慧来信解大乘并生起真实了义的殊胜正见,如大中观正见或大圆满正见。六应对上师三宝具有恭敬与信心,同时精进修持能获得真实解脱的正法。如是履理如法行持则一切善趣的欢喜与安乐都已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堕入恶趣众人之六法:恣意生嗔性情极粗暴;

  诋毁善法赞颂罪恶业;各种手段欺他具谄诳;

  见他圆满生起嫉妒心;贪图财物吝啬无施心;

  蔑视他人我慢傲心大。谁具此等前途为恶趣,

  受无量苦无有解脱时。

  我们应当了知构成堕入恶趣条件之六法:一应了知若人不具善意、性情粗暴而又蛮横不讲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恣意生起大嗔恨心,那么这种人将来必定会堕入恶趣而感受无量痛苦。二应了知若人愚不及可、不辨善恶而颠倒取舍因果,在与一些恶友交谈之时,经常诋毁善法,如妄谈杀盗淫等无罪,行善积德等无义,则此人将来必定会堕落到恶趣深渊。三是若人具足谄诳狡诈之品性而经常以各种手段来欺惑他人,那么此人将来必定会堕入恶趣。四是不忍别人超胜自己之人,见到他人事事都很圆满时,就会象阿修罗一样生起难以堪忍的嫉妒心,表面上虽有可能对功德、事业等圆满之人谄谀奉承,暗中却会卑劣地诋毁或加以陷害,当知这种人必定会堕落恶趣。五是贪图财物又爱财如命之人拥有再多的财物也毫不满足,对上师三宝和贫苦众生也毫无施舍之心,非常吝啬的缘故,这种人将来必定会转生为饿鬼。六是不懂谦卑处事之益、从不自生惭愧且经常蔑视他人、目空一切、我慢傲气之心只增不减者,等待他的也是恶趣的无量苦受。具此等恶劣品性者之前途一定是以恶趣为彼岸,感受无量痛苦而无有解脱的时机。

  修解脱道妙法之六相:以大敬信…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学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