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窍诀宝藏论释▪P5

  ..续本文上一页毫无错谬并有大利益之六种法要:一是听从慈悲上师之教授,无论上师传讲什么法要,皆应逐一听从,熟记于心,领受奉行,毫无违逆,时时摄心正念专一精进修持,如是对自己定有极大利益。二是以坚定不移的信心来依止佛陀之教法。《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三是修行人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正修还是座间皆应观察自己所作所为是善是恶,善则欢喜,并将善根回向菩提,普利一切有情;恶则呵斥,力行忏悔,誓不再犯。我们应当这样时时检点自己,励力轨正自己的发心与行为。四是思维后世生处之缘起。人人皆有离苦得乐之心,故当为未来之乐奠定基础、助成贤善之缘起,其实也就是为后世往生清净刹土而修积资粮。凡是欲离痛苦之人,皆应弃恶从善。五是修行人不应过份执著此四大假合之色身及缘起假合之一切资具受用,对一切内身外物皆应看破、放下,如是方能获得自在之安乐。如云:“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有情一切功德基。”六是我们应当恒以诸经续论典之窍诀义来调伏自心相续,如法行持。如是依教修行者能快速地成就佛果。

  如理详细观察之六法:且观世间琐事有益否?

  且观放下财物离人世;且观恩将仇报之实例;

  且观离开人群独自去;且观务农积债自寿终;

  且观权势名声弃而亡。如是观后向内观自心。

  我们应当如理详细观察之法亦有六种:一应观察世间一切琐事有益否?如护亲灭敌、积累财富、经商贸易等对我们自己有无真实的利益,对此应当善加观察,正确取舍。二应观察现前所见诸人,无论他拥有多么优越的物质受用,但在临命终时,也不得不放下一切财物而两手空空地独自离开人间。经云:“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由此当知积累财物毫无意义。三是观察世间中那些恩将仇报之实例,方知饶益亲友亦无意义,故应往诣林间独自修行。四应观察人际关系是否有意义?当死亡来临之时,亲密的朋友、迷恋的眷属等一切人群都要彻底离开而独自往诣中阴界,故知人际交往无有意义。五应观一观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们,整日农作,最后无不是积债众多而自寿终。六应观察富有权势名声之人,看他们最终也无一不弃离一切内身外物而自趋死亡。是故当知“名如好听之歌,听过便无,利如昨日之食,食过便无。”如是观察后,已知世间诸事均无意义,进而向内反观自心相续,检查有否上述世间法的执著,有则励力舍弃,力行断除。

  具大意义无悔之六法:为法苦行纵死亦无悔;

  处于低位遭谤亦无悔;背井离乡贫困亦无悔;

  为法舍财挨饿亦无悔;弃罪堕入恶趣亦无悔。

  具大意义无悔之法有六种(原文中只有五种,请详察):一是我们为求佛法而风餐露宿,常受饥寒交迫等苦,无栖身之处,无果腹之食,无御寒之衣,为能求得佛法,纵然至死亦无悔意。二是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自己应忠诚厚道、循规蹈矩地处事,不求名利高位,欣然乐处于低劣下位,纵然是遭受到别人的诽谤与蔑视亦无悔意。三是为求正法,我们往赴异域他乡,四处茫茫,举目无亲,纵然落得食不果腹、捉襟见肘之境亦无悔意。四是我们为了正法而舍弃一切财物,即使自己挨饿受冻亦无悔意。五是自己明辨取舍,断恶行善,如是弃离了一切罪业,即便是堕入恶趣亦不必后悔,此堕落之因有可能是往昔所造,受报消业,业消心安,故应逆来顺受。

  远离正法劣器之六法:所得皆食不修如老猪;

  不能共处自大如孔雀;性情顽固独断如磐石;

  到处插入不稳如荆棘;自心不调粗暴如毒蛇;

  上窜下跳不定如猴子,智浅不懂正法如大象。

  故断此等修法极重要。

  修行人应当了知远离正法之六种劣器(原文中有七种,请详察):一是所得皆食、不事修行、如老猪一般贪吃又好睡者决非正法之器。二是贡高我慢、目空一切之人,犹如自以为美艳无比的孔雀,总以高位自居,孤芳自赏,不能与道友和睦相处。三是性情顽固,独断专行,如磐石般刚强难化者,也不堪为正法之器。四是随处插入,人格极不稳重,总是随声而去,十处打锣九处有他,这种如荆棘树般见缝易插者即为正法之劣器。五是自心不能调柔,性情粗暴,恶心遍布,烦恼深重,如毒蛇一样之人也是正法之劣器。六是不具威仪,行为越轨,上窜下跳,毫不稳重,片时难安,犹如猴子。此外,智慧肤浅、不懂正法意义,无论怎样苦口婆心地为他灌输法义,亦不理解少许,犹如大象般愚不可及者也是正法之劣器。是故行者断除此等障碍,励力勤修正法是极为重要的。

  不为劣器所转之六法:将求今生乞丐逐出门;

  喜爱善法天女纳入内;摈除贡高我慢之恶鬼;

  修行成就前兆持低位;舍弃对治执胜之魔众;

  妄念现伴恶兆视吉祥。具足此等则为妙法器。

  能使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为劣器所转之法有六种:一应了知作为修行人,我们要舍弃耽著今世之利养,如同将乞丐拒之门外一般,这里将寻求今生物资受用之行为喻如乞丐。二是将喜行善法喻如姝妙天女,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欢喜从事一切善业,如同将姝妙的天女接纳于屋内一样。三是将贡高我慢喻如凶神恶煞般的魔鬼,我们应当立即将之摈除。否则,依此我慢,不仅现在功德不生,就是前所造就之功德亦将毁于一旦。四应了知修行成就之前兆,是行为谦卑,不求名利,揽过于己,扬功于人,身处低位,内闭万行。五应了知末法时期的某些修行人,自认修行有成,自我感觉分别心的对治也是立竿见影,所修之法亦极其殊胜,甚或以圣者自居,沾沾自喜,这种执胜之魔众亦应舍弃。六应了知当分别妄念显现时,我们应将之视为修行的助伴而转为道用,切莫为之苦恼。要知“不怕念起,就怕觉迟”的殊胜道理。若能了认分别心的本性,这就是智慧,以此摄持则无一不是修行之助缘。视一切恶兆为吉祥,无论是作恶梦或遇恶事等皆意念为吉祥的相征,如是转为道用是极为殊胜的。具足此等修行功德之士夫则为胜妙法器。

  究竟正法意相之六法:畏惧死主如被屠夫追;

  厌恶轮回如劣丈夫妻;厌烦迷现如吐者见食;

  厌弃世法如受密友欺;不愿积财如遭霜灾田;

  断绝亲情如子孙结怨。具足此等即为法究竟。

  修行究竟正法之六种意相:一是人人都畏惧死亡而珍受自己的生命,然却如同被屠夫追逐的众生一样终将一死,是故我们当思维自己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赶快提持正念精进修行。二是我们应对生死轮回的大苦海深生厌离,如同性情卑劣的夫妻,总以吵闹打骂度日,互相厌恶,为此应当机立断,挥手决别,义无反顾。三是我们应如呕吐者见到油腻的食物一般厌烦世间的一切迷乱显现。四是我们应如遭受密友的欺骗般厌弃世间法,誓不与之交际,断绝执彼之心。五是修行人应当生起不愿积累财物之心,因为一切世事荣贵都是毁灭的本性,其实也是一种累赘。譬如农夫,辛勤地耕耘、播种、灌溉,待到庄稼即将成熟之际,却被一场无情的雪霜毁损,以致颗粒无收,因而心里十分懊丧。积累财物亦复如是,任何财产都将被无常这一灾害消之殆尽,故丰厚的财物最终毫无意义。六是修行人不应耽著亲友,眷恋不舍,而应该断绝一切亲情,割爱辞亲,只身一人往赴静处修行。如同与子孙结下怨仇后,痛心疾首故对彼不再生起眷恋之心。具足此等出离心乃为法的究竟意相。

  不具此等意相之六者:虽闻法然争论词句者;

  虽讲法然心生嫉妒者;虽修法然羡慕妄念者;

  虽思法然贪求财利者;虽独处然妄念染污者;

  虽持戒然杂染虚谈者。观具此六众生当远离。

  我们应当认知不具此等意相之六种人:一是虽听闻佛法,但喜于争论词句之人。二是虽能讲法,但心生嫉妒之人。三是虽有修法,然起种种羡慕等妄念之人。四是虽有思维法义,然贪求财利之人。五是虽孤身独处,但心相续被妄念染污、身在深山而心恋红尘之人。六是虽持戒律,然杂染虚谈之人。我们应当远离具此六种恶劣意相者。

  向内反观自己之六法:观己轮回之根已断否?

  观己于亲怨有贪嗔否?观己出门时有贵物否?

  观修行时获得道相否?观利他时退失信心否?

  观临终时出现净相否?如是而观则为最妙想。

  我等修行人向内反观自己之六法:一观察自己有否断除轮回之根——分别执著,若已断则能解脱轮回,否则将永远沉溺不得出离。二应观察自己于亲怨有无贪嗔之心。因贪爱亲友、嗔恨怨敌等不仅非修行人所应行之事,且为堕落恶趣之祸患。三应观察自己在出门时有无贵重物品。因为随身携带珍贵物品者会处处谨慎、时时担忧,故此亦非修行人应行之事。四观自己的修行有否获得一定的道相。所谓的道相即是调顺相续,熄灭贪嗔痴等分别念之烈焰,断除人法二执。五应观察自己在利益他众时,有否退失信心。有些人表面上虽在讲经说法,但内心对上师三宝却毫无信心,若我们也这样行持,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所以,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就应当依各种善巧方便生起信心,具有信心后,令之稳固;退失信心者,令之重新生起。如此才不辜负自己的初衷。六应观察我们在临命终时能否出现净相,也就是说应观察自己是否已为临终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如积资净障的瑞相有否现前等等。能如是观察自相续方为最胜妙之想。

  远离正法过患之六法:不修法义未念死亡致;

  贪图权势未知欺惑致;慈爱亲友未知必离致;

  贪爱欲妙未知多患致;积蓄财物未知终留致;

  修行懈怠未知无常致。必须断除此等之过患。

  一般来说,远离正法是由六种过患所致:一应知懈怠懒惰、不愿实修法义的原因就是未忆念死亡无常之理。二应知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贪图权势,是未了知其仅为欺惑自心的幻相所致。三是慈爱亲友由未了知一切亲友必将离别所致。世人…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学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