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窍诀宝藏论释▪P6

  ..续本文上一页亦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知此理之人则格外耽著亲情关系。四是贪爱欲妙之乐由未知其多患的自性所致。世间的欲妙本来就潜伏着极大的隐患,愚昧凡夫不知此理所以不断地追求。五应了知积蓄财物是由未知一切财物终将遗留在人间之理所致。佛陀告诉我们“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然而不知如是至理的庸俗凡夫却绞尽脑汁拼命敛财,甚至不惜以生命为注。六应了知修行懈怠由未知万法无常的本性所致。若能了知生际必死、集聚必离、欲妙众患、万法无常等理,人们怎能安然香睡饱食呢?是故我等修行人必须断除此等过患而精进修行。

  自心与法相应之六法:贪执自灭犹如抛尸衣;

  悲润相续犹如独子母;自生功德犹如春大地;

  恒时修法犹如宝剑轮;迷现自解犹如蛇结开;

  彻悟实相犹如商主归。具如是量即为最胜士。

  我们应当了知自心已经与佛法相应的六种果相:一是自心若与法相应就自然能熄灭一切贪执烦恼,犹如抛弃在尸陀林的破旧衣服一般不会有任何执著之心。二是慈悲心越来越深切,大悲的甘露时时滋润心田,关爱一切有情犹如独子之慈母一般。三是自然能产生信心、悲心、菩提心等功德,犹如春回大地之时,万物复苏,花草丛生。四是自然能恒时修习诸法要,而且法喜充满,毫不懈怠,犹如旋转宝剑轮一般无有间断。五是自心与法相应者自然能够解脱对迷乱显现法的一切执著,犹如蛇结自然解开一样无须勤作。六是自然能彻底了悟诸法的究竟实相,直趋本地风光,犹如商主自宝洲满载而归一般。若具足如是果相,则可推知其为心相续与佛法已完全相应的大修士。

  不符正法迷乱之六法:贪执轮回之心实难离;

  未得果位之心易受欺;六聚迷乱外境善诱惑;

  无义轮回琐事易令散;夜以继日寿命速耗尽;

  无义虚度人生者极多。思维此等实当修正法。

  既不符合正法又容易使自己的身心迷乱之法有六种:一是相对不具足殊胜智慧的异生凡夫来说,贪执轮回之心实在难以远离。因为无始以来沉溺轮回,由串习力故对万事万物的执著极其深重,若仅依短期修行的力量欲以遣除,则好象是势单力薄之人力敌千军万马一样,是故唯有依靠长期的精勤与努力来对治顽疾方能起到药到病除之功效。二是尚未获得圣者果位之心很容易受外境的欺诱,随境所转不得自在。三是六种识聚所产生的迷乱外境以种种善巧诱惑着尚未具足正见的补特伽罗。诸如眼识所境之美色,耳识所境之妙音,舌识所境之美味佳肴等等,除菩萨以外很难有人不被迷醉。四是无义之轮回琐事极易令身心散乱,诸如修整房屋、耕种庄稼、梳妆打扮、经营谋算等皆为散乱之因。再放眼外界,观一观各阶层人士,他们的所作所为除了以罪恶告终外别无意义。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时常内观身心,查看自己有否生起为利众生的发心,所作所为是否乖离修行准则。如是扪心自问、俯首沉思后应当善加取舍,凡是对众生无利益或对自己修行有损等散乱之事均当远离。五应了知无常迅速,我们每一个人的寿命在夜以继日刹那不停地飞速趋向灭尽,犹如风中残烛,步步走近死亡,人生几十年光景,瞬间即逝,如同昨夜梦境今不再现。六应了知在世间中无义虚度人生者多得不可胜数,而精进用功修行者却寥若晨星般少之又少。思维此等道理,我们实当弃离一切散乱而精勤修持正法。

  激励自求真义之六法:定欺贪嗔二者何时欺?

  定离身心二者何时离?定散四大借物何时散?

  定灭此生显现何时灭?定弃虚幻财物何时弃?

  定至死亡恐怖何时至?应当日日夜夜深思此。

  激励我们求得真实义之法有六种:一是我辈凡夫随着无始以来的业力牵引,将来一定会遭受到贪嗔怨敌的危害和袭击,但这二大怨敌何时殃及我等却难有定准。二是我们的身心必定会有分离的时候,但此二者何时分离却难有把握。佛经中常将血肉组成之躯喻如客栈,心识喻如借宿的客人,我们应当如是闭目静心,细细思维。三是一切集聚必有分散,此身乃四大假借之物,岂有恒长自性?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四大者,毛发爪齿,皮肉筋骨,脑髓垢色,皆属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汁,大小便利,皆属水大;暖热归于火大;动转气息归于风大。故身体唯由四缘假合,最终必定会肢离破碎、散失无形。四应了知生灭循环是世俗的自然规律,此生之一切显现,必定会有毁灭的末日,但其何时灭亡我们却难以得到定准。五是我们最初赤裸裸地来到人间,最终亦会光溜溜的离去,纵然拥有万贯家产,临终时亦不能携带分毫,必定会舍弃这些虚幻无实的财物,但何时弃离却难以预知。六应了知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趋向,不仅是人类众生,且连飞禽走兽,小至蝼蚁含生都必须面对这一无情的事实,但此恐怖的死亡何时会来临呢?除圣者以外却难有预知和把握之人。对于此等道理,我们应当日日夜夜深深思维,以资警醒,提持正念而精进修行。

  正法融入自心之六法:欲灭贪欲内心依知足;

  欲灭怨敌调伏内嗔恨;欲成他利发起菩提心;

  欲调他众内心具加持;欲诣净刹修自证光明;

  欲息痛苦内心具大乐。依此内在缘起而外现。

  能令正法融入自心相续之方法有六种:一是想灭除贪欲的修行人,首先内心应依修知足少欲的教言,当然我们为疗形枯,滋养修行之躯,求得温饱亦并无不可,但切莫贪得无厌,若能随行前辈高僧大德们的足迹则是极为殊胜的。二当了知嗔恨心是增强外在怨敌之因,若我们能调伏内在的嗔恨心,则外界怨敌亦就烟消云散般不攻而自灭了。三是凡欲成办众生利益者,皆应发起殊胜的菩提心。四是欲以各种善巧方便来调伏众生者,自己的内心必须要具有传承上师的意传加持,或自己已得本尊空行的直接摄受,如是方能得心应手地调伏他众。五是欲往诣清净刹土者,首先要修自证之觉性光明,诸如修持大圆满、大手印中的窍诀等,则将任运前往净刹,无有任何阻碍。六是若欲息灭痛苦者,内心要具有大乐的智慧,或者心如太虚无所不容,或对教义看破、放下,本然安住,如是内心就自然会充满安乐与智慧。依此内在的菩提心以及调伏嗔恚心等缘起力,则外现一切灭尽怨敌、利益众生等事业均能如意自成。这就如同宝镜中呈现的影像一般自然合成。

  虽获暇满空耗之六法:舍弃对治无明之闻思;

  弃离加持根本之上师;舍离悉地源泉之本尊;

  延误所修根本之禅定;不除罪障想去诸病魔;

  他人面前假装诸行为。无心人如吸铁集此过。

  虽获暇满人生,但却被空耗之法有六种:一是闻思佛法是无明烦恼强而有力的对治法,因为它是遣除一切痴暗的明灯。若不闻思,即使获得暇满,亦只能是以空耗人身而告终,所以无偏的闻思是修行者最首要的行门。二是若想求得加持则应当祈祷金刚上师,因为上师是赐予加持之根本。如果舍弃了上师,无论修什么法皆成盲修瞎炼,不能获得丝毫的加持,甚或走火入魔,以致空耗人身。三是若欲获得成就的悉地,应当祈祷本尊,因为本尊是赐予悉地的源泉。如果舍离了本尊,无论修什么法都不能获得悉地而空耗人身。四应了知修行本来是刻不容缓之事,所以我们应不回忆过去、不妄想未来,而应抓住现在暇满之机,静下心来如理如法地精进用功修行,切莫推迟延误所修之法,否则亦会空耗人身。五是如果不忏除自己的罪障,而妄想祛除缠绕身心的诸多病魔,那简直是痴心妄想。因此修行人在遭遇病魔所害之时,首先不要过于执著,应当深深忏悔累世罪障,对一切病魔生大悲心等,如是方为祛除病魔切实有效的良药。否则亦将空耗人身。六是如果在别人面前伪装一些善妙的行为,而内在却不善调自续,此亦会空耗人身。夏冬格西云:“如果不看破世间,表相的闻思亦不能真实解决问题。”在认知此等利弊后,我们应当善加取舍,若仍固执地空耗如珍宝般的暇满人身,难道不是已成无心之行尸走肉了吗?此无心(无智慧)之人犹如吸铁石般必将累积诸般过患。

  补特伽罗当舍之六过:无有决心多事不成办;

  贪亲嗔敌无法解缚索;贪图食物恒时忙温饱;

  恒依言词远离实修义;起信未修无有成就时;

  如今不修中阴业难断。观察断此六过极重要。

  修行的补特伽罗(人)应当舍弃六种过失:一是如果作事无有决心,事事欲作,作时却虎头蛇尾,或遇难却步,半途而废,最终一事无成。如是妄立誓愿有始无终,是修行人应当舍弃的过患。二是行于世间,人际交往在所难免,然若过份地贪爱亲友而嗔斥怨敌,自投己编之惑网中,那么这样就很难解开束缚自己的网罗,因此修行者应当舍弃不平衡的贪嗔之心。三是作为修行人,如果时时贪著美食妙物,整日忙碌于温饱之事而虚丧光阴,则很不应理,故当励力舍弃。四是修行人若不依文解义、实修实证,恒依美妙言词寻章摘句,或口若悬河地滔滔不绝,这亦是修行途中的一大错举,如此岂不枉负初心?五是当我们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之时,若未能趁机实修佛法,则必定无有成就的时候。故当舍弃懈怠,在信心和出离心的基础上精进实修。六是当我们在万事齐备、缘起吉祥的时候,若不事修行而虚度人生,到临命终时,中阴那可怖的境现则难以断除。是故观察此等过患而励力断除是我等行人当务之急。

  以六观法调伏自相续:实执外境观四季迁变;

  常执寿命观草上露珠;不明因果观种子苗芽;

  不知外境为心观睡梦;不知一味观糖与甜味;

  不知无二且观冰与水。如是而观各自能对治。

  以六种观察方法来调伏自己的相续:一是对实执外境以观春夏秋冬四季的迁变来予以遣除,如云:“春日方逢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春回大地,和风细雨,枝吐绿芽,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无不令人心旷神怡。夏季来临之时大地一片葱笼,奇花异卉争芳吐艳,鱼游鸟唱,蜂飞蝶…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学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