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知此理之人則格外耽著親情關系。四是貪愛欲妙之樂由未知其多患的自性所致。世間的欲妙本來就潛伏著極大的隱患,愚昧凡夫不知此理所以不斷地追求。五應了知積蓄財物是由未知一切財物終將遺留在人間之理所致。佛陀告訴我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然而不知如是至理的庸俗凡夫卻絞盡腦汁拼命斂財,甚至不惜以生命爲注。六應了知修行懈怠由未知萬法無常的本性所致。若能了知生際必死、集聚必離、欲妙衆患、萬法無常等理,人們怎能安然香睡飽食呢?是故我等修行人必須斷除此等過患而精進修行。
自心與法相應之六法:貪執自滅猶如抛屍衣;
悲潤相續猶如獨子母;自生功德猶如春大地;
恒時修法猶如寶劍輪;迷現自解猶如蛇結開;
徹悟實相猶如商主歸。具如是量即爲最勝士。
我們應當了知自心已經與佛法相應的六種果相:一是自心若與法相應就自然能熄滅一切貪執煩惱,猶如抛棄在屍陀林的破舊衣服一般不會有任何執著之心。二是慈悲心越來越深切,大悲的甘露時時滋潤心田,關愛一切有情猶如獨子之慈母一般。叁是自然能産生信心、悲心、菩提心等功德,猶如春回大地之時,萬物複蘇,花草叢生。四是自然能恒時修習諸法要,而且法喜充滿,毫不懈怠,猶如旋轉寶劍輪一般無有間斷。五是自心與法相應者自然能夠解脫對迷亂顯現法的一切執著,猶如蛇結自然解開一樣無須勤作。六是自然能徹底了悟諸法的究竟實相,直趨本地風光,猶如商主自寶洲滿載而歸一般。若具足如是果相,則可推知其爲心相續與佛法已完全相應的大修士。
不符正法迷亂之六法:貪執輪回之心實難離;
未得果位之心易受欺;六聚迷亂外境善誘惑;
無義輪回瑣事易令散;夜以繼日壽命速耗盡;
無義虛度人生者極多。思維此等實當修正法。
既不符合正法又容易使自己的身心迷亂之法有六種:一是相對不具足殊勝智慧的異生凡夫來說,貪執輪回之心實在難以遠離。因爲無始以來沈溺輪回,由串習力故對萬事萬物的執著極其深重,若僅依短期修行的力量欲以遣除,則好象是勢單力薄之人力敵千軍萬馬一樣,是故唯有依靠長期的精勤與努力來對治頑疾方能起到藥到病除之功效。二是尚未獲得聖者果位之心很容易受外境的欺誘,隨境所轉不得自在。叁是六種識聚所産生的迷亂外境以種種善巧誘惑著尚未具足正見的補特伽羅。諸如眼識所境之美色,耳識所境之妙音,舌識所境之美味佳肴等等,除菩薩以外很難有人不被迷醉。四是無義之輪回瑣事極易令身心散亂,諸如修整房屋、耕種莊稼、梳妝打扮、經營謀算等皆爲散亂之因。再放眼外界,觀一觀各階層人士,他們的所作所爲除了以罪惡告終外別無意義。作爲修行人我們應當時常內觀身心,查看自己有否生起爲利衆生的發心,所作所爲是否乖離修行准則。如是扪心自問、俯首沈思後應當善加取舍,凡是對衆生無利益或對自己修行有損等散亂之事均當遠離。五應了知無常迅速,我們每一個人的壽命在夜以繼日刹那不停地飛速趨向滅盡,猶如風中殘燭,步步走近死亡,人生幾十年光景,瞬間即逝,如同昨夜夢境今不再現。六應了知在世間中無義虛度人生者多得不可勝數,而精進用功修行者卻寥若晨星般少之又少。思維此等道理,我們實當棄離一切散亂而精勤修持正法。
激勵自求真義之六法:定欺貪嗔二者何時欺?
定離身心二者何時離?定散四大借物何時散?
定滅此生顯現何時滅?定棄虛幻財物何時棄?
定至死亡恐怖何時至?應當日日夜夜深思此。
激勵我們求得真實義之法有六種:一是我輩凡夫隨著無始以來的業力牽引,將來一定會遭受到貪嗔怨敵的危害和襲擊,但這二大怨敵何時殃及我等卻難有定准。二是我們的身心必定會有分離的時候,但此二者何時分離卻難有把握。佛經中常將血肉組成之軀喻如客棧,心識喻如借宿的客人,我們應當如是閉目靜心,細細思維。叁是一切集聚必有分散,此身乃四大假借之物,豈有恒長自性?經雲:“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四大者,毛發爪齒,皮肉筋骨,腦髓垢色,皆屬地大;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汁,大小便利,皆屬水大;暖熱歸于火大;動轉氣息歸于風大。故身體唯由四緣假合,最終必定會肢離破碎、散失無形。四應了知生滅循環是世俗的自然規律,此生之一切顯現,必定會有毀滅的末日,但其何時滅亡我們卻難以得到定准。五是我們最初赤裸裸地來到人間,最終亦會光溜溜的離去,縱然擁有萬貫家産,臨終時亦不能攜帶分毫,必定會舍棄這些虛幻無實的財物,但何時棄離卻難以預知。六應了知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趨向,不僅是人類衆生,且連飛禽走獸,小至蝼蟻含生都必須面對這一無情的事實,但此恐怖的死亡何時會來臨呢?除聖者以外卻難有預知和把握之人。對于此等道理,我們應當日日夜夜深深思維,以資警醒,提持正念而精進修行。
正法融入自心之六法:欲滅貪欲內心依知足;
欲滅怨敵調伏內嗔恨;欲成他利發起菩提心;
欲調他衆內心具加持;欲詣淨刹修自證光明;
欲息痛苦內心具大樂。依此內在緣起而外現。
能令正法融入自心相續之方法有六種:一是想滅除貪欲的修行人,首先內心應依修知足少欲的教言,當然我們爲療形枯,滋養修行之軀,求得溫飽亦並無不可,但切莫貪得無厭,若能隨行前輩高僧大德們的足迹則是極爲殊勝的。二當了知嗔恨心是增強外在怨敵之因,若我們能調伏內在的嗔恨心,則外界怨敵亦就煙消雲散般不攻而自滅了。叁是凡欲成辦衆生利益者,皆應發起殊勝的菩提心。四是欲以各種善巧方便來調伏衆生者,自己的內心必須要具有傳承上師的意傳加持,或自己已得本尊空行的直接攝受,如是方能得心應手地調伏他衆。五是欲往詣清淨刹土者,首先要修自證之覺性光明,諸如修持大圓滿、大手印中的竅訣等,則將任運前往淨刹,無有任何阻礙。六是若欲息滅痛苦者,內心要具有大樂的智慧,或者心如太虛無所不容,或對教義看破、放下,本然安住,如是內心就自然會充滿安樂與智慧。依此內在的菩提心以及調伏嗔恚心等緣起力,則外現一切滅盡怨敵、利益衆生等事業均能如意自成。這就如同寶鏡中呈現的影像一般自然合成。
雖獲暇滿空耗之六法:舍棄對治無明之聞思;
棄離加持根本之上師;舍離悉地源泉之本尊;
延誤所修根本之禅定;不除罪障想去諸病魔;
他人面前假裝諸行爲。無心人如吸鐵集此過。
雖獲暇滿人生,但卻被空耗之法有六種:一是聞思佛法是無明煩惱強而有力的對治法,因爲它是遣除一切癡暗的明燈。若不聞思,即使獲得暇滿,亦只能是以空耗人身而告終,所以無偏的聞思是修行者最首要的行門。二是若想求得加持則應當祈禱金剛上師,因爲上師是賜予加持之根本。如果舍棄了上師,無論修什麼法皆成盲修瞎煉,不能獲得絲毫的加持,甚或走火入魔,以致空耗人身。叁是若欲獲得成就的悉地,應當祈禱本尊,因爲本尊是賜予悉地的源泉。如果舍離了本尊,無論修什麼法都不能獲得悉地而空耗人身。四應了知修行本來是刻不容緩之事,所以我們應不回憶過去、不妄想未來,而應抓住現在暇滿之機,靜下心來如理如法地精進用功修行,切莫推遲延誤所修之法,否則亦會空耗人身。五是如果不忏除自己的罪障,而妄想祛除纏繞身心的諸多病魔,那簡直是癡心妄想。因此修行人在遭遇病魔所害之時,首先不要過于執著,應當深深忏悔累世罪障,對一切病魔生大悲心等,如是方爲祛除病魔切實有效的良藥。否則亦將空耗人身。六是如果在別人面前僞裝一些善妙的行爲,而內在卻不善調自續,此亦會空耗人身。夏冬格西雲:“如果不看破世間,表相的聞思亦不能真實解決問題。”在認知此等利弊後,我們應當善加取舍,若仍固執地空耗如珍寶般的暇滿人身,難道不是已成無心之行屍走肉了嗎?此無心(無智慧)之人猶如吸鐵石般必將累積諸般過患。
補特伽羅當舍之六過:無有決心多事不成辦;
貪親嗔敵無法解縛索;貪圖食物恒時忙溫飽;
恒依言詞遠離實修義;起信未修無有成就時;
如今不修中陰業難斷。觀察斷此六過極重要。
修行的補特伽羅(人)應當舍棄六種過失:一是如果作事無有決心,事事欲作,作時卻虎頭蛇尾,或遇難卻步,半途而廢,最終一事無成。如是妄立誓願有始無終,是修行人應當舍棄的過患。二是行于世間,人際交往在所難免,然若過份地貪愛親友而嗔斥怨敵,自投己編之惑網中,那麼這樣就很難解開束縛自己的網羅,因此修行者應當舍棄不平衡的貪嗔之心。叁是作爲修行人,如果時時貪著美食妙物,整日忙碌于溫飽之事而虛喪光陰,則很不應理,故當勵力舍棄。四是修行人若不依文解義、實修實證,恒依美妙言詞尋章摘句,或口若懸河地滔滔不絕,這亦是修行途中的一大錯舉,如此豈不枉負初心?五是當我們對上師叁寶生起信心之時,若未能趁機實修佛法,則必定無有成就的時候。故當舍棄懈怠,在信心和出離心的基礎上精進實修。六是當我們在萬事齊備、緣起吉祥的時候,若不事修行而虛度人生,到臨命終時,中陰那可怖的境現則難以斷除。是故觀察此等過患而勵力斷除是我等行人當務之急。
以六觀法調伏自相續:實執外境觀四季遷變;
常執壽命觀草上露珠;不明因果觀種子苗芽;
不知外境爲心觀睡夢;不知一味觀糖與甜味;
不知無二且觀冰與水。如是而觀各自能對治。
以六種觀察方法來調伏自己的相續:一是對實執外境以觀春夏秋冬四季的遷變來予以遣除,如雲:“春日方逢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春回大地,和風細雨,枝吐綠芽,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無不令人心曠神怡。夏季來臨之時大地一片蔥籠,奇花異卉爭芳吐豔,魚遊鳥唱,蜂飛蝶…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