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窍诀宝藏论释▪P55

  ..续本文上一页加注意而容易破毁戒律之六法:一应了知滋生邪见而舍弃上师三宝和欺骗上师、僧众、父母等应供处,都是破毁菩萨戒法的行为。二应了知若佛子因烦恼而舍弃出离心、信心、大悲菩提心等清净心,并以虚伪狡诈的方法而行持,则会导致毁犯菩萨戒法的过患。三应了知若佛子不善护自之根门,恶口谩骂、无端讽刺挖苦、恶语中伤发心菩萨或圣者菩萨都会导致毁犯戒律的过患。四应了知若佛子见到他人在行持某种善法时,非但不生随喜心,反而挑拔离间,妄说一些令对方生起后悔心的语言,诸如见别人受戒,挑拔说“可能你没有得到清净圆满的戒体吧”,或见别人做某件善事,妄说此举不会有什么功德等,都是毁犯菩萨戒的行为。五应了知若佛子以邪恶心嗔恨并嫉妒趋入胜乘道之修行人,也会引来毁犯戒行的过患。六应了知若佛子持有偏见,仅仅以趋入大悲心等方便道而修,不求智慧等甚深道,或仅求智慧而不行方便等都是毁犯菩萨戒的行为,所以大乘行者要努力趋入智悲双运之正道。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当恒时策励自己舍弃此等不如法的六种行为。

  行利他时出现嫉妒谤,于彼不生厌烦之六法:

  思是自己毁他异熟果;思是净惑恶业大方便;

  思是揭露诸过之教诲;不作评价思如犬吠声;

  思成安忍对境增善业;认识本面无迹空性幻。

  思维此等断除嗔恨心,不喜以及厌心行利他。

  在依教发心并行持利益他众之事业时,往往容易招来别人的嫉妒和无因毁谤,为此我们应依各种方法来善修安忍。在此特意宣说于嫉妒、毁谤绝对不生厌烦心之六法:一是如果遇到别人以嫉妒心对我们妄加诽谤,此时即应思维这是自己往昔毁谤过他人的异熟果报现前了,当深生忏悔心清净累世罪业。二是当遇到别人的诽谤时,应思维对方是为自己消业障的善知识,依之即是清净无始以来所积惑业的一大方便法,故应安然忍受。三是在受到别人的诽谤时,应思此是揭露自己诸多不良过患的殊胜教诲,理应欢喜纳受。四是我们在遇到他人诽谤时,不用对他人的语言作好坏等评价,亦不用猜测所言是否有根据,而应思维此诽谤的言语如同犬吠之声一般,根本不用理会。五是我们在遇到他人诽谤时,不用心生烦恼,而应思维此是能成就我们安忍波罗蜜多的殊胜对境,并能依此增上诸般善业功德。六应认识诽谤与嫉妒的自性本面,其声的来处与去处无有痕迹,都是空性幻化的本体,若于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坦然安住,不生执著之心,一会儿诽谤就会销声匿迹。我们可以依靠这种种思维来断除易怒的嗔恨心、不喜心、厌烦心,坦然安忍一切不悦耳的语言,更加精勤地行持广利他众的事业。

  安忍眷属恶行之六法:于其反以大悲心摄受;

  于诸其他眷属无希望;思维事情前因及后果;

  思维自己业力及外缘;与谁交往皆以此类推;

  一切观为如梦如虚幻。厌烦恶眷依此六对治。

  能使自己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对一切卑劣眷属的非理恶行善增安忍之六法:一是上师在遇到一些恶劣眷属对自己制造违缘的时候,非但不对此眷属生嗔心、舍弃,反而于彼生起大悲心加以摄受,如同父母对待身患恶疾的孩子般更加慈爱他。二若眷属对自己不行恭敬反而变本加厉地制造诸多违缘,但也不能喜新厌旧地舍弃此眷属而希求其他眷属。三是如果眷属对自己不行恭敬反而非理制造违缘,则应思维此诸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可能是他们的业力深重或有邪魔作害等其它原因所致,这样便能如理忍耐一切不顺逆缘。四是在遇到恶劣的眷属制造违缘时,应思维此是自己的业力现前或某些不良外缘所致,当念往昔圣者菩萨们亦曾受到别人的诸多诽谤,何况我这一普通凡夫,受点违缘是情理之中的事。五是如果自己所摄受的眷属非常恶劣,则应思维此等充满无明烦恼的众生普遍都是心胸陕隘、鼠目寸光、办事不可靠等等,无论与谁交往皆应以此类推,可知根本没有必要与这区区小事计较。六是如果自己的眷属很恶劣,则应将一切观为如梦如幻的境界而修,不生执著心,一切随缘。是故一旦发现自己对恶劣眷属生起厌烦心,就应多方思维,尽可能依靠此等对治法来根除厌烦心,并数数于彼诸眷属生起大慈悲心,诲人不倦地加以摄受,坦然安忍是极为殊胜的。

  恒常念诵愿文之六法:愿我乃至生生世世中,

  获得具足七德之善趣;愿我出生立即遇正法,

  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愿我能令上师生欢喜,

  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愿我悟法后修精华义,

  彼生越过三有之大海;愿我能为众生传妙法,

  成办他利无有厌倦心;愿我能以无偏大事业,

  令诸有情一同成正觉。恒时持诵此六发愿王,

  福德功德无量等虚空。

  我们应当恒以六法来念诵发愿文:一愿我从即日起乃至生生世世中,都能获得具足七种功德(种姓高贵、形色姝妙端严、长寿、无病、缘份优异、财势富足、智慧广大)之人天善趣。二愿我乃至尚未获得佛果之前,无论转生何处,出生之际就能值遇佛法,并具有如理修持的自由。三愿我的一切所作所为皆能令上师生大欢喜,以致更加慈悲地摄受我,常常抚慰我那颗饱尝轮回苦水的孤苦心灵,时时为我开示修行的殊胜要诀。同时也愿自己能恭敬地依教奉行,于日日夜夜中不断地行持正法。四愿我得到上师的慈悲摄受,并且真正在依教了悟法性本体以后能勤修无上密法之精华要义,令自己即生越过三有轮回之大苦海而趋至究竟安乐的彼岸。五愿我能安住慈悲菩提心的基础上,具足无畏的大能力以便为一切父母众生传授依之能获得解脱的妙法,并于成办他利的过程中无有丝毫的厌倦心,能以最大的涵养和耐力来成办弘法利生的广大事业。六愿我能以无偏广大的事业来令一切有情一同成就正等正觉的佛陀果位。修行人若能恒时持诵此六种殊胜的发愿王,则一切福报功德便会无间增上,量等虚空,不可穷其边际。

  受持法藏教授之六法:无有虚伪寻求微妙法;

  诚挚恭敬正法而修持;为他传法且赞法功德;

  于说法者生起本师想;恒以恭敬承侍依上师;

  无有厌倦受持正法藏。此乃一切佛子之妙行。

  受持法藏教授之六法:一是修行人应当断除虚伪狡诈的行为,诚实不欺地寻求无上解脱的微妙法门。二是我们应以诚挚的信心来恭敬上师与正法,因为只有依止上师精进修持才能获得殊胜加持。三是在自己力所能及,而且因缘也具足的基础上,我们应为他众传授契应根器的佛法,并且大力赞颂佛法的殊胜功德。四应在观修清净心的基础上将一切宣说佛法的上师观作本师佛陀。我们依据嘎玛巴“传法时十方诸佛都会融入传法者相续”的教诫即可明识此理,故作如是观想是极其应理的。五应恒时以恭敬心来承侍上师,依止上师毫不违逆。六是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应无有厌倦心地欢喜受持一切正法教藏。此等乃为一切佛子的殊胜妙行。

  以六无量接引诸众生:实践欲他离苦之悲心;

  实践欲他得乐之慈心;实践不离得乐之喜心;

  实践无有亲疏之舍心;实践令入有缘之法门;

  实践三轮体空无缘法。修学增长发心义重要。

  具大悲菩提心之人应以六种无量心来接引有缘众生离苦得乐:一应实践愿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痛苦之悲无量心,如云:“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正如此愿,我们即应依之身体力行。二应实践愿一切众生获得一切安乐之慈无量心,如云:“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在发此愿的同时即应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众生获得安乐。三应实践愿一切众生获得一切顺缘、永不离开一切利乐之喜无量心,如云:“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四应实践愿一切众生无有亲疏贪嗔之舍无量心,如云:“愿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也就是说我们作为大乘佛子就应令自他一切众生彻底舍弃对亲友的贪执心和对怨敌的嗔恨心,当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一切众生。五应实践令一般根器的众生趋入有所缘相的种种法门,诸如修信心、悲心、出离心甚或生圆二次第等法。六应实践令根器稍利的众生修习三轮体空、无有缘相的殊胜法门。总之,为增长自己的发心,我们修学此等教义是极其重要的。

  谨慎修持佛法之六种:慈目而视一切诸有情;

  如理了知应行不应行;如理证悟大菩提智慧;

  为利有情不舍轮回众;自性无念不为轮回染;

  若想成佛精勤而修法。此乃一切佛子圆满行。

  宣说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应当谨慎之六法:一是我们平时应慈眉善目地看待一切众生,如《入行论》中所云:“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若以怒目斜视他众,则会感招不可爱乐的果报。二是我们应当依教如理了知什么是应行之法,什么是不应行之法,明了其界限而正确取舍。三是我们应通过实修佛法来如理证悟大菩提(诸法真实义)之智慧。四是为利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故,我们永远都不能舍弃沉溺轮回苦海的一切可怜众生。五是自性无念的本体刹那亦不曾为轮回的一切过患所染浊。六是我们若想成就殊胜的佛果,则应精勤实修佛法。此等乃为一切佛子应当圆满行持之妙法。

  断除违缘障碍之六法:孤陋寡闻莫入城市中;

  不具戒律莫受他人敬;未护根门之人莫视女;

  未入定者切莫散外境;身心粗者莫住不合处;

  莫以邪命伪装式维生。未断此六将为魔所欺。

  断除违缘障碍之六法:一是如果自己不具足广闻博学的智慧,而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那么就不要趋入愦闹的城市中去修行,以免身心被染浊而随境所转。二是如果自己不具足清净戒律等功德,则切莫接受他人的恭敬与供养,因为连一分清净戒律的功德尚不具足之人,不堪为应供之福田,没有资格受取信徒的供养。三是尚未调伏自心相续,而且也不能善护自之根门的修行人应摄心正念,切莫随意观看女人那诱惑人心的千姿百态,以免因染污心而毁坏自己的修行。四是尚未获得禅定功德…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学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