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55

  ..續本文上一頁加注意而容易破毀戒律之六法:一應了知滋生邪見而舍棄上師叁寶和欺騙上師、僧衆、父母等應供處,都是破毀菩薩戒法的行爲。二應了知若佛子因煩惱而舍棄出離心、信心、大悲菩提心等清淨心,並以虛僞狡詐的方法而行持,則會導致毀犯菩薩戒法的過患。叁應了知若佛子不善護自之根門,惡口謾罵、無端諷刺挖苦、惡語中傷發心菩薩或聖者菩薩都會導致毀犯戒律的過患。四應了知若佛子見到他人在行持某種善法時,非但不生隨喜心,反而挑拔離間,妄說一些令對方生起後悔心的語言,諸如見別人受戒,挑拔說“可能你沒有得到清淨圓滿的戒體吧”,或見別人做某件善事,妄說此舉不會有什麼功德等,都是毀犯菩薩戒的行爲。五應了知若佛子以邪惡心嗔恨並嫉妒趨入勝乘道之修行人,也會引來毀犯戒行的過患。六應了知若佛子持有偏見,僅僅以趨入大悲心等方便道而修,不求智慧等甚深道,或僅求智慧而不行方便等都是毀犯菩薩戒的行爲,所以大乘行者要努力趨入智悲雙運之正道。作爲大乘修行人,我們應當恒時策勵自己舍棄此等不如法的六種行爲。

  行利他時出現嫉妒謗,于彼不生厭煩之六法:

  思是自己毀他異熟果;思是淨惑惡業大方便;

  思是揭露諸過之教誨;不作評價思如犬吠聲;

  思成安忍對境增善業;認識本面無迹空性幻。

  思維此等斷除嗔恨心,不喜以及厭心行利他。

  在依教發心並行持利益他衆之事業時,往往容易招來別人的嫉妒和無因毀謗,爲此我們應依各種方法來善修安忍。在此特意宣說于嫉妒、毀謗絕對不生厭煩心之六法:一是如果遇到別人以嫉妒心對我們妄加誹謗,此時即應思維這是自己往昔毀謗過他人的異熟果報現前了,當深生忏悔心清淨累世罪業。二是當遇到別人的誹謗時,應思維對方是爲自己消業障的善知識,依之即是清淨無始以來所積惑業的一大方便法,故應安然忍受。叁是在受到別人的誹謗時,應思此是揭露自己諸多不良過患的殊勝教誨,理應歡喜納受。四是我們在遇到他人誹謗時,不用對他人的語言作好壞等評價,亦不用猜測所言是否有根據,而應思維此誹謗的言語如同犬吠之聲一般,根本不用理會。五是我們在遇到他人誹謗時,不用心生煩惱,而應思維此是能成就我們安忍波羅蜜多的殊勝對境,並能依此增上諸般善業功德。六應認識誹謗與嫉妒的自性本面,其聲的來處與去處無有痕迹,都是空性幻化的本體,若于如夢如幻的境界中坦然安住,不生執著之心,一會兒誹謗就會銷聲匿迹。我們可以依靠這種種思維來斷除易怒的嗔恨心、不喜心、厭煩心,坦然安忍一切不悅耳的語言,更加精勤地行持廣利他衆的事業。

  安忍眷屬惡行之六法:于其反以大悲心攝受;

  于諸其他眷屬無希望;思維事情前因及後果;

  思維自己業力及外緣;與誰交往皆以此類推;

  一切觀爲如夢如虛幻。厭煩惡眷依此六對治。

  能使自己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對一切卑劣眷屬的非理惡行善增安忍之六法:一是上師在遇到一些惡劣眷屬對自己製造違緣的時候,非但不對此眷屬生嗔心、舍棄,反而于彼生起大悲心加以攝受,如同父母對待身患惡疾的孩子般更加慈愛他。二若眷屬對自己不行恭敬反而變本加厲地製造諸多違緣,但也不能喜新厭舊地舍棄此眷屬而希求其他眷屬。叁是如果眷屬對自己不行恭敬反而非理製造違緣,則應思維此諸事情的前因後果,有可能是他們的業力深重或有邪魔作害等其它原因所致,這樣便能如理忍耐一切不順逆緣。四是在遇到惡劣的眷屬製造違緣時,應思維此是自己的業力現前或某些不良外緣所致,當念往昔聖者菩薩們亦曾受到別人的諸多誹謗,何況我這一普通凡夫,受點違緣是情理之中的事。五是如果自己所攝受的眷屬非常惡劣,則應思維此等充滿無明煩惱的衆生普遍都是心胸陝隘、鼠目寸光、辦事不可靠等等,無論與誰交往皆應以此類推,可知根本沒有必要與這區區小事計較。六是如果自己的眷屬很惡劣,則應將一切觀爲如夢如幻的境界而修,不生執著心,一切隨緣。是故一旦發現自己對惡劣眷屬生起厭煩心,就應多方思維,盡可能依靠此等對治法來根除厭煩心,並數數于彼諸眷屬生起大慈悲心,誨人不倦地加以攝受,坦然安忍是極爲殊勝的。

  恒常念誦願文之六法:願我乃至生生世世中,

  獲得具足七德之善趣;願我出生立即遇正法,

  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願我能令上師生歡喜,

  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願我悟法後修精華義,

  彼生越過叁有之大海;願我能爲衆生傳妙法,

  成辦他利無有厭倦心;願我能以無偏大事業,

  令諸有情一同成正覺。恒時持誦此六發願王,

  福德功德無量等虛空。

  我們應當恒以六法來念誦發願文:一願我從即日起乃至生生世世中,都能獲得具足七種功德(種姓高貴、形色姝妙端嚴、長壽、無病、緣份優異、財勢富足、智慧廣大)之人天善趣。二願我乃至尚未獲得佛果之前,無論轉生何處,出生之際就能值遇佛法,並具有如理修持的自由。叁願我的一切所作所爲皆能令上師生大歡喜,以致更加慈悲地攝受我,常常撫慰我那顆飽嘗輪回苦水的孤苦心靈,時時爲我開示修行的殊勝要訣。同時也願自己能恭敬地依教奉行,于日日夜夜中不斷地行持正法。四願我得到上師的慈悲攝受,並且真正在依教了悟法性本體以後能勤修無上密法之精華要義,令自己即生越過叁有輪回之大苦海而趨至究竟安樂的彼岸。五願我能安住慈悲菩提心的基礎上,具足無畏的大能力以便爲一切父母衆生傳授依之能獲得解脫的妙法,並于成辦他利的過程中無有絲毫的厭倦心,能以最大的涵養和耐力來成辦弘法利生的廣大事業。六願我能以無偏廣大的事業來令一切有情一同成就正等正覺的佛陀果位。修行人若能恒時持誦此六種殊勝的發願王,則一切福報功德便會無間增上,量等虛空,不可窮其邊際。

  受持法藏教授之六法:無有虛僞尋求微妙法;

  誠摯恭敬正法而修持;爲他傳法且贊法功德;

  于說法者生起本師想;恒以恭敬承侍依上師;

  無有厭倦受持正法藏。此乃一切佛子之妙行。

  受持法藏教授之六法:一是修行人應當斷除虛僞狡詐的行爲,誠實不欺地尋求無上解脫的微妙法門。二是我們應以誠摯的信心來恭敬上師與正法,因爲只有依止上師精進修持才能獲得殊勝加持。叁是在自己力所能及,而且因緣也具足的基礎上,我們應爲他衆傳授契應根器的佛法,並且大力贊頌佛法的殊勝功德。四應在觀修清淨心的基礎上將一切宣說佛法的上師觀作本師佛陀。我們依據嘎瑪巴“傳法時十方諸佛都會融入傳法者相續”的教誡即可明識此理,故作如是觀想是極其應理的。五應恒時以恭敬心來承侍上師,依止上師毫不違逆。六是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我們應無有厭倦心地歡喜受持一切正法教藏。此等乃爲一切佛子的殊勝妙行。

  以六無量接引諸衆生:實踐欲他離苦之悲心;

  實踐欲他得樂之慈心;實踐不離得樂之喜心;

  實踐無有親疏之舍心;實踐令入有緣之法門;

  實踐叁輪體空無緣法。修學增長發心義重要。

  具大悲菩提心之人應以六種無量心來接引有緣衆生離苦得樂:一應實踐願一切衆生遠離一切痛苦之悲無量心,如雲:“願諸衆生永離衆苦及衆苦因。”正如此願,我們即應依之身體力行。二應實踐願一切衆生獲得一切安樂之慈無量心,如雲:“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在發此願的同時即應盡自己的能力幫助衆生獲得安樂。叁應實踐願一切衆生獲得一切順緣、永不離開一切利樂之喜無量心,如雲:“願諸衆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四應實踐願一切衆生無有親疏貪嗔之舍無量心,如雲:“願諸衆生永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也就是說我們作爲大乘佛子就應令自他一切衆生徹底舍棄對親友的貪執心和對怨敵的嗔恨心,當一視同仁,平等相待一切衆生。五應實踐令一般根器的衆生趨入有所緣相的種種法門,諸如修信心、悲心、出離心甚或生圓二次第等法。六應實踐令根器稍利的衆生修習叁輪體空、無有緣相的殊勝法門。總之,爲增長自己的發心,我們修學此等教義是極其重要的。

  謹慎修持佛法之六種:慈目而視一切諸有情;

  如理了知應行不應行;如理證悟大菩提智慧;

  爲利有情不舍輪回衆;自性無念不爲輪回染;

  若想成佛精勤而修法。此乃一切佛子圓滿行。

  宣說在修持佛法的過程中應當謹慎之六法:一是我們平時應慈眉善目地看待一切衆生,如《入行論》中所雲:“眼見有情時,誠慈而視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若以怒目斜視他衆,則會感招不可愛樂的果報。二是我們應當依教如理了知什麼是應行之法,什麼是不應行之法,明了其界限而正確取舍。叁是我們應通過實修佛法來如理證悟大菩提(諸法真實義)之智慧。四是爲利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故,我們永遠都不能舍棄沈溺輪回苦海的一切可憐衆生。五是自性無念的本體刹那亦不曾爲輪回的一切過患所染濁。六是我們若想成就殊勝的佛果,則應精勤實修佛法。此等乃爲一切佛子應當圓滿行持之妙法。

  斷除違緣障礙之六法:孤陋寡聞莫入城市中;

  不具戒律莫受他人敬;未護根門之人莫視女;

  未入定者切莫散外境;身心粗者莫住不合處;

  莫以邪命僞裝式維生。未斷此六將爲魔所欺。

  斷除違緣障礙之六法:一是如果自己不具足廣聞博學的智慧,而是一個孤陋寡聞的人,那麼就不要趨入愦鬧的城市中去修行,以免身心被染濁而隨境所轉。二是如果自己不具足清淨戒律等功德,則切莫接受他人的恭敬與供養,因爲連一分清淨戒律的功德尚不具足之人,不堪爲應供之福田,沒有資格受取信徒的供養。叁是尚未調伏自心相續,而且也不能善護自之根門的修行人應攝心正念,切莫隨意觀看女人那誘惑人心的千姿百態,以免因染汙心而毀壞自己的修行。四是尚未獲得禅定功德…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