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弃恶从善、趋入真实正道,我们甚至可以公开揭露彼之过失,善怀好心呵责他的非理行为,令他倍感羞愧,试探他是否生起大惭愧心,有忏悔心者即能如理趋入正道。五应以各种方法去利益未入正道之人,乃至他们有报恩的能力时亦不求取丝毫回报,仍以善言勉力他们好好闻思修行,如是令其趋入正道。六是为能令对方趋入正道,有修行能力之人可于诸有缘众生面前显示神变等希有威力,以此清净的方式令其趋入正道。是故大乘佛子当以各种善巧方便来利益他众。
修学广大意义之六法:恒思饶益轮回诸有情;
以无嗔害慈心待诸众;以无愚昧方便度众生;
以无嫉妒同等赐安乐;以无我慢唯一行他利;
以无吝啬广施善资粮。具此利乐有情极重要。
我们应当修学具有广大意义之六法:一应恒时思维自己当如何饶益六道轮回中的一切父母有情,以什么方法才能令他们离苦得乐等等。二应在日常生活中尽力断除嗔恨、邪恶等一切害心,常以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三应广闻博学一切经论教典,通过闻思来增长自己的智慧,更要以无愚昧的方便法来度化一切众生。四应保持心境平和,乃至他人的一毫之善,我们也应常生随喜心,毫无嫉妒地于有缘诸众同等无偏地赐予安乐。五应为人谦卑和善,以无我慢之心唯一精勤地行持利他的广大事业。六应无私奉献,以无吝啬之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于可怜的众生广泛布施资具受用而善修一切资粮。我们若以此六种方法来利乐有情则能获得很大的功德,具足这六种窍诀而行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彻底根除我执之六法:如诸佛陀作为我依怙,
我当尽力成为彼等伴;如佛子众作为我依怙,
我当作彼助伴行他利;如诸护法作为我友伴,
我当协助彼等履诺言;如诸佛法成为我依怙,
我当成为法伴慎修持;如慈悲主成为我助伴,
我当成彼助缘勤行善;如胜上师成为我怙主,
我当利益众生成怙主。当深思维恭敬而修持。
彻底根除我执之六法:一是如同诸佛如何作为自己修行的依怙主一般,我也应当随学诸佛的一切殊胜行为,根除我执,以无我的精神尽力成为彼等之友伴。二是如同大乘佛子如何作为我们的依怙主一般,我也应当以无我的精神成为彼等之助伴而广行利他事业。三是如同世出世间诸护法神如何作为我们在菩提道中的友伴一般,我也应当协助彼等尽心尽责地履行曾经许下的一切诺言。四是如同诸佛法如何成为我们终生的依怙一般,我也应当尽力成为法的伴侣而谨慎地修持一切佛法。五是如同慈悲的大德高僧们如何成为我们菩提道中的助伴一般,我也应当尽力成为彼等弘法利生的助缘而精勤地行持一切善法。六是如同殊胜上师如何成为我们的依怙主一般,我也应当以无我的精神尽力随学上师的殊胜行为,精勤地利益他众,让自己也成为一切众生的依怙主。为此我们应当深深思维此理,发自内心地恭敬上师及诸佛菩萨而修持一切正法。
宣说清净自性之六法:清净闻思无偏证密意;
清净见解通达双运义;清净修习二取自然清;
清净行为自相续无垢;清净证相圆满诸妙力;
清净悉地趋至法性界。若具此六精通大乘义。
宣说清净自性之六法:一应了知清净无垢的闻思即是毫无偏颇地证悟佛教各大宗派之究竟密意,既不妄立门户之见,也无宗派之诤,诸宗意趣都能融会贯通。二应了知清净的见解是通达明空或智悲双运一味的本义。三应了知清净的修习是能所二取自然一味无别地消融于法界之本体中,远离分别寻思,安住本然。三应了知清净的行为是自相续毫无垢染,一切所想所行都是出自于清净智慧的指使,没有无明分别心的染污。四应了知清净的证相是圆满具足成办自他二利之诸妙力。五应了知清净的悉地即是趋至无改无作之法性界。若能具足此六清净法,则就精通了大乘之本义。
修持重他胜己之六法:取舍自他见闻如此行,
不顾自己所受之痛苦,为除他人痛苦而精勤;
不顾自己所享之安乐,为令他人安乐而精勤;
不顾自己五毒分别念,为摧他人烦恼而精勤;
不顾生起自己之智慧,为使他人生智而精勤;
不顾净除自己之二障,为净他人二障而精勤;
不顾积累自己之二资,为积他人二资而精勤。
如是而行速疾成自利。
我们应当修持重视他众胜于自己之六法:一是正确取舍自他见闻觉知之诸法而如是行持,不顾虑自己所感受的一切痛苦,一心为消除他人的痛苦而精勤行持,这就是菩萨的行为。二应了知不顾虑自己所享受的安乐是否会失去,一心为令他人获得安乐而精勤者是菩萨的行为。三应了知不顾虑自己所感受的五毒分别念的困扰,一心为摧毁他人的烦恼而精勤是菩萨的行为。四应了知不顾虑自己能否生起智慧,一心为使他人生起智慧而精勤是菩萨的行为。五应了知不顾虑能否清除自己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一心为清净他人的二障而精勤是菩萨的行为。六应了知不顾虑能否积累自己的福慧二种资粮,一心为他人积累二种资粮而精勤是菩萨的行为。如是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脱离苦”的伟大精神而行持者,将速疾成办自己的殊胜利益。
密意难以揣测之六法:心想我当归纳而行持,
一切佛子无余之行为;心想我获菩提时成办,
一切善逝所有诸事业;心想纵为一一之众生,
我于无数劫中宁受苦;心想一切佛子不能行,
极难利众事业我行持;心想无量刹土一刹中,
行持佛陀无数之事业;想我若未圆满此等行,
则已欺蒙诸佛及佛子。恒时披上六种大铠甲。
了知密意难以揣测之六法:一是心想我当归纳一切诸佛菩萨的殊胜行为,即一心利他,行持一切佛子无余之殊胜行为的密意很难揣测,了知后若依之行持则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二是心想当我获得菩提时,应成办一切善逝如来所有的一切殊胜事业,即弘法利生,引导有情脱离三有苦海,趋向安乐彼岸。三是心想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纵然是在无数劫中感受痛苦也心甘情愿,出生入死也再所不惜。四是心想即使是一切佛子不能行持之法,诸如面对刚强难化的众生要施于种种方便善巧之法,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当然也要经历种种苦行,如是等等,别人做得到的我要去做,别人做不到的我也要努力去做,总之,一切一切极难利众的事业我皆行持。五是心想我应在无量刹土的每一刹土中行持无量佛陀无数无边的广大事业。六是心想我若未能圆满此等殊胜行为,则已欺蒙了诸佛及佛子。所以我们应恒时披上六种殊胜行持的大铠甲,勇猛成办弘法利生的广大事业。
诸魔不能胜伏六盔甲:渔夫屠夫农民及军人;
商人仆人仅为维生故;饱尝寒热饥渴舍生命;
无有懈怠恒常奔波行。见此六例当为无量众,
励力修持难行之菩提。
此外,我们尚应披上诸魔不能胜伏的六种大盔甲:我们经常看见渔夫、屠夫、农民、军人、商人、仆人等仅仅为维持他们自己的生活,也要饱尝寒热饥渴等难以忍受的痛苦,甚至有些为了些微薄的衣食受用而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仅仅为了生活竟然也如是无有懈怠而恒常奔波忙碌。见到此六种事例以后,我们应当为无量众生暂时或究竟的利益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励力修持凡人难行之无上菩提道。心中有如是伟大誓愿者更应该精勤努力地行持。
断除六魔教授之六法:若舍发心利他解脱道,
追求自利声誉名利魔;自相续处平庸之状态,
辩论圣者断证刚强魔;一缘等持拖延而修持,
羡慕希望得果懈怠魔;弃离所依深山寂静处,
谋求利润积财贪欲魔;舍弃闻思教理窍诀后,
盲修瞎炼冒充愚昧魔;自之过失隐藏于内心,
他人无过亦说嫉妒魔。自心不着恶魔极关键。
能断除六魔之殊胜教授法:一是如果某人舍弃了利益他众的殊胜发心及解脱道,而一门心思追求利益和声誉,则说明彼人已遭到名利之魔的袭击。二是若人已历经多年的苦修,但其自心相续少许也未调柔,仍然处于一种平庸的状态,丝毫没有上进的表现,在口头上却言辞激昂地辩论圣者菩萨所断与所证之真伪、大小、了义、不了义等差别,则说明此人已遭到了刚强难化之魔的“加持”。三是若修行人放逸懒散,对一缘等持之法也是明日复明日地拖延而修持,如是不精勤用功修持任何法,心里又非常羡慕已得圣果之人,并且也希望自己获得圣果,则说明彼人遭到了懈怠懒散之魔的毒害。四是如果我们弃离修行所依之深山等寂静处,谋求一些贸易的利润而拼命积累财富,则说明自己遭了贪欲之魔的引诱。五是若人舍弃闻思经论、教理、窍诀,自己盲修瞎炼却还冒充自己修行很好,这种人则是遭了愚昧之魔的腐蚀。六是若人将自己的一切过失隐藏于内心深处,总以一些虚伪狡诈的行为来佯装善妙,而于他人的过失却添枝加叶地混搅一坛,即便他人没有过失也会瞎编乱造地大肆宣扬,这种人则是遭了嫉妒之魔的陷害。作为修行人,我们应恒时提持正念,令自己的心不着邪恶之魔是极其关键的。
不为过患所动之六法:不为声缘所动如山王;
不为妄念所动如虚空;不为利养所动如圣者;
不为病苦所动如大地;不为饥寒所动如大海;
不为魔障所动如烈火。谁具此六住于胜乘义。
了知不为任何过患所动之六法:一是我们应当为众生的利益而无私奉献,切莫为声缘二乘自了汉的发心所动摇,作为大乘佛子就应有独特的气魄,即广发大心稳如山王,丝毫不为他缘所动。二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应注意切莫让自己的心为贪嗔痴等分别妄念所动摇,当如清净的虚空一般毫无染浊。三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自心相续千万不要为世间的任何利养所动摇,当如圣者菩萨一般不被诱惑。四应注意不要为任何病苦所动摇,当如大地般安然稳住,纵经沧桑亦别来无恙。五是不可为饥渴寒热等困苦所动摇,当如大海般平静怡然…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