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訣寶藏論釋▪P57

  ..續本文上一頁方棄惡從善、趨入真實正道,我們甚至可以公開揭露彼之過失,善懷好心呵責他的非理行爲,令他倍感羞愧,試探他是否生起大慚愧心,有忏悔心者即能如理趨入正道。五應以各種方法去利益未入正道之人,乃至他們有報恩的能力時亦不求取絲毫回報,仍以善言勉力他們好好聞思修行,如是令其趨入正道。六是爲能令對方趨入正道,有修行能力之人可于諸有緣衆生面前顯示神變等希有威力,以此清淨的方式令其趨入正道。是故大乘佛子當以各種善巧方便來利益他衆。

  修學廣大意義之六法:恒思饒益輪回諸有情;

  以無嗔害慈心待諸衆;以無愚昧方便度衆生;

  以無嫉妒同等賜安樂;以無我慢唯一行他利;

  以無吝啬廣施善資糧。具此利樂有情極重要。

  我們應當修學具有廣大意義之六法:一應恒時思維自己當如何饒益六道輪回中的一切父母有情,以什麼方法才能令他們離苦得樂等等。二應在日常生活中盡力斷除嗔恨、邪惡等一切害心,常以慈悲心善待一切衆生。叁應廣聞博學一切經論教典,通過聞思來增長自己的智慧,更要以無愚昧的方便法來度化一切衆生。四應保持心境平和,乃至他人的一毫之善,我們也應常生隨喜心,毫無嫉妒地于有緣諸衆同等無偏地賜予安樂。五應爲人謙卑和善,以無我慢之心唯一精勤地行持利他的廣大事業。六應無私奉獻,以無吝啬之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于可憐的衆生廣泛布施資具受用而善修一切資糧。我們若以此六種方法來利樂有情則能獲得很大的功德,具足這六種竅訣而行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徹底根除我執之六法:如諸佛陀作爲我依怙,

  我當盡力成爲彼等伴;如佛子衆作爲我依怙,

  我當作彼助伴行他利;如諸護法作爲我友伴,

  我當協助彼等履諾言;如諸佛法成爲我依怙,

  我當成爲法伴慎修持;如慈悲主成爲我助伴,

  我當成彼助緣勤行善;如勝上師成爲我怙主,

  我當利益衆生成怙主。當深思維恭敬而修持。

  徹底根除我執之六法:一是如同諸佛如何作爲自己修行的依怙主一般,我也應當隨學諸佛的一切殊勝行爲,根除我執,以無我的精神盡力成爲彼等之友伴。二是如同大乘佛子如何作爲我們的依怙主一般,我也應當以無我的精神成爲彼等之助伴而廣行利他事業。叁是如同世出世間諸護法神如何作爲我們在菩提道中的友伴一般,我也應當協助彼等盡心盡責地履行曾經許下的一切諾言。四是如同諸佛法如何成爲我們終生的依怙一般,我也應當盡力成爲法的伴侶而謹慎地修持一切佛法。五是如同慈悲的大德高僧們如何成爲我們菩提道中的助伴一般,我也應當盡力成爲彼等弘法利生的助緣而精勤地行持一切善法。六是如同殊勝上師如何成爲我們的依怙主一般,我也應當以無我的精神盡力隨學上師的殊勝行爲,精勤地利益他衆,讓自己也成爲一切衆生的依怙主。爲此我們應當深深思維此理,發自內心地恭敬上師及諸佛菩薩而修持一切正法。

  宣說清淨自性之六法:清淨聞思無偏證密意;

  清淨見解通達雙運義;清淨修習二取自然清;

  清淨行爲自相續無垢;清淨證相圓滿諸妙力;

  清淨悉地趨至法性界。若具此六精通大乘義。

  宣說清淨自性之六法:一應了知清淨無垢的聞思即是毫無偏頗地證悟佛教各大宗派之究竟密意,既不妄立門戶之見,也無宗派之诤,諸宗意趣都能融會貫通。二應了知清淨的見解是通達明空或智悲雙運一味的本義。叁應了知清淨的修習是能所二取自然一味無別地消融于法界之本體中,遠離分別尋思,安住本然。叁應了知清淨的行爲是自相續毫無垢染,一切所想所行都是出自于清淨智慧的指使,沒有無明分別心的染汙。四應了知清淨的證相是圓滿具足成辦自他二利之諸妙力。五應了知清淨的悉地即是趨至無改無作之法性界。若能具足此六清淨法,則就精通了大乘之本義。

  修持重他勝己之六法:取舍自他見聞如此行,

  不顧自己所受之痛苦,爲除他人痛苦而精勤;

  不顧自己所享之安樂,爲令他人安樂而精勤;

  不顧自己五毒分別念,爲摧他人煩惱而精勤;

  不顧生起自己之智慧,爲使他人生智而精勤;

  不顧淨除自己之二障,爲淨他人二障而精勤;

  不顧積累自己之二資,爲積他人二資而精勤。

  如是而行速疾成自利。

  我們應當修持重視他衆勝于自己之六法:一是正確取舍自他見聞覺知之諸法而如是行持,不顧慮自己所感受的一切痛苦,一心爲消除他人的痛苦而精勤行持,這就是菩薩的行爲。二應了知不顧慮自己所享受的安樂是否會失去,一心爲令他人獲得安樂而精勤者是菩薩的行爲。叁應了知不顧慮自己所感受的五毒分別念的困擾,一心爲摧毀他人的煩惱而精勤是菩薩的行爲。四應了知不顧慮自己能否生起智慧,一心爲使他人生起智慧而精勤是菩薩的行爲。五應了知不顧慮能否清除自己的煩惱障和所知障,一心爲清淨他人的二障而精勤是菩薩的行爲。六應了知不顧慮能否積累自己的福慧二種資糧,一心爲他人積累二種資糧而精勤是菩薩的行爲。如是以“不爲自己求安樂,但爲衆生脫離苦”的偉大精神而行持者,將速疾成辦自己的殊勝利益。

  密意難以揣測之六法:心想我當歸納而行持,

  一切佛子無余之行爲;心想我獲菩提時成辦,

  一切善逝所有諸事業;心想縱爲一一之衆生,

  我于無數劫中甯受苦;心想一切佛子不能行,

  極難利衆事業我行持;心想無量刹土一刹中,

  行持佛陀無數之事業;想我若未圓滿此等行,

  則已欺蒙諸佛及佛子。恒時披上六種大铠甲。

  了知密意難以揣測之六法:一是心想我當歸納一切諸佛菩薩的殊勝行爲,即一心利他,行持一切佛子無余之殊勝行爲的密意很難揣測,了知後若依之行持則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二是心想當我獲得菩提時,應成辦一切善逝如來所有的一切殊勝事業,即弘法利生,引導有情脫離叁有苦海,趨向安樂彼岸。叁是心想我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縱然是在無數劫中感受痛苦也心甘情願,出生入死也再所不惜。四是心想即使是一切佛子不能行持之法,諸如面對剛強難化的衆生要施于種種方便善巧之法,循循善誘,耐心引導,當然也要經曆種種苦行,如是等等,別人做得到的我要去做,別人做不到的我也要努力去做,總之,一切一切極難利衆的事業我皆行持。五是心想我應在無量刹土的每一刹土中行持無量佛陀無數無邊的廣大事業。六是心想我若未能圓滿此等殊勝行爲,則已欺蒙了諸佛及佛子。所以我們應恒時披上六種殊勝行持的大铠甲,勇猛成辦弘法利生的廣大事業。

  諸魔不能勝伏六盔甲:漁夫屠夫農民及軍人;

  商人仆人僅爲維生故;飽嘗寒熱饑渴舍生命;

  無有懈怠恒常奔波行。見此六例當爲無量衆,

  勵力修持難行之菩提。

  此外,我們尚應披上諸魔不能勝伏的六種大盔甲:我們經常看見漁夫、屠夫、農民、軍人、商人、仆人等僅僅爲維持他們自己的生活,也要飽嘗寒熱饑渴等難以忍受的痛苦,甚至有些爲了些微薄的衣食受用而舍棄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僅僅爲了生活竟然也如是無有懈怠而恒常奔波忙碌。見到此六種事例以後,我們應當爲無量衆生暫時或究竟的利益而發起無上的菩提心,勵力修持凡人難行之無上菩提道。心中有如是偉大誓願者更應該精勤努力地行持。

  斷除六魔教授之六法:若舍發心利他解脫道,

  追求自利聲譽名利魔;自相續處平庸之狀態,

  辯論聖者斷證剛強魔;一緣等持拖延而修持,

  羨慕希望得果懈怠魔;棄離所依深山寂靜處,

  謀求利潤積財貪欲魔;舍棄聞思教理竅訣後,

  盲修瞎煉冒充愚昧魔;自之過失隱藏于內心,

  他人無過亦說嫉妒魔。自心不著惡魔極關鍵。

  能斷除六魔之殊勝教授法:一是如果某人舍棄了利益他衆的殊勝發心及解脫道,而一門心思追求利益和聲譽,則說明彼人已遭到名利之魔的襲擊。二是若人已曆經多年的苦修,但其自心相續少許也未調柔,仍然處于一種平庸的狀態,絲毫沒有上進的表現,在口頭上卻言辭激昂地辯論聖者菩薩所斷與所證之真僞、大小、了義、不了義等差別,則說明此人已遭到了剛強難化之魔的“加持”。叁是若修行人放逸懶散,對一緣等持之法也是明日複明日地拖延而修持,如是不精勤用功修持任何法,心裏又非常羨慕已得聖果之人,並且也希望自己獲得聖果,則說明彼人遭到了懈怠懶散之魔的毒害。四是如果我們棄離修行所依之深山等寂靜處,謀求一些貿易的利潤而拼命積累財富,則說明自己遭了貪欲之魔的引誘。五是若人舍棄聞思經論、教理、竅訣,自己盲修瞎煉卻還冒充自己修行很好,這種人則是遭了愚昧之魔的腐蝕。六是若人將自己的一切過失隱藏于內心深處,總以一些虛僞狡詐的行爲來佯裝善妙,而于他人的過失卻添枝加葉地混攪一壇,即便他人沒有過失也會瞎編亂造地大肆宣揚,這種人則是遭了嫉妒之魔的陷害。作爲修行人,我們應恒時提持正念,令自己的心不著邪惡之魔是極其關鍵的。

  不爲過患所動之六法:不爲聲緣所動如山王;

  不爲妄念所動如虛空;不爲利養所動如聖者;

  不爲病苦所動如大地;不爲饑寒所動如大海;

  不爲魔障所動如烈火。誰具此六住于勝乘義。

  了知不爲任何過患所動之六法:一是我們應當爲衆生的利益而無私奉獻,切莫爲聲緣二乘自了漢的發心所動搖,作爲大乘佛子就應有獨特的氣魄,即廣發大心穩如山王,絲毫不爲他緣所動。二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應注意切莫讓自己的心爲貪嗔癡等分別妄念所動搖,當如清淨的虛空一般毫無染濁。叁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自心相續千萬不要爲世間的任何利養所動搖,當如聖者菩薩一般不被誘惑。四應注意不要爲任何病苦所動搖,當如大地般安然穩住,縱經滄桑亦別來無恙。五是不可爲饑渴寒熱等困苦所動搖,當如大海般平靜怡然…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