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窍诀宝藏论释▪P8

  ..续本文上一页,犹如芭蕉树,层层剖析乃至尽头仍不见其实质的存在。三是我辈凡夫经常被外境诸法所迷惑,使身心不安、颠倒执取,不得自在,这就犹如渴鹿追逐阳焰水一样越追越渴。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稀奇怪异之事层出不穷,繁华都市的形形色色都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除菩萨以外,我等充满无明的愚昧凡夫少有不被迷醉,有的甚至失魂落魄难以自拔。具有理智之人若对此稍加观察则不难窥见,缘起显现的一切色法均显而无有自性,如是才有可能不被诱惑。四应了知诸法虽无实质本体,然依缘起力仍能显现种种形色,犹如变戏法之幻术一般,可以将木块、石头幻变为骏马、大象、美女等,但彼等却是现而无有自性的。五应了知诸法皆因我们无始以来的迷乱习气成熟而显现,无有少许堪忍的自体,犹如睡梦中的一切境相,觉时空空无大千。六是此等诸法都不能长久住留,犹如虚空中的闪电般刹那消失。我们若能了知此等殊胜道理,必将迅速诣至三有解脱之彼岸。

  初学修行人具之六法:现见轮回苦故寻正道;

  了知所作无义淡名利;我慢贪心鲜少居卑位;

  信心精进为伴勤实修;种姓劣故不信大乘法;

  诚信所知于何皆信解。此乃一切正士入门法。

  不管我们的修行层次如何,亦不管是否具足弘法利生的因缘,皆应了知初期修行人应具之六法:一是现见整个轮回充满痛苦的本性,如同火宅,所以我们应及时寻觅能获得解脱之正道。二是了知世间诸事皆无意义,故淡薄名闻利养,不求高官厚禄,亦不攀缘眷属等。三是作为初发心修行的补特伽罗,应依教言调服自心相续,令贡高我慢、贪心等都变得极其鲜少而身居卑位,上敬下和,以一心成办道业为宗旨。四是以信心和精进心伴随自己的一生,时时勤行实修。随学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们恒时不散乱、精进不懈、夜不倒单等用功修行的高尚风范。或如有者将晚上时间分成三份,上夜和下夜皆用于修行禅坐,只有中夜三时少许安息。五应了知某些众生因种姓低劣,故不信奉大乘教法。相对于大乘来说,小乘行者之种姓根器较为低劣,他们对众生不具大悲心、菩提心,对佛陀第二转*轮的大般若法门非但不欲秉持、反而还强加驳斥,他们只有强烈的出离心,只知道寻求自我解脱,平时精进依修四谛十六行相等法,最终断除烦恼障而证得阿罗汉果,自始至终都不会信奉大乘的甚深教法。六是初学者当诚信一切所知法,并令自己对所知之法具足一定的信解。也就是说,除大乘法以外,如戒律、俱舍、因明等一切学问无不诚信精通。其实此等乃为一切修行正士之入门法。

  中等修行人具之六法:不务农业耕种及灌溉;

  不负青春经商牟利担;不护大使情面亲友心;

  舍弃贪嗔偏袒争论事;抛弃积蓄筹划建筑物;

  不结愦闹之魔大官亲。此乃诸修行者中法门。

  如果您是根机相对上进一层的中等修行人,那么就应具足以下六法:一是不务农业耕种及灌溉而专意修行佛法。二是不担负青春时期谋求利润之经商重担而专意修行。三是秉持因果规律,不顾忌具权势大使之情面和亲友之心续,完全秉公无私、正确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和事。四是舍弃贪心、嗔心等具有偏袒性的争论事端,一切都能谦让忍辱,心胸广阔,量如太虚,无所不容。五是放弃对财物的积蓄、未来的一切筹划、建筑、设计等。六是不结交愦闹之魔,也就是说不应与达官显贵等人结交为友。如云:“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这就是中等修行人的实修法门。

  上等瑜伽尸林之六法:怕染庸俗不与人交往;

  三门隐行所作人不见;不求衣食尸食衣维生;

  无有恐怖飞禽之行为;密行护持觉受断凡行;

  证悟自住法性之大乐。诸行解脱道者上法门。

  上等瑜伽行者在尸陀林密行之六法:一是怕染著世间庸俗人之习性,故不与世人交往,独自往诣寒林隐居修行。二是令身口意三门皆隐行,即在作区分有寂、享用五肉与五甘露、接纳手印等殊胜行为时,皆不予世人所见,比如我们大家都熟知的莲花生大士等印度隐行大瑜伽师们之殊胜行为。三是不求世间常人之衣食,经常以尸陀林的尸衣尸肉等来维持生活。四是无有任何恐怖,当行持如自由翱翔高空的飞禽一般之行为。五是秘密护持修证之觉受,断除凡夫的一切行为。六是如实证悟自然本住法性之究竟大乐,也即现前大乐智慧。这些就是我们行解脱道者之上等殊胜法门。

  最上瑜伽离方之六法:故乡异地何境皆不贪;

  未堕一切常边与断边;任何亲怨悉皆不相识;

  不贪一处漂泊如浮云;六聚外境均现为助伴;

  是贤是劣皆无执著心;此乃解脱道之最上门。

  最上瑜伽士远离一切方隅执著之法有六种:一是当我们的修行达到最上瑜伽士的境界时,对任何一个环境,无论是自己的故乡还是异地他乡,都随缘安住随缘弃离,于何境皆不起贪执之心。二是见解高深,未堕一切常边与断边,安住于大空离戏之中道义。三应了知于彼之心续境界中诸法都是一味大平等的本性,既没有眷恋的亲人,也没有嗔恨的怨敌,一切偏袒执取悉皆远离,无论会遇任何人都平平常常,视若陌路。四是不贪执某一处所,为度众生而顺应缘起随处安住,犹如虚空中的浮云一样漂泊,居无定所。五是一切六聚外境诸法均现为我们修行的助伴,对自己不构成任何违缘,心不为任何外境所转,且能任运自在地将之转为道用。六是于一切贤劣之境皆无分别执著心,因为贤劣都是缘起的一种力现,本性即是一味无别的大法界。这就是我们修学解脱道之最上法要。

  欲修法者需断六顾虑:断除顾虑他怒护情面;

  断除顾虑无财而积财;断除顾虑受苦筹划事;

  断除顾虑位低谋高位;断除顾虑受害求世法;

  断除顾虑位高扰他心。

  对于我们任何一位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来说,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断除六种顾虑:一是我们不应该随他人之喜怒而转,亦不应该顾念他人的情面而阻碍自己的修法。博多瓦格西曾教诫说:“我为修法故,他人虽不喜,于我亦无妨。”只要自己的选择是如理如法的,那就无所谓他人高兴与否,我们恒时皆应坚持自己的正确选择。二是我们应该断除无有资财受用的顾虑,所以不能勤积财富。经云:“佛陀只须施舍一根毫毛般的福报,就能满足娑婆世界所有比丘、比丘尼等弟子所需的一切资具受用,无欠无缺。”其实我们身披之一丝一缕,口食之一粒一滴都是依靠如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六度万行之福德累积而得。三是为修行故不应顾虑饥渴寒热等苦,就算是为避免未来受苦而作之筹划亦无必要。四是我们若顾虑自己的地位低下而生起谋求高位之心,那么当下就应断除这种追逐名望之心。五是若我们顾虑自己遭受某种违害而勤求一些世间法,如是之心应加以排除,当放下万缘一心修道。我们不用设想未来的世间利益,应该坦诚地面对现实,一切随缘,报着今天有食今天修,明天有食明天修的态度稳然安住。六是顾虑他人的地位高于自己而想方设法地制造种种违缘,扰乱他人之心,这种非理行为我们也应断除。

  实修闭关要诀之六法:远离贪嗔乃为外闭关;

  无有积蓄乃为内闭关;远离二取乃为密闭关;

  不希善妙乃为上闭关;不忧恶劣乃为下闭关;

  无事无执乃为中闭关。若具此六不会出违缘。

  在闭关实修之时,有六种要诀之法需要我们了知并具足:一是修行人应当远离一切贪心与嗔心之境,安住静处,这就称为外闭关。二应了知外无积蓄财富之行,内无欲望执求之心乃为内闭关。无论对自己的亲眷好友,还是虔诚信徒,我们都应断除贪执,随遇而安,潜心勤修佛法。三应依教了认心之本性,远离能所二取等执著,安住光明无念的境界,这就称为密闭关。四是不希求善妙境界,如神通、见本尊、得授记等,也就是远离一切希冀之心,这即是我们所说的上闭关。五是我们在依教实修的过程中,对所修之法不得起任何忧愁和怀疑之心,而且也不用担心是否会出现魔障或病障等违缘,一心祈祷上师三宝精进用功修行,此被称为下闭关。六是无有任何琐事牵绊和执著,依如梦如幻等教言观修,万缘放下,一心用功修行,这称为中闭关。若能具足此六种窍诀,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绝对不会出现任何违缘。

  成就佛果所依之六法:修法依赖殊胜暇满身;

  不修不解脱故依修法;谨慎修持依赖知法义;

  了知法义依赖初闻法;所闻实修依赖于思维;

  一切依赖殊胜善知识。

  欲成就佛果所应依修之六法:一是若欲修持佛法,则必须依赖殊胜的暇满人身,此外任何身体都无法成办这一大事因缘。二是若不修行佛法则不能获得解脱,因此我们为能脱离苦海、获得解脱的究竟安乐,则应依此殊胜人身来修持佛法。三是若欲谨慎修持,则应依赖于了知法的本义,也就是要明了法的深浅与取舍之要,这样才能真实有利于我们的修行。四是若欲了知法义则应依赖于最初之闻法。若不闻法,则成法盲,一味地处于迷暗之中,就无法了知取舍与修行要点。因而唯依听经闻法,才能启开我们的智慧眼目、增长我们的善根功德。《吉祥勇经》中云:“寡闻生盲不知修,彼无多闻何所思,故应精勤求多闻,因此思维生广慧。”五是依所闻经论教义而实修者,应依赖于对法义的思所生慧来遣除一切疑惑,树立正见,若闻法后不静心思维,则难以遣除修行中的疑惑,是故当知这些在修行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只有依靠思所生慧才能彻底遣除。六应了知上述闻思修等一切功德,唯有依赖于具有法相的殊胜善知识,才能得以生起并于相续中不断地增上。正如《般若摄颂》中所云:“恭敬承事可亲师,为引慧故求多闻。”

  具足善妙法相之六法:积累福德族贵性调柔;

  见多识广通晓所知义;智慧高超证悟法性义;

  勤修出现证相成就相;大悲善巧无厌利他众;

  具有窍诀能引导众生。此乃殊胜大德之风范。 …

《窍诀宝藏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科学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