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猶如芭蕉樹,層層剖析乃至盡頭仍不見其實質的存在。叁是我輩凡夫經常被外境諸法所迷惑,使身心不安、顛倒執取,不得自在,這就猶如渴鹿追逐陽焰水一樣越追越渴。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稀奇怪異之事層出不窮,繁華都市的形形色色都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除菩薩以外,我等充滿無明的愚昧凡夫少有不被迷醉,有的甚至失魂落魄難以自拔。具有理智之人若對此稍加觀察則不難窺見,緣起顯現的一切色法均顯而無有自性,如是才有可能不被誘惑。四應了知諸法雖無實質本體,然依緣起力仍能顯現種種形色,猶如變戲法之幻術一般,可以將木塊、石頭幻變爲駿馬、大象、美女等,但彼等卻是現而無有自性的。五應了知諸法皆因我們無始以來的迷亂習氣成熟而顯現,無有少許堪忍的自體,猶如睡夢中的一切境相,覺時空空無大千。六是此等諸法都不能長久住留,猶如虛空中的閃電般刹那消失。我們若能了知此等殊勝道理,必將迅速詣至叁有解脫之彼岸。
初學修行人具之六法:現見輪回苦故尋正道;
了知所作無義淡名利;我慢貪心鮮少居卑位;
信心精進爲伴勤實修;種姓劣故不信大乘法;
誠信所知于何皆信解。此乃一切正士入門法。
不管我們的修行層次如何,亦不管是否具足弘法利生的因緣,皆應了知初期修行人應具之六法:一是現見整個輪回充滿痛苦的本性,如同火宅,所以我們應及時尋覓能獲得解脫之正道。二是了知世間諸事皆無意義,故淡薄名聞利養,不求高官厚祿,亦不攀緣眷屬等。叁是作爲初發心修行的補特伽羅,應依教言調服自心相續,令貢高我慢、貪心等都變得極其鮮少而身居卑位,上敬下和,以一心成辦道業爲宗旨。四是以信心和精進心伴隨自己的一生,時時勤行實修。隨學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們恒時不散亂、精進不懈、夜不倒單等用功修行的高尚風範。或如有者將晚上時間分成叁份,上夜和下夜皆用于修行禅坐,只有中夜叁時少許安息。五應了知某些衆生因種姓低劣,故不信奉大乘教法。相對于大乘來說,小乘行者之種姓根器較爲低劣,他們對衆生不具大悲心、菩提心,對佛陀第二轉*輪的大般若法門非但不欲秉持、反而還強加駁斥,他們只有強烈的出離心,只知道尋求自我解脫,平時精進依修四谛十六行相等法,最終斷除煩惱障而證得阿羅漢果,自始至終都不會信奉大乘的甚深教法。六是初學者當誠信一切所知法,並令自己對所知之法具足一定的信解。也就是說,除大乘法以外,如戒律、俱舍、因明等一切學問無不誠信精通。其實此等乃爲一切修行正士之入門法。
中等修行人具之六法:不務農業耕種及灌溉;
不負青春經商牟利擔;不護大使情面親友心;
舍棄貪嗔偏袒爭論事;抛棄積蓄籌劃建築物;
不結愦鬧之魔大官親。此乃諸修行者中法門。
如果您是根機相對上進一層的中等修行人,那麼就應具足以下六法:一是不務農業耕種及灌溉而專意修行佛法。二是不擔負青春時期謀求利潤之經商重擔而專意修行。叁是秉持因果規律,不顧忌具權勢大使之情面和親友之心續,完全秉公無私、正確平等地對待一切人和事。四是舍棄貪心、嗔心等具有偏袒性的爭論事端,一切都能謙讓忍辱,心胸廣闊,量如太虛,無所不容。五是放棄對財物的積蓄、未來的一切籌劃、建築、設計等。六是不結交愦鬧之魔,也就是說不應與達官顯貴等人結交爲友。如雲:“爲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這就是中等修行人的實修法門。
上等瑜伽屍林之六法:怕染庸俗不與人交往;
叁門隱行所作人不見;不求衣食屍食衣維生;
無有恐怖飛禽之行爲;密行護持覺受斷凡行;
證悟自住法性之大樂。諸行解脫道者上法門。
上等瑜伽行者在屍陀林密行之六法:一是怕染著世間庸俗人之習性,故不與世人交往,獨自往詣寒林隱居修行。二是令身口意叁門皆隱行,即在作區分有寂、享用五肉與五甘露、接納手印等殊勝行爲時,皆不予世人所見,比如我們大家都熟知的蓮花生大士等印度隱行大瑜伽師們之殊勝行爲。叁是不求世間常人之衣食,經常以屍陀林的屍衣屍肉等來維持生活。四是無有任何恐怖,當行持如自由翺翔高空的飛禽一般之行爲。五是秘密護持修證之覺受,斷除凡夫的一切行爲。六是如實證悟自然本住法性之究竟大樂,也即現前大樂智慧。這些就是我們行解脫道者之上等殊勝法門。
最上瑜伽離方之六法:故鄉異地何境皆不貪;
未墮一切常邊與斷邊;任何親怨悉皆不相識;
不貪一處漂泊如浮雲;六聚外境均現爲助伴;
是賢是劣皆無執著心;此乃解脫道之最上門。
最上瑜伽士遠離一切方隅執著之法有六種:一是當我們的修行達到最上瑜伽士的境界時,對任何一個環境,無論是自己的故鄉還是異地他鄉,都隨緣安住隨緣棄離,于何境皆不起貪執之心。二是見解高深,未墮一切常邊與斷邊,安住于大空離戲之中道義。叁應了知于彼之心續境界中諸法都是一味大平等的本性,既沒有眷戀的親人,也沒有嗔恨的怨敵,一切偏袒執取悉皆遠離,無論會遇任何人都平平常常,視若陌路。四是不貪執某一處所,爲度衆生而順應緣起隨處安住,猶如虛空中的浮雲一樣漂泊,居無定所。五是一切六聚外境諸法均現爲我們修行的助伴,對自己不構成任何違緣,心不爲任何外境所轉,且能任運自在地將之轉爲道用。六是于一切賢劣之境皆無分別執著心,因爲賢劣都是緣起的一種力現,本性即是一味無別的大法界。這就是我們修學解脫道之最上法要。
欲修法者需斷六顧慮:斷除顧慮他怒護情面;
斷除顧慮無財而積財;斷除顧慮受苦籌劃事;
斷除顧慮位低謀高位;斷除顧慮受害求世法;
斷除顧慮位高擾他心。
對于我們任何一位想要修學佛法的人來說,都應該積極主動地斷除六種顧慮:一是我們不應該隨他人之喜怒而轉,亦不應該顧念他人的情面而阻礙自己的修法。博多瓦格西曾教誡說:“我爲修法故,他人雖不喜,于我亦無妨。”只要自己的選擇是如理如法的,那就無所謂他人高興與否,我們恒時皆應堅持自己的正確選擇。二是我們應該斷除無有資財受用的顧慮,所以不能勤積財富。經雲:“佛陀只須施舍一根毫毛般的福報,就能滿足娑婆世界所有比丘、比丘尼等弟子所需的一切資具受用,無欠無缺。”其實我們身披之一絲一縷,口食之一粒一滴都是依靠如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六度萬行之福德累積而得。叁是爲修行故不應顧慮饑渴寒熱等苦,就算是爲避免未來受苦而作之籌劃亦無必要。四是我們若顧慮自己的地位低下而生起謀求高位之心,那麼當下就應斷除這種追逐名望之心。五是若我們顧慮自己遭受某種違害而勤求一些世間法,如是之心應加以排除,當放下萬緣一心修道。我們不用設想未來的世間利益,應該坦誠地面對現實,一切隨緣,報著今天有食今天修,明天有食明天修的態度穩然安住。六是顧慮他人的地位高于自己而想方設法地製造種種違緣,擾亂他人之心,這種非理行爲我們也應斷除。
實修閉關要訣之六法:遠離貪嗔乃爲外閉關;
無有積蓄乃爲內閉關;遠離二取乃爲密閉關;
不希善妙乃爲上閉關;不憂惡劣乃爲下閉關;
無事無執乃爲中閉關。若具此六不會出違緣。
在閉關實修之時,有六種要訣之法需要我們了知並具足:一是修行人應當遠離一切貪心與嗔心之境,安住靜處,這就稱爲外閉關。二應了知外無積蓄財富之行,內無欲望執求之心乃爲內閉關。無論對自己的親眷好友,還是虔誠信徒,我們都應斷除貪執,隨遇而安,潛心勤修佛法。叁應依教了認心之本性,遠離能所二取等執著,安住光明無念的境界,這就稱爲密閉關。四是不希求善妙境界,如神通、見本尊、得授記等,也就是遠離一切希冀之心,這即是我們所說的上閉關。五是我們在依教實修的過程中,對所修之法不得起任何憂愁和懷疑之心,而且也不用擔心是否會出現魔障或病障等違緣,一心祈禱上師叁寶精進用功修行,此被稱爲下閉關。六是無有任何瑣事牽絆和執著,依如夢如幻等教言觀修,萬緣放下,一心用功修行,這稱爲中閉關。若能具足此六種竅訣,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絕對不會出現任何違緣。
成就佛果所依之六法:修法依賴殊勝暇滿身;
不修不解脫故依修法;謹慎修持依賴知法義;
了知法義依賴初聞法;所聞實修依賴于思維;
一切依賴殊勝善知識。
欲成就佛果所應依修之六法:一是若欲修持佛法,則必須依賴殊勝的暇滿人身,此外任何身體都無法成辦這一大事因緣。二是若不修行佛法則不能獲得解脫,因此我們爲能脫離苦海、獲得解脫的究竟安樂,則應依此殊勝人身來修持佛法。叁是若欲謹慎修持,則應依賴于了知法的本義,也就是要明了法的深淺與取舍之要,這樣才能真實有利于我們的修行。四是若欲了知法義則應依賴于最初之聞法。若不聞法,則成法盲,一味地處于迷暗之中,就無法了知取舍與修行要點。因而唯依聽經聞法,才能啓開我們的智慧眼目、增長我們的善根功德。《吉祥勇經》中雲:“寡聞生盲不知修,彼無多聞何所思,故應精勤求多聞,因此思維生廣慧。”五是依所聞經論教義而實修者,應依賴于對法義的思所生慧來遣除一切疑惑,樹立正見,若聞法後不靜心思維,則難以遣除修行中的疑惑,是故當知這些在修行中客觀存在的問題只有依靠思所生慧才能徹底遣除。六應了知上述聞思修等一切功德,唯有依賴于具有法相的殊勝善知識,才能得以生起並于相續中不斷地增上。正如《般若攝頌》中所雲:“恭敬承事可親師,爲引慧故求多聞。”
具足善妙法相之六法:積累福德族貴性調柔;
見多識廣通曉所知義;智慧高超證悟法性義;
勤修出現證相成就相;大悲善巧無厭利他衆;
具有竅訣能引導衆生。此乃殊勝大德之風範。 …
《竅訣寶藏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