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
(四)依此可清净罪业之理:《弥勒狮吼声请问经》云:“愚者造恶业,不知忏悔罪,智者忏悔罪,不与业同住。”《广戒经》云:“何人造罪业,依善可清净,如日月离云,照亮此世间。”《佛藏经》云:“纵杀父母与缘觉亦可依修空性而解脱。”《业分辨经》云:“造极难忍业,谴责己可轻,猛忏与戒犯,可除罪根本。”《亲友书》云:“何人昔日极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乐生同。”
己四、随喜支:
众生无量之福德,恒时我诚作随喜。
若诚心随喜自性善法,则能获得同等善根,并且具有无量福德。《般若摄颂》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深深思维此理而诚心随喜自他之善根。《普贤行愿品》云:“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己五、请转*轮支:
为度一切诸众生,请转无上妙*轮。
观想:如佛陀出有坏成佛后不说法经梵天供养*轮祈求而说法一样,自己也于上师善知识前祈请说法,《普贤行愿品》云:“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以此净除舍法罪障,从今起生生世世自心不离正法。
己六、请不涅槃支:
乃至有海未空间,祈请住世不涅槃。
犹如昔日珍达居士祈请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不涅槃一样,所有世间界中安住的一切出有坏佛陀、上师善知识最后准备涅槃时,我们应祈请他们乃至轮回未空前长久住世。如《普贤行愿品》中云:“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以此可净除短寿、横死、他人害命之罪业并且获得长寿。
己七(回向支)分二:一、善根回向菩提;二、回向之本体。
庚一、善根回向菩提:
以此善根愿诸众,一同成就正等觉。
以希求圆满菩提并且成为菩提心之因而回向自他之善根。《普贤行愿品》云:“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所回向的是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华严经》云:“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回向唯求获得佛果。《中般若经》云:“须菩提,此善根当唯为成佛而作回向,而莫为声闻、缘觉及十地而作回向。”
回向的目的是为一切众生获得菩提。《中般若经》云:“即为一切众生而回向,而非仅为自己获得佛果,否则将堕入声缘地之故。”
回向方式:了知诸法无而显现如梦如幻,善根也如梦如幻而回向。《中般若经》云:“须菩提,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善贤请问经》云:“何人布施谁,不缘受施者,平等而布施,愿善贤圆满。”若以有缘或贪执心认为善根是实有存在则极不合理。《般若摄颂》云:“佛说如食杂毒食,缘于白法亦复然。”又云:“无相回向菩提因,有相回向非如是。”因此我们应当无缘、无执而回向善根。《现观庄严论》云:“无所行行相,不颠倒体性。”
庚二、回向之本体:
将善根转为菩提之心与具有殊胜加持之愿文相结合而作回向。《文殊刹土功德庄严经》中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欲乐上,何人发何愿,如是而实现。”
回向与发愿之差别:将已作的善法以念诵愿文和心愿作印持称为回向;自己立誓要作尚未作的善法称为发愿。回向主要是依靠施主的欲乐与谛实语之威力而转向菩提的。可是如今却出现一些阿阇黎自己作回向的现象,这是因为施主不懂得如何作回向。本来,施主是真正的回向者,上师及僧众的心应当随施主所念的回向文,边祝愿彼等顺心如意边念诵。回向文应当是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成实语,而不能是随随便便而作的一般回向文,因此我们也应当念诵圣者所造的回向文。回向时,作回向者观想前方虚空中诸佛菩萨如云密集,念诵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愿获遍知果,摧毁作害之怨敌,救渡众生皆摆脱,生老病死三有海。”
有些人说:以空性印持作回向极不应理,如此作有何用,本来就是无缘的嘛?这是他们未明白此义的表现。所谓的无缘是指所回向的善根如梦,作回向者如梦,回向对境如梦,即三轮体空、无有实执之义,若只观修无有任何善根的空性则显然是断见,所以我们必须断除此种邪见。
总之,无论作任何善事都应以加行菩提心殊胜、正行无缘无相智慧殊胜、后行如梦如幻回向殊胜摄持,应当了知若与三殊胜相联,则是所谓的随解脱分善,成为佛道之因。相反,若未以三殊胜摄持,则是所谓的随福德分善,获得一次各自之善果后便穷尽。
戊二、净化自相续之理:
修七支供之必要:
犹如洗净之布匹,染色色彩极鲜明,
以此前行净相续,明现正行之胜心。
若有障碍生起菩提心的垢染,则无法生起菩提心。若净除障垢,则可生起菩提心,如同脏布上无法染色,印染者洗净布后才能染色一样,所以首先修七支供很有必要。
戊三、以此可积无量福德之理:
此福德果无有量,遍布法界虚空界。
《德藏请问经》云:“何人作合掌,观十方诸佛,顶礼作供养,随喜诸福德,忏悔诸罪业,祈请转*轮,祈请不涅槃,彼之福德量,恒时遍虚空。”
丙二、正行:
三诵皈依佛法僧,祈佛佛子垂念我,
如昔善逝及菩萨,发菩提心守学处,
我今为利诸有情,发菩提心守学处,
未救护者我救度,未解脱者令解脱,
未得安慰我安慰,令诸众生得涅槃。
念诵:“我名某某者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皈依二足至尊诸佛出有坏,皈依离贪寂灭至尊正法,皈依诸众至尊不退转圣者僧众。”三遍。又诵“祈祷十方诸佛垂念我,祈祷住十地诸大菩萨垂念我,祈祷诸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如往昔十方诸佛出有坏、住十地大菩萨为利一切众生而发殊胜菩提心,我名某某者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间为利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三遍。或者诵“祈祷诸佛出有坏垂念我,祈祷住十地诸大菩萨垂念我,祈祷诸大金刚持上师垂念我”一遍,其后再念诵《入行论》中的“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诸菩萨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三遍。
丙三、后行:
当于昼夜三时中,勤发二种菩提心。
通过发二种菩提心可趋入菩萨的行列,因此应当护持学处,勤于利益自他之事业,此后恒时以仪轨受菩萨戒。
如是而行可使菩提心增上、明显等有诸多必要。
乙四、三诵之必要:
一诵发愿菩提心,二诵发行菩提心,
三诵可令愿行心,获得稳固与清净。
《海云经》云:“第一诵、第二诵、第三诵分别发起愿心、行心、令二者更加稳固。”愿行菩提心是一体性,并非是异体性,从仪轨来看似乎不同,但这是从三种不同念诵而生起的不同反体之发心,而并非是异体性的,因为这三者是一心体、一时间、一作用之本性。《菩萨地论》云:“当了知愿行此二心,本体无别,为他利之同体自性。”
乙五、当生欢喜心:
从即日起我成为,诸众生存之根本,
亦得佛子菩萨名,不畏三有利众生,
恒时唯勤行饶益,以使人生具实义。
从获得菩萨戒那一时刻起,直至未失毁菩提心之间即称为菩萨,我们切莫有损自己的善良种姓,而应当令菩提心增上,数数生起欢喜心,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即便无有利生的能力,也必须发愿。《入行论》云:“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今生我获福,善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若问:菩萨有多少种名称?有十六种。如《经观庄严论》云:“菩萨大菩萨,智者胜光明,佛子如来因,能胜佛苗芽,圣者具妙力,商主殊胜称,广福大悲尊,自在具法者。”
获得菩萨戒后应当广说菩提心之利益:《华严经·第四十品》中云:“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寻菩提心学处而从南方去往南方。尔时至尊弥勒正于南方海滨由毗卢佛严饰的具藏宫殿中为数十万菩萨眷属所围绕而说法。善财童子从五百由旬外望见此情景后兴奋不已,急忙顶礼。弥勒菩萨见后伸右手为善财摸顶,并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寻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又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行持之时疲倦否?”善财童子合掌请问:“圣者,我若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不知该如何励力而持菩萨行,请您明示。”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摄持。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直至如点金剂、如珠宝等直接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之后又说:“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无量利益。”若想详知,当阅此经。
乙六(学处次第)分三:一、应时之理;二、广说自他相换等;三、具足正知正念之理。
丙一、应时之理:
如是发心后当宣说严守学处之次第:
清净善心良田中,生长二菩提心苗,
为令清净及增上,应当严谨守学处。
光明的心性通过发菩提心而变得更为清净,诸魔怨敌不能从中作梗。《十法经》云:“宝珠自性者,光芒之源泉,倘若勤擦拭,较前胜二倍。具足佛性者,发起菩提心,净二边行境,诸魔不能害。”生起菩提心苗芽后,唯当想方设法坚持不退此心,净除垢染,增上善法。其中最殊胜、最主要的学处是守护自心。《入行论》云:“故我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又云:“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若纵狂…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第八品 发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