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
(四)依此可清淨罪業之理:《彌勒獅吼聲請問經》雲:“愚者造惡業,不知忏悔罪,智者忏悔罪,不與業同住。”《廣戒經》雲:“何人造罪業,依善可清淨,如日月離雲,照亮此世間。”《佛藏經》雲:“縱殺父母與緣覺亦可依修空性而解脫。”《業分辨經》雲:“造極難忍業,譴責己可輕,猛忏與戒犯,可除罪根本。”《親友書》雲:“何人昔日極放逸,爾後行爲倍謹慎,如月離雲極絢麗,難陀指鬘樂生同。”
己四、隨喜支:
衆生無量之福德,恒時我誠作隨喜。
若誠心隨喜自性善法,則能獲得同等善根,並且具有無量福德。《般若攝頌》雲:“叁千須彌可稱量,隨喜善根不可量。”深深思維此理而誠心隨喜自他之善根。《普賢行願品》雲:“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己五、請轉*輪支:
爲度一切諸衆生,請轉無上妙*輪。
觀想:如佛陀出有壞成佛後不說法經梵天供養*輪祈求而說法一樣,自己也于上師善知識前祈請說法,《普賢行願品》雲:“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以此淨除舍法罪障,從今起生生世世自心不離正法。
己六、請不涅槃支:
乃至有海未空間,祈請住世不涅槃。
猶如昔日珍達居士祈請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不涅槃一樣,所有世間界中安住的一切出有壞佛陀、上師善知識最後准備涅槃時,我們應祈請他們乃至輪回未空前長久住世。如《普賢行願品》中雲:“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以此可淨除短壽、橫死、他人害命之罪業並且獲得長壽。
己七(回向支)分二:一、善根回向菩提;二、回向之本體。
庚一、善根回向菩提:
以此善根願諸衆,一同成就正等覺。
以希求圓滿菩提並且成爲菩提心之因而回向自他之善根。《普賢行願品》雲:“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所回向的是自他叁世的一切善根。《華嚴經》雲:“衆生一切善,過去現未來,回向普賢地,願皆獲善妙。”回向唯求獲得佛果。《中般若經》雲:“須菩提,此善根當唯爲成佛而作回向,而莫爲聲聞、緣覺及十地而作回向。”
回向的目的是爲一切衆生獲得菩提。《中般若經》雲:“即爲一切衆生而回向,而非僅爲自己獲得佛果,否則將墮入聲緣地之故。”
回向方式:了知諸法無而顯現如夢如幻,善根也如夢如幻而回向。《中般若經》雲:“須菩提,當以諸法如夢如幻、善根亦如夢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善賢請問經》雲:“何人布施誰,不緣受施者,平等而布施,願善賢圓滿。”若以有緣或貪執心認爲善根是實有存在則極不合理。《般若攝頌》雲:“佛說如食雜毒食,緣于白法亦複然。”又雲:“無相回向菩提因,有相回向非如是。”因此我們應當無緣、無執而回向善根。《現觀莊嚴論》雲:“無所行行相,不顛倒體性。”
庚二、回向之本體:
將善根轉爲菩提之心與具有殊勝加持之願文相結合而作回向。《文殊刹土功德莊嚴經》中雲:“諸法依緣生,住于欲樂上,何人發何願,如是而實現。”
回向與發願之差別:將已作的善法以念誦願文和心願作印持稱爲回向;自己立誓要作尚未作的善法稱爲發願。回向主要是依靠施主的欲樂與谛實語之威力而轉向菩提的。可是如今卻出現一些阿阇黎自己作回向的現象,這是因爲施主不懂得如何作回向。本來,施主是真正的回向者,上師及僧衆的心應當隨施主所念的回向文,邊祝願彼等順心如意邊念誦。回向文應當是一地以上菩薩所說的成實語,而不能是隨隨便便而作的一般回向文,因此我們也應當念誦聖者所造的回向文。回向時,作回向者觀想前方虛空中諸佛菩薩如雲密集,念誦昔日世尊轉爲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羅刹時所誦的回向文“此福願獲遍知果,摧毀作害之怨敵,救渡衆生皆擺脫,生老病死叁有海。”
有些人說:以空性印持作回向極不應理,如此作有何用,本來就是無緣的嘛?這是他們未明白此義的表現。所謂的無緣是指所回向的善根如夢,作回向者如夢,回向對境如夢,即叁輪體空、無有實執之義,若只觀修無有任何善根的空性則顯然是斷見,所以我們必須斷除此種邪見。
總之,無論作任何善事都應以加行菩提心殊勝、正行無緣無相智慧殊勝、後行如夢如幻回向殊勝攝持,應當了知若與叁殊勝相聯,則是所謂的隨解脫分善,成爲佛道之因。相反,若未以叁殊勝攝持,則是所謂的隨福德分善,獲得一次各自之善果後便窮盡。
戊二、淨化自相續之理:
修七支供之必要:
猶如洗淨之布匹,染色色彩極鮮明,
以此前行淨相續,明現正行之勝心。
若有障礙生起菩提心的垢染,則無法生起菩提心。若淨除障垢,則可生起菩提心,如同髒布上無法染色,印染者洗淨布後才能染色一樣,所以首先修七支供很有必要。
戊叁、以此可積無量福德之理:
此福德果無有量,遍布法界虛空界。
《德藏請問經》雲:“何人作合掌,觀十方諸佛,頂禮作供養,隨喜諸福德,忏悔諸罪業,祈請轉*輪,祈請不涅槃,彼之福德量,恒時遍虛空。”
丙二、正行:
叁誦皈依佛法僧,祈佛佛子垂念我,
如昔善逝及菩薩,發菩提心守學處,
我今爲利諸有情,發菩提心守學處,
未救護者我救度,未解脫者令解脫,
未得安慰我安慰,令諸衆生得涅槃。
念誦:“我名某某者從今乃至菩提果之間皈依二足至尊諸佛出有壞,皈依離貪寂滅至尊正法,皈依諸衆至尊不退轉聖者僧衆。”叁遍。又誦“祈禱十方諸佛垂念我,祈禱住十地諸大菩薩垂念我,祈禱諸大金剛持上師垂念我,如往昔十方諸佛出有壞、住十地大菩薩爲利一切衆生而發殊勝菩提心,我名某某者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間爲利一切衆生而發廣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脫者令解脫,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叁遍。或者誦“祈禱諸佛出有壞垂念我,祈禱住十地諸大菩薩垂念我,祈禱諸大金剛持上師垂念我”一遍,其後再念誦《入行論》中的“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複此循序住,諸菩薩學處;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叁遍。
丙叁、後行:
當于晝夜叁時中,勤發二種菩提心。
通過發二種菩提心可趨入菩薩的行列,因此應當護持學處,勤于利益自他之事業,此後恒時以儀軌受菩薩戒。
如是而行可使菩提心增上、明顯等有諸多必要。
乙四、叁誦之必要:
一誦發願菩提心,二誦發行菩提心,
叁誦可令願行心,獲得穩固與清淨。
《海雲經》雲:“第一誦、第二誦、第叁誦分別發起願心、行心、令二者更加穩固。”願行菩提心是一體性,並非是異體性,從儀軌來看似乎不同,但這是從叁種不同念誦而生起的不同反體之發心,而並非是異體性的,因爲這叁者是一心體、一時間、一作用之本性。《菩薩地論》雲:“當了知願行此二心,本體無別,爲他利之同體自性。”
乙五、當生歡喜心:
從即日起我成爲,諸衆生存之根本,
亦得佛子菩薩名,不畏叁有利衆生,
恒時唯勤行饒益,以使人生具實義。
從獲得菩薩戒那一時刻起,直至未失毀菩提心之間即稱爲菩薩,我們切莫有損自己的善良種姓,而應當令菩提心增上,數數生起歡喜心,直接或間接利益衆生,即便無有利生的能力,也必須發願。《入行論》雲:“智者如是持,清淨覺心已,複爲增長故,如是贊發心:今生我獲福,善得此人身。複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爾後我當爲,宜乎佛族業,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若問:菩薩有多少種名稱?有十六種。如《經觀莊嚴論》雲:“菩薩大菩薩,智者勝光明,佛子如來因,能勝佛苗芽,聖者具妙力,商主殊勝稱,廣福大悲尊,自在具法者。”
獲得菩薩戒後應當廣說菩提心之利益:《華嚴經·第四十品》中雲:“善財童子于文殊前發心後,爲尋菩提心學處而從南方去往南方。爾時至尊彌勒正于南方海濱由毗盧佛嚴飾的具藏宮殿中爲數十萬菩薩眷屬所圍繞而說法。善財童子從五百由旬外望見此情景後興奮不已,急忙頂禮。彌勒菩薩見後伸右手爲善財摸頂,並向諸眷屬贊頌善財童子言:“且看意樂清淨者,堅財之子名善財,尋求殊勝菩提行,來至智者我面前。”又言:“善來善來慈悲汝,善來彌勒壇城中,善來寂靜調柔尊,行持之時疲倦否?”善財童子合掌請問:“聖者,我若真實趨入無上菩提正道,不知該如何勵力而持菩薩行,請您明示。”彌勒菩薩答言:善男子,你已爲善知識攝持。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諸佛法之根本,猶如種子;可令一切衆生善法增上,猶如良田……。”直至如點金劑、如珠寶等直接宣說了二百五十種比喻。之後又說:“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無量利益。”若想詳知,當閱此經。
乙六(學處次第)分叁:一、應時之理;二、廣說自他相換等;叁、具足正知正念之理。
丙一、應時之理:
如是發心後當宣說嚴守學處之次第:
清淨善心良田中,生長二菩提心苗,
爲令清淨及增上,應當嚴謹守學處。
光明的心性通過發菩提心而變得更爲清淨,諸魔怨敵不能從中作梗。《十法經》雲:“寶珠自性者,光芒之源泉,倘若勤擦拭,較前勝二倍。具足佛性者,發起菩提心,淨二邊行境,諸魔不能害。”生起菩提心苗芽後,唯當想方設法堅持不退此心,淨除垢染,增上善法。其中最殊勝、最主要的學處是守護自心。《入行論》雲:“故我當善持,善護此道心,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余。”又雲:“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若縱狂…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第八品 發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