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六品 皈 依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第六品 皈 依

  如是谨依上师后,当渐修学解脱道。

  诸道基础为皈依,诸小士夫畏恶趣,

  中士声缘畏三有,大士现见轮回苦,

  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

  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

  时间亦随意乐转,小士后世乐果间;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与不共果。

  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

  显宗成就许他时,密宗成就今自心,

  因相乘中说此理,仅名相同乃部分。

  有缘三宝因皈依,佛为化身相好饰,

  一切佛法分二种,其中无垢之教法,

  种种经续乘之义,显现经典文字相。

  彼即经典十二部,契经应颂记讽诵,

  自说因缘喻本事,本生方广希论议。

  一切续部分六种,事行瑜伽苦行续,

  智慧方便及无二,父续母续无二续,

  即是内密大瑜伽,彼字书籍等果法。

  证法地道生圆次,总持等持智慧藏,

  以及大悲之自性,种种方便无有量。

  十地极喜无垢地,发光焰慧难胜地,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声缘佛子为外僧,空行密众为内僧。

  所依缘境虚空中,观想上师或佛尊。

  真实意幻而供养,内外密之供品后,

  我与诸众敬合掌,乃至菩提为利他,

  皈依上师佛法僧,诚心诚意反复行。

  观想彼等喜放光,净除自他三门障,

  获得一切诸悉地,圆满福资成色身。

  究竟果皈依之境,即是唯一之法身,

  佛法僧众了义尊,离戏光明之自心。

  世俗皈依道用后,当知一切皆自心,

  实无能所皈依故,如是境界中入定,

  执著心境非究竟,无愿即为果皈依。

  圆满慧资得法身,如梦幻中作回向。

  学处分二初因戒,不为王位及生命,

  一切奖赏等利益,舍弃上师与三宝。

  不欺上师应供处,断除恶言谤圣者。

  自此皈依佛陀后,不礼其余诸天尊,

  皈依正法不害众,皈依僧不交外道。

  以信供养三宝相,日夜随念恒皈依。

  果戒等性当勤守,不念贤劣无取舍,

  不依戏论修法性,皆于圆一坛城行。

  相似舍因迟受时,真实舍因生邪见,

  失毁学处向下堕,当具正念慎取舍。

  见他依处皆欺惑,更加诚信大悲尊,

  生生世世救离畏,何有胜彼之利乐?

  清净诚信心田上,灌溉福慧之甘霖,

  生长善法界苗芽,成熟圆满佛庄稼。

  如法行善知惭愧,具有正念不放逸,

  获得诸多之功德,心现总持云智日,

  梦中亦见不离此,忆念宿世种财饰。

  自成二利众皆喜,终成众生之依处,

  作为有情之至亲,故得三身之财富。

  皈依功德若有形,超胜虚空无量倍。

  诸妙功德之根本,智者谁人不依之?

  百倍诚信而顶礼,弃罪趋寂众至亲,

  皈依恩赐三界福,利乐源泉如意树。

  赞扬大乐胜德故,诸众谨持正士行,

  愿依罪业劣境者,疲劳心性今休息。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六品皈依终

  大圆满心性休息

    大 车 疏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梵语:玛哈善德紫大布占达哲德玛哈塔那玛

  藏语:竹巴钦波思涅昂素追瓦向达钦波

  汉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六品 皈 依

  一切大乘道之前行或基础皈依品分三: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二、别说真实皈依;三、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宣说入大乘道之方法:

  要宣说趋入大乘道之次第前必须修学皈依的方法,所以首先宣说。

  如是谨依上师后,当渐修学解脱道。

  为什么要次第而趋入解脱道呢?因为顿超而趋入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未产生下面道之功德,则无法获得上面功德,不次第而行,不能前进。《涅槃经》云:“犹如梯级般,我之甚深教,亦当渐勤修,渐次非顿超。犹如小孩童,体力次第增,此法亦如是,从初入次第,直至圆满间。”

  甲二(别说真实皈依)分三:一、因皈依;二、果皈依;三、皈依之利益。

  乙一(因皈依)分四:一、皈依之人;二、皈依时间;三、皈依对境;四、真实皈依。

  丙一、皈依之人:

  诸道基础为皈依,诸小士夫畏恶趣,

  中士声缘畏三有,大士现见轮回苦,

  不忍他苦畏寂乐,大乘佛子为众生,

  皈依三因三意乐,平凡殊胜及无上。

  未皈依者不得戒,如果未以戒护持则无道,因此说,皈依是道之基础。《皈依七十颂》云:“众虽皆有戒,未皈依不得。”皈依之人有三种,其中小士是指欲得轮回乐果,畏惧恶趣而皈依各自天尊或三宝未入宗派之人,或者虽入宗派却是外道,或者佛教徒中虽信仰三宝却无入道能力者。《胜幢经》云:“一切畏惧者,多皈依山王,树林及经堂,佛塔与神树,非为主皈依,非为胜皈依。依止彼依处,不能脱诸苦。”此中宣说了依止其他天尊欲求得乐。《毗奈耶经》中云:“阿难白佛言:“婆罗门女因皈依而得善趣功德。”佛告阿难:“阿难,并非如是。寻求世间安乐者称为劣士,故当称颂真实解脱之功德。””虽然皈依了三宝,但意乐如果不清净,则只能称为小士。

  中士是指一切声闻缘觉之种姓者,他们是因为畏惧轮回求自利寂灭而皈依的。《胜幢经》云:“何时皈依佛,正法及僧众,了知诸苦谛,根除诸集谛,修学诸道谛,趋涅槃灭谛。若以慧眼观,圣道之八支,既为主皈依,亦为胜皈依。依止彼依处,解脱一切苦。”

  大士是指为利他众、畏惧寂乐而皈依之人。《大解脱经》云:“为救渡堕入三有河中之彼等众生,断除自己寻求寂灭之念而皈依者称为胜士,又名胜商主。”

  如是三种士夫也必定是依照心力之三种类别而安立的。《菩提道炬论》云:“当知三士夫,即下中胜士,知彼等法相,此说各分类。何人依方便,仅为轮回乐,谋求自利者,知此为下士;弃离三有乐,断除诸罪业,唯求自灭者,称之为中士;以悟自心苦,欲令他诸苦,真实皆灭尽,乃为殊胜士。”也就是说,小士夫中有以外道的清洁、不害众生及行持正法而趋入善趣的,也有内道以皈依三宝行少许善法而趋入善趣的,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依靠随福德分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若不具备此等,则不能趋入善趣。数论派等有些外道也有此十善法,但并非所有的外道都具备十善。中士夫的声闻缘觉与大士夫的大乘道者一定具足十善等此法。

  丙二、皈依时间:

  如是所皈依的三种人为成就三果而皈依,以三种意乐而宣说平凡、殊胜、无上。彼等所皈依的时间是怎样的呢?

  时间亦随意乐转,小士后世乐果间;

  中士暂时至死间,究竟声缘得果间;

  胜士恒皈菩提间,获得无量智慧间。

  平凡之士于成办所愿之间皈依各自的天尊,尤其是获得善趣之间,佛教中的小士也是如此;中士的声闻缘觉二者暂时于有生之年,究竟于获得阿罗汉之间皈依;大士乃至菩提果间或者未得佛智之间恒时皈依。

  丙三(皈依对境)分二:一、总说共不共皈依境;二、别说因皈依境。

  丁一、总说共不共皈依境: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与不共果。

  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

  显宗成就许他时,密宗成就今自心,

  因相乘中说此理,仅名相同乃部分。

  皈依境分共同与不共二种。小士与中士二者之皈依对境为共同皈依境;大士之皈依对境为不共皈依境。为什么呢?因为小士夫片面趋入此法,中士夫的声闻缘觉将暂时的所依执为殊胜皈依处。大乘皈依境在此之上,承认小士、中士未承认的佛之法身、大乘之法以及菩萨僧众。其中,因皈依是指得果的护送者;果皈依是指欲求自己的相续中真实成就果三宝。二者具有相同的仪轨与慈悲的助缘。《经观庄严论》云:“欲得成就之誓言,当知亦依慈悲心。”因相乘承认在三大劫等之际获得佛果而皈依:承认于自相续中获得究竟法身者即是果皈依;在未得果之前将三宝视为道之护送者而皈依,即是作为所得果之因,故称为因皈依。暂时承认三宝为所依,究竟是佛的唯一法身。

  色身、教法、证法、菩萨相续中的四道、声闻缘觉相续中的二寂灭、小乘沙门四果以及入大乘十地之诸菩萨都非为皈依处,因为彼等是世俗谛、尚未究竟、自己仍需依他缘而得解脱之故。也就是说,色身是世俗谛之故;除佛之证法外,菩萨与声缘相续所摄之证法也要通过勤修、进步,是无常法,具欺惑性之故;一切教法于见谛时必须舍弃;彼等僧众也畏惧自地之障及随眠烦恼而需要皈依佛陀,具有畏惧之故。《宝性论》云:“弃故欺惑故,无故具畏故,二法与圣众,非究竟皈处。”那么应当皈依何者呢?皈依究竟之法身。彼论又云:“皈依唯一佛,能仁法身故,僧亦彼究竟。”《报恩经》中云:“具寿阿难请问世尊:“皈依何佛?”佛告阿难:“皈依法身而非色身。”又问:“皈依何法?”告曰:“皈依胜义之法而非世俗之法。”复问:“皈依何僧?”告曰:“皈依胜义僧众而非世俗僧众。””

  总而言之,承认于自相续中获得三菩提后实修彼义而皈依是因之究竟所修,所以称为果皈依。于他相续中出世的释迦牟尼佛等佛陀宣说了救护怖畏之道,因而作为导师;彼等所开示的正法作为至无畏地之道,因而作为道;僧众行救脱怖畏之助伴。因作为自相续成立三宝之因故安立为因皈依境。若与僧众一同实修佛法,则可解脱怖畏之故。

  对此,有些上师说:大乘承认,唯有自己所获得的法身佛能救护疾病恐怖…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六品 皈 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