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六品 皈 依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第六品 皈 依

  如是謹依上師後,當漸修學解脫道。

  諸道基礎爲皈依,諸小士夫畏惡趣,

  中士聲緣畏叁有,大士現見輪回苦,

  不忍他苦畏寂樂,大乘佛子爲衆生,

  皈依叁因叁意樂,平凡殊勝及無上。

  時間亦隨意樂轉,小士後世樂果間;

  中士暫時至死間,究竟聲緣得果間;

  勝士恒皈菩提間,獲得無量智慧間。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與不共果。

  爲因發誓因皈依,爲果發誓果皈依,

  顯宗成就許他時,密宗成就今自心,

  因相乘中說此理,僅名相同乃部分。

  有緣叁寶因皈依,佛爲化身相好飾,

  一切佛法分二種,其中無垢之教法,

  種種經續乘之義,顯現經典文字相。

  彼即經典十二部,契經應頌記諷誦,

  自說因緣喻本事,本生方廣希論議。

  一切續部分六種,事行瑜伽苦行續,

  智慧方便及無二,父續母續無二續,

  即是內密大瑜伽,彼字書籍等果法。

  證法地道生圓次,總持等持智慧藏,

  以及大悲之自性,種種方便無有量。

  十地極喜無垢地,發光焰慧難勝地,

  現前遠行不動地,善慧及與法雲地。

  因乘安立學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

  金剛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無量。

  資糧加行與見道,修道無學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無垢光。

  聲緣佛子爲外僧,空行密衆爲內僧。

  所依緣境虛空中,觀想上師或佛尊。

  真實意幻而供養,內外密之供品後,

  我與諸衆敬合掌,乃至菩提爲利他,

  皈依上師佛法僧,誠心誠意反複行。

  觀想彼等喜放光,淨除自他叁門障,

  獲得一切諸悉地,圓滿福資成色身。

  究竟果皈依之境,即是唯一之法身,

  佛法僧衆了義尊,離戲光明之自心。

  世俗皈依道用後,當知一切皆自心,

  實無能所皈依故,如是境界中入定,

  執著心境非究竟,無願即爲果皈依。

  圓滿慧資得法身,如夢幻中作回向。

  學處分二初因戒,不爲王位及生命,

  一切獎賞等利益,舍棄上師與叁寶。

  不欺上師應供處,斷除惡言謗聖者。

  自此皈依佛陀後,不禮其余諸天尊,

  皈依正法不害衆,皈依僧不交外道。

  以信供養叁寶相,日夜隨念恒皈依。

  果戒等性當勤守,不念賢劣無取舍,

  不依戲論修法性,皆于圓一壇城行。

  相似舍因遲受時,真實舍因生邪見,

  失毀學處向下墮,當具正念慎取舍。

  見他依處皆欺惑,更加誠信大悲尊,

  生生世世救離畏,何有勝彼之利樂?

  清淨誠信心田上,灌溉福慧之甘霖,

  生長善法界苗芽,成熟圓滿佛莊稼。

  如法行善知慚愧,具有正念不放逸,

  獲得諸多之功德,心現總持雲智日,

  夢中亦見不離此,憶念宿世種財飾。

  自成二利衆皆喜,終成衆生之依處,

  作爲有情之至親,故得叁身之財富。

  皈依功德若有形,超勝虛空無量倍。

  諸妙功德之根本,智者誰人不依之?

  百倍誠信而頂禮,棄罪趨寂衆至親,

  皈依恩賜叁界福,利樂源泉如意樹。

  贊揚大樂勝德故,諸衆謹持正士行,

  願依罪業劣境者,疲勞心性今休息。

  大圓滿心性休息第六品皈依終

  大圓滿心性休息

    大 車 疏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梵語:瑪哈善德紫大布占達哲德瑪哈塔那瑪

  藏語:竹巴欽波思涅昂素追瓦向達欽波

  漢意: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六品 皈 依

  一切大乘道之前行或基礎皈依品分叁:一、宣說入大乘道之方法;二、別說真實皈依;叁、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宣說入大乘道之方法:

  要宣說趨入大乘道之次第前必須修學皈依的方法,所以首先宣說。

  如是謹依上師後,當漸修學解脫道。

  爲什麼要次第而趨入解脫道呢?因爲頓超而趨入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說,未産生下面道之功德,則無法獲得上面功德,不次第而行,不能前進。《涅槃經》雲:“猶如梯級般,我之甚深教,亦當漸勤修,漸次非頓超。猶如小孩童,體力次第增,此法亦如是,從初入次第,直至圓滿間。”

  甲二(別說真實皈依)分叁:一、因皈依;二、果皈依;叁、皈依之利益。

  乙一(因皈依)分四:一、皈依之人;二、皈依時間;叁、皈依對境;四、真實皈依。

  丙一、皈依之人:

  諸道基礎爲皈依,諸小士夫畏惡趣,

  中士聲緣畏叁有,大士現見輪回苦,

  不忍他苦畏寂樂,大乘佛子爲衆生,

  皈依叁因叁意樂,平凡殊勝及無上。

  未皈依者不得戒,如果未以戒護持則無道,因此說,皈依是道之基礎。《皈依七十頌》雲:“衆雖皆有戒,未皈依不得。”皈依之人有叁種,其中小士是指欲得輪回樂果,畏懼惡趣而皈依各自天尊或叁寶未入宗派之人,或者雖入宗派卻是外道,或者佛教徒中雖信仰叁寶卻無入道能力者。《勝幢經》雲:“一切畏懼者,多皈依山王,樹林及經堂,佛塔與神樹,非爲主皈依,非爲勝皈依。依止彼依處,不能脫諸苦。”此中宣說了依止其他天尊欲求得樂。《毗奈耶經》中雲:“阿難白佛言:“婆羅門女因皈依而得善趣功德。”佛告阿難:“阿難,並非如是。尋求世間安樂者稱爲劣士,故當稱頌真實解脫之功德。””雖然皈依了叁寶,但意樂如果不清淨,則只能稱爲小士。

  中士是指一切聲聞緣覺之種姓者,他們是因爲畏懼輪回求自利寂滅而皈依的。《勝幢經》雲:“何時皈依佛,正法及僧衆,了知諸苦谛,根除諸集谛,修學諸道谛,趨涅槃滅谛。若以慧眼觀,聖道之八支,既爲主皈依,亦爲勝皈依。依止彼依處,解脫一切苦。”

  大士是指爲利他衆、畏懼寂樂而皈依之人。《大解脫經》雲:“爲救渡墮入叁有河中之彼等衆生,斷除自己尋求寂滅之念而皈依者稱爲勝士,又名勝商主。”

  如是叁種士夫也必定是依照心力之叁種類別而安立的。《菩提道炬論》雲:“當知叁士夫,即下中勝士,知彼等法相,此說各分類。何人依方便,僅爲輪回樂,謀求自利者,知此爲下士;棄離叁有樂,斷除諸罪業,唯求自滅者,稱之爲中士;以悟自心苦,欲令他諸苦,真實皆滅盡,乃爲殊勝士。”也就是說,小士夫中有以外道的清潔、不害衆生及行持正法而趨入善趣的,也有內道以皈依叁寶行少許善法而趨入善趣的,無論是哪一種都需要依靠隨福德分之十善與四禅四無色,若不具備此等,則不能趨入善趣。數論派等有些外道也有此十善法,但並非所有的外道都具備十善。中士夫的聲聞緣覺與大士夫的大乘道者一定具足十善等此法。

  丙二、皈依時間:

  如是所皈依的叁種人爲成就叁果而皈依,以叁種意樂而宣說平凡、殊勝、無上。彼等所皈依的時間是怎樣的呢?

  時間亦隨意樂轉,小士後世樂果間;

  中士暫時至死間,究竟聲緣得果間;

  勝士恒皈菩提間,獲得無量智慧間。

  平凡之士于成辦所願之間皈依各自的天尊,尤其是獲得善趣之間,佛教中的小士也是如此;中士的聲聞緣覺二者暫時于有生之年,究竟于獲得阿羅漢之間皈依;大士乃至菩提果間或者未得佛智之間恒時皈依。

  丙叁(皈依對境)分二:一、總說共不共皈依境;二、別說因皈依境。

  丁一、總說共不共皈依境:

  一切皈依境分二,共同因與不共果。

  爲因發誓因皈依,爲果發誓果皈依,

  顯宗成就許他時,密宗成就今自心,

  因相乘中說此理,僅名相同乃部分。

  皈依境分共同與不共二種。小士與中士二者之皈依對境爲共同皈依境;大士之皈依對境爲不共皈依境。爲什麼呢?因爲小士夫片面趨入此法,中士夫的聲聞緣覺將暫時的所依執爲殊勝皈依處。大乘皈依境在此之上,承認小士、中士未承認的佛之法身、大乘之法以及菩薩僧衆。其中,因皈依是指得果的護送者;果皈依是指欲求自己的相續中真實成就果叁寶。二者具有相同的儀軌與慈悲的助緣。《經觀莊嚴論》雲:“欲得成就之誓言,當知亦依慈悲心。”因相乘承認在叁大劫等之際獲得佛果而皈依:承認于自相續中獲得究竟法身者即是果皈依;在未得果之前將叁寶視爲道之護送者而皈依,即是作爲所得果之因,故稱爲因皈依。暫時承認叁寶爲所依,究竟是佛的唯一法身。

  色身、教法、證法、菩薩相續中的四道、聲聞緣覺相續中的二寂滅、小乘沙門四果以及入大乘十地之諸菩薩都非爲皈依處,因爲彼等是世俗谛、尚未究竟、自己仍需依他緣而得解脫之故。也就是說,色身是世俗谛之故;除佛之證法外,菩薩與聲緣相續所攝之證法也要通過勤修、進步,是無常法,具欺惑性之故;一切教法于見谛時必須舍棄;彼等僧衆也畏懼自地之障及隨眠煩惱而需要皈依佛陀,具有畏懼之故。《寶性論》雲:“棄故欺惑故,無故具畏故,二法與聖衆,非究竟皈處。”那麼應當皈依何者呢?皈依究竟之法身。彼論又雲:“皈依唯一佛,能仁法身故,僧亦彼究竟。”《報恩經》中雲:“具壽阿難請問世尊:“皈依何佛?”佛告阿難:“皈依法身而非色身。”又問:“皈依何法?”告曰:“皈依勝義之法而非世俗之法。”複問:“皈依何僧?”告曰:“皈依勝義僧衆而非世俗僧衆。””

  總而言之,承認于自相續中獲得叁菩提後實修彼義而皈依是因之究竟所修,所以稱爲果皈依。于他相續中出世的釋迦牟尼佛等佛陀宣說了救護怖畏之道,因而作爲導師;彼等所開示的正法作爲至無畏地之道,因而作爲道;僧衆行救脫怖畏之助伴。因作爲自相續成立叁寶之因故安立爲因皈依境。若與僧衆一同實修佛法,則可解脫怖畏之故。

  對此,有些上師說:大乘承認,唯有自己所獲得的法身佛能救護疾病恐怖…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六品 皈 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