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六品 皈 依▪P2

  ..續本文上一頁與細微障礙的畏懼,所以安立爲果皈依;緣覺乘未來自相續將自然而然生起證悟之法寶爲果,所以也安立爲果皈依;聲聞乘未來自相續所得阿羅漢之僧衆也安立爲果皈依。因此,叁乘各自果皈依是分開的。然而,此種說法也稍不合理,因爲大乘承認成佛時叁身與叁寶自性一體,所以其果皈依無有法寶與僧寶難道應理嗎?聲聞緣覺承認二寂滅爲究竟所得,他們自宗的勝義谛實際上成了無上菩提法身,因此聲聞怎麼無有佛寶與法寶呢?緣覺也承認寂滅爲法性菩提,而並未承認寂滅是唯一的法寶。所以說,承認果皈依爲各自之菩提。即想獲得究竟叁寶爲果皈依。《聖雄長者請問經》雲:“皈依佛即欲得佛果;皈依法即欲得正法;皈依僧即欲得僧位。”爲成辦自他二利而皈依叁寶爲因皈依。《寶積經》雲:“諸比丘,汝等無論爲自他,抑或爲解脫怖畏、損害而皈依,汝之願望皆能圓滿。”

  密宗承認的是,想現見自己具有的心性本來即是正等覺,皈依了共同境之外叁寶,于不共境本來無生之心性中入定。他們承認各自壇城之叁寶與共同之叁寶二者爲因皈依境,對此皈依即是因皈依;承認本來具有叁寶的自心自然智慧爲果皈依境,于無取無舍無改無染的境界中一緣安住爲果皈依。雖然,從外叁寶中得果分而言爲果皈依,爲得果而承認皈依境分而言爲因皈依,但最主要的是,于自己本來任運自成具足果叁寶故不希求其他之境爲果皈依,皈依修持彼之順緣外叁寶安立爲因皈依。《成智論》雲:“叁壇城主尊,承認他圓滿,何故希求因,證光明心性,叁壇城本性,一緣而入定,真說爲勝果。”

  此處認知叁寶有二種,共同小乘中承認佛爲殊勝化身;法爲十二部經典之教法以及各自相續之道、等持等證法;僧衆有凡夫僧衆與聖者僧衆兩種,凡夫小僧爲沙彌、沙彌尼及居士,是衆生之福田故;大僧爲具近圓戒者,即是說比丘爲大僧衆,四位比丘以上稱爲僧衆;聖者僧衆是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大乘共稱佛寶爲具二清淨、究竟圓滿二利之叁身自性,《寶性論》雲:“無爲任運成,非依他緣證,具足智悲力,具二利爲佛。”法寶之本體是不可言思的,自性爲成佛之道或對治法,(法分義法與句法:)具道相與二寂滅之有相法爲義法,句法爲十二部經典。《寶性論》雲:“無二無思念,依淨除對治,何依何離貪,二谛相爲法,二離貪寂滅,道谛所攝也。”二寂滅是指以對治法去除前有之垢無有戲論的抉擇滅與垢染或戲論,住于猶如虛空般無有自性之義中的非抉擇滅;道爲資糧、加行、見、修之證悟分;二谛之相是指一切教法與證法。僧衆是指重新現見心性光明之義住于十地的聖者。《寶性論》雲:“如所盡所義,智慧清淨故,具慧不退衆,具無上功德。”

  不共金剛乘中各續部的觀點各不相同。

  事部與行部承認佛寶爲叁身五智,或者清淨法性、神變、加持之天尊、如來部、蓮花部、金剛部所攝之報身以及寂猛裝束大小壇城諸化身尊衆;法寶即如前所說的一切法,尤其是各自共稱之論;僧寶指聲聞、菩薩與持明僧衆叁者。

  瑜伽續承認佛寶是叁身五智,或者清淨法性,包括于壇城中的諸部主尊金剛薩埵、珍寶部、蓮花部、事業部、如來部五部所攝之叁身寂猛相以及主尊、眷屬、一多根本壇城、誓言、法、事業之壇城、四手印、一手印等次第即包括于大小壇城中的一切聖尊;法寶與僧寶與事部、行部所許相同。

  大瑜伽續中承認佛寶是一切出有壞報身如來之身語意與金剛自性無別之主尊、眷屬、一本尊、多本尊、聖聚、住于自成壇城密嚴刹土中的聖衆以及從中示現的一切化身;法寶是前面所說的一切法;與叁寶無二無別之自性並具燦然相好者爲無上僧寶。

  爲何稱爲寶呢?《寶性論》雲:“源罕無垢染,具力世間飾,殊勝性無變,是故稱爲寶。”總而言之,以六種相同點可以說明所謂的佛法僧叁寶與珍寶相同。來源相同:若不是多生累劫中積累善根者不能值遇之故,二者相同;無垢相同:因諸相遠離垢染之故,二者相同;具力相同,其具有六神通等不可思議之功德力,二者相同;成爲世間之飾相同:作爲衆生善心之因故,二者相同;殊勝相同:較人造珍寶殊勝並超過世間之故,二者相同;無變性相同:不以褒貶等而改變並是無爲法之故,二者相同。

  叁種安立方式,《寶性論》雲:“佛陀正法僧,叁乘叁事業,依照諸信解,安立叁皈依。”《寶性論釋》中雲:“對于爲宣說本師功德、趨入佛真實義之菩薩乘的補特伽羅,以及對佛殊勝事業有信解之人而言,佛爲皈依處,是二足尊故;對于爲利本師所說教法、自己隨念甚深緣起法之緣覺乘補特伽羅,以及對法殊勝事業有信解者而言,法是皈依處,乃離貪之殊勝故;對于爲宣說入佛法之僧衆的功德隨念從他人處所聞之法音而趨入的聲聞乘補特伽羅,以及對僧衆殊勝事業有信解者而言,僧是皈依處,爲諸衆之殊勝故。”總之,暫時皈依處是叁寶;究竟皈依處是唯一佛陀。《寶性論》雲:“勝義衆皈依,乃唯一佛陀,佛具法身故,僧亦究竟佛。”因此佛陀是所求究竟義之果皈依。

  丁二(別說因皈依境)分叁:一、總說叁寶;二、別說法寶;叁、別說僧寶

  戊一、總說叁寶:

  誰具救護之能力,自己應向其請求救脫怖畏之法,並且通過儀軌而皈依。

  有緣叁寶因皈依,佛爲化身相好飾,

  一切佛法分二種,其中無垢之教法,

  種種經續乘之義,顯現經典文字相。

  此觀點是大小乘共同承認的。尤其是成爲皈依境的佛寶是指相好嚴飾的化身、法身以及報身;法是指一切經續之句義以及一切文字相。(僧寶下文有廣說,故于此未述。)

  戊二(別說法寶)分二:一、教法;二、證法。

  己一(教法)分二:一、因法;二、果法。

  庚一、因法:

  彼即經典十二部,契經應頌記諷誦,

  自說因緣喻本事,本生方廣希論議。

  《聖月燈經》雲:“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稱爲經部。”相同部分合在一起爲契經;最初以散文的形式,最終將彼義集爲頌詞爲應頌;佛陀等授記爲記別;均是頌詞爲諷誦;勸誡聞法者而宣說之經爲自說;以各自傳記加持爲譬喻;宣說宿世爲本事;具有因及緣所說之經爲因緣;無邊廣說爲方廣;生起信心等之理爲本生;略說一義後說其解釋爲論議;宣說稀有精華義爲希法。

  庚二、果法

  一切續部分六種,事行瑜伽苦行續,

  智慧方便及無二,父續母續無二續,

  即是內密大瑜伽,彼字書籍等果法。

  苦行者依靠外在的清潔而成就菩提,與彼相同之事部、行部、瑜伽部叁者爲苦行續乘,無有取舍而成就菩提之方便、智慧、無二者爲內密乘,共有六種密,包括彼之文字都是果法。

  己二(證法)分四:一、總說生圓次第;二、宣說十地;叁、別說內外分類;四、宣說五道。

  庚一、總說生圓次第:

  證法地道生圓次,總持等持智慧藏,

  以及大悲之自性,種種方便無有量。

  庚二、宣說十地:

  十地極喜無垢地,發光焰慧難勝地,

  現前遠行不動地,善慧及與法雲地。

  《般若八千頌廣釋》中雲:“成爲功德所依故稱爲地。”有聲聞、緣覺八地與菩薩十地。聲緣八地,《中般若經》雲:“種姓地、第八地、現見地、微薄地、離貪地、已證地、聲聞地、緣覺地,此等稱爲聲緣八地。”《寶鬘論》雲:“如聲聞乘中,說聲聞八地,如是大乘中,說菩薩十地。”

  聲緣八地:最初的加行道,叁乘各自安立的緣故爲種姓地。對此,《般若二萬頌》雲:“現見白法地。”預流向是從阿羅漢數第八位,故稱爲第八地;脫離欲界、四色禅定、四無色之九種垢染故稱爲阿羅漢,現見沙門第一果預流果爲見地;欲界之修斷多數已微薄,是故一來果稱爲微薄地;遠離欲界貪欲之無來果稱爲離貪地;已成事故阿羅漢稱爲已證地;一來向、無來向、阿羅漢向叁地稱爲聲聞地,以此可了達各乘不同之量。緣覺地是指緣覺四果地。

  于此宣說菩薩十地,因爲能脫離無量的見斷、修斷煩惱魔的畏懼並且越來越向上,故稱爲地。《經觀莊嚴論》雲:“無量魔怖畏,悉皆脫離故,逐漸趨向上,許彼等爲地。”觀待遣除悭吝等十種違品而安立爲十地。《華嚴經》雲:“嗟!諸佛子,爲清淨十地之違品而詳細分爲十度。一地以行布施度爲主,其余諸度並非完全不修……。”到智度之間以此類推。所謂十度,《辨中邊論》雲:“布施持戒與安忍,精進禅定智慧度,方便力願及智度,此等許爲十度也。”彼之十所斷即悭吝、破戒、嗔恨、懈怠、散亂、愚癡、不具方便、力障、不成所願以及所知障十者。觀待斷除彼等而分爲十地。

  其中第一極喜地,《經觀莊嚴論》雲:“趨近得菩提,見成衆生利,極其生歡喜,故稱極喜地。”《寶鬘論》雲:“彼等初歡喜,菩薩歡喜故,叁結永斷除,生如來種姓。彼之異熟果,施度極殊勝,震動百世界,作贍部洲王。”一地菩薩能于一刹那間面見一百尊佛;了達百佛加持;示現一百化身;顯示一百劫;徹見前後百世;入出百種等持;成熟一百衆生;震動一百刹土;照亮一百刹土;開啓百種法門;示現一百自身;每一身體爲一百圓滿眷屬所圍繞;受生爲南贍部洲之王。

  第二離垢地,《經觀莊嚴論》雲:“離破戒垢故,稱爲離垢地。”《寶鬘論》雲:“二地名離垢,身語意十業,無有諸垢故,任運住彼等。彼之異熟果,戒度極殊勝,具德七寶主,利衆轉輪王。”不造十不善業,行持十善法,刹那獲得前述一地功德之一萬二千倍,成爲四洲轉輪王。

  第叁發光地,《經觀莊嚴論》雲:“能放法光芒,故稱發光地。”《寶鬘論》雲:“叁地名發光,智放寂靜焰,生靜慮神通,永盡貪嗔故。彼之異熟果,行勝忍精進,作帝釋天王,遣除欲界貪。”叁地菩薩的功德是二地菩薩的一百一十二萬倍,…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六品 皈 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