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4)
《三自性判定》略释
世亲论师 造论
谈钖永 译释
梵名:Trisvabhava-nirdesa[注1]
藏名:Rang bshin gsum nges pa bstan pa
前言
弥勒瑜伽行据《解深密经》而建立,此为三转*轮说教,经言,无上无容非诤论立足处,故为了义。其为了义,非但说唯识,以其立基于法相,证果为如来藏,唯识则为道上之所依,基道果井然,然后始能说为了义。
故知法相即是了义基,亦可说三性、三无性为了义基之基。
世亲此论,无自释论,其弟子亦未为此论造释论,或乃因此论无世亲口授故。若然,则此论当为世亲晚年所造,故其义理实深于《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全论次第而说无二,已与龙树所说之四重缘起合拍,第35颂更强调现证三自性智,离功用而解脱,是即由证三自性智而触证真如。故若未重视三无性而只多说三性,即于三自性智有所忽略。
今春译此论竟,入夏,住大拈蒲湖留漏楼,再细读此论及瑜伽行诸论,侍儿阿品请法,因略为之疏释颂义并加标题,俾瑜伽行之了义得能显扬。
一.总说
1 遍计与依他 以及圆成性
安立为三性 具智者须知[注2]
[释]标举遍计性、依他性、圆成性,是为三自性。行人于悟入缘起复超越缘起时,由现证而得决定之三自性相,谓“具智者须知”,现证而得决定即是“具智”。
二.建立
2 依缘转起者 唯成遍计事
能现为依他 所似现遍计[注3]
[释]世间一切法本皆由缘起,此是法尔,是即依他性。然凡庸不知一切法缘生,乃于缘生诸法上,由其相、其名唯加以遍计(分别),此即令一切法成遍计性。故一切法之“能现”为依他自性;“所似现”则为遍计自性。
不名之为“所现”而名之为“所似现”,以其为“似义显现”故。遍计成立名言,名言成立概念(佛家名相称之为“相”),此概念非是实义,故名为似义。一切法由遍计故,即如其似义而成显现。
3 能现之似现 必为无所有
以实无变异 圆成即可知[注4]
[释]能现之依他虽因遍计而成似现,而诸法实相则并未因之而变异,由无变异即可知一切法圆成性。此即所谓本净、本寂。
此本净本寂境界,亦即如来藏,具圆成性。此如《大乘庄严经论》所云——
一切无别故 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生 名为如来藏[注5]
一切无分别(即不因遍计而成分别),是即无有变异;得清净如,即是法性本净、本寂,此于众生心性中亦无变异。
4 凡遍计所现 皆似二显现
彼中无有此 即彼无二法[注6]
[释]由能取、所取二者,成立似义显现,于中似有二取,是为“似二显现”,即依二取而似。无此即成无二,无二取故。
《辨法法性论》颂云——
法能相者谓虚妄遍计 似二显现及名言显现
无而显现故说为虚妄 计度无境故说为遍计[注7]
5 无而遍计者 是名分别心
实无能遍计 亦无所遍计[注8]
[释]《摄大乘论》谓:“当知意识是能遍计。”遍计即分别,故能遍计之意识即分别心。又云:“说名遍计颠倒生相者,谓是能生虚妄颠倒所缘境相。自相实无者,实无彼体,唯有遍计所执可得者,唯有乱识所执可得。”[注9]此即以由错乱分别而成之变异为所遍计。
能所二者,皆由错乱而成立,是故皆无自性。
6 以具因与果 故许心为二
是即为藏识 及转识七种[注10]
[释]《摄大乘论》云:“复有何义,由此一识成一切种种识相貌?”释云:“一识谓一本识,本识变异为诸识故。”[注11]
此本识即阿赖耶识(藏识),变异为余七识。以由变异而起且复能变异,故名转识。由是阿赖耶识即为因,七转识为果。如是即说心有二分。
7 杂染种子聚 初者故名心
常转诸行相 次者故得名[注12]
[释]初谓藏识、次谓转识。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云——
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辗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注13]
此即谓本识(根本识)实为“最初一切种子心识”。及其起用,即依其功用而有三名,一者、经云——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
所谓“于身随逐执持”,即是“增长广大”。
二者、经云——
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所谓“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即是“辗转和合”。
三者、经云——
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所谓“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即是“依二执受”。
今颂文但说阿赖耶识,实已同时隐括阿陀那识及心。故当了知,根本识实具此三种功用。
复次,经云——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
正以其“于身随逐”时能转起六识,故始说为“增长广大”。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阿陀那识亦为依止 (止即是持)、为建立,故知二者相应。故可说言二者同一,亦有相异。由其异故,于法性则名之为如来藏,于心性则名之为阿陀那。
故论颂云——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被分别执为我
此“恐被分别执为我”之说,亦见于说于如来藏时所说,故知二者之依、持、建立实同一意趣。
8 遍计为虚妄 须知三行相
异熟与异执 以及似显现[注14]
[释]由三行相知遍计为虚妄。一者、异熟行相,此即《摄大乘论》所说之“我见熏习差别”;二者、异执行相,此即《摄大乘论》所说之“名言熏习差别”;三者、似显现行相,此即《摄大乘论》所说之“有支熏习差别”。
9 初者根本识 具异熟体性
余者为转识 转能见所见[注15]
[释]此释前颂。知遍计为虚妄之三行相,异熟行相缘于根本识;余二行相缘于七转识。转起能见,成异执行相;转起所见,成似显现行相。
三.三自性相
10 有无与二一 杂染清净等
能相所差别 此自性甚深[注16]
[释]有与无、二与一、杂染与清净,即是三自性相之差别。
欲了知此三自性相,须先了知“能相”与“所相”。三自性相为“三能相”,由是即有相应之“三所相”。由能相有差别,故所相即有差别。
能相者,即所相之所依,是故能相之定义便即成所相之定义,以能相为因法,所相为果法故。
《摄大乘论》说“三能相”为——一者,以依处为能相,此即说依他自性能相;二者,以遍计为能相,此即说遍计自性能相;三者,以法性为能相,此即圆成自性能相。
由是“三能相”亦可视为观察一切法之三种见,由见而成立者即是“所相”(通常但名之为“相”)。故《摄大乘论》云——
彼转识相法,有见、有相,识为自性。[注17]
是即谓“三能相”皆“转识相法”,以识为自性而转起见与相。见不同,转起之相即亦不同,故遍计见所转起者,即成遍计自性相,依遍计而成立一切法相;依他见所转起者,即成依他自性相,依依他而成立一切法相;依圆成见所转起者,即成圆成自性相,依圆成而成立一切法相。
谓“三能相”具有与无、二与一、净与染等差别,乃就三自性而说,然若深一层探讨,“三能相”皆无非以心识与外境为缘起,由浅至深,即成三重缘生自性,是故可说为有如是等差别,亦无如是等差别。下来诸颂,即分别对此作说。今且一说此三自性何以为三重缘起。
心识与外境相依,为自性之根本,此即谓心识依外境而起用、外境依心识而变现,由是而成立心识与外境之自性。
若于此自性上,执相与名言而横加分别,则内识与外境都成遍计而有。能离遍计,则能认知依他。此依他者亦有三种,说外境与心识相依,即是相依缘起,《摄大乘论》以灯光与灯炷作喻,喻阿赖耶与污染之相依,即说此重缘起;复次,依内外说如来藏与阿赖耶,即是相对缘起,此非一非异,《摄大乘论》以染衣为喻,若将衣作结,颜色为一,作结后入染器,染后解结,衣色则成为异,如是以明相对;又次,依内外说法性与法,即是相碍缘起,《摄大乘论》喻为金藏土中而成地界,地土现时由虚妄相显现,若经无分别智火烧炼,金相显现,是为真实显现,此喻即说法性为法所碍,于相碍中,离碍则为圆成自性相。
上来所说即“三能相”之差别,以含四重缘起故,说为甚深自性。
甲.有无
11 所显现似有 实极无所有
故于遍计性 许有相无相[注18]
[释]此说遍计自性能相,亦有相、亦无相。
“所显现似有”,即由虚妄分别而成之“遍计有”,亦即“分别有”;超越凡庸见,即知其实为“极无所有”。此即证成“遍计有”之空性。
12 错乱体性有 似现则无有
故于依他性 许有相无相[注19]
[释]无论依业因缘起成业因有、依相依缘起成相依有、依相对缘起成相对有,皆依“错乱体性”而成为有。此如世亲《佛性论》云——
依他性体,有而不实。由乱识根境,故是有;以非真如,故不实。何以故?因缘义无倒故,是以对分别性故名为有,对后真性故非实有。[注20]
此即云,凡由缘起成立之有,都是乱识乱根所转起之乱境,但相对于虚妄分别之遍计自性,以因缘非是颠倒,故可说为有自性,唯相对于真如,则非实有自性。
如是成立“依他自性能相”之有自性相与无自性相,故知其所以为有,实依缘起而有;其…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4 《三自性判定》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