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超越范围。例如“如来藏”、“实际”、“实相”、“法性”、“空相”,以至“圆成自性相”便都可以说为法性所相。
但是,法性所相却非只限于我们所说的清净边,当触证真如之后,一切我们认为是杂染的法所相,菩萨看起来都清净,因为这时一切法在他的证智中,都已离二取与名言,由是一切显现都已成为法性所相,是故再无所谓杂染,所有者唯是相碍——此如月光圆相,受碍而非受染,此前已说。
因此可以这样说:说法能相,便绝不成立我们称之为清净的法性所相:但说法性能相,则如来藏智境中实可成立一切法,无杂染与清净的差别。
那也即是说,凡夫的心识即是法能相,其根本为阿赖耶(不是阿赖耶识);圣者的心识即是法性能相,其根本为如来藏。
那么,《辨法法性论》为甚么不提“如来藏”这个名相呢?笔者在翻译这篇论着时,曾跟柏克莱学者Raymond Robertson讨论过,因为他对此论作英译,我则作汉译,是故讨论相当深入,我们一致的意见是,弥勒提出“法性能相”这个名相,目的正在于超越如来藏(同时亦超越圆成实性,所以论中亦不提“三自性”与“三无性”)。
这话怎么说呢?
说“如来藏”,其实是落于相碍缘起而说,虽然初地菩萨在相碍缘起中可以触证真如,见如来藏显露,但那其实是“相碍有”,并非究竟,用三自性相的说法,那无非是现证圆成自性相,尚未现证其为胜义无自性性。现在施设“法性能相”,则是超越了相碍缘起的如来藏,亦即现证了胜义无自性性。这时候,在如来藏系列经典中,依然称之为如来藏(一如在弥勒论典中,依然称之为圆成自性相),不过加一简别,名之为“不空如来藏”(一如圆成自性相加简别为“清净圆成实性”),这是法尔,是本然。因此,但说之为“法性能相”,那就避免了两种如来藏境界的混淆(此中另有别义,于下来当更说)。
明白了法与法性、法能相与法性能相的意义,读者当能明白,所谓“转依”,便无非只是由依于法(法能相),转而依法性(法性能相)。亦即由虚妄分别转为无分别,所以在转依中所起的智,便称为“无分别智”。
因此在瑜伽行观修中,依他自性相根本不必断灭,重重成立缘起,重重超越由缘起而成的虚妄遍计,当越尽四重缘起而现证无碍之时,便现证果无分别智(证无分别智的究竟果),其智境即名为根本无分别智。说为“根本”,即说其为法尔。在这过程中,可以说是依次第来断除依他自性相,不过在实际观修中,行者之所为无非只是重重断除遍计自性相,根本不应起断灭依他自性相的作意。
由此便可以说,在观修层次说转依,其实就是转遍计自性相而依圆成自性相,若究竟而言,则亦可以说,是由相无自性性,次第而证胜义无自性性,由入无分别而至现证根本无分别智。
《辨法法性论》颂云——
以虚妄现故 法性即不现
若虚妄不现 法性即显现
菩萨依作意 即悟入正智[注34]
上来所说,若依弥勒瑜伽行,并非否定唯识,恰恰相反,唯识为道,是故一切观修与唯识都有莫大关系。颂云
知本无所有 即证知唯识
由证唯识故 知无一切境
复由证无境 知唯识亦无
悟入无二取
无二取分别 是无分别智
无境无所得 以彼一切相
由无得而现[注35]
关于这些颂,于下来当有说及。
注释
2 大正·三十一,no.1598,页398c。
3 大正·三十一,no.1610,页794a。
4 同上。
5 大正·十六,no.676,页694a。
6 同上,页694b。
7 大正·三十,no.1579,页489a。
8 依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三十,no.1566,页125a。
9 依玄奘译,大正·三十,no.1594,页139b。
10 同上。
11 依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三十一,no.1604,页622b。下引颂同。
12 大正·三十一,no.1597,页341b。
13 同上,页404b。
14 引文见玄奘译《解深密经》,大正·十六,no.676,页691b。
15 大正·三十一,no.1594,页140a。
16 大正·三十一,no.1595,页191b。
17 引文见世亲《摄大乘论释》,大正·三十一,no.1597,页343b。
18 大正·十六,no.676,页693a。下引同。
19 大正·三十一,no.1604,页626b。
20 大正·三十一,no.676,页694b。
21 大正·三十一,no.1597,页343b。
22 同上,页344a。
23 大正·十六,no.676,页694a。
24 同上,页689c。下引同。
25 大正·三十一,no.1610,页795a。
26 大正·十六,no.681,页724c。下引同。
27 同上,页747b。下引同。
28 下来四段所引,见大正·十六,no.676,页694至695。
29 此亦为瑜伽行古学与唯识今学的分别。玄奘法师翻世亲《唯识三十颂》的译文,即有很浓厚护法(Dharmapala)一系唯识今学的意味。此如《三十颂》中第二十三颂,玄奘译为“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成唯识论》释此颂言:“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然此颂之原文,仅谓“三自性相之三无自性”(trividhasya svabhavasya trividham nihsvabhavatam),二者无依立义。故吕澄于《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中译云“依三自性之,三种无自性,密意故说言,一切法无性”。若从字面解释玄奘译,即易误认“三无性”依“三自性”而建立,此非瑜伽行说。依安慧释,此唯许“三无性”为密意。
30 大正·三十一,no.1610,页809a。
31 下来三段所引,见大正·三十一,页809。
32 依拙译,见《辨法法性论——世亲释论》。下引同。藏译:de la chos kyi mtshan nyid ni/gnyis dang ji ltar mngon brjod par/snang ba yang dag ma yin pa”i/kun rtog pa ste med snang phyir/des na yang dag ma yin pa”o/de yang thams cad don med cing/rtog tsam yin pas kun rtog pa”o//
33 藏译:gzhan yang chos nyid mtshan nyid ni/gzung ba dang ni”dzin pa dang/ brjod par bya dang rjod par byed/khyad med de bzhin nyid yin no//
34 藏译:de snang chos nyid mi snang zhing/de mi snang bas chos nyid snang/ de ltar tshul bxhin yid byed na/ byang chub sems dpa”mi rtog pa”i/ye shes la ni”jug pa”o//
35 藏译:de ltar dmigs las rnam rig tsam/dmigs dang rnam par rig tsam du/ dmigs las don mams mi dmigs dang/don rnams mi dmigs pa las ni/rnam par rig tsam mi dmigs dang/de mi dmigs las gnyis po ni/khyad par med pa”i dmigs la”jug//
《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2 法相》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