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王雷泉
我其实是没有什么资格在这里作演讲的,因为我所讲的充其量不过是在世智辩聪的层面上耽误光景,不可能对大家的法身慧命带来什么受用,不过我想从文化这个层面上把我研究佛学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大家。所以如果我讲的东西有哪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的话,那就作为我对三宝的供养;如果我有什么讲错的地主,请各位及地给我指正,并且也希望大家在佛前帮我一起消除业障,这是我首先要声明的。其次,我非常感谢净慧大和尚,感谢河北佛协和柏林寺常住给我提供这么好的机会,使我能够在这一个星期当中,修整一下破碎的身心。我也代表我们复旦大学来的四位同学感谢大和尚和柏林寺常住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在这短短的七天中,我们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已远远超出了我们原来的设想,所以我想今天的题目其实可以不必讲了,中国佛教的未来在哪里?就在这里,就在我们这个夏令营!漫长的两千年的佛教历史,怎么能够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讲完呢?所以我只能拈出三人话题和大家讲一讲。
一、一种新的 “ 判教 ” 方式
这是一个诸位所关心的问题,即佛教在世界宗教中所处的地位。
二十世纪初以来,在东西文化冲撞交融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把佛教从原来的儒道佛三教格局扩大到佛耶回三教格局中加以审视,出现了一种非常有趣的 “ 判教 ” 方式,即不承认佛教是一种宗教,耻于将佛教与基督教相提并论,这是从三国《牟子理惑论》提出三教一致说以来所从未有过的。以往佛教一向是从三教同源、三教一致的格局中求生存,则二十世纪竟然提出自己不是宗教,又是为什么呢? “ 五四 ” 前后中国知识界以民主和科学为主流,普遍视宗教为迷信,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伴随物,所以佛教知识分子不愿把佛教看成宗教,这里除了民族主义的因素,还反映了佛教知识分子对基于理性的佛教的自信,并倡导经过理性提纯的宗教精神之复兴。例如,章太炎先生在日本作了《佛法果应认为宗教耶?抑为生物学耶?》的讲演,认为佛教是求智的哲学, “ 终是哲学中间兼有宗教,并不是宗教中间含有哲学。 ” 欧阳渐先生则更进一步,在南京高等师范作了《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日科学之必需》的著名讲演。这种判教方式转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不承认佛教是一种宗教,表明现行的宗教出现了危机,那么究竟什么是宗教,宗教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第二、这种判教方式表明了佛教的优越感,那么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我认为佛教应该是宗教,世界各种宗教虽然都各具形态,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 、各种宗教都是从人生的负面切入,去体察现实人生的苦、罪等根本缺陷。这些根本缺陷都是由人源于动物性的感官欲望和感觉经验产生的。
2 、所有的宗教都要通过信仰、祈祷、修行等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通向超越现实人生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境界只有在克服了人的动物性并升华人的神性或佛性之后才有可能达到。
3 、为了推进这种理想境界的到来,所有宗教都要借助世俗社会的组织、权力和文化设施等各种手段。这就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形态的宗教组织和宗教教义。
人在动物阶段没有宗教,到人成为神或成为佛时也就不再需要宗教,宗教存在于从动物超越到神或佛的过程之中,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具有意识,有永不满足的精神追求。宗教主要在情感和意志上对人之存在的缺陷作一种弥补和超越,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宗教寻求个人的安身立命之处,以求得心理平衡,并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社会则提供了一种宣泄和解毒机制,维护着社会安定和精神生态平衡。宗教是个人的精神家园和整个社会的精神家园。宗教是人类心灵的超越活动,这种超越性来自创始人的社会批判思想,也来自其宗教灵性上的实证体验。超越思想、灵性体验,构成宗教信仰的核心层圈。以此核心组织教团、创制教规,并与社会的经济、政治诸层面发生各种顺逆关系,构成宗教的社会层圈。将这种宗教思想、宗教体验、宗教礼仪和宗教制度,通地语言、音乐、文学、建筑、雕塑等各种文化形式向外推广,构成宗教的文化层圈。信仰、社会、文化,宗教以此三圈层层相叠、环环相摄,构成一个在世间而超世间,即历史而超历史的巨系统。不共的出世法构成宗教的特质和存在于世的理由,共世间法构成宗教在社会中存在、在历史中发展的条件。
既然人兼具动物性、社会性和神性,那么作为人之精神活动的宗教必然要与人的这三种属性发生关系。
前几天,我们到苍岩山,登山前每个人被布施了一瓶矿泉水。我们为什么要喝矿泉水而不喝河水、沟水?其实河水、沟水、矿泉水本性是同一的,这表明我们每个人在人性上都有一种向上的追求、一种灵性的追求。那么河水、沟水从哪里来?从山上来。清纯的水在从山上流下来的过程中,必然带上所经地的非河水本身的东西。比如,青藏高原上的黄河源头,经过黄土高原就带上了许多泥沙,另外沿途人们在河水中洗衣服、倾倒污物等等,但河水非常慈悲地容纳了这一切,裹挟着种种污泥浊水流向永恒的大海。宗教也是如此,少数先知先觉者体证到的源头活水,在向社会、文化层圈的扩展中,走向了世界。犹如山林溪泉,汇入长江大河,与高山低谷发生冲撞,在千回百转中挟泥沙而下,这是宗教发展史必不可免的代价。宗教要超越自然与社会,但它也往往为被超越的对象所局限。于是,自利与利他的两难、属灵与属世的磨擦、原教旨主义与世俗运动的冲撞,贯穿于整个宗教发展的历史。在人类文化史上,对宗教提出尖锐批判的往往是最虔诚的宗教徒,批判的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对背离宗教精神之行为的批判。
以上介绍的是宗教的共性,佛教不仅具有宗教的共性,它在世界宗教和人类文化中具有独特地地位。德国杜宾根大学孔汉思( hanskung) 在他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秦家懿合著的《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认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都产生于丰饶的河谷地区: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印度河谷地和华北平原的黄河流域。由这些河谷地带流出三大现存宗教河系:
1 、闪米特族系,它汇入了古埃及宗教和美索不达米亚宗教,并演化为 “ 亚伯拉罕三大宗教 ” 。即古代希伯来宗教及后来的犹太教;公元前后,从犹太教衍生出来的基督教;公元七世纪,吸收犹太教和基督教某些教义而创立的伊期兰教。这一河系以 “ 先知预言 ” 为特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 信仰虔诚 ” 。首先是犹太教,它是以色列 “ 长老 ” 、法律和先知的宗教。基督教从犹太教脱颖而出,其特点是信仰救世主基督(弥赛亚)。伊斯兰教也是信奉先知穆罕默德的宗教。
2 、雅利安族系,即印度民族的宗教及旁支古波斯宗教。从吠陀教到婆罗门教,与佛教同时兴起的耆那教,公元七世纪商羯罗复兴的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以及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结合的产物锡克教。以神秘主义为特点,这个常常与禁欲苦行相伴随的神秘宗教是对后 “ 吠陀时期 ” 过度发达的偶像崇拜的反动。它的教义中心是体验万物合一,通过冥想自省顿悟一统和《奥义书》里首先阐明的一统信念,形成了以后印度宗教的基础。后来出现了耆那的改革运动,而释迦牟尼的改革运动一直传入中国和日本。
3 、中国族系,即儒教和道教。其信仰核心是圣贤,亦被称作是哲人宗教。中国将终极理想诉诸历史,结果是强调历史传统和巩固陈规旧习。中国极为敬重老年人和他们的经验。加强这种敬重的反面是缺乏西方式的政教分离和贵族与教士分离。儒学和道教这两大哲人宗教互相融合交织,它们还吸收了大乘佛教的影响,并给这些影响染上了浓厚的中国色彩。
这三大河系,若按梁漱溟先生的说法,可以三种典型文化为代表加以考察。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偏重对物之学而长于物理;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偏重出世之学而长于玄思;以儒教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偏重为人之学而长于人伦。佛教之所以会被人认为不是宗教,在于它是一种以人类为本位的哲理化宗教。佛教来自宗教修行的特殊体验,又以亲证这种体验为归宿。求证解脱与体证真实构成了佛教一体不二的轴心。在我看来,佛教具有如下四种特征:
1 、佛教以人类为本位。佛教始终站在为类主体的立场,一切问题的设定、思索的方向,以及评判认识的真伪等,皆由这主体的立场来决定。佛教哲学对 “ 真实 ” 的认识,不仅仅限于 “ 存在之学 ” ,而且具有主体价值意义上的 “ 当为之学 ” 。对真实的彻证,也就是解脱的完成。与真空对立的是虚妄,与道德价值上的染、恶相连。存在上的 “ 真 ” ,与价值上的 “ 善 ” 紧密结合。佛就是觉悟真理的人,成佛就是圆满人格的完成,佛教的思想,用我们前几天参拜的临济禅师的话来说,就是做一个 “ 随处作主,立处皆真 ” 的 “ 无位真人 ” 。佛教以人为本、自贵其心的立场,显然有别于西方宗教以神为本位、人神对立的特点,对世界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2 、以悲智双运为中心提升主体生命。主体生命的升进历程,即转识成、转染成净、转凡成圣,由于引进菩萨度生的慈悲观念,遂形成佛教独特的悲智双运的解脱论特点。一己的解脱与无穷无尽众生的解脱结合起来,超越的出世解脱与内在的入世济度形成一体。赵州禅师发愿死后到地狱去,一次,有一弟子问赵州禅师死后到哪里去,赵州禅师答道: “ 在地狱里等你 ” ,弟子惊讶地又问: “ 象您这样的大智慧怎么能到地狱去呢? ” 赵州禅师说: “ 我若不入…
《首届: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王雷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