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心,即是空性大悲藏。《般若摄颂》云:“如魔术师幻男女,彼亦可作一切事,通达慧行诸菩萨,无念智慧行一切。”《宝鬘论》云:“知有无灭故,超越罪与福,彼离善恶趣,名为胜解脱。”又云:“空性大悲藏,有者修菩提。”倘若行持善法时,既无有实执之心也无有贪执之束缚,而如虚幻般行利众事业,则是菩提之殊胜资粮。也就是说,如虚空般的智慧所摄之善法是解脱道,否则,非解脱道。《般若摄颂》云:“俱胝那由他天盲,尚不识途岂入城?佛说五度亦复然,故当获得智慧眼。”《般若广释》云:“五度一旦为智慧度所摄持,将趋入遍知大城中。”
初学者以及愚痴之人对“诸法无自性故善法无自性”的道理非常恐惧。《宝鬘论》云:“佛说定胜法,细微又深奥,愚者不可闻,令生恐怖故。”《般若二万颂》云:“须菩提,当知诸法本性无,六度亦无本性,能伺察、所伺察二者亦不寻不缘,不见真实义。此法不可于初入大乘者、声闻、缘觉种姓者前讲说。何以故?能令彼等惊恐不已、毛骨耸然而舍弃智慧波罗蜜多法门之故。”
丙二、认识随解脱分善业之自性:
什么是随解脱分善呢?
即以有缘福德资,无缘智慧资双运,
净除二障现二身,凡夫有漏后得行,
圣者无漏入定境,次第而行得解脱。
依靠布施等五度之福德资粮与智慧度之智慧资粮双运,从而可现前二身。《宝鬘论》云:“佛陀之色身,福资粮所生,法身若略言,智资粮所成,是故此二资,成佛解脱因,欲果者恒依,此福德智慧。”由福慧二资所生的佛色身之诸相好依次向上形成的方式:声闻、缘觉、异生、菩萨所有福德十倍形成佛陀一毫毛,所有毫毛福德百倍形成一随好,八十随好每一好福德百倍形成一妙相,三十二相每一相福德千倍形成白毫相,白毫相福德之十万倍形成无见顶相,无见顶相福德之百倍形成语法螺相。《宝鬘论》云:“不可思议福,形成佛妙相,大乘教中说,大王当谛听。诸缘觉所生,学无学所生,异生一切福,如世间无量。以此福十倍,成佛一毛孔,佛一一毛孔,与彼福相等。成一切毛孔,所有诸福德,以彼之百倍,形成一随好。所有一切福,感成佛随好,一一皆圆满,如是至八十。形成八十好,乃诸福资粮,彼等之百倍,感佛一妙相。三十二相因,乃诸大福德,彼等千倍成,如满月白毫。白毫相之福,彼等十万倍,感无见顶相,形成佛肉髻。肉髻福百倍,具十力法螺。”
(加行道的)胜法位以下属世间之法为有漏,胜法位以上超越世间之法为无漏,这是以分界而说有漏无漏的;入定智慧为无漏,后得为有漏,这是以道而分有漏无漏的;布施等五度为有漏,智慧度为无漏,这也是以道而分有漏无漏的。
丙三、作解脱因之理:
若问:诸善业依于何者,起何作用呢?
答:随解脱分善法为离因之真实道谛所摄,所以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但是,从依靠离因现前离果而言,依于佛性或如来藏,从而作为无有迁变之解脱因,因此,解脱善法之所依即是如来藏。
佛说心性光明界,乃为自性住佛性,
彼之现分即二身,空分以九喻说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
根本觉性光明智,无三毒性乃善法。
关于此理,世尊于第三转*轮的了义经部中已如理如实地明示了一切佛陀的大密意,诸如《圣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吉祥鬘狮子吼请问经》《珍宝女请问经》《无垢天女请问经》《指鬘王经》《大涅槃经》《弥勒请问经》《如来藏经》。此等经中宣说了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法界自性清净之心性或佛界、如来藏,即本来存在、无有改变。从现分而言,是相好圆满之色身的来源;从空分而言,远离一切戏边之法身本来任运自成而安住,并以比喻加以说明,即功德任运自成如摩尼宝;不变他性如虚空;遍润诸众如净水。《宝性论》云:“如宝空净水,自性恒无惑。”正为垢染遮蔽之时,其自本体住于无垢真如性中,即是心之自性本来光明。《般若八千颂》云:“心中不具心,心性即光明。”一切众生普遍存在佛界或佛性。《宝性论》云:“现圆佛身故,与性无二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此如来藏称为无始善法界,本基中即是正等觉。《真实名经》云:“佛陀无始终,初佛无偏堕。”《二观察续》云:“众生本是佛,然为客尘染,障净现正觉。”也就是说,为众生时,心之法性现分具足色身功德;空分具足法身圆满功德,然而,因被垢染所障而现量不明显,所以称为佛界或佛性。成佛时远离诸垢,故称为菩提,这也仅仅是本体心性之圆满妙力现不现的差别而已,并非承认最初为众生时无有的功德后来重新产生,因为心性无有迁变故。《宣说如来藏经》云:“无始时法界,诸法之住处,具此故众生,获得涅槃果。如前后亦然,无变真如性。”
心之法性光明自性不为烦恼所染。《宝性论》云:“心性光明者,无变如虚空,妄念贪欲等,不为客尘染。”若分类,则有本来安住之自性住佛性与观待净除暂时垢染之实修生佛性两种。
自性住佛性也分二:即空性离戏之心性住于法性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本性身之离因;住于有法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殊胜色身之离因。此二者无始以来以有法法性的方式而住。《涅槃经》云:“善男子,心之法性自性光明,自性无有本体,即自性清净之心如何显现与相好灿然之功德皆非异体,然以现空自性而分。”
实修生佛性:通过发心等暂时学道的方便智慧及福慧资粮而净除如来藏上的一切垢染。《华严经》云:“嗟!诸佛子,所谓之此菩提佛性即实修法界,现见广如虚空之自性光明,修学福慧大资粮。”又如《宝性论》云:“如宝藏果树,当知二佛性,自性住佛性,实修生佛性。以此二佛性,获得佛二身,前者得法身,后得二色身。所谓本性身,当知如宝像,非以自性为,乃德宝藏故。具有法政故,报身如轮王,影像自性故,化身如金像。”
本性身是心性自性住佛性,如摩尼宝般任运自成,从彼性中出现有法自性佛性如转轮王般的报身,以及于所化前示现的如影像般的殊胜化身。这些在为众生时因被垢染所障而不现,依靠发心等福德资粮而遣除色身之垢,依靠观修空性等智慧资粮而遣除本性身之障。自性住佛性如净水,实修生佛性如所现之各种影像,它们是本来存在的能依所依关系;如是住于本基上之自性住佛性如所知外境,暂时的实修生佛性如能知之心,也是能依所依的关系;自性住佛性以法性与有法之离因方式存在,而无有离果,实修生佛性以能净垢染之对治方式存在,而无有能生所生因果关系之二身的直接因,依靠此佛性能够圆满功德,使有学道之证悟成熟解脱于佛地中。《经观庄严论》云:“自性随增性,能依与所依,有无功德者,当知成熟义。”也就是说,遍于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住于烦恼之壳内。
以九种比喻说明此理,《宝性论》云:“佛如莲蜂蜜,糠藏脏物金,地藏芽等果,破衣中佛像,劣女胎君主,地中珍宝像,偶尔惑垢障,真如住众生。”意思是观待凡夫、声缘阿罗汉、见道菩萨、修道菩萨之垢染而说的九种比喻。
其中,凡夫有未入道者、已入道者、资粮道者、加行道者四种,存在于他们心中为四种垢染所遮的如来藏之四种比喻:(一)存在于未入道凡夫贪心随眠相壳中的如来藏之比喻,《宝性论》云:“如住萎莲内,妙相庄严佛,无垢天眼见,从花中取之。佛以佛眼见,狱众具佛性,无障大悲尊,令彼解脱障。”(二)存在于已入道凡夫嗔心随眠相壳内的佛性之比喻,彼论云:“如蜂群中蜜,智者寻义见,方便令蜂蜜,脱离诸蜂群。遍知以佛眼,见如蜜佛性,令彼如蜂障,永远断除矣。”(三)存在于资粮道凡夫愚痴随眠相壳内的如来藏之比喻:彼论复云:“如具糠秕果,众人无法享,凡为求食者,彼等去糠秕。烦恼垢遮障,众生如来藏,未离惑染时,三界不成佛。”(四)存在于加行道凡夫强烈贪嗔痴烦恼壳中的如来藏之比喻:又云:“如人游时金,坠腐脏物内,不坏性如是,数百年存在。天人天眼见,告人此有金,炼此宝可成,珍宝装饰品。佛见沉不净,烦恼众生德,为令净惑泥,普降正法雨。”
存在于声缘阿罗汉无明习气壳内的佛性之一种比喻:彼论云:“如贫室地下,有无尽宝藏,主人不了知,宝不说我此。意中净宝藏,无破立法性,众生未证悟,恒受贫穷苦。”
存在于一地菩萨见道所断壳内佛性的两种比喻,(一)彼论云:“如芒果等树,具果种芽常,耕耘及灌溉,渐成真树王。众生无明果,皮内有佛性,依此善法界,渐成真佛陀。”(二)又云:“如珍宝佛像,破烂衣缠裹,路旁天人见,解之说彼义。佛见无始惑,所缚如来藏,旁生亦存在,宣说解脱法。”
存在于修道所断垢染壳内佛性之比喻也有两种:(一)彼论云:“如孤独丑女,无依无怙住,胎中怀君主,不知存自腹。三有如孤室,众生如母胎,无垢之佛性,如住彼胎中。”(二)又云:“如内金相圆,寂灭性者见,了知彼内金,为净遣外障。见自性光明,诸垢亦客性,佛令如宝源,众生净诸障。”
此等之垢染也有九种,《宝性论》云:“贪嗔痴三毒,所生强习气,见修道所断,依不净净地,垢染具九相,喻如萎莲等,为诸烦恼缠,无数差别相。”
此等地也是如此。又云:“凡夫垢有四,阿罗汉垢一,见道修道垢,分别有二种。”
诸垢与诸地喻义相结合而宣说,《宝性论》云:“犹如水中莲,初开人爱恋,花萎人不喜,贪惑亦如是。譬如酿蜜蜂,受扰即蛰人,倘若起嗔心,内心生苦恼。犹如果实等,外为糠秕裹,现见如来藏,无明蛋壳遮。譬如厌粪秽,一切具贪者,依欲生惑因,众人厌如粪。如宝埋地下,不知不得宝,众生如来藏,无明习地蔽。如芽等渐生,突破种子壳,现见真如性,遣见道所断。圣者以见证,摧毁坏聚见,修道智所断,犹如破烂衣。依七地垢染,如胎中污秽,脱离…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 业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