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心,即是空性大悲藏。《般若攝頌》雲:“如魔術師幻男女,彼亦可作一切事,通達慧行諸菩薩,無念智慧行一切。”《寶鬘論》雲:“知有無滅故,超越罪與福,彼離善惡趣,名爲勝解脫。”又雲:“空性大悲藏,有者修菩提。”倘若行持善法時,既無有實執之心也無有貪執之束縛,而如虛幻般行利衆事業,則是菩提之殊勝資糧。也就是說,如虛空般的智慧所攝之善法是解脫道,否則,非解脫道。《般若攝頌》雲:“俱胝那由他天盲,尚不識途豈入城?佛說五度亦複然,故當獲得智慧眼。”《般若廣釋》雲:“五度一旦爲智慧度所攝持,將趨入遍知大城中。”
初學者以及愚癡之人對“諸法無自性故善法無自性”的道理非常恐懼。《寶鬘論》雲:“佛說定勝法,細微又深奧,愚者不可聞,令生恐怖故。”《般若二萬頌》雲:“須菩提,當知諸法本性無,六度亦無本性,能伺察、所伺察二者亦不尋不緣,不見真實義。此法不可于初入大乘者、聲聞、緣覺種姓者前講說。何以故?能令彼等驚恐不已、毛骨聳然而舍棄智慧波羅蜜多法門之故。”
丙二、認識隨解脫分善業之自性:
什麼是隨解脫分善呢?
即以有緣福德資,無緣智慧資雙運,
淨除二障現二身,凡夫有漏後得行,
聖者無漏入定境,次第而行得解脫。
依靠布施等五度之福德資糧與智慧度之智慧資糧雙運,從而可現前二身。《寶鬘論》雲:“佛陀之色身,福資糧所生,法身若略言,智資糧所成,是故此二資,成佛解脫因,欲果者恒依,此福德智慧。”由福慧二資所生的佛色身之諸相好依次向上形成的方式:聲聞、緣覺、異生、菩薩所有福德十倍形成佛陀一毫毛,所有毫毛福德百倍形成一隨好,八十隨好每一好福德百倍形成一妙相,叁十二相每一相福德千倍形成白毫相,白毫相福德之十萬倍形成無見頂相,無見頂相福德之百倍形成語法螺相。《寶鬘論》雲:“不可思議福,形成佛妙相,大乘教中說,大王當谛聽。諸緣覺所生,學無學所生,異生一切福,如世間無量。以此福十倍,成佛一毛孔,佛一一毛孔,與彼福相等。成一切毛孔,所有諸福德,以彼之百倍,形成一隨好。所有一切福,感成佛隨好,一一皆圓滿,如是至八十。形成八十好,乃諸福資糧,彼等之百倍,感佛一妙相。叁十二相因,乃諸大福德,彼等千倍成,如滿月白毫。白毫相之福,彼等十萬倍,感無見頂相,形成佛肉髻。肉髻福百倍,具十力法螺。”
(加行道的)勝法位以下屬世間之法爲有漏,勝法位以上超越世間之法爲無漏,這是以分界而說有漏無漏的;入定智慧爲無漏,後得爲有漏,這是以道而分有漏無漏的;布施等五度爲有漏,智慧度爲無漏,這也是以道而分有漏無漏的。
丙叁、作解脫因之理:
若問:諸善業依于何者,起何作用呢?
答:隨解脫分善法爲離因之真實道谛所攝,所以依賴于種種習氣阿賴耶,但是,從依靠離因現前離果而言,依于佛性或如來藏,從而作爲無有遷變之解脫因,因此,解脫善法之所依即是如來藏。
佛說心性光明界,乃爲自性住佛性,
彼之現分即二身,空分以九喻說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實修生佛性,
根本覺性光明智,無叁毒性乃善法。
關于此理,世尊于第叁轉*輪的了義經部中已如理如實地明示了一切佛陀的大密意,諸如《聖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吉祥鬘獅子吼請問經》《珍寶女請問經》《無垢天女請問經》《指鬘王經》《大涅槃經》《彌勒請問經》《如來藏經》。此等經中宣說了一切衆生本來具有法界自性清淨之心性或佛界、如來藏,即本來存在、無有改變。從現分而言,是相好圓滿之色身的來源;從空分而言,遠離一切戲邊之法身本來任運自成而安住,並以比喻加以說明,即功德任運自成如摩尼寶;不變他性如虛空;遍潤諸衆如淨水。《寶性論》雲:“如寶空淨水,自性恒無惑。”正爲垢染遮蔽之時,其自本體住于無垢真如性中,即是心之自性本來光明。《般若八千頌》雲:“心中不具心,心性即光明。”一切衆生普遍存在佛界或佛性。《寶性論》雲:“現圓佛身故,與性無二故,具種故衆生,恒具如來藏。”此如來藏稱爲無始善法界,本基中即是正等覺。《真實名經》雲:“佛陀無始終,初佛無偏墮。”《二觀察續》雲:“衆生本是佛,然爲客塵染,障淨現正覺。”也就是說,爲衆生時,心之法性現分具足色身功德;空分具足法身圓滿功德,然而,因被垢染所障而現量不明顯,所以稱爲佛界或佛性。成佛時遠離諸垢,故稱爲菩提,這也僅僅是本體心性之圓滿妙力現不現的差別而已,並非承認最初爲衆生時無有的功德後來重新産生,因爲心性無有遷變故。《宣說如來藏經》雲:“無始時法界,諸法之住處,具此故衆生,獲得涅槃果。如前後亦然,無變真如性。”
心之法性光明自性不爲煩惱所染。《寶性論》雲:“心性光明者,無變如虛空,妄念貪欲等,不爲客塵染。”若分類,則有本來安住之自性住佛性與觀待淨除暫時垢染之實修生佛性兩種。
自性住佛性也分二:即空性離戲之心性住于法性自性中的佛性成爲本性身之離因;住于有法自性中的佛性成爲殊勝色身之離因。此二者無始以來以有法法性的方式而住。《涅槃經》雲:“善男子,心之法性自性光明,自性無有本體,即自性清淨之心如何顯現與相好燦然之功德皆非異體,然以現空自性而分。”
實修生佛性:通過發心等暫時學道的方便智慧及福慧資糧而淨除如來藏上的一切垢染。《華嚴經》雲:“嗟!諸佛子,所謂之此菩提佛性即實修法界,現見廣如虛空之自性光明,修學福慧大資糧。”又如《寶性論》雲:“如寶藏果樹,當知二佛性,自性住佛性,實修生佛性。以此二佛性,獲得佛二身,前者得法身,後得二色身。所謂本性身,當知如寶像,非以自性爲,乃德寶藏故。具有法政故,報身如輪王,影像自性故,化身如金像。”
本性身是心性自性住佛性,如摩尼寶般任運自成,從彼性中出現有法自性佛性如轉輪王般的報身,以及于所化前示現的如影像般的殊勝化身。這些在爲衆生時因被垢染所障而不現,依靠發心等福德資糧而遣除色身之垢,依靠觀修空性等智慧資糧而遣除本性身之障。自性住佛性如淨水,實修生佛性如所現之各種影像,它們是本來存在的能依所依關系;如是住于本基上之自性住佛性如所知外境,暫時的實修生佛性如能知之心,也是能依所依的關系;自性住佛性以法性與有法之離因方式存在,而無有離果,實修生佛性以能淨垢染之對治方式存在,而無有能生所生因果關系之二身的直接因,依靠此佛性能夠圓滿功德,使有學道之證悟成熟解脫于佛地中。《經觀莊嚴論》雲:“自性隨增性,能依與所依,有無功德者,當知成熟義。”也就是說,遍于一切衆生的如來藏住于煩惱之殼內。
以九種比喻說明此理,《寶性論》雲:“佛如蓮蜂蜜,糠藏髒物金,地藏芽等果,破衣中佛像,劣女胎君主,地中珍寶像,偶爾惑垢障,真如住衆生。”意思是觀待凡夫、聲緣阿羅漢、見道菩薩、修道菩薩之垢染而說的九種比喻。
其中,凡夫有未入道者、已入道者、資糧道者、加行道者四種,存在于他們心中爲四種垢染所遮的如來藏之四種比喻:(一)存在于未入道凡夫貪心隨眠相殼中的如來藏之比喻,《寶性論》雲:“如住萎蓮內,妙相莊嚴佛,無垢天眼見,從花中取之。佛以佛眼見,獄衆具佛性,無障大悲尊,令彼解脫障。”(二)存在于已入道凡夫嗔心隨眠相殼內的佛性之比喻,彼論雲:“如蜂群中蜜,智者尋義見,方便令蜂蜜,脫離諸蜂群。遍知以佛眼,見如蜜佛性,令彼如蜂障,永遠斷除矣。”(叁)存在于資糧道凡夫愚癡隨眠相殼內的如來藏之比喻:彼論複雲:“如具糠秕果,衆人無法享,凡爲求食者,彼等去糠秕。煩惱垢遮障,衆生如來藏,未離惑染時,叁界不成佛。”(四)存在于加行道凡夫強烈貪嗔癡煩惱殼中的如來藏之比喻:又雲:“如人遊時金,墜腐髒物內,不壞性如是,數百年存在。天人天眼見,告人此有金,煉此寶可成,珍寶裝飾品。佛見沈不淨,煩惱衆生德,爲令淨惑泥,普降正法雨。”
存在于聲緣阿羅漢無明習氣殼內的佛性之一種比喻:彼論雲:“如貧室地下,有無盡寶藏,主人不了知,寶不說我此。意中淨寶藏,無破立法性,衆生未證悟,恒受貧窮苦。”
存在于一地菩薩見道所斷殼內佛性的兩種比喻,(一)彼論雲:“如芒果等樹,具果種芽常,耕耘及灌溉,漸成真樹王。衆生無明果,皮內有佛性,依此善法界,漸成真佛陀。”(二)又雲:“如珍寶佛像,破爛衣纏裹,路旁天人見,解之說彼義。佛見無始惑,所縛如來藏,旁生亦存在,宣說解脫法。”
存在于修道所斷垢染殼內佛性之比喻也有兩種:(一)彼論雲:“如孤獨醜女,無依無怙住,胎中懷君主,不知存自腹。叁有如孤室,衆生如母胎,無垢之佛性,如住彼胎中。”(二)又雲:“如內金相圓,寂滅性者見,了知彼內金,爲淨遣外障。見自性光明,諸垢亦客性,佛令如寶源,衆生淨諸障。”
此等之垢染也有九種,《寶性論》雲:“貪嗔癡叁毒,所生強習氣,見修道所斷,依不淨淨地,垢染具九相,喻如萎蓮等,爲諸煩惱纏,無數差別相。”
此等地也是如此。又雲:“凡夫垢有四,阿羅漢垢一,見道修道垢,分別有二種。”
諸垢與諸地喻義相結合而宣說,《寶性論》雲:“猶如水中蓮,初開人愛戀,花萎人不喜,貪惑亦如是。譬如釀蜜蜂,受擾即蟄人,倘若起嗔心,內心生苦惱。猶如果實等,外爲糠秕裹,現見如來藏,無明蛋殼遮。譬如厭糞穢,一切具貪者,依欲生惑因,衆人厭如糞。如寶埋地下,不知不得寶,衆生如來藏,無明習地蔽。如芽等漸生,突破種子殼,現見真如性,遣見道所斷。聖者以見證,摧毀壞聚見,修道智所斷,猶如破爛衣。依七地垢染,如胎中汙穢,脫離…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四品 業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