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四品 業因果▪P6

  ..續本文上一頁母胎中,成熟無念智。當知叁地垢,不爲地所染,當以如金剛,等持摧毀之。貪等九種垢,如同萎蓮等。”

  此外,《大涅槃經》雲:“佛告迦葉:善男子,譬如,國王有一大力士,彼額有一金剛寶珠,與另一大力士較力,雙方撞頭,其額上寶珠沒于肉中,然彼不知寶珠去于何處。因受傷故喚醫令治。醫師醫術精湛,知寶珠入彼肉內故未醫其傷,問言:“嗟!大力士,汝額上寶珠在何處?”彼大力士驚恐不已,告醫師:“吾額上寶珠不應去何處,若無則乃虛幻耶?”心生極大憂愁。彼醫爲令大力士生喜,而言:“莫哀傷!汝較力時寶珠沒入肉中,于外僅現影像而已,汝較力時,因生起嗔心故寶珠入于肉內亦未覺察。”醫雖言,然彼不信,告醫:“汝莫說妄語,寶珠若沒于肉內,則因膿血極髒故影像不能外現。”醫師複令取鏡,寶珠已明現于鏡中。大力士見之,生起稀有之想。善男子,一切衆生亦複如是,因未敬依善知識而無法現見佛性,爲貪嗔癡所障所壓而流轉于各趣中受苦也。善男子,一切衆生身內皆具足十力、叁十二相、八十隨好。”其中以多種方式宣說了衆生皆具如來藏。《黑班則續》雲:“身中住大智,斷諸分別念,佛性遍一切,住身非身生。”《寶網續》雲:“我與諸衆生,本來即正覺,以分別流轉,發勝菩提心。”《涅槃智慧經》中雲:“若證悟心,即是佛陀,故莫生起從他處尋正覺之想。”《贊心金剛經》雲:“如地下之水,無垢而存在,煩惱內智慧,亦無垢而住。”《密藏續》雲:“十方四時中,不得圓正覺,心性圓正覺,故莫尋他佛,佛尋亦不得……”

  總之,應當以巨幅綢緞上畫叁千世界等比喻來了知一切衆生本來即存有佛陀無離無合之四身五智,如太陽本來具足陽光。佛界即是指一切時自性清淨,本體不變,彼之垢染是遍計性、暫時性的。《寶性論釋》中雲:“大仙人尊者,煩惱即黑暗,清淨即光明,煩惱力微弱,勝觀具大力,煩惱客塵性,自性淨根本。”此佛性本來無有垢染,故爲究竟清淨;無有遷變,故爲究竟勝我;一切時分存在,故爲究竟常有;縱然墮入諸痛苦之輪回中也不爲痛苦所惱,故爲究竟安樂。《寶性論》雲:“常樂淨我性,究竟功德果。”如來藏遍布一切衆生。《經觀莊嚴論》雲:“如許虛空常,亦許真如常,虛空遍諸色,佛性遍衆生。”

  同樣,如來藏雖然爲煩惱所障,卻不爲煩惱所染,如雲中之日一般,本來成佛時也是無滅無離而住。《寶性論釋》中雲:"如來藏分叁階段,皆不爲煩惱與清淨所改變。”關于此叁階段,《寶性論》雲:“不淨稍清淨,極淨之次第,衆生與菩薩,以及諸如來。”不清淨爲衆生時,稍清淨爲菩薩時,極清淨爲成佛時。能如理如實完全與佛性相同之比喻何處也無有,此等是就與如來藏相似而比喻的,彼論雲:“超越世間故,世中無比喻,如來藏佛性,相似而宣說。”如是比喻與意義不完全相同,本性是一體,因階段不同故說九種比喻,這些也僅以部分相同表示而已。

  若問:誰能如理如實現見此佛性呢?

  答:未見實相已被善知識攝受之凡夫、對大乘有信解的聲聞、緣覺以及諸得地菩薩,彼等以勝解信證悟佛性的總相。十地菩薩片面證悟,除佛之外,他衆不能如實地現見如來藏。《寶性論釋》中雲:“汝之一分智慧如同離雲日,諸具慧眼聖者亦非全面見,清淨法身智慧無邊出有壞,汝見遍布虛空無邊諸所知。”也就是說,如來藏或佛性住于具叁身五智莊嚴輪之心性刹土中。若現見真如則爲佛陀,所以,此等論典中的說法是合理的。

  在有學道時,以誠信而了達佛性的總相。《寶性論》雲:“自然之勝義,當以信心悟,日輪璀璨光,無眼者不見。”《佛藏經》雲:“僅證一方面並非證悟一切,即凡夫、聲聞、緣覺、菩薩皆非如理如實現見如來藏。譬如,一天盲者問他人酥油之顔色,答曰:“如白雪。”彼手觸白雪,而執酥油色爲涼,又言:“如天鵝翅膀。”彼聞天鵝翅聲而執雪色爲撲啦啦聲。複問:“翼色如何?”答曰:“如螺。”彼觸螺覺柔軟而執翼色爲柔軟。無論如何言,然天盲者卻不能如理了知其顔色。同理,佛性亦極難現見。”即凡夫難以證悟佛性。《佛藏經》雲:“國王聚集諸多盲人,指示大象後,告諸盲人分別言說大象之特征。觸大象鼻之諸盲人言“象如鐵鈎”;觸眼者謂“象如碗”;觸耳者謂“象如簸箕”;觸背者謂“象如擔架”;觸尾者謂“象如繩子”。衆盲人雖未說除大象外之他法,然彼等未全面了解。同理,對于佛性,雖有空性、如幻、光明等不同說法,然並非全面證悟。”

  諸聖者菩薩雖有少許證悟,卻未通用如理如實證悟。《涅槃經》雲:“善男子,譬如,一盲人爲治眼故往名醫處。醫持金器除其眼翳,舉一手指示之,盲人言“不見”。醫複舉二指或叁指示之,盲人方言“見少許”。善男子,我若未宣說,則無量菩薩雖圓滿十度後分別住于十地之間,然亦不見佛性,此理與彼相同,經如來宣說後,彼等方見少許。”《大涅槃經》雲:“鳥翺翔于上空,需觀察是于虛空抑或何處;若住于樹稍鳴叫,則觀察是于水中抑或樹上;于海舟露臺上抑或虛空中,方知于露臺上。以此等比喻雖見少許如來藏,然未定見。”(此比喻不甚明了,待查閱《大涅槃經》後再明示)

  若問:如來藏如此細微、難以觀察,衆生時不見,宣說又有何用呢?

  答:宣說自他相續中存在如來藏有五種必要:即是爲了斷除自己的怯懦心,了知修持解脫並不困難而生起歡喜心;斷除輕視其他衆生之心,從而對一切衆生具有與佛同等的恭敬心;了知自己具有真實義身智之意趣,進而如理通達勝義之證悟智慧實相;遣除有無常斷之增損,證悟真實智慧;斷除過分貪執真實義之證悟智慧及自诩勝我,對自他一視同仁,進而于其他衆生起強烈慈心。《寶性論》雲:“如雲如夢幻,諸所知皆空。”

  若問:諸佛爲何說衆生有如來藏?

  答:《寶性論》雲:“爲斷除彼等,怯懦輕辱衆,邪執行正法,貪我執我勝,如是五過患。”遠離五過後生起五功德,即指“喜敬衆如佛,智妙慧大慈,爲生此五法,當知皆無過”。

  顛倒的龐大身體用邪分別的金網覆著面部,與了義經部與密宗意趣背道而弛的愚癡者,認爲如來藏是不了義的,經中所說如來藏的密意是指行因將生果,否則與外道的常我相同,佛之二身也是由二資而生。

  哎!如大象般具蓮網的可憐人,你們不了知佛所轉叁次*輪之密意,這也情有可原,顯然你們是執著了空邊。本來,初轉*輪是相應初學者與下根者而說四谛及斷治,是爲令彼等擺脫輪回,從應舍而言的解脫方便;中轉*輪是相應修道者與中根者,爲解脫執著對治束縛的方便,宣說八幻喻與如虛空般的空性;末轉*輪是于究竟修行者與利根者前宣說所知本性如何安住。與外道之神我完全不同,因爲你們不了知而增益爲我,不承認本性無有、大小之量以及身智之法。你們的無我與空執也僅是我執與實執之對治法而已,並非是了義的。《涅槃經》雲:“善男子,譬如,一婦人以口喂養育的嬰兒生病時,婦人悲傷尋醫。醫生以藥油、牛奶、石蜜混合喂之,告婦言:“此子已服藥,暫時未消化前,切莫喂母乳。”爾後,爲使嬰兒不吮乳汁而于乳房上塗苦膽汁,且告子言:“我乳房已塗毒,莫吮也。”其子口幹舌燥,雖欲吮母乳,然感受苦味立即不吮。藥消化後,婦人洗淨乳房,告子言:“來,現可吮乳汁也。”彼童雖爲幹渴所逼,然因前時感受苦味亦不願來吮。母再叁言:“汝以前服藥,藥未消化前不能吮乳汁,故我塗苦膽汁,今汝藥已消化,膽汁亦洗淨,現無有苦味。”其子方漸吮乳。善男子,同理,如來爲救度一切衆生而宣說無我法門,精勤實修此,從而斷除所謂有我之心,並決定涅槃。即是爲遣除順世外道之惡見,以修無我法門而成清淨之身,如婦人爲子而于乳房上塗苦膽汁,如來亦與彼相同;爲令修空性而宣說諸法無我,如婦人洗淨乳房喚子,喂其母乳,我說如來藏亦與此相同。比丘,汝等莫畏,如母喚其子,子漸吮母乳。比丘,汝亦當分析,如來藏並非無有。亦當了知我昔于波羅蜜多經中宣說空性乃無自性之意趣。否則,僅修無所有之空性,亦不能成就佛陀之身智,果隨因而生故。”

  如是空性也是指正在顯現有法時遠離一多的執著戲論,各自本體空性如同鏡中的影像,而並非是最終一切都不存在,或者最初與現在無有而迷現。《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中般若經》中亦雲:“有法時本體空,若無色,色空見豈有?”《寶性論》雲:“具足殊勝相,空性說爲色。”又雲:“于此無所遣,所立亦毫無,真實見真性,見真性解脫。具分別有相,暫時界空性,無分別有相,無上法不空。”其釋中說:“以此雲何?自性完全清淨之如來藏上無有稍許所遣之煩惱,因遠離客塵即此自性故。于此所立之清淨法亦無有少許,因無可分類法之清淨法性即自性故。因此,如來藏之分類、分割以及所斷之煩惱一切皆空。無有分類、不可分割、不可思議之佛性超越恒河沙數,爲不空也。無有任何法即是所謂之空性,現見真義;剩有任何法即是所謂之常有。當知真如實性也。”衆生本來具足佛陀之二身,其障垢可以依靠二種資糧遣除,而並非是能生所生的因果關系,否則有法身報身成有爲法無常之過失故。法身無有遷變,《入中論》雲:“此寂滅身無分別,如如意樹摩尼珠,衆生未空常利世,離戲論者始能見。”《寶性論》雲:“法性摧死魔,本無世怙常。”彼觀點與其中所說也相違。又雲:“無爲任運成,非由他緣證,具足智悲力,具二利佛陀。”以此可遮遣能生所生的因果關系。

  所以,我們應當了達無我、空性、無二等實義。如《大涅槃經》雲:“如來藏,乃佛之自性清淨,無有遷變。若說有,則智者不應貪執;若言無,則成妄語,愚者說是斷空,不了知如來藏密意。若說苦,則不知…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四品 業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