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届: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济群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的占有。

  二是从内心深处去掉我执,达到无我的境界。一个人放弃了财富,内心里边就能作到什么占有欲都没有吗?你的私心就没有了吗?事实上做不到的。因为人的私心、我执是根深蒂固的,是无始以来的积累。所以一个人出家之后,还需要不断的修行,修行的过程就是克服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从有我达到无我的过程。一个证得阿罗汉果的人是彻底通达无我的,这个过程是要通过勤修戒定慧来完成的。“戒”就是通过戒律来割离你对世俗占有的贪著;“定”就是降伏你的自私及由自私引起的种种烦恼的心态。由于我们有私心、有我执,而使得我们妄想纷飞,一天到晚地在考虑自身利益或人际关系,什么我的得失、荣辱、恩怨等等,很多人就在这妄想之中转来转去。佛法告诉我们不要把心安住在这些上面,而要把心安住在法上,比如安住在无常、佛号上,通过念佛,心就会慢慢静下来,妄想就会少很多。或者把心安住在菩萨道的修行上,菩萨道是通过在利益他人之中来完善自己的。一个人如果整天只考虑自己,烦恼就会很多,患得患失就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整天考虑众生,考虑别人的幸福,我们的烦恼就会越来越少,我们的思想境界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只有众生的事,没有自己的事,我执就会越来越淡。我们要通过布施来克服自己的悭贪,许多人都有这种毛病,悭贪就是吝啬、小气,就是对占有的财产很执著。有些人,不但舍不得给孩子、妻子、父母、他人用,而且自己也舍不得用,把钱存起来放着不用才觉得高兴。菩萨的修行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从生得离苦”。佛法的修行就是一方面在生活上的舍弃,一方面在内心上的薰修,从有我慢慢达到无我的境界。

  私有制是以我执为根本,修行就是要把私有制的根本彻底地拔除。如果一个人已经没有我执,这个人就不会有私心;如果他有私心的话,说明他还有我执。《金刚经》讲:“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有我相,我相还在,说明你还不是菩萨。菩萨的修行,是由无我而引发同体大悲的。一个人有我执,就无法同体大悲,就总会觉得与众生有隔阂,就连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有隔阂,觉得他是他,我是我,没有办法融为一体。你没有办法觉得他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他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可能世界上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妈妈对儿女可以做到,当然这并不纯粹。无缘大慈,就是对众生要象对自己儿女一样慈悲关爱,同体大悲就是把自己同众生看成一体。这只有在破除我执的基础上,才能做得到的。因此,佛国的净土是以无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2)僧团是共产社会

  原始僧团跟现在僧团是不一样的,现在僧团有时还从事生产。中国禅宗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山里的许多寺院要劳动、种田,一些旅游寺庙还要接待游客。原始的佛教僧团是不从事任何生产,一切财富都是来自十方供养,一般寺院没有厨房,出家人要托钵、乞食。有的每天吃一顿,日中一食;有的一天两顿,早餐、中午吃一点,过午不食。早期僧团是没有财富的,随着僧团的发展,开始慢慢拥有些财产,这些财产主要来自十方社会上的信徒对僧团的供养,有供养吃的、穿的、住的,医药等等,这在佛教里称为“四食供养”。四食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可能还有些简单的用具。在僧团里对施主供养的东西有一个原则,就是要严格遵照施主的意愿。僧团里分为佛物、法物、僧物,有些东西是供养佛的,就直接供养他老人家,佛陀入灭后就拿来塑佛像、贴金、点油灯等。出钱用来印经书流通结缘,这叫法物供养。还有就是僧物,是用来供养僧团的,属于十方僧人所有。过去出家人过着一种行云流水的生活,他走到那个寺庙就是那里的一份子,寺庙常住必须供养他吃的、住的,这就叫十方。十方丛林是属于十方僧人所有,不是由那一个僧人所有,也不是属那一个寺庙常住所有。

  佛教僧团的财产分为四种:

  1)“常住常住”,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不动产,例如寺里的房子、土地等。每个人都有份,不可以分掉也不能拿走,你来这里住,可以享受这里的房子。

  2)“十方常住”,属于十方僧人所有的财产,如衣服、粮食、用具等,十方僧人都可以吃、用。

  3)“现前现前”是施主供养给寺庙的东西,有指定的目标。比如今天有个施主拿500元钱供斋,他只供养柏林寺里二十个常住僧,其它地方来的僧人就不能得供。这样一类经济,就属于现前现前,指现前的这些人有权享受。

  4)“十方现前”,比如中午打斋,施主在此之前没有限定,那么无论那个地方来的僧人都受供养,都可享受,这就叫“十方现前。”僧团里的财物基本属于这四种类型。

  现在的僧团,可以发些单钱。我出家时,每月寺院发5元或10元单钱,现在可能要多些,有200元、300元不等。其实,根据戒律的生活,原始僧团是不发单钱的,单钱就是工资。“单”是指衣单,单钱就是给你添制衣单用的。在戒律里有一条戒叫“不持银钱戒”,原始僧团里,是不可接受人家供养的金钱,出家人是不拿金钱的。当然,现在要不持银钱,真的就寸步难行了。原始僧团僧人的一切所需都归僧团负责,吃、住、用都是僧团分配的,而且这种分配带有一种平均成分在里边。现在人死了以后,是按他生前的遗嘱,将他的遗产给他的徒弟或要好的朋友。在原始僧用,是不可以这样的,由于你本身都是属于僧团所有的,你没有资格去分配这些财产。但如果一个人生病了,有人长期照顾他,僧团会考虑犒劳他一些东西,这得由僧团来做决定,而不是个人所决定的。戒律里有一条是“亡人物戒”,对亡人物的处理,不是谁说的就算,而是要敲楗锤,就象现在我们每天听到的打板,生活在这个范围内的所有人都要到。如果有人没到,他必须请假,请假不是一般的请假,还必须说:“我对大众会议的所有决定都表示赞同。”这样才可以开会,才可以把亡人的遗物处理。我以前住广化寺时,有个老和尚去世了,大家就把他的手表、衣服、开水壶等十几样东西摆出来,通过抽签决定该谁拿那样的物品。在原始佛教的僧团里,财物属于僧团共有的,个人不能私自、擅自给谁,你分到了什么才属于你所有。

  (3)僧人是无产者,是无产阶级

  根据戒律规定,出家人是不能持银钱的。这个问题在印度佛教第二次结集时就讨论过,当时有些比丘已开始接受金钱供养,一些东方长老发现后表示抗议,指出这样做不如法。于是分成了两派,开化的一派表示能接受,保守的一派表示不能接受,第二次结集讨论的结果,是保守派取得了胜利。

  佛陀成道的时候,出家人是以“四依”生活的。穿的是“粪扫衣”,就是别人扔下的破旧衣服、旧布。印度人当时很迷信,认为生孩子或去坟地所穿的衣服是不吉利的,必需扔掉。所以,当时在印度很容易捡到这样的“粪扫衣”,拾到后洗洗干净就缝补合体穿在身上。最初成立僧团时,是没有房子的,印度是热带地区,出家人就住在树下,生活得很天然,每天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不象现代人住在大城市里,天天看到的是墙壁,听到的是噪音。吃靠乞食,每天日中一食,不吃两顿。生病时,就将别人吃剩下的医类似病的药取回来服用,反正当时出家人道心坚固,禅定功夫好,一般也不容易生病。这就叫“四依”生活,是有规定的。

  随着僧团不断发展,信徒越来越多,很多信徒看到自己的师父三宝过着艰苦的生活,感觉过意不去,就请求佛陀开准,允许供养师父好的衣服,允许请出家师父吃好的东西。佛陀很慈悲,认为这种“四依”的生活毕竟不具普遍意义,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接受,佛陀也可能考虑为了度更多的人,就同意比丘接受居士的供养。有些比丘由于口才、修行很好,就得到了很多居士的供养,衣服一大堆,出门云游时还要扛着、托运,给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与不方便,也影响着修行。于是,佛陀就根据当时印度的气候,规定出家人只能有“三衣”和必需的象毛巾、牙杯等零碎用品,戒律对出家人的生活用品是有严格的限制。作为僧团可以非常富有,可以接受施主大量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的土地、房子,但是僧人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必须是很有限的,而且一旦多了,就是犯戒,必须拿出来交给僧团,还要忏悔。

  当然,佛法修行并不是提倡苦行。当时印度的外道,为了解脱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近似于对自己进行折磨,甚至每天把自己泡在水中,或者一只脚站一整天,每天象牛一样过着吃草的生活。佛陀悟道之后,发现苦行并不能真正使我们解脱,甚而是无益的。佛陀所倡导的“中道”思想,就是要在生活上远离两种极端,一是放纵欲望地生活,充分享受自己的根欲;二是前面所提到的执苦极深。佛陀的戒律,对出家人的生活有开放、有限制。有个例子可以说明佛陀是很灵活的,据说,当时有位富家弟子要出家,这个人在家里享受着非常好的生活环境,但他也是个非常有善根的人。他到了僧团后,看到僧人艰苦的生活,就不想出家,提出如能让他享受好的生活条件,他才出家。佛陀用慧眼观察到这个人的善根正成熟,于是叫阿难去皇宫里借来很多国王的用品,让他享受。由于有些人只是对生活环境比较习惯,但并一定贪恋,有了那样的环境,心才能安下来,佛陀就给他营造了那样的环境,给他讲佛法的道理,教“四谛”法,让他去修行,这个人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汗果。

  佛陀虽然规定僧人要过着无产者很简单的生活,但并不是极端的禁欲者和苦行者。之所以要出家人过着一种简单的生活,是出于对人性的考虑。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贪著,拥有越多就越贪著。贪著是解脱的最大障碍,我们对家庭、财富、感情的贪著使得我们有牵挂、颠倒、妄想、烦恼等等。为了避免比丘们的贪著,佛陀提倡出家人要过着无产者的生…

《八届: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